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决策与决策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016.50 KB
- 文档页数:47
《管理学》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1.如何理解决策的含义?决策的原则与依据各是什么 ?答: (1)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对于这一定义,可作如下理解:①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因为决策是管理的一项职能。
管理者既可以单独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被称为个体决策;也可以和其他的管理者一道共同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被称为群体决策。
②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
③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这就是说,决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也是为了利用机会。
(2)决策的原则。
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现实中,组织内外的很多因素都会对组织的运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些因素的一切信息;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拟定数量有限的方案;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未来是不确定的,人们对未来的认识和影响十分有限,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的未来状况不一致。
现实中的上述状况决定了决策者难以做出最优决策,只能做出相对满意的决策。
(3)决策的依据。
决策的依据是信息。
管理者在决策时离不开信息。
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
这要求管理者在决策之前以及决策过程中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
但这并不是说管理者要不计成本地收集各方面的信息。
管理者在决定收集什么样的信息、收集多少信息以及从何处收集信息等问题时,要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
只有在收集的信息所带来的收益 (因决策水平提高而给组织带来的利益 )超过为此而付出的成本时,才应该收集该信息。
适量的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信息量过大同然有助于决策水平的提高,但对组织而言可能是不经济的,而信息量过少则使管理者无从决策或导致决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迄今为止,有关决策的理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答:决策理论经历了古典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和新发展的理论三个阶段:(1)古典决策理论: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的。
管理学教案——决策与决策方法一、引言1.1 课程背景解释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1.2 课程目标介绍决策的概念和类型理解决策过程掌握常用的决策方法二、决策的概念和类型2.1 决策的定义解释决策的四个基本要素决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目标2.2 决策的类型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确定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三、决策过程3.1 问题的识别描述问题,界定问题3.2 目标的确立确定决策目标的优先级3.3 方案的头脑风暴,列出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3.4 方案的评价采用准则或标准评估方案3.5 方案的选择和实施选择最佳方案并执行四、决策方法4.1 定性决策方法解释头脑风暴、德尔菲法等方法4.2 定量决策方法解释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方法4.3 风险型决策解释期望值、决策树等方法4.4 不确定型决策解释小中取大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等方法五、案例分析5.1 决策案例介绍介绍一个与管理决策相关的案例5.2 案例分析应用所学的决策概念和工具分析案例5.3 结论总结案例中的决策过程和方法六、决策心理因素6.1 认知偏差解释常见认知偏差,如确认偏误、过度自信等6.2 情感因素讨论情绪对决策过程的影响6.3 群体决策心理分析群体决策中的从众、服从、影响力等心理现象七、决策伦理和社会责任7.1 伦理与决策讨论伦理在决策中的角色介绍企业伦理决策框架7.2 社会责任与决策解释企业社会责任(CSR)对决策的影响探讨社会责任在决策中的实践方法八、决策支持系统8.1 决策支持系统的定义解释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和组成8.2 决策支持工具和技术讨论数据可视化、预测模型等决策支持工具8.3 信息系统在决策中的作用分析信息系统如何支持决策过程九、战略决策9.1 战略决策的概念解释战略决策的长期性和全局性9.2 战略决策过程描述战略规划的步骤和方法9.3 战略决策案例分析分析具体企业战略决策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十、决策的评估与学习10.1 决策评估介绍决策后评估的重要性和方法10.2 决策学习讨论如何从决策经验中学习10.3 持续改进解释如何将决策评估和学习的成果应用于未来的决策中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决策的概念和类型重点:决策的类型,特别是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确定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的区别和应用场景。
第二篇决策与计划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1.如何理解决策的含义?决策的原则与依据各是什么?答:(1)决策的含义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具体理解如下:①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因为决策是管理的一项职能。
管理者既可以单独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称为个体决策;也可以和其他的管理者共同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称为群体决策。
②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
③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决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也是为了利用机会。
(2)决策的原则①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决策最优的原则是:①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②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定所有可能的方案;③准确预期到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②最优决策条件不能满足的原因:①组织内外存在的很多因素对组织的现在和未来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一切情况的信息;②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决策者只能拟定数量有限的方案;③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未来是不确定的。
(3)决策的依据管理者在决策时离不开信息。
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
管理者在决策之前以及决策过程中应尽可能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作为决策依据。
管理者在收集信息时,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只有在收集的信息所带来的收益(因决策水平提高而给组织带来的利益)超过为此而付出的成本时,才应该收集该信息。
适量的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信息量过大固然有助于决策水平的提高,但对组织而言可能是不经济的,而信息量过少则使管理者无从决策或导致决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迄今为止,有关决策的理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答:迄今为止,决策理论经历了古典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和新发展的决策理论三个阶段。
(1)古典决策理论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的,主要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
这一理论认为应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