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的变迁
- 格式:ppt
- 大小:98.50 KB
- 文档页数:24
中国宪法与法国宪法频繁变迁之比较研究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权威性与稳定性是其应有之义。
宪法文本的频繁变迁必将有损于宪法的权威与实施,近代中国百年宪政历史便是明显的写照。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宪法变迁历史的深思。
新形势下本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着重强调依宪治国与依宪执政,开创了法治历史的新纪元。
一、本文变迁含义的界定从语义角度分析,变迁是指情况、事物或环境随时间变换而发生的变化、转移。
宪法变迁最早出现于1960年,德国学者耶林令克在其专著《宪法的修改与宪法的变迁》中首次提出该词。
耶认为宪法变迁是指宪法条文在形式上没有发生变化而继续保持其原来存在状态,在没有意图、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基于事态变化而发生的一种变更。
【1】国内学者韩大元认为宪法变迁是指宪法条文本身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宪法条款的实质发生变化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果。
【2】秦前红认为宪法变迁的含义一般可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其一是指世界各国宪法、某种类型宪法或者某个国家宪法产生、发展的经过;其二是指某国宪法修改的经过;其三是指宪法的自然变更或者说无形修改,具体来说是指宪法条文本身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3】相比较而言,秦前红的理论既涉及宪法整体宏观更替发展,也涉及微观内涵变更;既有历史观角度的延续,也有具体适用技术的阐释。
笔者依据秦的内涵界定,取其中前两项内容,界定本文的宪法变迁:指中国和法国历部宪法(包括相关宪法性文件、草案、修正案,公布实施与否不予考虑)更替、修改的历史沿革,即一种历史观的宪法演变考察,是宪法文本的有形改变,排除适用技术的考量。
二、中法宪法变迁历史过程概述1.近代中国宪法变迁历史概述1908年清政府颁布近代第一部成文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
大纲首次将君权与公民权利纳入宪法规范的范围,可视为中国立宪之始。
此后三年《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公布,但该信条并没有改变封建王朝的命运。
此后陆续颁布的宪法及宪法性文件有:1911年《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2年《临时约法》、1913年天坛宪草、1914年袁记约法、1916年宪草、1917年《军政府组织大纲》、1919年宪草、1923年贿选宪法、1925年宪草、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训政纲领》、1931年《训政时期约法》、1936年五五宪草、1946年国民党《中华民国宪法》和1948年《动员战乱时期临时条款》。
试论我国宪法变迁制度(一)宪法变迁是宪法学研究的一个现代话语。
改革开放以来,从“良性违宪”到“惯性修宪”的种种不规范现象,引导着我们对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冲突关系进行认真地思考。
一、从“良性违宪”到“惯性修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不少所谓“良性违宪”的事件,按照学者的列举,如1978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只能“解释宪法和法律,制定法令”,没有制定法律的权力,但由于改革开放的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1979年至1982年间共制定了11个法律。
又如1988年以前,深圳等经济特区突破1982年宪法关于土地不得买卖、出租的规定,将土地使用权出租。
再如1982年宪法规定“实行计划经济”,然自1992年以来、在1993年修宪前,国家领导人就已多次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
该学者认为,上述违宪事件,虽然违背了当时的宪法条文,但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可称之为“良性违宪”.这种“良性违宪”论虽然也强调对违宪事件进行有条件的限制,但基本上是倾向于通过确认“良性”这样一种强烈的价值判断,率直地为改革开放实践对宪法规范的冲击进行辩护。
显然,在坚持改革开放与维护宪法秩序之间,存在着难以绕开的矛盾。
成文法的局限性,在此表露无遗。
第一,成文法的保守性与社会生活的发展性相矛盾。
法律具有保守主义倾向,这根源于法律的性质,因为一个规则体系不会天天发生变化,而社会在变化,其典型特点是比法律的变化快,在社会发生危机时,法律往往遭到破坏,为不连续的、有时是突然性的调整留下余地。
在法律体系中,宪法由于其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最为严格,因而稳定性也最强,与之相应地,其滞后性也最为突出,最容易“成为进步和变化的桎梏”。
第二,成文法的僵硬性与社会生活的灵活性相矛盾。
法律规则总是表现为适用于一般情况而不是每一个个别情况。
而社会生活总是具体的、千变万化的。
指望制定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帝王规则”,来调整一切社会生活,是不现实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宪法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作者:李天琪来源:《民主与法制》2018年第16期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拥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于1954年9月20日(以下简称五四宪法)、1975年1月17日(以下简称七五宪法)、1978年3月5日(以下简称七八宪法)和1982年12月4日(以下简称八二宪法)通过四部宪法。
现行宪法在1 982年宪法的基础上,历经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 8年五次修订。
四部宪法、五部宪法修正案在什么样的契机下修订?这期间发生怎样的故事?做了何种修改?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如何庄严诞生?讲到五四宪法,首先不得不提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
1 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且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作为一部宪法性文件,《共同纲领》实际上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另一方面,1949年到1952年三年间,中国已取得超乎预计的成就,起了显著的变化。
中共中央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应当适时地实行全国普选,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使中国进入全面建没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诚然,要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政府,《共同纲领》不能扛起国家根本法律的重任,但是起草一部宪法的工作也不是那么简单。
1953年1月12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二十次会议的前一晚政协座谈会上,有人就坦言这其中的种种困难顾虑。
周恩来第二天在会上专门针对这一问题作了发言:既然要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政府,《共同纲领》就不能再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律了。
当初《共同纲领》之所以成为临时宪法是因为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执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那么,现在不执行这个职权了,这个职权还之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应该有自己的法律——宪法。
关于宪法变迁(一)“内容简介”本文对宪法变迁这一重要的宪法理论概念进行了阐释,分析了宪法变迁的概念、性质及其界限,并论述了宪法变迁在外国以及我国的事例及其争论,对宪法变迁这一概念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及其实践背景。
“关键词”宪法变迁,宪法变迁的性质,宪法变迁的界限,宪法变迁的事例,宪法变迁的争论随着对宪法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宪法既具有规范性价值,又具有现实性价值,两者同样重要。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化和发展,宪法的规范性价值便与现实性价值发生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在矛盾和冲突的逐步解决过程之中,宪法本身和社会便得到了良性的发展。
而如何解决此矛盾和冲突便成了宪法学者们研究的热门话题,即规范性价值与现实性价值如何协调?宪法与社会如何并行发展而不悖?在解决的过程之中,学者们提出了种种解决两者矛盾和冲突的方式,如宪法修改、宪法变迁等等。
宪法修改由于其比较显性和我国宪法修改的实践而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而宪法变迁却很少有人谈及。
而我国以及其他国家社会生活之中却存在着此类现象以及关于这种现象的争论,因而似有探讨此类现象之必要。
本人不揣浅陋,冒昧地写出拙文以试探讨。
一、宪法变迁的概念宪法变迁一词一般在四种意义上加以使用:(1)世界各国宪法,或某一国宪法发生或发展的经过;(2)一国宪法制定修改的经过;(3)一国的成文宪法,并未修改,由于解释与惯例的变更,或国会制定的法律,使其实质上的含义发生变化;(4)具有固定性的宪法能够适应动的时代潮流而维持其生命之意,宪法一方面仍可维持其根本精神,同时又得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变迁。
本文是就其第三种意义加以运用的。
1]宪法变迁2],宪法规范变动形式之一,一般是指宪法条文本身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宪法条文的实质内容发生变化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果。
也就是说,当宪法规范与社会生活发生冲突时,某种宪法规范的含义已消失,在规范形式之中出现适应社会生活实际要求的新的含义与内容。
论两个国际人权公约的实施和中国宪法变迁秦前红目录一、人权宪政理念和宪法变迁二、人权宪政规范的整合和宪法变迁三、人权宪政实施机制的整合和宪法变迁第九届全国人民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2001年2月28日决定:批准我国政府于1997年10月27日签署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同时对《公约》第8条第1款(甲)项声明保留。
①另外,由于我国政府已于1998年10月已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预计我国政府不久也将批准加入此项公约。
上述两个公约所指涉的内容与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规定有密切的关联,因此,人权的实施和保障首要的是一个宪政层面的问题。
随着两个人权公约在我国的实施,必将引发包括宪政理念、宪政规范和宪法保障机制等各个层面的调适、整合与重构问题。
一、人权宪政理念和宪法变迁人权是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应享有的、受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制约的权利,依其存在状态的不同可表现为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实有权利。
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一般认为,人权(human rights)这个概念是西方文化的产物。
有关人权的主张最早产生于古代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的概念之中。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主张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不受任何基于政治地位、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早期的基督教和自然神宗教的教义认为,上帝创造人本身就意味着赋予人某种存在的价值,依其存在的价值和尊严,理所当然就享有一定的权利了。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人文主义思想家从历史文库中重新祭起人权思想的旗帜,加以适当改造后用来向封建的意识形态发起进攻。
他们主张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一切事物的出发点和归宿,用“人权”取代“神权”,声称人类“天生一律平等”。
十七世纪启蒙思想家倡导的天赋人权学说更是主张“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每个人都是“他自身和财产的绝对主人”,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是每个人“不能变更”和“无从否定”的天赋人权。
西方近代意义上的人权概念是在19世纪后半叶由我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介绍、引入中国的。
-15-职工法律天地2017 年第 2 期法学研究zhigong falv tiandi浅谈宪法社会变迁功能的本质和特点邹姬蓓(116081 辽宁师范大学法学院 辽宁 大连)摘 要:法律是社会发展的必要保障条件,合理的法律的变迁可以给与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以当前的我国来说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社会开始变迁的时期,同时重视和挖掘宪法的社会变迁功能具有极强的社会意义,而在大量文献研究中很多研究人员主要以宪法的固有功能,同时还对宪法的社会变迁功能的本质和特点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宪法的变迁功能的本质和特点为主。
关键词:宪法;社会变迁;本质与特点宪法的社会变迁功能包括两个含义第一个是积极的确认和现实的推动,也正是整两个部分包含了宪法社会变迁的两个主要的本质方面。
相对于宪法的功能而言,社会的变迁功能在本质上是对于社会起到积极的进去作用的,也正是这个两个的结合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一、宪法社会变迁功能的本质1.宪法变迁的积极确认功能“宪法变迁的积极确认功能”是宪法社会变迁功能的本质。
宪法社会变迁的本质是由理论走向实践的一个过程,宪法社会变迁的作用来于,以理论的形式为基础、以宪法为蓝本,并且针对社会变迁的趋势、过程的一种确认和设定。
所以说这种确认的过程即是宪法对社会变迁的认同,还可以根据这种认同来探索为了国家的发展目标。
例如中国的宪法中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经济变迁目标模式。
宪法社会变迁功能在一定程度是主要是以对社会进步的未来所做到的积极的确认的事情。
当然这种“积极确认”和“确认巩固功能”的确认在具体的内容上是不同的。
“确认巩固功能”主要是强调已经取得的保障成果登记,“积极确认”则是对对社会变迁中所形成的法律进行一定的规划与设定的过程。
因此我们理解到宪法的规定既可以规定政治方向又可以设定社会的发展方向。
2.宪法变迁中现实的推动功能“宪法变迁中现实的推动功能”其本质是宪法在社会变迁中的实践性功能,他的实际的意义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对宪法变迁的本质性的认识。
宪法的知识点笔记总结一、宪法的概念和作用1. 宪法的概念宪法是一部国家的根本法律,是国家的最高法律,是国家的基本法规,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权力机构及其职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是一部全面的、基本的、总体性的法律。
2. 宪法的作用宪法具有约束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统一国家法律体系、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治局势等作用。
宪法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规范了政府的行为,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实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宪法的起源和发展1. 宪法的起源宪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就曾有宪法;古罗马的《十二表法》是最早的宪法;英国的《大宪章》是宪法的先河。
现代宪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英国《权利和自由法案》和18世纪的美国宪法。
2. 宪法的发展宪法的发展经历了历史上的变迁和演变。
从最初的单纯约束政府权力到后来的保障公民权利、规范政府行为、建立权力分立体系等内容的不断完善,宪法的发展一直在推进。
现代宪法普遍包括了宪法的权利保障、政府组织和职权、司法审查、修宪程序等内容。
三、宪法的主要内容和组成1. 宪法的主要内容宪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的根本制度、政府机构及职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宪法是一部全面的、基本的、总体性的法律,包括了国家组织形式、国家根本制度、政治体系、宪政原则、司法制度、宪法解释和修改等内容。
2. 宪法的组成宪法通常包括宪法章程和各种宪法法律。
宪法章程是宪法的总纲,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宪政体制;宪法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内容,包括各种法律法规、法令和法律文件等,是宪法章程的细化和具体化。
四、宪法的制定和修改1. 宪法的制定宪法的制定是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通常需要经过立法机关或宪法制定机构的一系列程序。
宪法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公民的意愿和利益,遵循宪政原则,进行广泛的社会听证和民意调查,最终由立法机关或宪法制定机构表决通过。
2. 宪法的修改宪法的修改是对宪法内容的修改和变更,通常需要经过立法机关或宪法修改机构的一系列程序。
从四部宪法及其修正案看国家主席职权的变迁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政府已经颁布和实施了四部宪法。
它们分别是五四宪法,七五宪法,七八宪法,八二宪法。
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和各自政治环境的迥异,这四部宪法对新中国国家的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规定是各不相同的。
但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这四部宪法对中国国家主席制定的不同的规定。
这四部宪法在国家主席的设置与否、职权大小、任期长短、等诸多问题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别,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政治发展以及政治民主化得进程紧密相关。
所以研究这四部宪法在国家主席制度问题上的变迁,将有益于探寻中国政治发展的轨迹,也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艰难历程。
一、国家主席制度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我国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机关,对内对外代表国家。
国家主席是我国的国家元首,依法行使宪法规定的国家主席职权。
1954年宪法规定,国家主席与全国人大常委会联合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
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均未设置国家主席。
1982年宪法恢复了国家主席的设置。
相比1954年,此时的国家主席不再统帅全国武装力量,不再具有召开最高国务会议的职权,国家主席所行使的职权只是履行特定的法律手续。
国家主席不参与行政工作,不对全国人大负行政责任。
2、国家主席的产生和任期:国家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
产生国家主席和副主席的具体程序是:首先由全国人大会议主席团提出国家主席和副主席的候选人名单,然后经各代表团酝酿协商,再由会议主席团根据多数代表的意见确定候选人名单,最后由会议主席团把确定的候选人交付大会表决,由大会全体代表中过半数以上的代表选举通过。
宪法规定: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45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因此,当选国家主席和副主席的基本条件有二:一是政治方面的条件,即国家主席、副主席的人选,必须是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二是年龄方面的条件,即他们必须年满45周岁。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宪法变迁名词解释篇一:宪法名词解释宪法一,名词解释斜体的相对更重要点.1宪法惯例:是指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并被反复利用,为国家机关,政党及人民所普遍遵循二实际上与宪法具有同等效力的习惯和传统。
2人权,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应享有的权利,包括人的权利,公民的权利,和特殊群体的权利。
3.宪法解释;对于宪法规范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词语用意,依据立法精神原则及意图加以准确地诠释或说明。
.4违宪审查;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依据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对宪法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的制度。
5宪法修改,指国家的宪法在实施后,因为政治经济形式发生重大变化或自身条款的某种缺陷,致使继续执行遇到困难时,由有权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其内容与条款作出的书面变更和修正。
6单一制,由若干不享有独立主权的一般行政区域单位组成统一主权国家的国家形式。
7联邦制,指两个以上的独立国家为了某种特定目的组成的国家联合8政治文明,是指人类改造社会所取得的成果,包括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设施和观念的改进。
9基本权利,是指公民所享有的基本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权利。
10总理负责制,指国务院总理对他主管的工作负全部责任,与负全部责任相联系的是他自己主管的工作有完全决定权。
11民族区域自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在国家统一偏下,以少数民族聚居或多民族杂居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现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一种政治形式12特别行政区,中国家行政区域内,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专门设定的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特殊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行政区域。
13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它通过行使检察权,对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公民是否遵守法律,法规实行专门监督,以保障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第四章宪法的变迁4.1 复习笔记一、宪法制定权1.宪法制定权概念(1)宪法制定权的定义宪法制定权是制宪主体按照一定原则创造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的一种权力。
(2)宪法制定权与其他概念的区别①宪法制定与宪法成立一般意义上讲,宪法成立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出现的,需要社会成员共同体意识与参与意识。
宪法成立首先是一种政治社会学的现象,成立本身不一定具有法的意义。
为了使宪法成立的事实得到合法化,便需要合法地制定宪法的行为,使宪法的成立具有法的意义,成为一种法的现象。
②制宪权、修宪权与立法权制宪权、修宪权与立法权是属于不同层次的权力形态。
a.修宪权是依据制宪权而产生的一种权力,可以理解为制度化的制宪权。
b.一方面,制宪权不能随意行使,否则对整个宪政秩序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但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宪法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协调性,宪法制定权价值叉通过宪法修改权得到存在和发展,使宪法保持一定程度的弹性,需要适度地对宪法内容作必要调整。
c.从权力的位阶关系看,宪法修改权是属于宪法核心内容,是依宪法行使的权力,某种意义上高于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具体权力形态,其功能存在严格的界限。
2.宪法制定权的理论基础(1)制宪权概念与根本法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本法观念的出现实际上为制宪权概念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2)制宪权概念形成过程中国民主权说发挥了重要功能,实际上成为制宪权思想的主流。
(3)制宪权观念与立宪主义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3.宪法制定权的性质制宪权并不是一次性“消费”的权力,它实际上存在于宪法运行的整个过程,影响、制约宪法的实践。
制宪权的价值既通过制度化的修宪权来体现其价值,同时也表现在具体的宪法制度上。
制宪权存在形式的变化不应成为否定制宪权概念的理由,应从宪政实践的过程中维护制宪权的价值与功能。
4.宪法制定权的基本功能(1)制宪权的正当性(2)制宪权的公共性(3)制宪权的统一性(4)制宪权的自律性(5)制宪权的稳定性5.宪法制定权的界限(1)受制宪目的的制约(2)受法的理念的制约(3)受自然法的制约(4)受国际法的制约6.宪法制定主体与宪法制定程序(1)宪法制定主体为了使制宪权的实现过程具体化,各国通常根据制宪的需要,成立各种形式的制宪机关,如制宪会议、国民会议、立宪会议等机关。
宪法修正与国家主席职权的变迁——泉州师院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国政府已经颁布实施了四部宪法。
它们是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
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和各自的政治环境的迥异,这四部宪法对于新中国国家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规定各不相同。
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这四部宪法对中国国家主席制度的不同规定。
这四部宪法在国家主席的设置与否、职权大小、任期长短等诸多问题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政治发展及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紧密相关。
所以,研究这四部宪法在国家主席制度问题上的变迁,将有益于探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轨迹,管窥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艰难历程。
一、“谁是国家元首?”——国家主席法律地位认定的变迁在“王朝国家”时代,国家元首一般由国家的君主担任,并拥有绝对权力。
在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时代,国家元首的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基本上形成了君主制下的君主和共和制下的总统(或主席)两种类型的国家元首。
当然,世界各国由于历史传统、文化结构、民族特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的不同,其国家元首的名称、职权、产生方式、任期长短等也不尽相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迅速行动,通过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并在中国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制度。
此后,经过1953年至1956年三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一种最初是参照“苏联模式”但是在其后的“中国化”实践中又逐步摆脱了这种模式并日益凸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那么,在这种全新的制度环境下,中国的国家元首是谁,或者说由哪个机关执行元首职权呢?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获得通过。
这就是著名的“五四宪法”。
在这部宪法的草拟过程中,就有人提出国家主席的法律地位问题,并在宪法草案上加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为国家之元首”①的字样。
但是,在接下来的对宪法草案的讨论中,宪法起草委员会的许多代表特别是毛泽东本人都对这一提法提出了反对意见。
文章编号:1671-1653(2013)03-0040-07法国宪法变迁脉络与规律启示白利寅(四川大学法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摘 要:法国宪法变迁及宪政制度进化的历史过程彰显了革命与稳定交替的发展特征。
梳理宪法变迁历史和总结宪政制度进化特征是分析解读建构法国宪政制度社会条件的基础,而对宪政制度进化的社会条件分析则为法国宪政建构的社会规律性启示的总结提供了实践分析经验。
法国宪政制度进化的经验表明,宪法产生及宪政制度实现需要与一定的社会条件相互作用,革命的理想设计需要回归到理性的制度运行,宪政制度才能完成进化目标。
关键词:法国宪法;历史变迁;宪政制度;社会条件 中图分类号:D956.5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1-1653.2013.03.007Enlightenment of the Context and Law of theFrench Constitutional ChangesBAI Li-yin(School of Law,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China)Abstract: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ange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stitutional system of theFrench constitution underlin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revolution and stability.Combing history ofconstitutional changes and summarizing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itutional system arethe foundation of interpretation construct the social conditions of the French constitutional system.Analysis of the constitutional system evolution social conditions supplied regularity revelation practiceexperience.The experience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French constitutional system has shown that theconstitution and the constitutional system need to interact with certain social conditions,and revolu-tionary ideals design needs to return to a rational system,so constitutional system will complete thegoal of evolution.Key words:French constitution;historical changes;constitutional system;social conditions 法国自1789年《公民权与人权宣言》颁布叩启近代宪政制度以来,十几部宪法的交替与筛选铸造了法国宪政制度建设的发展与完善。
4 / EXCLUSEVE高全喜文改革开放与宪法变迁现代中国的宪法制度是中西碰撞、古今之变的产物。
其中,改革开放是宪法变迁的动力机制。
本文对此略作陈述。
一、百年历史回顾中国宪制史从历史过程来看,大致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晚清立宪;第二个阶段是中华民国宪制;第三个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制。
具体内容在此不予展开,其中的前两个阶段可以参阅拙著《中国宪制史(1980—1949)》慕课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出),第三个阶段参阅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文关注的问题是:任何一种宪法制度,都有其动力机制,那么,推动中国宪制史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回顾百年中国宪制史,我们发现,这个动力机制由两股相互对峙并阶段性妥协的力量构成,那就是革命制宪与保守制宪,其中的革命属于一种激进革命主义的力量,保守属于一种渐进改良主义的力量,而制宪是它们之间斗争与妥协的公约数,没有这个妥协,百年中国就是革命的政制史,而不是宪制史。
相比之下,晚清立宪乃至中华民国是一种形态,保守改良主义吸纳了革命,建立了第一个共和国;而1924的中华民国(国民党)与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属于另外一种形态,革命激进主义摈弃了改良,建立了第二个和第三个共和国。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两岸与两个革命的法统,又都开始新的转型,保守改良主义开始吸纳革命主义,就大陆中国来说,以“82宪法”为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一次新的宪法变革的历史进程。
直到今天,中国仍然处于这个大的历史进程之中。
二、为什么改革开放是一种动力机制我们还是回到宪法结构上来看,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宪制变迁的一种动力机制呢?首先分析一下何为改革开放?其实,从宪法学的角度上,这里包含着两个层面的逻辑。
第一个是:改革是古今之变大议题中的一个环节,属于宪法结构的时间性纵向逻辑;第二个是:开放是中西碰撞大议题中的一个环节,属于宪法结构的空间性横向逻辑。
改革开放其实聚焦着新时代的中国百年宪制史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