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宪法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的渊源作者:韩业斌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05期[摘要]抗战胜利后,召开国民大会,颁布宪法、实施宪政就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事情。
经过国共谈判、政协会议、宪法草案安委员的努力,最后宪法在国民大会通过。
这部宪法集中各党派的力量,达致最后成果,体现了各种政治因素对宪法生成的推动作用,也说明了各方之间相互争论,最后相互包容,达成一种契约。
[关键词]中华民国宪法;国民大会;立法院;行政院[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4)05-0035-031946年12月25日国民政府第一届国民大会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封建买办法西斯的独裁法,是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法,是丧权辱国的卖国法。
有人认为这是中国最先进、最民主的一部宪法。
到底是最先进还是最反动这里暂且不做讨论。
但是通过回顾这部宪法的制定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各种政治因素加入到宪法的制定中来,对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通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家本应该进入和平时期,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一前途没有实现。
但是抗战后的各种政治力量的参与对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存在明显的影响。
一、孙中山的《建国大纲》与“建国三阶段”说为了明确《中华民国宪法》制定的源头,就要从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和“建国三阶段”说开始。
孙中山先生1924年所制定的《建国大纲》共计二十五条。
其中就已经包含“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实施宪政”的思想。
其中第二十四条规定:宪法颁布之后,中央统治权则归于国民大会行使之,即国民大会对于中央政府官员有选举权,有罢免权;对于中央法律有创制权,有复决权[1](P129)。
在1923年的《中国革命史》中,孙中山将从革命发生到完成划分为军政阶段、训政阶段、宪政阶段。
其中也相应地有了“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和“宪法之治”。
2019年司法考试卷一《法制史》备考知识:民国时期的宪法民国时期的宪法(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3月11公布的一部重要的宪法文件,是中国历最初的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1)辛亥革命的产物,以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学说为指导思想,使民权主义所确立的政治方案和原则通过法律的形式进一步具体化;(2)确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更广泛的宣传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思想;(3)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和组织原则,依照三权分立原则,采用责任内阁制;(4)体现了资产阶级宪法中一般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了人民享有人身、财产、居住、信教等项自由和选举、被选举、考试、请愿、诉讼等权利;(5)确认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目的:设定条款,对袁世凯加以限制和防范。
主要表现在:(1)在国家体制问题上,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2)在权力关系规定上,扩大参议院的权力以抗衡袁世凯。
《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除拥有立法权外,还有对总统决定重大事件的同意权和总统、副总统的弹劾权。
此外还规定临时大总统对参议院议决事项咨院复议时,大总统必须公布实行。
(3)在《临时约法》的程序性条款上,规定特别修改程序以制约袁世凯。
《临时约法》规定,约法的增修修改,须由参议院议员2/3以上或者临时大总统的提议,经参议员4/5以上之出席,出席议员3/4以上通过方可实行。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1)中国历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文件;(2)否定了中国封建君主****制度,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3)在一定水准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民主要求。
(二)“天坛宪草”与“袁记约法”1.“天坛宪草”(《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北洋政府时期的第一部宪法草案。
采用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宪法原则,确认民主共和制度,同时体现了限制袁世凯的意图。
2.“袁记约法”:即北洋政府于1914年5月1日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旧中国宪法发展史中国的旧宪法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在清朝晚期,中国逐渐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动乱。
为了解决国家危机和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国开始探索宪政的道路。
以下是旧中国宪法发展史的主要阶段:听其自然阶段(1850年-1898年)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外双重压力。
国内的天灾人祸和政治腐败导致农民起义和民族抵抗运动不断涌现。
而在外部,中国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宪政思想开始萌芽。
1860年,中国召开了史上第一次政治代表会议——《北京公议》。
该会议提出了一系列的宪政改革方案,旨在增加政治权利和法治的实施。
尽管这个会议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但为后续宪政运动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宪政的实施。
维新运动兴起,鼓吹试图通过改革现存的体制来实现宪政。
《公车上谈》是维新运动的代表性文献之一,提出了一系列宪政和改革的方案,如提倡普选和设立议会等。
闯关东阶段(1898年-1911年)1898年,戊戌维新爆发,废除孔子的礼仪思想,推行民主宪政,维新运动达到了顶峰。
10月,《戊戌维新变法大纲》正式颁布,并启动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对外敌人的威胁,维新运动很快遭到了失败。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垮台,中国宣布建立共和国,正式进入了宪政时代。
宪政实践阶段(1911年-1949年)辛亥革命后的旧中国宪法发展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迭和政治局势的动荡。
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纲要》等文件,中国成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然而,在国民政府的领导下,宪政的实施程度并不充分。
之后,中国产生了一系列的宪法,如《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13年)、《北洋政府宪法大纲》(1914年)和《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25年)等。
这些宪法试图确立民主制度,保障公民权利,但由于战乱和政治分歧,无法得到全面贯彻。
1947年,中国国共两党在重庆达成《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临时宪法委员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宪法纲领(草案)》。
《中华民国宪法》(1923)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中华民国宪法》(1923)研究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中华民国宪法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治
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中,中华民国宪法是一个
标杆性的事件,它标志着我国政治文化由封建制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转变。
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后
来中国的宪政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对中华民国宪
法的制定、实施以及评估进行一系列的全面研究,以期深入解析中华民
国宪法的意义以及对中国宪政发展的影响。
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华民国宪法制定的背景、宪法形式和内容、宪政实践和对中国宪制发展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此外,我们还将结合
对相关内容的文献资料和历史文献的调研,通过专家访谈和案例研究等
方式收集数据,并运用相关的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和解释。
研究的预期成果: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华民国宪法的研究和分析,深入解析中华民国
宪法的形成过程、特点和对宪制发展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不仅对历史研
究工作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对于政治理论、政治学、宪法学等相
关学科的学生和教师也会产生极大的启发和帮助。
再探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摘要:民国三时期特别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制宪活动可谓是臭名昭著,”宪政”变成民众嗤之以鼻的代名词。
民国史学者徐矛说,”曹锟宪法”其实并不是曹锟的宪法。
这部宪法其实与贿选,和曹锟都没有必然的联系。
关键词: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华民国宪法》国民从清末的预备立宪活动开始,宪法的问题逐步被提上日程。
随着进入近代法制的步伐跟进,中国的法制逐渐体现出与古代法制迥然不同的态势。
中国古代的法制史,是以刑法的发展为中心。
但是在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中国法制的历史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断裂,其主干线出现了错位,刑法的中心位置被一种新兴的法律所取代,这种法律就是宪法。
⑴中国古代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宪法的概念,人民内心更没有人权、权利的基础,就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下搞宪政,情况可想而知,宪政道路在中国的发展之坎坷也能料想一二。
所以针对清末的《钦定宪法大纲》、《十九信条》是千年法律的一次大变局的说法,有人说这是一个骗局。
也许是,但这不能抹煞它的历史意义。
⑵民国时期中国政治开始进入了民主、宪政的轨道,尽管有阻滞,但其大势确如大江东去,不可逆转。
1913年10月,在袁世凯白色恐怖之下,第一届国会第一期常会宪法起草委员会完成了《天坛宪草》。
在其后的10年中,共和政体屡遭劫难,制宪活动也时段时续,步履维艰。
直到1923年10月10日国会通过《中华民国宪法》(又称《1923年宪法》),漫长、艰难的民国制宪活动才有了正式结果。
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重新认识这部宪法:一、宪法的制定过程印象中很多教科书都提到,这部宪法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以说明这部宪法的仓促和草率⑷,在重新翻阅有关历史记载才发现其实这并不符合事实,渐渐相信”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深刻涵义。
总体上来看,这部宪法的制定过程相当之长,从 1913 年制定《天坛宪草》开始,大约有 10 年时间,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在此期间国会两次被解散,两次被恢复,直到 1923 年才出台《中华民国宪法》。
大韩民国宪法制定:大韩民国宪法规定了国民的权利和义务、政府的基本结构、经济秩序和选举管理等关联的基本事项,于1948年7月17日制定。
修改:大韩民国宪法制定后,经过九次修改(第一次:1952.7.7,第二次:1954.11.29,第三次:1960.6.15,第四次:1960.11.21,第五次:1962.12.26,第六次:1969.10.21,第七次:1972.12.27,第八次:1980.10.27,第九次:1987.10.29)形成现在的宪法。
主要内容大韩民国作为民主共和国,主权掌握在国民手中,领土由韩半岛和附属岛屿构成。
大韩民国努力维持国际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向往和平的统一。
全体国民具有人类的尊严和价值,具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国民在法律面前平等,任何人都不因性别、宗教、社会性身份而接受政治、社会、文化性的差别。
全体国民具有人身自由,不接受非法的逮捕、拘留、扣押、搜查或审问,不接受非依合法程序进行的处罚、公安处分、强制劳役,具有接受辩护人帮助的权利和接受法官依法裁判的权利。
保障全体国民的财产权,该内容和界限依据法律决定。
立法权归属国会,国会由依照选举而产生的国会议员构成,具有认可预算权和关于国政的监察和调查权。
总统作为国家元首代表国家,依据选举而产生,统辖由国务总理和各部组成的行政府。
由法官组成的法院具有司法权,为了依据宪法和法律和良心独立地进行裁判,保障法官的身份和任期。
设立宪法裁判所管理法律的违宪与否、弹劾裁判、政党解散等事务。
大韩民国的经济秩序是以个人和企业经济上的自由和创意为基本的社会性市场经济为原则。
大韩民国宪法[1987.10.29.全文修订宪法第10号]前文拥有悠久历史和光辉传统的大韩民国,继承以3.1运动建立起来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法统和抗拒不义的4.19理念;立足于祖国的民主改革和和平统一使命,以正义、人道和同胞爱来巩固民族团结;打破所有的社会陋习和不义;以自律和调和为根底,更加牢固自由民主的基本秩序,使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所有领域内各人的机会均等化,并能够发挥最高能力;使得完成相应于自由和权利的责任和义务,决心通过致力于国民生活的均等向上和永久的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繁荣,永远确保我们和子孙们的安全、自由和幸福,现经国会表决并依国民投票,将制定于1948年7月12日并经过八次修订的宪法进行修订。
第1篇一、引言民国时期,即1912年至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从封建帝制走向了民主共和,法律体系也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
民国法律规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对后世的法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回顾民国时期的法律体系,分析其主要法律制度和特点。
二、民国法律体系的形成1. 清末法律改革的影响民国法律体系的形成,深受清末法律改革的影响。
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推行一系列法律改革措施,如制定《钦定大清商律》、《钦定大清刑律》等。
这些改革为民国时期的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
2. 民国宪法的影响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此后,民国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
三、民国主要法律制度1. 宪法民国宪法经历了多次修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和《中华民国宪法》。
宪法规定了国家政治制度、国家机构、公民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2. 民法民国民法主要包括《中华民国民法典》、《民法典草案》等。
民法规定了个人财产关系、婚姻家庭关系、继承关系等内容。
3. 刑法民国刑法主要包括《中华民国刑法》、《刑法草案》等。
刑法规定了犯罪和刑罚、刑罚的种类、刑罚的适用等内容。
4. 商法民国商法主要包括《中华民国民商法》、《商法草案》等。
商法规定了商事主体、商事行为、商事责任等内容。
5. 行政法民国行政法主要包括《中华民国行政法》、《行政法草案》等。
行政法规定了行政机关的组织、职权、行政行为、行政责任等内容。
6. 民事诉讼法民国民事诉讼法主要包括《中华民国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草案》等。
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诉讼程序、证据规则、诉讼费用等内容。
7. 刑事诉讼法民国刑事诉讼法主要包括《中华民国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草案》等。
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刑事诉讼程序、证据规则、刑罚的执行等内容。
注:你说,风起的时候我们还要一起走过。
如果我的白裙子会说话,你猜错它会说些什么。
爱情如果这般纯白。
亲爱的,你猜我该是多么欣喜。
“五五宪草”与47年民国宪法对比之分析“五五宪草”和47年民国宪法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比较重要的两部宪法。
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要真正在象我国这样一个缺乏民众自由基础和法治精神的国家完全实施宪法内容,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着巨大的困难,所以,本文不打算讨论该宪法具体实践的问题,而只是比较一下两部宪法有什么不同和他们各自体现的法治精神的特点。
他们各自的法治精神的特点主要通过国民代表大会、总统及行政院、立法院等的权力关系来体现,故本文主要看看两部宪法体现的国民大会、总统行政院及立法院权力关系的不同。
关于国民大会:五五宪草第三章阐述国民大会:主要规定了国民大会代表的选举方式、各地代表的名额分配,代表任期,国民大会召开时间及国民大会的职权等。
五五宪草关于国民代表大会规定的特点为:其一、保障人民之自由权利:由于中华民国从28年建立以来一直处于南征北战之中,少有时间来进行宪政建设,所以对人民权利的保障,多是采用间接保障制度,其中很多有关条文都有“非依法律不得限制之”规定。
但是,既然宪法是最高法律,那用其它法律来限制人民的权利是否合法呢?这样又置宪法于何地?当然,有法不依是中国自古以来到现在都存在的老毛病,如何克服至今未找到答案。
但令人欣慰的是,至少五五宪草规定了人民的若干权利,并且认为这些权利不能随意遭受侵犯,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的进步。
其二、行使政权之国民大会:孙中山仿照欧美提出五权宪法,主要认为其三全宪法不能彻底保证人民的权利。
从来提出了权能分开的理论。
五五宪草给予国民大会的权力不能说不多,不能说不大,如第三十二条规定:国民大会职权如下:一,选举总统、副总统,立法院院长、副院长,监察院院长、副院长,立法委员,监察委员;二,罢免总统、副总统,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各院院长、副院长,立法委员,监察委员;三,创制法律;四,复决法律;五,修改宪法;六,宪法赋予之其他职权。
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旧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现行宪法的修正。
旧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1.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这部宪法以“君上大权”为核心,是清政府在内外交困、四面楚歌的情况下,为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而颁布的。
2. 1911年《重大信条十九条》,清政府的最后一部宪法性文件。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迫于革命压力仅用三天就出台的一部宪法性文件,这部宪法出台后不久便被革命的浪潮淹没。
3.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
1917年以广东为基地建立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展开护法运动,所护者即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 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又称“袁记宪法”。
这部宪法是袁世凯在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公布实施的第一部宪法,与真正的宪法精神根本对立,但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提供了“合法”的依据。
5. 1923年“贿选宪法”。
“贿选宪法”以“袁记约法”为范本,用根本法的形式确认军阀的专制独裁,不到一年就被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它是旧中国反动派正式公布的第一部宪法。
6. 1931年《中华民国训证时期约法》。
在这部约法中,三民主义作为国家基本思想和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的国家组织方法被确定。
7.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无产阶级的宪法性文件。
这部宪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政权制定的,在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
8. 1936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即“五五宪草”。
这部宪法是《中华民国宪法》的雏形,它本来应该在预定1936年召开之制宪国民大会通过,但大会因日本入侵东北及隔年爆发的抗日战争延宕而未能如期召开。
9. 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由中国南京国民党政府颁布,以自由平等为标榜,坚持维护国民党的一党专制;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名,保障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和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以“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国”之名,行国民党一党专制和蒋介石个人独裁之实。
东方论坛 2012年第2期 1 9 2 3年《中华民国宪法》之 横向国家权限特征研究
卞修全 肖 婧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8) 摘要: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在横向国家权限的规定上,虽体现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但三权之 间并非均衡而带有议会独大和总统有权无责的特征。议会独大主要表现在国会对总统、内阁和法院的权力多所限制, 而总统、内阁和法院却很难制衡议会;总统有权无责主要表现总统享受广泛的权力,包括公布并监督法律执行权、人 事任免权、武装统帅权、宣战权、缔结条约权、宣布戒严权、宣告免刑减刑及复权、停止国会会议权、解散众议院权、立 法否决权等等,但当发生政府集体性政治事件内阁替总统承担整治责任。这种做法体现了时人在议会、总统与内阁 关系上的积极探索,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仍体现了限制行政权力的宪政理念。 关键词:《中华民国宪法》;议会独大;总统有权无责;责任内阁 中图分类号:D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 10(2012)02-0033-06
对于1923年宪法,学界已普遍承认其是一部 较为完善的宪法,认为该宪法在国家横向权限划分 上坚持了议会制、责任内阁制,继承了“天坛宪草” 的民主精神。但对于1923年宪法横向国家权限规 定的深层次特征,学界缺乏探讨,本文从1923年宪 法有关国家横向权限划分的条文出发,重点分析其 议会独大和总统有权无责的特征。 一、议会独大 从国家权限的横向划分看,1923年宪法体现了三 权分立的原则。“三权分立”包含权力分立和人事 分立两方面。从权力分立看,该宪法把国家权力划 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分别交由国会、大 总统和国务员、法院行使。第39条规定“中华民国 之立法权,由国会行之。”第71条规定“中华民国 之行政权,由大总统以国务员之赞襄行之。”第97 条规定“中华民国之司法权,由法院行之。”从人事 分立看,该宪法严格区分了立法权和行政权。在制 宪过程中,议员们对宪法草案第26条“两院议员 不得兼任文武官吏,但国务员不在此限”展开过激 烈的讨论,讨论的焦点在于两院议员能否兼任国务 员。赞成者认为两院议员兼任国务员一职可以起 到沟通立法和行政的作用,反对者则认为两院议员 兼任国务员严重损害了三权分立原则。如众议院 议员高旭在《对于天坛宪法草案商榷书》中指出“夫 立宪国之精神其主重在三权分立,议员已有立法 权,若在国务院兼操行政权,一人而兼立法行政两 种权限不清不第有害立法并且有防行政……如此 则数十年来人民革命流血所争之三权分立不尽付 诸电光石火耶。”【 】‘第 册P叭≈ ’之后经过多次讨论最 终在宪法二读会上删除了但书,该宪法第45条规 定“两院议员不得兼任文武官吏。” 1923年宪法虽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但三权 之间并不均衡,立法权对行政权、司法权的限制较 大,从而形成了议会独大的特征。议会独大的特征
民国时期的宪法
(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3月11公布的一部重要的宪法文件,是中国历史上最初的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1)辛亥革命的产物,以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学说为指导思想,使民权主义所确立的政治方案和原则通过法律的形式进一步具体化;
(2)确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更广泛的宣传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思想;
(3)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和组织原则,依照三权分立原则,采用责任内阁制;
(4)体现了资产阶级宪法中一般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了人民享有人身、财产、居住、信教等项自由和选举、被选举、考试、请愿、诉讼等权利;
(5)确认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目的:设定条款,对袁世凯加以限制和防范。
主要表现在:
(1)在国家体制问题上,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2)在权力关系规定上,扩大参议院的权力以抗衡袁世凯。
《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除拥有立法权外,还有对总统决定重大事件的同意权和总统、副总统的弹劾权。
此外还规定临时大总统对参议院议决事项咨院复议时,大总统必须公布实行。
(3)在《临时约法》的程序性条款上,规定特别修改程序以制约袁世凯。
《临时约法》规定,约法的增修修改,须由参议院议员2/3以上或者临时大总统的提议,经参议员4/5以上之出席,出席议员3/4以上通过方可进行。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
(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文件;
(2)否定了中国封建君主****制度,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
(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民主要求。
(二)“天坛宪草”与“袁记约法”
1.“天坛宪草”(《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北洋政府时期的第一部宪法草案。
采用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宪法原则,确认民主共和制度,同时体现了限制袁世凯的意图。
2.“袁记约法”:即北洋政府于1914年5月1日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袁记约法”与《临时约法》有根本性差别:
(1)彻底否定民主共和制度,代之以个人独裁;
(2)用总统独裁否定了责任内阁制;
(3)用有名无实的立法院取消了国会制;
(4)为限制、否定《临时约法》规定的人民基本权利提供了宪法根据。
它是对《临时约
法》的反动,是军阀****全面确立的标志。
(三)“贿选宪法”
北洋政府1923年10月10日公布的《中华民国宪法》,中国近代史上首部正式颁行的宪法。
具有以下特点:
1.用漂亮的词藻和虚伪的民主形式掩盖军阀****的本质;
2.为平衡各派大小军阀的关系,巩固中央大权,对“国权”和“地方制度”作了专门规定。
(四)《中华民国宪法(1947)》
1.《中华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该法共14章,依次是总则、人民之权利义务、国民大会、总统、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中央与地方之权限、地方制度、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基本国策和宪法之施行及修改,共175条。
2.《中华民国宪法》的精神
该宪法基本精神与《训政时期约法》和“五五宪草”一脉相承。
但碍于政协通过的“宪法修改原则”12条的重大影响,即实行国会制、内阁制、省自治、司法独立、保护人民权利等,又不得不在具体条文上有所变动。
3.南京国民政府《中华民国宪法》的主要特点。
①表面上的“民有、民治、民享”和实际上的个人独裁。
即人民无权,独夫集权。
②政权体制不伦不类。
既非国会制、内阁制,又非总统制。
③罗列人民各项民主自由权利,比以往任何宪法性文件都充分。
但依据宪法第23条颁布的《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戒严法》、《紧急治罪法》等,把宪法抽象的民主自由条款加以具体切实的否定。
④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之名,行保护封建剥削,加强官僚垄断经济之实。
(五)南京国民政府法律制度的“双重性”
1.内容上:
(1)大量采用、引进、吸收西方近代以来的法律学说、法律原则与法律制度,以大陆法系法律制度为基本蓝本,并采英美法系法律制度的一些内容。
(2)继续保持、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封建法律制度的一些特性。
2.立法上:
(1)普通法与特别法并存,而且特别法优于普通法,数量亦多于普通法。
(2)在法律的制定与适用上采用“双重标准”:
一方面用基本的普通法作为“常态”法律,规范普通、正常的法律关系。
另一方面制定大量针对特定对象、在特定时空适用的特别法,超出普通法的限制,加强对危害其统治行为镇压。
特别的法优于普通法这一特征在国民政府法律体系中表现的极为明显。
3.立法与司法关系上:
表面上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一些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却完全
是赤裸裸的野蛮、****;立法与司法的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