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纺织品的染色
- 格式:ppt
- 大小:1.80 MB
- 文档页数:123
一、填空题1、纤维素纤维染色常用的染料是活性染料、还原染料等,涤纶纤维染色常用染料是分散染料,锦纶纤维中染色常用的染料是酸性染料,蛋白质纤维染色常用的染料是酸性染料、酸性媒染染料等,腈纶纤维染色首选染料是阳离子染料。
2、织物的染色方法分为两大类即浸染法和轧染法,且在浸染法工艺配方中染料的浓度用owf%表示。
3、染料的三段命名法包括冠称、色称和尾注三部分。
4、颜色的三项基本要素是色相、纯度和亮度。
5、染色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吸附、扩散和固着。
6、染色是染料从染液中自动地转移到纤维上,并在纤维上形成均匀、坚牢、鲜艳色泽的加工过程。
7、浴比是布重与染液的比重。
8、上染百分率:指染色达到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量占投入染浴中染料总量的百分数。
9、染色达到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量占投入染浴中染料总量的百分数称之为上染百分率。
10、在染色过程中加入电解质能加速染料的上染的现象称之为促染。
11、染色牢度除日晒牢度分8级外,其它均分成5级,数字越大牢度越好,一级最差。
12、染料常采用三段命名法,如100%活性艳蓝B-RV,100%表示力份(尾注),活性表示冠称,B-RV表示尾注。
13、半染时间:染色过程中,染料的上染量达到平衡上染量一般时所需要的时间。
拼色并不是随意可以拼在一起的,需要半染时间相等或相似的几个染料相拼14、染色牢度是指染品上的染料在染后加工过程中或在服用过程中,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时,能否保持原色色泽状态的能力。
染品在出厂前常需测定的牢度一般有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耐日晒牢度等。
15、轧染中为防止染料泳移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降低轧余率、采用红外线预烘热风烘干(烘筒烘干,温度由低到高)、加防泳移剂等16、上染速率太快,上染百分率太高,则常常会造成上染不匀,不透现象。
17、染料在溶液中存在的基本形式有染料的电离、染料的溶解、染料的聚集、染料的分散四种。
18、在染后皂煮时,若皂煮过久,染料分子凝聚过大,则一般会引起摩擦牢度差19、轧染时易产生头深现象的本质原因是染料的亲和力太大(造成后面的染料变稀)。
第一章纺织纤维1.纤维素纤维:对碱的作用比较稳定对酸敏感不耐氧化剂2、蚕丝纤维:不耐碱对弱酸比碱稳定对还原剂的作用是较稳定3、羊毛: 对稀酸特别是弱酸比较稳定很不耐碱不耐氧化剂的作用。
4、粘胶纤维:对碱的稳定性较差对酸和氧化剂更敏感5、涤纶纤维:对弱酸,弱碱和普通氧化性漂白剂等较为稳定对强酸强碱不稳6、锦纶:对碱的稳定性比羊毛,蚕丝要高得多,易被氧化剂破坏,更不耐氯。
7、腈纶:耐较强的酸和弱碱,但不耐强碱,对氧化性漂白剂和还原剂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第二章染整用水和染整助剂1、硬水:通常将含有钙、镁盐类的水称为硬水。
软水:钙镁盐类含量低的水称为软水。
软化方法:沉淀法络合法离子交换树脂法2、表面活性剂:以很低浓度就能显著降低溶剂的表面张力或液—液界面张力,改变体系的界面状态,这类物质叫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原理:依据“相似者相亲”的规则。
亲水基团使分子有进入水的趋向,而憎水的碳氢长链则有逃出水相的倾向,这两种倾向平衡的结果是表面活性剂在表面富集,亲水基伸向水中,疏水基伸向空气表面活性剂在水表面吸附的结果是水表面似被一层非极性的碳氢链覆盖,从而导致水的表面张力下降。
分类:(一) 按亲水基分类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溶于水,凡是能离解成离子的叫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凡不能离解成离子的叫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按其在水中生成的表面活性剂离子种类,又可分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此外还有近来发展较快的、既有离子型亲水基又有非离子型亲水基的混合型表面活性剂(1阴离子型:极性基带负电(2、阳离子型:极性基带正电(3、两性型:分子中带有两个亲水基团,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4、非离子型:极性基不带电(5混合型:此类表面活性剂分子中带有两种亲水基团,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二) 按疏水基分类(1 碳氢表面活性剂:疏水基为碳氢基团。
(2、氟表面活性剂:疏水基为全氟化或部分氟化的碳氟链( 3、硅表面活性剂:疏水基为由全甲基化的Si—O—Si、Si—C—Si或Si—Si主干,一般二甲硅烷的聚合物。
第一部分概述第一节染整加工的一般过程坯布准备→烧毛→退浆→煮练→漂白→丝光→(热定形)→染色→印花→后整理。
坯布准备→烧毛→退浆→煮练→漂白→丝光→(热定形),一般称为前处理。
退浆→煮练→漂白,一般称为练漂。
前处理下来的产品成为半制品。
第二节基本概念一、酸、碱、盐(一)酸常用无机酸:1、硫酸(H2SO4)(1)用途a、棉布退浆:用酸退浆不仅能退浆,而且还有一定的去杂作用。
但使用浓度不宜高,织物不能有局部的干燥,否则损伤纤维素织物。
通常用于酸碱退浆中。
b、棉布漂白、丝光后的酸洗:次氯酸钠漂白后用酸洗可进一步分解次氯酸钠,起进一步漂白的作用;丝光后酸洗是为了中和织物上的烧碱。
c、配制化验室用洗液。
(2)注意点a、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和脱水性,是一个强酸,有很强的腐蚀性。
对棉织物有损伤作用,要注意使用温度、浓度、时间的控制。
b、万一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2、盐酸(HCl)a、用于酸洗。
b、作镀铬花筒剥铬剂。
有机酸:1、醋酸(CH3COOH简写为HAc)又名乙酸。
主要调节pH值用。
2、草酸(C2H2O4)又名乙二酸。
主要用于去除织物上的锈渍,处理后的织物要用水充分洗净。
(二)碱1、烧碱(NaOH)化学名称为氢氧化钠。
又名火碱、苛性钠。
是印染加工中最常用的一类碱,作用主要有:(1)棉布退浆剂。
(2)棉布煮练剂。
(3)棉布丝光剂。
(4)与保险粉一起组成还原染料的还原溶解剂。
2、纯碱(Na2CO3)化学名称碳酸钠。
有名苏打、碱面、碱灰。
是印染生产中的常用碱,第 1 页共21 页主要作用有:(1)活性染料的固色剂。
(2)软水剂。
(3)助溶剂。
3、硫化碱(Na2SxH2O)化学名称硫化碱。
又名臭碱。
用于硫化染料的染色中,作为硫化染料的溶剂和碱剂。
4、小苏打(NaHCO3)化学名称碳酸氢钠。
用于活性染料印花中的固色剂。
5、水玻璃(Na2SiO3)化学名称硅酸钠。
有名泡花碱。
用作棉布助练的助剂和双氧水漂的稳定剂。
纺织印染工艺在纺织印染行业中,规范、规程和标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是保证产品质量、确保生产过程安全和提高行业竞争力的有力工具。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键的纺织印染工艺规范,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行业。
第一章:纺织印染工艺概述纺织印染工艺是一门将领先的印染技术与创意设计相结合的技术,它包括了织物准备、印花和染色这三个主要工艺环节。
优秀的纺织印染工艺能够为织物增添独特的色彩和图案,提高纺织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第二章:织物准备工艺织物准备工艺是纺织印染的第一道工序,它包括织物检查、脱胶、预缩、预定型、预洗等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质量检查是关键的一步,以确保使用的织物没有任何质量问题。
此外,脱胶、预缩和预定型的工艺也十分重要,它们会影响到织物后续的印染效果和延展性。
第三章:印花工艺印花是纺织印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它通过在织物上应用颜料或染料,以形成各种图案和图像。
传统的印花工艺包括平版印花、转移印花和丝网印花,而现代的印花工艺则包括数码印花和喷墨印花等。
每种印花工艺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但无论采用何种工艺,印花工艺都应该注重图案的清晰度、色彩的持久性和加工的效率。
第四章:染色工艺染色是纺织印染中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它通过将染料渗透到织物纤维中,改变其颜色和外观。
染色工艺涉及到染料的选择、浸泡过程、温度控制和染后处理等多个方面。
在染色过程中,控制染料的浓度、温度和染浴时间非常关键,以确保所得到的颜色均匀、鲜艳且符合设计要求。
第五章: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纺织印染行业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环保问题是该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纺织印染工艺中,应推动使用环保染料和助剂,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此外,还可以通过循环利用水资源、节能减排等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纺织印染工艺是一个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行业,规范、规程和标准是确保生产安全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
合理的织物准备、印花和染色工艺,以及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都是纺织印染行业的核心要素。
随着消费者对纺织服装产品个性化、时尚化的需求,纺织品的染色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可在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染色,从而赋予产品不同的色彩、风格及表现形式。
下面简述几种常见的纺织品染色方式:1、原液着色化学纤维在制造时,首先要制备纺丝原液,一般原液是无色或白色。
当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可在原液中加入有色物质(如色母粒)或纺前着色,经充分混合后再进行纺丝,即可获得各种有色纤维,可以是短纤,也可以是长丝。
2、散纤维染色为了丰富产品色彩、减少纱线色差、增加产品朦胧效果,可进行散纤维染色,如毛纤维染色、棉纤维染色等。
染色方式一般为浸染,也有轧染法。
散纤维染色后再进行纺纱和织造,便可获得色纺纱和色纺织物。
3、条子染色散纤维染色后在进行纺纱的过程中,会有少许色纤残留在所经设备中,为后续的清洁工作带来不便,因而就有了毛条染色,再根据后道需要经过并条、粗纱、细纱工序。
该工艺在毛纺中已成熟应用。
近年来,已有企业将此工艺用于棉纺来生产色纺纱。
4、纱线染色色织织物一般是通过先染纱再按一定的规律将不同颜色的经纬纱排列织造而成的,其具有色牢度强、图案立体、风格独特的性能。
5、织物染色在当前的纺织品中,织物匹染是最主要的染色方式。
除了织物全幅染同一颜色外,也可局部染色,如印花、夹心染色等。
织物染色可采用平幅或绳状方式染色,也可采用浸染、轧染、气相转移染色等。
6、成衣染色成衣染色是先将织物进行前处理,制成服装后再进行染色(或印花),一般采用浸染。
机织物和针织物均可进行成衣染色。
通常认为,染色工序越靠前,生产成本越低,出现问题后可以在后道工序进行弥补,但其市场反应速度慢;染色工序越靠后,可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反应,但其对染色均匀性、染料及加工工艺要求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