第八课 百家争鸣
- 格式:ppt
- 大小:3.47 MB
- 文档页数:37
第8课百家争鸣七年级历史优质课件部编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教材中第8课“百家争鸣”。
这一章节详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兴起背景、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重点阐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核心理念及其对后世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解百家争鸣历史背景及主要学派。
2. 掌握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 领悟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各学派核心思想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春秋战国时期壁画和文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社会特点,引出百家争鸣历史背景。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结合教材内容,以PPT课件形式展示。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教材第8课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各学派核心思想及其相互关系,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1. 第8课百家争鸣2. 内容:儒家:孔子、孟子,仁、礼、孝、忠、恕道家:老子、庄子,道、无为、自然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法家:韩非子,法、术、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请谈谈你对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地位和影响理解。
答案:1. 儒家代表人物为孔子和孟子,主要思想为仁、礼、孝、忠、恕;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主要思想为道、无为、自然;墨家代表人物为墨子,主要思想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法家代表人物为韩非子,主要思想为法、术、势。
2. 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为后世提供丰富哲学思想资源,影响中国几千年文化发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各学派思想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兴趣。
初一历史第八课知识点归纳一、百家争鸣的背景。
1. 经济方面。
-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 经济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 政治方面。
-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乱不断。
- 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招揽人才,进行变法改革。
3. 思想文化方面。
- 私学兴起,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 不同阶层的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从而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他们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发表自己的见解,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1. 儒家。
- 孔子。
- 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 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他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才能使人民心悦诚服。
- 教育方面: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贵贱、贫富,人人都应有受教育的权利;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如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
- 孟子。
- 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 他还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有“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要人们发扬善性。
2. 道家。
- 老子。
-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即不妄为,让事物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
- 庄子。
-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3. 墨家。
- 墨子。
- 主张“兼爱”“非攻”。
“兼爱”就是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贵族的任人唯亲;“非攻”就是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8课百家争鸣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主要涉及章节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详细内容包括:诸子百家的起源与发展背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掌握各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 通过对比分析,理解百家争鸣中各学派之间的异同,提高思辨能力。
3. 认识到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教学挂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背景,引出百家争鸣的产生。
2. 讲解:分别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学派的代表,进行思想辩论。
4. 例题讲解:以“孔子的仁爱之道”、“老子的无为而治”等为例,深入剖析各学派的核心思想。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教材中的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第8课百家争鸣2. 内容:儒家:孔子、孟子,仁爱、礼治道家:老子、庄子,无为、自然墨家:墨子,兼爱、非攻法家:韩非,法治、强国兵家:孙武,兵法、战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学派的主要观点。
论述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2. 答案:(略)(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课堂辩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较为紧张,需要加强锻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论语》、《道德经》等原著,深入了解各学派的思想内涵。
2024年第8课百家争鸣七年级历史课件部编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教材,主要讲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
详细内容包括:1. 第一章节:概述百家争鸣的背景及意义。
2. 第二章节: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掌握各学派的基本思想。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认识。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各学派代表人物的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重点: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主要学派的基本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引出百家争鸣的背景。
2. 新课导入:(1)概述百家争鸣的背景及意义。
(2)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各学派主张的优缺点。
4. 例题讲解:(1)列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主要观点。
(2)分析各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举例说明各学派的主要观点。
(2)分析各学派对后世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第8课百家争鸣2. 内容:背景及意义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主要观点。
(2)分析百家争鸣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2. 答案:(1)儒家主张仁、礼、孝、忠,强调道德教化;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俭;法家主张法治、权术、变革。
(2)百家争鸣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哲学、道德等方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要关注学生对各学派观点的理解程度,及时进行辅导。
第8课百家争鸣七年级历史课件部编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教材《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2.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3. 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掌握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2. 领悟各学派的核心思想,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兴趣。
3. 认识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学派的核心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地图,引出当时社会动荡、思想激荡的背景,导入百家争鸣的学习。
2. 讲解新课:(1)介绍百家争鸣背景,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环境。
(2)详细讲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分析各学派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扮演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进行思想辩论。
4. 例题讲解:讲解历年中考关于百家争鸣的典型题目,引导学生正确解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百家争鸣》2. 内容结构: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②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③各学派核心思想④百家争鸣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
(2)分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思想。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课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对各学派思想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深入了解儒家、道家等学派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中。
2、老子认为,世间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进展,人民应顺其自然;世间的事务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老子在政治上主见“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5、孔子核心思想:“仁”。
6、墨家创始人:墨子。
墨子主见:“兼爱”“非攻”。
7、儒家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
8、孟子主见:实行“仁政”。
荀子主见:实行“礼治”。
9、道家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庄子。
庄子主见: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10、法家战国时代表人物:韩非子。
韩非子主见: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设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心集权专制统治。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 8 课百家争鸣预习提纲一、春秋时期的思想家1.老子⑴学派的创始人,后期楚国人⑵思想观点:①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当;②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的,他擅长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③政治上主见“”。
⑶学说著作:2.孔子和儒家学说〔姓孔名丘,字仲尼〕⑴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年鲁国人⑵政治上:①他的核心思想是“”,他提出“”。
②推崇西周的制度,主见,疼惜民力,体察民意。
⑶教育上:①创办私学,主见“”;②在教学中,孔子留意和文化学问教育,③觉察和总结出很多教育规律、教学原则。
⑷学说著作:《》〔由其弟子整理而成〕⑸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进展有格外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标准对中国社会的进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社会急剧变化。
2.内容:学派人物著作思想主见儒儒家家孟子《孟子》、、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斗荀子《荀子》“礼治”道家庄子《逍遥游》治国要顺应和墨家墨子《墨子》主见“”“”,提倡节省法家韩非子《韩非子》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权威,建立统治。
第8课百家争鸣七年级历史精品课件部编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教材第四单元“春秋战国时期”的第八课“百家争鸣”。
详细内容包括:诸子百家的起源和发展背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百家争鸣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起源和发展背景,掌握各主要学派的基本思想。
2. 分析比较各学派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 认识到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各学派的主要思想,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重点: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纷争的地图,引出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2. 讲解: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扮演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进行观点辩论。
4. 例题讲解:解答关于百家争鸣的选择题、简答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教材中的相关问题,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第八课百家争鸣2. 主要内容: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3. 重点: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4. 难点:百家争鸣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主要思想。
(2)分析百家争鸣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2. 答案:(1)儒家:仁、礼、孝、忠;道家: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墨家:兼爱、非攻、尚贤;法家:法治、权谋、尚同。
(2)百家争鸣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中国的政治、哲学、伦理、科技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方法,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百家争鸣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