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部及下肢筋膜触发点之臀小肌篇
- 格式:ppt
- 大小:3.14 MB
- 文档页数:32
臀中肌臀小肌是一种重要的骨骼肌肉,位于臀部的内侧,主要由臀中肌腱和臀小肌肌腱构成,它们的功能是支撑臀部肌肉、支撑腰椎和骨盆,从而有助于维持正确的姿势。
臀中肌臀小肌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支撑腰部,它可以增强腰部的稳定性,加强腰椎和骨盆的支撑,减轻腰酸背痛的症状。
臀中肌臀小肌还可以帮助改善膝盖的移动性,增强肌肉的灵活性,减轻膝盖的伤害。
臀中肌臀小肌在运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改善肌肉的力量、平衡和活动性,帮助运动员达到最佳的表现。
同时,它还可以增强肌肉的耐力,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
总之,臀中肌臀小肌的功能非常重要,它可以支撑腰椎和骨盆,减轻腰部疼痛,改善运动员的表现,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臀肌三兄弟----臀大肌、臀小肌1、臀大肌是臀部外形的重要组成,臀形美不美,先看臀大肌臀大肌耐力较大,主要由一型纤维构成,依赖于有氧代谢,适用于连续的耐力性运动。
臀大肌最大收缩比例较小。
与其它灵长类近亲比较,人类的臀大肌更加发达,肌纤维走行更加水平,这个独特结构是人类站立行走的重要解剖学基础,其结果就是人类双手得到彻底解放,大脑得到进化,智商达到顶峰。
读到这里,你肯定恍然大悟“原来你的脑袋是由屁股决定的”。
解剖学知识(1)近端附着:髂骨的后缘(臀后线)骶骨的后外侧面尾骨的边缘竖脊肌腱膜骶结节韧带(2)远端附着:四分之三纤维越过大转子,附着于髂胫束。
四分之一纤维附着于股骨的臀肌粗隆。
(3)臀大肌周围的滑液囊A:臀大肌的转子囊,分割臀大肌的扁平肌腱和大转子。
B:臀大肌的坐骨囊,使肌肉能在坐骨结节周围滑动。
C:第三个滑液囊,使臀大肌和股外侧肌分开。
正常坐姿时坐骨结节不会挤压臀大肌。
瘫坐时则可以出现臀大肌的挤压。
作用臀大肌的所有肌纤维都有伸髋和旋外的功能。
A:伸髋关节:(1)伸长收缩:控制身体向前的运动。
如下蹲,弯腰,下楼,行走。
(2)缩短收缩:牵拉大腿向后运动。
如自由泳,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被驴给踢了”,此中的原理相同。
B:牵拉骨盆,使骨盆向后旋转---------紧张的臀大肌可造成骨盆后倾,腰部弯曲消失,驼背等。
C:髋关节的旋外。
---------臀大肌是最主要的髋关节外旋肌肉,过度紧张造成的外旋,是外八字的主要原因。
D:稳定膝关节:紧张髂胫束,稳定膝关节外侧。
---------过分紧张的臀大肌和阔筋膜张肌可造成阔筋膜紧张,运动过后可出现大转子和膝关节外侧的疼痛。
臀大肌活动达到其最大活动30%时,能量主要来自有氧代谢途径。
臀大肌可通过髂胫束支撑处于完全伸展状态下的膝关节。
症状1、臀大肌劳损产生疼痛,在上坡时更易诱发,特别是向前倾斜时更易诱发。
2、剧烈收缩也是诱发疼痛的常见原因,如游泳,更容易发生于冷水中,痉挛疼痛可危及生命。
肌筋膜触发点(激痛点)疗法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以下内容为本人原创,如需转载请标注出处一.95%的慢性疼痛来自肌筋膜触发点的活化现代人工作压力日益增大,加之生活习惯不良,经常保持固定姿势使用手机、电脑、电视,或因运动创伤、肌肉疲劳等致长期体态失衡,加重的慢性损伤会导致疼痛以及肌肉运动模式的重新分配,长时间后会导致动作控制模式的变化,短期来看很多患者不发生疼痛一般是其他肌肉保护性代偿的结果,但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动作障碍及各种急慢性疼痛。
因此很多人频繁出现头颈肩部的酸胀不适甚至疼痛,手麻,腰腿痛等,依据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可有如颈源性头痛,颈椎失稳,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袖损伤,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腰肌劳损,足底筋膜炎等各种诊断。
这些疾病除了对症处理疼痛发生部位和修复压迫损伤之外,这一类患者还同时具有一个共同的疾病特点,即肌筋膜疼痛综合征;ICD-11诊断标准里又根据是否找得到原发因素分为“慢性原发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
其中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Trigger Points,MTrPs),又称激痛点,简单来讲就是肌肉里面出现的异常小结节或条索,是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标志性特点。
它最早是由美国临床教授Janet Travell 于1942 年提出,可分为隐性触发点和活化触发点。
该理念在国内于上海体育学院黄强民教授的带领下获得普及推广。
据流行病学调查统计,95%慢性疼痛病人与此有关。
当疲劳、抵抗力下降、反复感冒、营养物质缺乏等因素出现时,可促使隐性触发点发展为活化触发点,继而产生疼痛、关节功能受限等。
如图1 中显示的“x”便是常见的触发点部位,其活化后往往表现为远隔部位(红色部分)的疼痛,因此患者疼痛的部位往往不是真正出现问题的点,对着疼痛部位推拿按摩针刺效果往往不佳的原因也在于此。
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如何灭活既然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活化是大部分疼痛疾病产生的源头,那么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原则就是以各种方法灭活触发点。
⾝体肌⾁扳机点位置、成因与症状分析(深度好⽂)什么是扳机点?扳机点是⼀个⾼度敏感的局部区域,该区域对压⼒敏感,并且会转移症状(通常是疼痛)到⾝体的其它部位。
⾝上⼏乎所有的软组织都存在扳机点,包括肌⾁、肌筋膜、⾻膜、韧带及⽪肤。
肌筋膜扳肌点是存在于⾻骼肌组织及⾻骼肌筋膜(通常是肌腱或肌腱膜)上的扳机点。
产⽣扳机点的原因(1)长时间肌⾁收缩;(2)发炎、挫伤、创伤;(3)持续疼痛;(4)肌⾁保护性挛缩;(5)适应性短缩;(6)持续性伸长。
扳机点的影响肌⾁存在扳机点最明显的影响是在扳机点上出现局部疼痛,且会有转移痛的情况。
此外,扳机点常位于触诊时会产⽣疼痛的条索。
潜藏存在扳机点的肌⾁,通常会影响到整条肌⾁。
由于扳机点会在肌⾁中形成条索,⽽条索会限制肌⾁伸展,当企图伸展肌⾁时,可能会导致疼痛。
因此有扳机点的肌⾁会造成其横跨的关节活动下降。
此外,如果不伸展肌⾁⽽将其维持在缩短的状态,肌⾁可能就会适应短缩的状态。
这种状态会造成功能性和结构性的变化。
有扳肌点的肌⾁会变的紧绷和⽆⼒,⾝体的其它肌⾁会为了代偿功能障碍的肌⾁⽽额外作功。
因此,当第⼀个扳机点出现后,会陆续出现其它扳机点。
上肢肌⾁扳机点肱⼆头肌病因:急性或是慢性的肌⾁过度使⽤(例如:在前臂桡尺关节处完全旋后抬举重物或长时间使⽤螺丝起⼦),或是冈下肌上的扳机点所导致。
症状:可能产⽣浅层痛或是钝痛,或是限制肘关节处的伸展姿势。
肱肌病因:急性或慢性的肌⾁过度使⽤(例如:尤其是前臂完全旋前时去抬举重物),或是肌⾁长时间的缩短⽽导致(例如:睡觉时肘关节完全屈曲)。
症状:可能会产⽣拇指的酸痛或是桡神经卡压症状。
喙肱肌病因:急性或是慢性的肌⾁过度使⽤(例如:在⾝体的前⽅抬重物),或是协同肌⾁上的扳机点所致。
症状:产⽣剧烈疼痛、肩膀关节活动度的受限(外展及伸展)及肌⽪神经的卡压症状。
肱⼆头肌病因:常因为急性或是慢性的肌⾁过度使⽤所导致(例如:打⽹球时使⽤反⼿拍、做俯卧撑、开车时操控档位、使⽤拐杖)。
运动解剖学-臀小肌(十六)
位置与结构:臀小肌位置臀中肌的深面,为扇形阔肌,该肌全部肌纤维与臀中肌的肌纤维相愈合,且形态、功能、止点和神经支配等都与臀中肌相同,可视为臀中肌的一部分。
它会引起远距离型的不适感,常涉及髋部和腿部不适。
起自臀前线以下,髋臼以下的髂骨背面,渐成扁腱。
止于大转子的上面和外侧面,其抵止处有一个不恒定的臀小肌转子囊,有利于外展及内旋髋关节。
功能:一、外展大腿。
两侧下肢站立时,臀中、小肌能防止股骨头从髋臼脱出。
二、一侧下肢站立时,站立侧臀中、小肌能防止骨盆朝对侧下倾,
三、肢体下垂时,臀中、小肌起悬挂作用,防止肢体坠落和关节囊扩张。
神经支配:臀上神经L4-S1支配
表现:一、臀部和腿部的后侧出现的tt。
假性坐骨神经t的罪魁祸首。
二、走路臀部不适,从椅子上站起来也困难,为了减轻会跛着走路,晚上翻身困难。
三、臀小肌劳损引发是非常t的,而且长期存在,关联区域内的任何部位可以出现麻·木,除了腿不适臀部还会出现弥散的压t点。
四、长期的骶髂关节错位与其所导致的不适感,经常来自于臀大肌和臀中肌,如果反复调整骶髂关节的位置并不持久的话,要考虑臀小肌。
摔倒、体育活动、久坐长时间站立、太多的跑步和走路,都会导致臀小肌的劳损。
腿部,膝盖,脚踝足部的不适,会影响姿势和步态,导致臀小肌受到额外很大的压力。
一条腿独立负重会使同一侧的臀小肌承受两倍的力量。
码字不易喜欢加关注,分享更多软组织知识。
慢性疼痛中较重要的臀区部位—髂翼外三肌附着处髂翼外三肌附着处:即:阔筋膜张肌、部份臀中肌和部份臀小肌。
特别是阔筋膜张肌,有腰部病变或臀部病变者必有阔筋膜张肌高度敏感的压痛即严重阔筋膜张肌病变。
同时也伴有臀中肌和严重的臀小肌骨骼附着处的软组织病变。
此区域病变是引起典型“坐骨神经痛”即小腿后外侧传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此区域病变的疼痛性肌痉挛又可使腰部的生物力线发生改变,这样使腰部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继续恶化,互为因果,也是腰痛的另外一个因素(这在银质针针刺治疗髂翼外三肌附着处后患者腰痛及相关症状立即消失或减轻的病例中得到证实)。
在软组织外科学的臀区松解手术中,将这些病变的软组织进行切痕操作,并使之尽量骨膜下剥离,这样就使疼痛性痉挛与挛缩得到彻底消除,无菌性炎症的病理基础也被彻底消灭,下支的传导痛等征象也得到治疗。
在银质针的针刺治疗中,除了尽量多作小幅度提插和骨膜下刺外,髂前上嵴外侧附着的阔筋膜张肌必须治疗范围全面彻底,臀中肌与臀小肌应尽力作到骨膜下刺,特别是在坐骨大切迹外侧缘至髋关节襄后侧的区域的臀小肌附着处,应作到不留下一点病理基础,否侧对于严重的臀部病变者将会留下残余症状(坐骨大切迹外侧缘至髋关节襄后骨缘的操作与坐骨大切迹的操作完全相同)。
当在此缘针刺时同时也对部份梨状肌进行了治疗但是不会损伤坐骨大孔出口处的坐骨神经,这比针刀直接在坐骨大孔坐骨神经在梨状肌出口处进行操作安全得多。
另外对于正统学习过软组织外科学的医师来说,局部髂翼外三肌附着处的检查是没问题,但是对于未正统学习过软外的医师检查时的体位是相当重要,较重的阔筋膜张肌的压痛很容易就能检查到,但对于深层的臀中、小肌病灶如果没有正确的体位是很难找到高度敏感的压痛,它必须作到使臀外侧的整个肌群完全放松时才能找到臀中、小肌病灶的压痛点。
第六章肌筋膜触发点的诊断与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由肌筋膜触发点引起的一个临床上常见的肌肉疼痛问题。
根据临床观察和科学研究的证实,肌筋膜触发点的存在已被广泛的接受。
证明1.对MTrP的按压会再次引起和加重病人经常疼痛部位的疼痛。
消除(更恰当的方法,使失活)MTrP可以缓解任何不舒服的症状.2.对不同病人的每个肌肉的MTrP进行按压可以引出相类似的牵涉痛.3.对MTrP高强度的刺激(包括深度按摩和针刺)可以抑制疼痛.4.在MTrP区域针刺微小的位点(疼痛感受器,即敏感的位点或是局部抽搐反应位点)可以减轻疼痛和牵涉痛,而且LTR可以用肌电图描记记录出.5.如果在针刺MTrP时可以引出局部抽搐反应,那麽立即消除MTrP疼痛是可以.6.所有的MTrPs都位于终板区域内,而且MTrP区域上的终板噪音比正常的肌肉组织上的更多地被记录到.7.电子显微镜和超声波研究提供了形态学证据即MTrP区域上(终板区域)绷紧带和挛缩的结节。
MTrP已经被定义为是骨骼肌纤维绷紧的带上应激性过度的结节。
潜在的MTrP(压痛,但是不是自发性疼痛)可以变成由病理病变继发的活动的MTrP(压痛和自发性疼痛)。
在对病理因素进行恰当治疗后,活动的MTrP会被抑制成它的失活状态。
但是,MTrP不会永久消失,它只是从一种活动的状态转变为潜在的形式。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潜在的MTrPs在一定的病理条件下转变为活动的MTrPs而引起的疼痛现象,包括微小肌肉的慢性重复性损伤,不正确的姿势,系统性疾病,或是骨骼肌神经损伤(例如损伤,扭伤,创伤,关节炎,或是椎体椎间盘病变)。
通过对肌筋膜触发点的病因学、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尽管这些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但是,根据临床的观察和治疗研究,以及对临床治疗有效性调查,我们还是可以把许多临床现有的、以疼痛为主体、较为混淆病症和综合症常可以归类到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综合症或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理念中去。
从大的方面讲,例如:纤维性肌痛、纤维组织炎或肌炎、肌风湿病、肌筋膜炎或肌束膜炎、骨髓病、脊神经根炎、等;其实都与肌筋膜触发点有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第18卷第46期2014–11–12出版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November 12,2014Vol.18,No.46www.CRTER .org刘琳,男,1989年生,河北省吴桥县人,汉族,上海体育学院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基础研究。
通讯作者:黄强民,博士,教授,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上海市200438;上海体育学院教学实习基地上海沪东医院疼痛科,上海市200129doi:10.3969/j.issn.2095-4344.2014.46.028[]中图分类号:R3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44(2014)46-07520-08稿件接受:2014-10-11Liu Lin,Studying for master’s degree,Department of Sport Medicine,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Huang Qiang-min,M.D.,Professor,Department of Sport Medicine,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Department of Pain,Shanghai Hudong Hospital,Teaching Practice Base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129,China Accepted:2014-10-11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刘琳1,黄强民1,2,汤莉3(1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上海市200438;2上海体育学院教学实习基地上海沪东医院疼痛科,上海市200129;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市200050)文章亮点:1此问题的已知信息: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旧称扳机点,又名激痛点,是骨骼肌疼痛、关节功能障碍的常见病因,但国内众多骨科、疼痛科和康复科临床医师对其病理机制、诊断与治疗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和局限性。
原文:在可触摸的紧绷肌带的结节上有圆周状的点状压痛,并且患者对于施加压力在压痛点上所诱发出来的疼痛指认是他所熟悉的----摘自肌筋膜疼痛與機能障礙肌痛點手冊IX分析:当我们在需要进行按摩的肌肉上发现粗大的条索状阳性反应物的时候,其中将有一个最核心的治疗区如上描述,在该点上按压能够诱发出引起患者难受的症状,而对该店的静态持续按压超过90秒时间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或相关症状。
肌痛点的活性小点:在肌肉的一个小区域内出现自发性电位活动的地方,它可能会或也不可能会展现单纤维动作电位特征性的尖峰。
活动性肌筋膜肌痛点:会导致临床疼痛抱怨的肌筋膜肌痛点,它总是压痛的,会阻碍肌肉被完全地伸展,弱化肌肉的强度,在直接压迫时还会引出患者确定的疼痛,而如果刺激够强的话,会引起肌肉纤维抽搐反应,在患者疼痛忍受限度内压迫的话,会在它的疼痛引传区域内产生压痛,以及引传性运动现象和自主神经现象。
----摘自触发点治疗手册摘要P1分析:什么是我们需要进行分筋力筋手法的区域,是有上述问题的区域,这种按压先是诱发了疼痛并按照一定的方式传到如经络传导,同时可能会诱发出运动出现,如果一个区域不具备上述特征,我们可以放弃,因为它可能不是我们要选择的关键性治疗点。
关联性肌筋膜激痛点:一块肌肉上的激痛点会和另一块肌肉上的激痛点同时发生,这些关联性激痛点可能由一个引发出另一个,也可能两个都来自于相同的机械性或神经性源头。
分析:康复中提倡治疗的时间的叠加,空间的叠加,传统针灸讲究配伍,往往我们在治疗部分疼痛性疾病时,往往要清除不同区域的阳性反应点,或者整体性调整脊柱,这些关联性的疼痛的存在应该存在着合理有效的规律,而在掌握不到其中的规律,仔细寻找肌筋膜激痛点,全面的清除应该可以提高治疗疗效,在临床中发现坐骨神经痛不仅在梨状肌上出现肌筋膜激痛点同时在斜方肌上也出现肌筋膜激痛点,二者同时治疗加强疗效,而肩井配合环跳的针灸配伍在古代早有,因此合理的辨证在我们分析的取穴的区域上仔细探查是否有关联性激痛点,并给与合理的解决,将帮助我们提高疗效,而如果我们的预估区域上没有肌筋膜激痛点,将提示我们反思诊断是否正确,这个位置是否需要针灸或者压揉?附着性激痛点:位于肌肉肌腱结合处或肌肉骨骼附着处的激痛点,会造成肌腱附着点病,那是来自于中央性激痛点其特征之紧绷带所无法缓解的张力所致----摘自触发点治疗手册摘要P2分析:在反阿是穴医术中,详细描述了肌肉的起点\止点—肌腹上都存在可能解决问题的阳性反应点,而二者在治疗中所赋予的意义不同,因此如果一个肌肉是我们疑似的损伤区域,如果在肌腹上没有阳性反应点,则应该仔细探寻两端的骨性机构,将力垂直与骨膜按压下如果诱发处症状,可以采用压揉手法或者关节松动结束给与处理。
肌筋膜触发点技术
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简称MTrPs)是肌肉和筋膜所组成的复合体中的痛点。
肌筋膜是人体内连接所有肌肉、骨骼、脏器及神经-肌肉等系统的结缔组织。
MTrPs是肌筋膜中的局部痛点,它的存在可能导致疼痛和运动障碍。
在肌肉酸痛、僵硬和不适时,肌筋膜触发点技术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肌筋膜
触发点技术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适用于减轻肌肉僵硬、促进肌肉舒展和缓解肌肉痉挛。
它是一种无创性手段,通过深压肌肉组织来改善局部的循环系统,以帮助肌肉组织恢复正
常机能。
肌筋膜触发点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压力刺激肌肉中的MTrPs来消除疼痛和刺激肌肉
放松。
MTrPs是肌肉中的一种局部变化,当压力施加在这个区域时,这个区域的肌肉组织
将产生微小的短时收缩,从而进一步刺激MTrPs。
此时,肌肉组织中的代谢废物将被清除,并促进新的营养物质进入肌肉组织中,提高肌肉功能的恢复能力。
肌筋膜触发点技术通过施加压力,可以帮助肌肉舒缓,促进运动员的康复和减轻肌肉
疼痛。
这种技术通常通过手动治疗方法来实现,可以使用手指、手掌或肘部等手段来进行
施压。
对于MTrPs的治疗是一个复杂和细致的过程,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在使
用肌筋膜触发点技术时,需要注意施压的强度和区域,避免使运动员的身体受到创伤。
总之,肌筋膜触发点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运动员恢复肌肉功能
和减轻运动损伤。
在使用这种治疗方法时,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以确保治疗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常用肌肉起止点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常用肌肉起止点及肌肉功能总结皮紧张的感觉。
额肌部分地连接到眼轮匝肌上,这两个肌肉常与头痛有关。
肌连接:上方,至帽状腱膜。
下方,至眼眉表面的皮肤,部分至眼轮匝肌和鼻根部。
2.肌连接:上方,至帽状腱膜。
下方,至枕骨上项线。
相关部位:局部疼痛放散至头后部和顶部,并可涉及到同侧眼部。
3.肌连接:内侧,至睑内侧韧带,额骨和上颌骨及眼睑组织。
上内侧,至眼眶。
4.肌连接:上方,至颧骨。
下方,至口角组织,与口轮匝肌纤维融合。
5.TMJ)问题的病人,都应该检查并治疗颞肌。
肌连接:上方,至颧弓上方颞窝的骨和筋膜。
下方,至下颌骨冠状突和下颌支前缘。
6.TMJ有问题时,首先应该治疗咬肌。
肌连接:上方,至上颌骨颧突和颧弓。
下方,咬肌浅层至下颌角外表面和下颌支的下半部;咬肌深层至下颌支上半部,可能延伸至下颌角。
7.人都应该仔细检查胸锁乳突肌。
它的两个头是胸骨头和锁骨头。
肌连接:上方至乳突外侧面和枕骨上项线外侧1/2下方:胸骨头:胸骨柄前表面锁骨头:锁骨前表面的内1/3。
8.存在这一肌肉的问题。
胸廓出口这一词用来指由斜角肌和第一肋骨限定的整个区域,或指在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通路。
腋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在至上臂的途中经过这两个肌肉之间,然后走行于第一肋和锁骨之间。
肌连接:前斜角肌:上方,到第3至第6颈椎横突的前面。
下方,到第1肋骨的上缘里面。
中斜角肌:上方,到第2至第7颈椎横突后面。
下方,到第1肋骨的上缘外面。
后斜角肌:上方,到第5或第6颈椎和第7颈椎横突的后面。
下方,到第2肋骨的侧面,有时也可至第3肋骨。
9.问题可能引起多种疼痛和不舒适,因为它在上身疼痛和功能障碍中它起重要的作用。
对大部分人来说,它是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部位。
肌连接:上斜方肌:上方和内侧,至上项线、项韧带和颈1到颈5的棘突。
下方和外侧,至锁骨外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