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指南释义韩学杰
- 格式:ppt
- 大小:2.56 MB
- 文档页数:36
心绞痛心绞痛是指胸骨后或心前区阵发性压迫性疼痛的症状,大多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属于中医学“厥心痛”、“真心痛”、“胸痹”范围。
其病理变化可概括为标本两个方面:心和肝、肾、脾等脏气的亏虚是其本,从而导致气滞血瘀,心脉痹阻,或胸阳不运,痰浊内生,痰瘀交阻的标实证,以致不通则痛,引起心胸疼痛阵作。
【诊断】1.疼痛的部位,一般在胸骨后或心前区,有时放射至左颈、左肩、左臂内侧或上腹部。
呈阵发性发作,一般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
2.疼痛呈绞窄、紧压或闷窒感觉,亦可仅感胸闷而不痛,多在剧烈活动、受凉、饱食或情绪激动以后突然发作,经休息或舌下含硝酸甘油片后即得缓解。
3.大多发生于中年以上,可有高血压病、高脂蛋白血症或主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亦可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病变)或梅毒性心脏病人。
4.心脏体检可无异常发现,或有心尖区第四心音、心律失常和血压增高(常见于冠心病),或在主动脉瓣区有杂音(常见于风湿性或梅毒性心脏病)。
X线心脏检查可能有心脏扩大、主动脉或主动脉弓增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脂质含量测定等检查均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5.如疼痛发作剧烈,持续不止,甚至出汗,休息或舌下含硝酸甘油片均无效时,提示有心肌梗死的可能,须立即作心电图检查。
【治疗】一、辨证论治心绞痛经常发作时应治标为先,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通阳化浊为主;疼痛缓减后则宜标本同治,以调补脏气为主,酌加治标药物,巩固其疗效。
1.标证胸闷不舒,或心胸绞痛阵作,舌质有紫气或紫斑,脉细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举例:丹参15〜30g,川尊IOg,赤芍12g,红花2〜3g,郁金10g。
加减:胸闷甚,或伴咯痰,体胖,苔白腻者,酌加全瓜萎15~30g,甦白或桂枝10g,法半夏10g,炒枳壳10g,制香附IOg0胸痛甚,酌加蒲黄、五灵脂、桃仁、三棱、莪术各10g,另用参三七粉Ig吞服,每日2~3次。
2.本证(1)肝肾阴虚头晕耳鸣,腰酸肢软,口干,脉细弦,舌质偏红。
NCF2019韩雅玲:《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稳定性冠心病(SCAD)的发病率是心肌梗死的2倍,预计2030年将高达成人人群的18%,而我国一直以来未足够重视,且由于在诊治上存在一些误区而导致诊疗的滞后。
为此,在11年前的2007版指南基础上,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进行了内容更新并于2018年正式发布。
在6月15日举行的东北心血管病论坛(NCF)会议上,来自北部战区总医院的韩雅玲院士对最新版的《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做了详细解读。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下载本指南原文PDF)指南更新背景根据ACC 2016美国心脏病和脑中风概要:稳定性冠心病(SCAD)发病率远高于心肌梗死,为心肌梗死的2倍,预计在2030年将高达成人人群的18%。
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相比,稳定性冠心病进展较慢、病情平缓。
所存在的误区普遍认为,稳定性冠心病的管理与治疗已经成熟,二级预防即A、B、C、D、E,血运重建即按照PCI指南中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策略执行即可。
而现实却是稳定性冠心病误诊、漏诊率高,患者因心绞痛使生活质量降低,药物治疗不充分,二级预防措施应用不足,导致相当多患者转变为ACS;血运重建策略不够规范,患者获益不明显且医疗费用增加。
一直以来我国SCAD诊治滞后,其主要原因为,既往稳定性冠心病定义不明确;诊断流程不统一;临床医师对稳定性冠心病的评估手段不熟悉;治疗方法不够规范。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上一部关于稳定性冠心病的指南为2007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期间已超过11年再无相关指南公布,所以亟待新指南的出版以指导临床实践。
新指南撰写过程2017年7月,启动了《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更新,经过两次面审和两次函审,历时10个月终于完稿,于2018年9月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新指南凝聚众多专家的智慧,参与撰写专家共83人,参与机构来自CCCP血栓防治委员会+CSC介入学组、CSC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学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稳定性冠心病基层诊疗指南(2020全文版)一、概述(一)定义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一般包括3种情况,即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之后稳定的病程阶段。
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的心肌急剧、短暂的缺血缺氧临床综合征,通常为一过性的胸部不适,其特点为短暂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心绞痛),可由运动、情绪波动或其他应激诱发。
缺血性心肌病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ACS之后稳定的病程阶段,通常无症状,表现为长期、静止、无典型缺血症状的状态。
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在新修订发布的《2019年ESC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管理指南》中将稳定性冠心病改称为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CCS),包括常见的6种临床情况,其中之一为筛查检出的冠心病无症状受试者。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作为无创检查方法之一,因能初步识别冠状动脉有无狭窄及其狭窄程度而应用于临床冠心病的筛查。
然而,冠状动脉CTA显示冠状动脉50%~90%的狭窄并不一定代表具有功能意义,因此2019年ESC指南推荐对CTA显示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者需要进一步功能评价。
(二)流行病学由于稳定性冠心病由多因素引起,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很难准确评估,不同研究报告结果也不一致。
基于人群研究显示,心绞痛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不断增加,女性患病率从45~64岁的5%~7%增加到65~84岁的10%~12%,男性患病率从45~64岁的4%~7%增加到65~84岁的12%~14%。
冠心病临床诊疗指南
确定诊断
- 通过详细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来初步判断可能的冠心病病例。
- 建议进行心电图、血运重建/接近原位造影(CAG)、心肌灌
注显像等检查,以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状况。
确定治疗方案
- 对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全身状
况来制定治疗方案。
- 药物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
药物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的个体化选择。
- 对于一些适应症明确的患者,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扩张术)或外科手术(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生活方式改变
- 强调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变,包括戒烟、控制血压、控制血脂、控制体重、增加运动和改善饮食惯等。
- 建议患者定期进行体检和监测心血管风险因素,以及按时服
药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管理心血管风险因素
-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是导致冠心病的重要风险因素,
应加强管理和控制。
- 针对特定的风险因素,可以采取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或其他干
预措施。
- 营养、健康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也应包含在治
疗计划中。
这些是冠心病临床诊疗指南的核心内容。
然而,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仍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决策。
请医生在使用本指南时充分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并与患者进行充分的讨论和沟通。
韩学杰:沈绍功教授从痰论治冠心病的技巧沈教授认为冠心病的发生主要与痰浊的关系十分密切。
首先是饮食因素。
饮食失常,常常损伤脾胃而壅热生痰,古人认为胸痹者(冠心病)多因“聚津生痰”、“痰浊阻其间”。
其次是体质因素。
长期劳逸失度,血液往往处于“粘、浓、凝、聚”状态而形成痰浊体质。
经调查研究表明,劳动强度同冠心病的发病呈反比关系。
痰浊体质一般均有体重超标,而肥胖正是冠心病的易患因子。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第三是心理因素。
七情过急是产生痰浊的要因。
这类患者常常急躁好动,喜怒无常,称作“A型性格”,其冠心病的发生可增加2倍以上。
第四是季节因素。
多湿、多雨、多寒的季节地理环境均可滋生痰浊,因此,冠心病的发病高峰出现在7、8、9月份和阴雨天气。
它的病理改变是由于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造成脂质沉积在血管壁的内膜下,使内皮细胞损伤,导致内膜增厚、硬化、血管口径变窄而发生冠心病,而痰浊证的冠心病正符合这种病理改变。
临床治疗主要分为虚实两类。
痰瘀互结证,主证:胸闷胀满,或胸部闷痛,头重肢困,口粘纳呆,形胖痰多,唇甲青紫,苔腻脉滑,或单见舌苔腻,脉弦滑。
治则祛痰化瘀,行气止痛方药: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全瓜蒌30g,薤白10g,竹茹10g,枳壳10g,云苓10g,陈皮10g,石菖蒲10g,郁金10g,川芎10g,丹参30g,车前草30g,草决明30g,赤芍10g,红花10g。
方药分析及加减变化:遵古宽胸理气:全瓜蒌、薤白;豁痰:石菖蒲、郁金;消导:鸡内金、生山楂;透窍:桔梗、蝉衣;分利:车前草、石苇、白花蛇舌草、草决明、桃仁、野菊花、全当归;热痰苔黄:黄连、天竺黄、浙贝;寒痰苔白:杏仁、法夏、生姜;消有形痰:苏子、莱菔子、葶苈子;祛无形痰:云苓、陈皮、炒苍术、生薏仁;心血瘀阻:泽兰、苏木、丹参、水蛭;寒凝气滞:蛇床子、炮姜、桂枝尖、乌药。
祛痰浊除苔腻序贯4法:第一步:三竹换用:竹茹、天竺黄、竹沥水。
韩学杰:中医望诊的内涵及切脉的技巧一、望诊主要包括神色形态具体操作,在临床上,来一个病人,怎么去观察?一定要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苔舌诊和手部的纹络和表现。
来了一个患者,首先要看他的脸色,其次看眼神,再次看形态。
有的病人肯定是焦虑的,说话时有意无意的皱眉毛,患者面部的眉毛、额纹就是心里紧张的表现,大人会有这种表现,小孩子也会有这种表现。
如果看很小的小孩子皱着眉毛,这种小孩子焦虑,脾气特别大,心情不轻松,从他的面部表情和面部变化可以看出五脏变化,心的变化。
脸色青,好生气焦虑,女人脸色青,一般睡眠不好,好生气。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看眼神可以看出很多的东西。
如果眼神很焦躁时,眼神表情都不一样,一个人眼神很柔和,平淡,表情自然,他的内心也很平和。
1、望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一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二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这人特有神就是神气足,神气足的人五脏的气很盛。
外就是神智,神智有没有糊涂,有没有胡言乱语。
一是“有神”。
其临床表现一般为神志清楚,两目精彩,呼吸平稳,语言清晰,面色荣润,肌肉不削,动作自如,反应灵敏,提示正气充足,精气充盛,机体功能正常,为健康表现,或虽病而正气未伤,精气未衰,属轻症。
二是“少神”,又称神气不足,临床表现一般是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
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机体功能较弱。
多见于轻病或恢复期的病人,亦可见于体质虚弱者。
三是“失神”是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重病表现,亦可见于久病虚证和邪实病人。
因精亏神衰而至失神者,其临床表现一般为精神萎靡,面色无华,两目晦暗,呼吸气微或喘促,语言错乱,形体瘦,动作艰难,反应迟钝,甚至神识不清。
提示正气大伤,精气亏虚,机体功能严重衰减。
多见于慢性久病病人,属病重。
因邪盛神乱而至失神者,其临床表现一般为壮热烦躁,四肢抽搐;或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到神魂,两手握固,牙关紧急。
冠心病心绞痛痰瘀证的研究
韩学杰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1998(0)S1
【摘要】冠心病在中医学中属于“胸痹”、“心痛”的范畴。
近代多以“胸痛”相称。
中医药学对该病的描述最早见于公元前168年的《五十二病方》,《灵枢·厥病篇》已明确记载:“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提出了胸痹的概念。
指出...
【总页数】2页(P108-109)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痰瘀证
【作者】韩学杰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22
【相关文献】
1.化痰袪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J], 陈功朋
2.EP300基因rs20551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痰瘀证和冠心病痰瘀证及其凝血功能的关联研究 [J], 古联;黎同顺;李敏华;黄思芸;龚林;李金鸿;蒋海云;梁宝云
3.瓜蒌薤白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 [J], 钱锋
4.冠脉疏通汤治疗气虚痰瘀痹阻证稳定型心绞痛型冠心病60例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的临床研究 [J], 余绍清;谌俊玲;陆虎;李路迢
5.调心方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滞痰瘀证伴焦虑状态患者的疗效研究 [J], 沈虹;韦婧;章怡祎;毛美娇;刘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