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连除的简便计算》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连除的简便计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连除的简便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掌握连除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连除的概念,掌握连除的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连除的简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在开始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运算基础。
但是,对于连除的概念和运算规律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连除的简便计算方法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例来掌握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连除的概念,掌握连除的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连除的简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连除的概念,掌握连除的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连除的简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连除的简便计算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操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此外,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连除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教材、多媒体课件、练习题、教学卡片等。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有12个苹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3个朋友,每个朋友可以分到几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连除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板书,呈现连除的运算规律和简便计算方法。
连除的简便运算一、教材分析:连除的简便运算是义务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简便计算中的内容,是在理解和掌握五条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教学的。
通过学习是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的运算规律,学会用这种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以及合理,灵活的进行计算的能力。
二、设计理念:教学时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规律的积极性。
善于联想迁移运用所学知识,活用教材,合作交流,让学生动手实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
2.数学思考:怎样让学生快速掌握连除的简便运算。
3.解决问题:学生会列出连除的算式通过简便计算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和掌握连除的简便运算。
2. 难点:运用除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五、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师:同学们我们来回忆一下第三单元前面我们学习过哪些内容?生: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连减的简便计算和运用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师:很好!在前面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简便计算——连除的简便计算。
二.探究新知:师:那么首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算式,对比每组的上下两个算式口算一下你有什么发现?3400÷34÷10= 3400÷(34×10)=480÷2÷6= 480÷(2×6)=1600÷4÷2= 1600÷(4×2)=生:计算中发现两组算式的结果相等,每组左右等式可用等号连接。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我们通过观察知道上面的算式都是除法运算同前面所学的连减的简便运算类似,那除法是否也能进行类似的简便运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任务。
备课组四年级数学组主备人议课时间年月日课题连除的简便计算(定稿)课时数 1 上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去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2、引导充分感知,自主总结归纳规律。
3、引导灵活运用规律,增强数感,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去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引导充分感知,自主总结归纳规律。
教学过程主备集体议课教师个人增删一、自主探究1、解决问题、寻找规律(1)出示例题3: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
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思考:请你们用一种或两种方法列式解答,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路。
(2)(小组合作)列出算式后,反馈活动结果方法一:1250÷25÷5(3)引导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板书:先求每个小组的树苗花了多少钱再求一个小组中的每棵树苗多少钱?方法二:1250÷(25×5)板书:先求25个小组一共种了多少树苗再求每棵树苗多少钱?(4)同桌两个各选择一种方法计算一下结果是否相等。
2、唤起回忆,理解意义。
(1)教师引导小结:在解决上面两个问题过程中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你们发现了什么?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把两组算式用等号连起120÷4÷6== 120÷(4×6)1250÷25÷5 ==1250÷(25×5)质疑:在这些算式中,“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怎么与用这个数去除以后两个数的积”结果相等的呢?(2)生借助情境看图理解。
先求每个小组的花多少钱再求每个小组的每棵树苗多少钱和先求25个小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再算每棵树苗花多少钱,都能求出最终的问题,只是采用的方法不一样,所以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去除以后两个除数的积。
连除法的简便计算连除法是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进行除法运算。
它的基本原理是将除数连续地除以一个数,直到无法再整除为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连除法的基本步骤和应用场景,并通过实例来演示其使用方法。
一、连除法的基本步骤连除法的基本步骤如下:1.确定被除数和除数:在进行连除法计算之前,首先需要确定被除数和除数的数值。
2.将除数连续地除以一个数:将除数连续地除以一个数,直到无法再整除为止。
每次除法运算的结果称为商,将其记录下来。
3.继续除法运算:将上一步得到的商作为新的除数,继续进行除法运算,直到无法再整除为止。
每次除法运算的结果继续称为商,将其记录下来。
4.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无法再整除为止。
5.计算最终结果:将所有的商相乘,得到最终的结果。
二、连除法的应用场景连除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场景中得到应用,例如:1.分配物品:如果有一些物品需要平均分给若干人,可以使用连除法来计算每个人能分到多少个物品。
2.计算比例:如果需要计算两个数的比例,可以使用连除法来得到精确的结果。
3.计算百分比:如果需要计算一个数的百分比,可以使用连除法来快速计算。
三、连除法的实例演示现在,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演示连除法的使用方法。
假设有一个圆形的饼干,直径为16厘米。
现在需要将这个饼干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能分到多少面饼干?我们将直径除以4,得到每个人所分得的饼干的直径。
计算过程如下:16 ÷ 4 = 4这里,我们得到的商为4,表示每个人所分得的饼干的直径为4厘米。
接下来,我们将得到的商除以2,得到每个人所分得的饼干的半径。
计算过程如下:4 ÷ 2 = 2这里,我们得到的商为2,表示每个人所分得的饼干的半径为2厘米。
我们可以计算每个人所分得的饼干的面积。
根据圆的面积公式,面积等于半径的平方乘以π。
计算过程如下:面积= 2² × π ≈ 12.57这里,我们得到的结果为12.57,表示每个人所分得的饼干的面积约为12.57平方厘米。
连除的简便计算设计人:岳春杰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43、页例3.二、目标的制定(一)目标制定的依据1、基于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数的运算”这部分内容中的要求指出:“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基于教材:“连除简便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及“连除”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
其主要知识点是: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改成除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或者把一个数除以两位数,改成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
这种简便算法,是利用了“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这一规律。
此外,还要看两个一位数相乘的积是否得整十数,以及怎样把用两位数除改写成用两个合适的一位数连除,使计算简便。
3、学情分析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有一定的抽象性。
好在学生有前一段的学习基础,在学习了乘法的运算定律后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要注意到两个数相乘的话能否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二)、学习目标:1、借助实际问题知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在解决问题中,学生根据具体情况,会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三、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认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难点:除法计算的灵活应用。
四、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五、教学评价设计1、结合情境图,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导学案例3,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及问题的回答检测目标1.2、借助导学案巩固练习的反馈检测目标2.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前面我们共同研究了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便计算方法。
这里有两道题:25×(4+8)800-36-264,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回忆前面我们参加植树活动。
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这些树苗花了1250元。
连除的简便计算教学年级:四下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P43例3教材分析:连除的简便计算是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及减法的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整数四则运算的一些简便运算。
教材主要着眼于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材的编排意图主要是通过典型的、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
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将简便运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问题的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经验支撑,又能使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高。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去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2、引导充分感知,自主总结归纳规律。
3、引导灵活运用规律,增强数感,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使学生正确理解除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算式特点灵活运用除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一、谈话创设情境,呈现材料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每天喝什么饮料,呈现“伊利牛奶”的图片(如右),并提供问题材料:和美杂货店用120元钱进了4箱“伊利”牛奶,每箱6盒。
平均每盒牛奶多少元?二、解决问题,探索规律1、解决问题,积累素材。
学生活动:解决以上问题后,反馈活动成果(把学生的解答过程呈现在黑板上)方法一:120÷4÷6 方法二:120÷(4×6)……反馈后,请学生说说各种方法分别是先解决了什么问题,才解决了每包牛奶的价钱?引出第二个问题: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
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学生活动:列出算式后,反馈活动结果(把学生的解答过程呈现在黑板上)方法一:1250÷25÷5 方法二:1250÷(25×5)……引导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再计算一下结果是否相等。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连除的简便计算》精品教案
一、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教科书P43例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与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的运算规律, 并能根据这一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的运算规律。
四、教学难点:
学生能灵活运用简便计算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1)四则运算的顺序。
(2)运算定律。
(3)连减的简便计算。
2.原型:摆圆纸片,引出算式:24÷2÷3 12÷3÷2
3.探究的问题:
(1)如何把24个圆纸片连续等分?
(2)整理归纳: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口算练习。
317-65-35 543-59-41 436-157-43
2.切入内容: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那么连续除以两个数,又可以怎么算呢?
(二)探究与解决
探究:如何把24个圆纸片连续等分?
1.教师出示问题:
把24个圆片先平均分成2组,再把每组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怎样分?
(1)利用圆片独立动手操作,尝试解决。
同时思考:怎么列式表示?
(2)展示汇报:可请两位同学演示操作分的过程,并说出每步思考过程、列式。
教师根据汇报板书算式。
操作一:先求出每组多少圆片,再求每份多少圆片。
算式:24÷2÷3 操作二:先求出两次一共分了多少份,再求每份多少圆片。
算式:24÷(2×3)
(3)思考:以上两道算式:24÷2÷3与24÷(2×3)最后结果都表示什么?相等吗?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4÷2÷3=24÷(2×3)
(4)小结:把24个圆纸片连续等分,可以先等分2份再等分成3份,也可以先求出两次一共分成6份,然后一次分完。
2.补充事例,举一反三。
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再把每份中的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圆片?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思考、交流、展示得到用两种方法计算:
12÷3÷2 还可以12÷(3×2)
3.交流并归纳:
(1)结合算式,引导观察比较,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4÷2÷3=24÷(2×3)
12÷3÷2=12÷(3×2)
(2)同桌说一说,全班交流,互相补充与完善。
(3)教师根据汇报板书:“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4.尝试解决例题3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分清已知条件与问题。
(2)学生独立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算法,说出先算什么。
方法(1):先算每组花了多少元。
1250÷25÷5
方法(2):先算一共有多少棵。
1250÷(25×5)
(4)比较两种算法,你认为哪种比较简便。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依次除以这两个数,或者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但是至于那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这道题用第二种方法最简便。
(三)训练与应用
1.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1题左边的两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口算。
说得数,然后说出口算的方法。
(1)81÷3÷3
(2)120÷12÷2
(3)240÷5÷24
(4)210÷(7×6)
(5)350÷(25×7)
3.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自编一个可用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
(1)在小组内交流。
(2)教师通过巡视,发现编得好的,在全班交流。
(四)小结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