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药鉴定学讲义
- 格式:docx
- 大小:38.73 KB
- 文档页数:2
中药鉴定学第一章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三章 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第四章 中药的鉴定第五章 根及根茎类中药第六章 茎木类中药第七章 皮类中药第八章 叶类中药1、定义:叶(Folium )类中药是指以植物的叶子或带叶子的嫩枝入药的中药。
2、分类3、叶的构造4、气孔轴式5、叶类中药鉴定时的几个参数及概念气孔指数:指单位面积上气孔数与表皮细胞数的比例有一定的范围,且较为恒定。
这种比例关系称为气孔指数(Stomatal Index)。
脉岛:指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
脉岛数(vein-islet number ):指每1mm2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大青叶【来源】为十字花科(Cruciferae )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ert 的干燥叶。
【产地】主产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等省区,主要为栽培。
【采收】一年采叶2-3次,第一次在5月中旬,第二次在6月下旬,如果管理得当可在8月份采收一次。
【性状】多用基生叶。
①叶片极皱缩,或呈不规则团块状,有时破碎仅剩叶柄。
②外表暗灰绿色,完整的叶片呈长园形或长园状倒披针形,长5~20cm,宽2~6cm。
③全缘或微波状,先端钝圆,基部渐狭下延至叶柄成翼状,叶脉于背面较明显,叶柄长4-10cm,腹面略呈槽状,基部略膨大。
④叶质脆,易碎。
⑤气微,味微酸,苦、涩。
【显微】横切面:①上、下表皮:1列横向延长的细胞,外被角质层②叶肉:栅栏组织不显著,略呈长圆形。
③主脉:维管束3~7个,外韧型。
④主脉上下方可见厚角组织,叶肉的薄壁细胞中含芥子酶的分泌细胞,呈类圆形,较其周围薄壁细胞为小,直径10~40μm,内含棕黑色颗粒状物质。
叶表面制片:①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表面被角质层。
②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弯曲,略呈念珠状增厚。
③气孔:不等式,副卫细胞3~4个,上下表皮均有。
粉末:绿褐色。
①靛蓝结晶:蓝色,于叶肉细胞中多见,呈细小颗粒状或片状,多聚集成堆。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鉴定学》第一章讲义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第一节中药鉴定学的定义中药鉴定学的定义: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包括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中药鉴定学是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即鉴定和研究中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新药和扩大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以确保中药品种正确、质量优良,安全、有效、稳定、可控。
简而言之,就是一门对中药进行“保质、寻新、整理、提高”的学科。
第二节中药鉴定学的任务中药鉴定学当前的主要任务包括: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中药学遗产;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一、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中药学遗产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一药多基元中,不同的品种质量有差异,造成中药质量控制困难,临床疗效难以保证。
中药的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
如何确定中药的正品,成为中药研究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2.本草记载不详,造成后世品种混乱3.有的中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品种发生了变迁4.一药多基原情况较为普遍(二)解决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的途径1.加强本草考证,以求正本清源2.对中药进行系统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3.力求一物一名、一名一物4.查考地方史志二、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中药的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
“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另外,各省、市、自治区“中药材标准”中收载的品种,在该地区亦属正品。
中药鉴定学课件(一)中药鉴定学课件教学内容1.介绍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意义2.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常用的中药鉴定技术和设备4.中药鉴定的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教学准备1.讲台和投影仪2.中药鉴定学的教材和参考书目3.实验室用具和中药样本4.示范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的准备材料教学目标1.理解中药鉴定学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2.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3.熟悉中药鉴定的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4.提高学生的中药鉴定能力和综合实验水平设计说明1.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操作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中药鉴定的实际操作和判断3.结合中药学和中药鉴定学的知识点,深化学生对中药学科的理解和应用4.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介绍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意义2.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中药的特征和成分–讲解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步骤–介绍常用的鉴定方法,如显微镜鉴定、色谱法、光谱法等3.常用的中药鉴定技术和设备–讲解常用的鉴定技术和设备,如高效液相色谱法、红外光谱仪等–演示使用常用设备进行中药鉴定的操作4.中药鉴定的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分配学生进行中药鉴定实验操作–提供中药样本和实验指导–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判断和鉴定5.总结和评价–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和总结–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和鉴定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中药鉴定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和操作的效果如何?•是否激发了学生对中药鉴定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是否达到了培养学生实验和分析能力的目标?•对于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有什么改进的地方?以上为中药鉴定学课件的框架,通过明确教学内容、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等方面的要求,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师对该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内容的扩充和设计的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中药鉴定学课件教学内容1.介绍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意义–中药鉴定学的定义–中药鉴定学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2.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中药的特征和成分分析–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步骤3.常用的中药鉴定技术和设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红外光谱仪(FTIR)–质谱仪(MS)等4.中药鉴定的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示范实验操作流程–案例分析和讨论教学准备1.讲台和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示范操作2.中药鉴定学的教材和参考书目–供学生复习和进一步学习3.实验室用具和中药样本–高效液相色谱仪等鉴定设备–各种中药样本4.示范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的准备材料–示范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中药鉴定案例和相应的数据教学目标1.理解中药鉴定学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2.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3.熟悉常用的中药鉴定技术和设备4.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鉴定能力设计说明1.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2.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案例,培养分析和判断能力3.示范实验操作,使学生熟悉中药鉴定的实际操作流程4.结合中药学和中药鉴定学的知识,加深学生对中药学科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介绍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意义–提出中药鉴定的基本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2.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讲解中药的特征和成分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中药鉴定的重要性–介绍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强调对中药的综合分析3.常用的中药鉴定技术和设备–讲解常用的鉴定技术和设备,如高效液相色谱法、红外光谱仪和质谱仪等,以及它们的原理和应用领域–示范使用鉴定设备进行中药鉴定的操作,让学生熟悉实际操作流程4.中药鉴定的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分配学生进行中药鉴定的实验操作–提供中药样本和实验指导,以便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分析和讨论案例,加深学生对中药鉴定的理解和判断能力5.总结和评价–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和总结–老师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和鉴定能力,提供建议和指导–引导学生思考中药鉴定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课后反思•学生积极参与了实验操作和鉴定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吗?他们是否充分理解了中药鉴定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学生掌握了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吗?他们的实验操作和鉴定能力有何提高?•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以上是中药鉴定学课件的具体内容和教学过程设计,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合理的教学准备,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并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和判断能力。
2019中药鉴定学讲义
)是关于执业药师考试 - 执业中药师考试 - 知识二方面的资料,构成。
内部构造一
般分化为表皮、皮层和髓。
3. 药用菌类中药的来源及其特征主要来自于真菌门。
真菌类
中药多分布在子囊菌纲和担子菌纲,子囊菌的主要特征是在特殊的子囊中形成子囊孢子,
如冬虫夏草等。
担子菌的主要特征是不形成子囊,而依靠担子形成担孢子来繁殖。
药用的
部分主要是它们的子实体(如马勃、灵芝等)和菌核(如猪苓、茯苓、雷丸等)。
真菌有细胞核、细胞壁大多具有几丁质成分,少数含有纤维素。
4. 菌丝组织(1)疏丝组织:是或多或
少相互平行排列的长条形菌丝组织。
(2)拟薄壁组织:菌丝不呈长形,而为椭圆形或近。
相关tags:执业药师考试,执业药师考试 - 执业中药师考试 - 知识二。
(七)藻、菌、地衣类中药概述 1. 藻类、菌类、地衣类中药的来源及主要特征均来
自于低等植物,它们在形态上无根、茎、叶的分化,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个体,可以分枝
或不分枝;在构造上一般无组织分化,无维管束。
2. 药用藻类的来源供药用的藻类(Algae)有30余种,主要来源于绿藻门、红藻门和褐藻门。
绿藻多生在淡水,极少在海水中。
植物体蓝绿色。
贮存的养分主要为多糖,其次是油类。
细胞壁内层为纤维素,外层为
果胶质,少数具有膜质鞘。
(1)红藻:绝大多数生长在海水中,多数种类呈红色至紫色。
主含红藻淀粉,它是一种肝糖类多糖,通常以小颗粒状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质中,遇碘试液
呈葡萄红色至红紫蓝色。
少数红藻主含可溶性的红藻糖。
细胞壁内层由纤维素构成,外
层为藻胶层,由红藻特有的果胶化合物(藻胶)构成。
(2)褐藻:是比较高级的藻类,绝大
多数生于海水中。
植物体常呈褐色。
主含褐藻淀粉和甘露醇,其次含油类和少量的还原糖,细胞中常含有碘,如海带碘含量高达0.34%。
细胞壁内层为纤维素,外层为胶质,由特有
的果胶化合物褐藻胶构成。
内部构造一般分化为表皮、皮层和髓。
3. 药用菌类中药的来
源及其特征主要来自于真菌门。
真菌类中药多分布在子囊菌纲和担子菌纲,子囊菌的主
要特征是在特殊的子囊中形成子囊孢子,如冬虫夏草等。
担子菌的主要特征是不形成子囊,而依靠担子形成担孢子来繁殖。
药用的部分主要是它们的子实体(如马勃、灵芝等)和菌核(如猪苓、茯苓、雷丸等)。
真菌有细胞核、细胞壁大多具有几丁质成分,少数含有纤维素。
4. 菌丝组织(1)疏丝组织:是或多或少相互平行排列的长条形菌丝组织。
(2)拟薄壁组织:菌丝不呈长形,而为椭圆形或近圆形,或近于多角形。
5. 菌核是菌丝相互紧密地缠结
在一起的休眠体。
6. 子实体是高等真菌在生殖时期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和结构,能产
生孢子的菌丝体。
7. 子座是容纳子实体的菌丝褥座。
8. 菌类中药的化学成分菌类中
药常含多糖、氨基酸、生物碱、蛋白质、蛋白酶、甾醇和抗生素等成分。
其中多糖类成分
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如灵芝多糖、茯苓多糖、猪苓多糖、银耳多糖、云芝多糖等有增强免
疫及抗肿瘤作用。
9. 地衣的概念及其鉴别特征地衣(Lichenes)是藻类和真菌共生的复
合体。
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和遗传等生物学特性。
地衣中共生的真菌绝大多数为
子囊菌,少数为担子菌;藻类为蓝藻及绿藻。
它们的形态分为壳状、叶状和枝状。
构造也
不相同。
叶状地衣分为上皮层、藻胞层、髓层和下皮层。
上下皮层是由横向分-裂的菌丝
紧密交织而成,称为假皮层,上皮层内常含大量色素。
藻细胞与菌丝,成层排列有明显界
限的地衣,称为异层地衣;藻细胞与菌丝散乱分布,没有明显的界限的地衣,称为同层地衣。
在异层地衣中,藻胞层之下和下皮层之上为髓层,在同层地衣中则无藻胞层和髓层的
区别。
一般典型的壳状地衣多缺乏皮层或只有上皮层。
枝状地衣内部构造成辐射状,具有
致密的外皮层、薄的藻胞层及中轴型的髓,如松萝科地衣。
10. 地衣类中药的化学成分
含特有的地衣酸、地衣色素、地衣多糖、蒽醌类、地衣淀粉。
最特殊的是地衣酸类,有的
只存在于地衣体中。
50%的地衣类含有抗菌活性物质。
目前,地衣抗生素已有制剂在使用。
地衣多糖有抗肿瘤作用。
茎木类中药概述
1. 茎木类中药的药用部位茎木类中药分为茎和木类两部分。
茎(Caulis)类中药,包
括木本植物的藤茎和茎枝(Ramulus)、茎刺(Spina)、茎的翅状附属物、草本植物藤茎、茎
的髓部(Medulla)等。
木(Lignum)类中药,指采自木本植物茎形成层以内的木质部部分入药的药材,通称木材。
木材分边材和心材,入药多采用心材部分。
2. 茎木类中药性状鉴定要点主要应注意观察其形状、大孝粗细、表面、颜色、质地、折断面及气、味等;其中表面纹理、颜色、气味、以及必要的水试或火试等特征较为重要。
如是带叶的茎枝,其叶则按鉴定叶类中药的要求进行观察。
3. 茎木类中药显微鉴定要点
(1)茎类中药的组织构造:以茎入药的大部分为双子叶木本植物或草质藤本,主要应
注意以下特征:表皮或周皮,皮层,中柱部分的组织排列、各种细胞的分布、细胞内含物等。
双子叶植物木质藤茎有的具异常构造,其韧皮部和木质部层状排列成数轮,如鸡血藤;有的在皮层、髓部具数个维管束,如海风藤;有的具内生韧皮部,如络石藤。
(2)木类中药的组织构造:应分别制作横切面、径向纵切面、切向纵切面等3个方向
的切面。
主要观察木射线的特征:横切面观察射线的宽度和长度,切向切面观察射线的宽
度和高度,径向切面观察射线的高度和长度。
4. 茎类中药粉末显微鉴定要点兼有木类和皮类中药的特点。
主要注意木纤维、导管、木薄壁细胞、石细胞、草酸钙晶体、木栓细胞等特征,其所含的淀粉粒通常较校
5. 木类中药粉末显微鉴定要点主要注意导管、木纤维(纤维管胞、韧型纤维、分隔
纤维,或形成晶纤维)、木薄壁细胞、木射线细胞等特征,亦可见淀粉粒、草酸钙晶体、
分泌组织等。
木类中药的粉末中细胞组织通常全部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