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第一讲
- 格式:pptx
- 大小:9.05 MB
- 文档页数:73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讲义(2019年版)目录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 ................................................................. 1 第二讲空间与政权——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 (1)第一节分封制——分土而治 (2)第二节郡县制——分民而治 (2)第三节行政区划的原则............................................................................6 第三讲千古足音——中国古代交通道路与军事地理 (7)第一节北京与周围地区交通道路 (7)第二节川陕交通............................................................................ (8)第三节西南交通............................................................................ .. (9)第四节丝绸之路............................................................................ (10)第五节运河与长江流域主要交通路线 (10)第六节越岭通道............................................................................ ............ 12 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 (12)第一节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主要原因 (12)第二节历史上长江中游河道与主要湖泊的变迁 (16)第三节海岸线变迁............................................................................ ........ 18 第五讲五千年冷暖——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 (20)第一节近五千年气温变迁 (20)第二节近五千年前湿润程度的变迁 (21)第三节全球变化与气候变暖...................................................................... 22 第七讲国脉民生——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 .. (22)第一节地区开发............................................................................ . (22)第二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 (24)第三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 (24)第四节畜牧业产生与草原游牧方式.......................................................... 25 第八讲都邑春秋——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26)第一节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27)第二节古代都城位置变化 (28)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及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历程:1. 两汉时期:《史记》中《河渠书》、《货殖列传》;《汉书》中《地理志》传统中国历史地理成熟;2. 1909年:张相文“中国地学会”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地理的开端;3. 1934年:顾颉刚、谭其骧创办“禹贡学会”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进入一个更高阶段;4. 侯仁之阐释了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学之间的区别;中国历史地理的定义: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
中国地理历史十五讲《中国地理历史十五讲》是一本涵盖中国历史地理重要问题的书籍,全书分为十四讲(请注意,尽管标题为“十五讲”,但实际上可能只有十四讲,这可能是出版或编辑时的误差)。
以下是各讲的主要内容概述:1.第一讲为绪论,主要讨论人类对地理的认识以及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
2.第二讲关注史前时期人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史前聚落的环境选择以及这种选择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关系。
3.第三讲从地理视角探讨中国历代疆域变迁,包括“中国”含义的变化、疆域变化的地理基础,以及清代晚期的疆界条约与疆域变迁等。
4.第四讲和第五讲主要关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植被地理分布,以及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其中第五讲还探讨了农业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
5.第六讲至第八讲属于历史农业地理的范畴,分别讨论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与北方移民的技术贡献、长江中下游湖泊的变迁,以及畜牧业的地理空间与草原游牧方式。
6.第九讲和第十讲聚焦于历史政治地理,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以及行政区划界原则与历史渊源。
7.第十一讲至第十三讲属于历史交通地理的领域,但在这段概述中并未具体提及它们的主题。
8.第十四讲关注历史军事地理的内容,但同样没有具体描述。
当然,我会尝试继续补充《中国地理历史十五讲》可能包含的内容,但请注意,由于我没有实际的书籍在手边,我只能基于类似的出版物和常见的中国历史地理知识来进行推测。
9.第十二讲:历史时期的水运交通o讲述中国主要河流如黄河、长江、珠江等在古代水运中的作用。
o探讨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o分析海港的发展,如泉州、广州等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位。
10.第十三讲:古代陆路交通与通讯o追溯古代陆路交通的发展,包括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
o讨论古代驿站系统的建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o探讨长城在军事防御和交通通讯中的双重功能。
11.第十四讲:历史军事地理与战略要地o分析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役及其地理背景,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论绪论历史地理学简介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一、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一)、学科性质:顾名思义,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的科学。
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学术界一直在讨论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属性)。
最近,这方面的文章经常出现在报纸和杂志上。
归来起来,主要的观点有四种:第一,认为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属于地理学。
第二,历史地理等于历史加地理,历史地理学是介于历史与地理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或交叉学科),其又与历史、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由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是整个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属于历史学。
第四,认为历史地理学既不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也不属于地理学的范畴,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近年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对学位授予点的划分增加了历史地理属性讨论的复杂性。
根据修订后的学科分类,历史地理学在历史一级学科下被视为二级学科,但在地理一级学科下,没有历史地理学的二级学科,只有人文地理学被视为二级学科。
就全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而言,历史地理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大多是历史(例如,历史地理学已经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接受过培训)1在理科博士学位中,只有北京大学授予理科博士学位。
)基于此,有人认为历史地理学应该属于历史,或者只能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成为地理学的第三学科。
据我所知,目前我国历史地理学界多数学者都赞成第一种观点,如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侯仁之先生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和《历史地理学刍议》(《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年第1期)等文章中,最早阐明了历史地理学属于地理科学的基本观点。
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向后伸延的部分。
随后,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著名学者谭其骧、史念海等先生也都从各自的研究实践中论述了历史地理学的地理属性,于是此观点基本上成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共同认识,甚至在1991年于上海召开的历史地理学研讨会上,“与会者一致同意??它是地理科学的一部分。
历史地理学基础教程李孝聪第一章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第一节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一.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一门独立学科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是有区别的,认识论指的是这门学科研究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一门学科的基础,对这门学科的发展起着指导性的定性、定位。
方法论往往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更新,认识论则相对稳定。
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地球的表面、气候、植物界、动物界以及人类本身都在不断地变化。
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包括人类自身的活动所引起自然界的变化及其反馈作用在内,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
二.历史地理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 Geography)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其规律的科学,这个地理环境既指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人文地理环境。
所以历史地理学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是一门地理科学,是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历史地理学在地理学内建立了一个详尽的以时空结构为中心的社会理论,从而使地理学成为一个整体的学科。
目前在中国教育或学术部门的学科分类法中,将历史地理学划入历史学科(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
历史地理学教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了解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变迁及其规律,从时间的延展和空间的差异上,通过对比的方法,把握人类社会在发展历程中的空间组织结构,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根据目前学者所关注或涉及的内容,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大致划分为: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动物分布与植被变迁,湖泊水系演变,海岸变化,地貌(沙漠)景观的推移、人地关系与环境等。
历史人文地理:历史时期的国家疆域和行政区划沿革,人口分布与移民,民族的分布与迁移,工商业及其市场网络,水陆交通道路的开辟,城市的选址、形态和兴衰,各个地区的开发过程,文化区域的形成和演变。
历史地理学的一些原理:1.地理学永远是一门历史性的基础学科,为了认识现代地理,有必要考虑往日,所以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中心。
历史地理学知识点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及其对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下面就列举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学知识点:1. 地形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势特征。
地形的高低、平缓、陡峭对历史事件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山地易于设立自然屏障,可以防御敌人的入侵;平原适合农业发展,有利于人类的聚居和发展。
地形的不同会影响交通运输、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2. 河流对文明的贡献河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许多古代文明都是在河流的附近兴起的,比如黄河文明、底格里斯河文明等。
河流提供了水源、灌溉和交通,为人类的农业生产和交流提供了便利,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3. 气候变迁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气候变迁对历史事件有重要影响。
例如,气候的变冷可能导致农作物歉收,从而引发饥荒、战争等事件;气候的变暖可能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对人类居住和生存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气候变迁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历史地理学知识点之一。
4. 城市的发展与地理环境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发展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一些城市由于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比如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因此更容易发展壮大;而一些城市由于地理条件不佳,比如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等,因此难以发展。
城市的地理环境对其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5. 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历史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文明的繁荣和发展,推动历史事件的进程。
比如,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带动了中国、印度、欧洲等地区之间的商贸、文化传播。
总结:历史地理学知识点涉及到地形、河流、气候、城市等方面,这些知识点对我们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及其背后的原因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历史地理学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和地理之间的关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变迁的原因。
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是谭其骧先生所著名的一部著作,讲述了他所探究过的历史地理。
谭其骧先生(1864-1936)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历史学家,曾在北京大学任教,在教育学、文史哲等研究方面树立了卓越的学术成就。
谭其骧先生在《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中,向读者展示了他一生的历史研究的深厚功力。
全书分为10讲,分别讲述“中国从古到今的历史”、“中国古代地理”、“中国古代境界”、“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国古代帝制”、“中国古代山水地貌”、“中国古代边疆”、“中国古代民俗”、“中国古代经济”和“中国古代文化”等10个意味深长的主题。
在第一讲“中国从古到今的历史”中,谭其骧先生从中国古代的历史出发,详细介绍了从夏代到清末民初,以及迄今为止人们所了解的中国历史发展的各大历史事件,并结合历史学的视角探究了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及其影响,对今日的中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第二讲“中国古代地理”,谭其骧先生首先分析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思想,全面介绍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历史发展及其阶段性成就,讲述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重要形成期和发展期。
随后,谭其骧先生以中国古代天文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为基础,深入浅出地叙述了中国古代地理上的诸多问题,让人对中国古代地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谭其骧先生还从中国古代的边疆、古代的民俗、古代的经济制度、古代的文化等角度,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特点。
他以一种深刻、深刻的视角,将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社会文化民俗以及经济状况等相关联。
他的作品更是阐释了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历经扎实长期基础性科学研究才能够得以解读的一个结果。
以上所述,是由谭其骧先生在《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中对古代历史地理的精彩叙述。
从他的著作中,读者能够体会到他艰苦努力、深厚知识及丰厚学识,深刻理解古代历史地理,并以历史学视角进行综合考察。
谭其骧先生不仅仅是一位历史学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
他的著作和研究为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学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为今日中国历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第一章中国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讲解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论讲义李新贵宁夏大学历史系2009年8月14日中国历史地理通论提纲一、绪论1、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2、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二、上篇历史自然地理1、气候2、水系湖泊3、海岸线4、沙漠的变迁三、下篇历史人文地理篇5、疆域与民族的分布;6、行政区划的演变;7、人口与移民的分布;8、交通道路的变迁;9、都城与地方城市的发展。
四、参考书目与相关网站1、《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册,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2、《中国历史人文地理》邹逸麟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3、《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4、《历史地理学四论》侯仁之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5、《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靳生禾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6、《中国历代的地理学和要籍》萧樾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中国区域历史地理》李孝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修订版)邹逸麟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年;10、《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1900-1980)》朱玲玲、杜瑜,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11、《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华林甫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12、《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13、历史地理专业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季刊)、《历史地理》(不定刊)、《九州》、《环境变迁研究》等。
14、赵济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年。
15、曾昭璇、曾宪珊著:《历史地貌学浅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
相关网站:北京大学史学网、河山网(陕西师范大学)、禹贡论坛网(复旦大学)、舆地网(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天圆地方”网站。
五、课程考查要求一、平时成绩(一)平时课堂提问、讨论占10%;(二)试卷自拟,占20%;要求:所拟试卷类型不限,内容均为课堂上所讲,并覆盖所讲内容的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