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认识发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接受检验,并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的无限循环往复,推动认识和实践不断发展,“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也就是说,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是对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不可能一劳永逸,不可能是永恒真理,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党的八大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后来由于“左”的思想的干扰,在相当长的时期偏离了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当作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了严重后果。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再认识。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将这一矛盾规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生产力非常落后、人民生活普遍贫困的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成为最迫切的时代课题,因而我们党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概括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
这一概括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客观状况,为把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供了理论前提和客观依据。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马克思主义阐释李国泉摘要:从方法论意蕴、理论基础与实践旨向三重维度剖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马克思主义蕴涵,有利于阐明这一问题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深层联系。
坚持对立统一思维方法的要义在于厘清两对对立统一关系,在初级阶段不变与变的统一中揭示两个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张力,在结构分析中阐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双方的地位及依存关系。
对理论基础的考察,建立在对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逻辑关系的深刻理解之上,要认清它们之间所表征的根源与特殊表现的关系,在前者对后者的决定机理中说明“为何在基本矛盾贯穿人类史的条件下主要矛盾会有不同表现”的问题。
在实践旨向方面,关键是要以问题意识探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思路,即重点把握社会有机体全局发展得好不好的问题和以机会不平等为主要诱因的分配不平衡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性;社会基本矛盾作者简介:李国泉,法学博士,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复旦大学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院副院长。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21)1-0036-11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提炼,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围绕如何看待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问题,理论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但从研究的总体状况来看,已有成果较多从事实判断的层面阐述这一矛盾转化的根据,而缺乏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内在关联的学理思考。
如何以对立统一思维审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如何深刻认识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的逻辑关系?如何在问题意识中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思路?厘清这三个重要的问题,有助于揭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方法论意蕴、理论基础和实践旨向,有利于深入说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马克思主义蕴涵。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项目编号:18ZDA001)。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理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摘要】本文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理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探讨了矛盾认识、特点、演变过程、根本原因以及解决方向。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物质供求矛盾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矛盾转变。
文章结合唯物辩证法指导下的观点,论述了如何有效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探讨了未来矛盾的发展趋势以及对社会的启示。
通过对矛盾的深刻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关键词:唯物辩证法、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特点、演变过程、根本原因、解决方向、指导、发展趋势、启示。
1. 引言1.1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义在新时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节奏,也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变。
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义,对于把握中国发展的脉搏、指导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中国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多元,旧有的矛盾已不再适用于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只有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才能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推动中国社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不断吸取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不断探索和创新解决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复兴目标。
2. 正文2.1 唯物辩证法对矛盾的认识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对客观世界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和阐发。
它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矛盾的存在推动事物发展变化。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哲学思考作者:文列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03期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方法论和目的论三个方面来探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哲学的维度阐释这种内在变化,从根本上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规律。
关键词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哲学思考作者简介:文列,中共西安市委党校。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8.01.297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新的论断,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种变化,体现了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新特征。
深刻认识这一转变是我们把握社会生产发展规律、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解决后发型发展中国家问题基本前提。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维度对这一转变作初步的分析。
一、认识论: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深化(一)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因为作为社会的人,生存和发展必须以客观存在的物质为基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认识是意识对客体物质的没有止境的接近。
” 认识应该从客观实在出发,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客客观存在的在思维领域的反映,而这种反映的变化都是以客观存在为基础的,就是说任何社会意识的变化都是以社会存在为依据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基于以下的客观实际: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建立在经济社会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基础上,是我国总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的结果。
这样的变化是根据当代中国具体发展情况,根据我国现实的生产力水平、我国现有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而得出的论断。
二是国情变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对社会现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察和分析,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这两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实践的指导原则。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复习,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重要理论。
它认为世界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系统,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对矛盾的认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普遍存在。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衡和和谐。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这一矛盾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会引发各种次要矛盾,推动社会的不断变革。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指的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和过程中,没有例外;特殊性则强调每个矛盾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最后,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
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动力,通过矛盾的斗争,事物得以发展和进步。
矛盾的斗争是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和改造社会的基础。
同时,矛盾的统一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概念。
矛盾的统一指的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观点,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种认识论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
社会存在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们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结构。
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包括人们在生产中使用的工具、技术和资源。
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原理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最终得出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之间的矛盾”的结论。
这个结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也在不断转化。
随着开放的推进,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化。
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的产生主要源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增长。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的追求。
人们不仅对物质财富有了更高的要求,还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当前的发展水平之间产生了矛盾。
首先,要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导向,加快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这需要坚决进行供给侧结构性,加强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其次,要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减少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正义水平。
这需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教育医疗资源的均等化布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再次,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会治理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健全权力制约机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最后,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
这需要加强教育、文化、媒体等领域的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落地生根。
总之,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原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化,社会主要矛盾也会不断发生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结合时事政治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实践观为基础,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解决现实问题都离不开实践的科学方法论。
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无意识、无目的的客观物质或过程,而社会科学则截然不同,其研究对象是有意识、有目的人,这种特点就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殊性、复杂性、困难性和难预测性。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许多个体的人组成的极其宏大的系统,而人的意识性与活动性又决定了对社会现象认识的极端复杂性。
社会现象中表现出的个体性、偶然性、随机性,又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存在不小难度。
社会活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社会科学研究要考虑到社会历史现象中人的主体参与性。
而社会科学具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性,更要受研究者个人的阶级立场、利益倾向、价值取向,及其所处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对研究结果的科学预测也比较容易“失真”。
概括来讲,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各种研究社会科学的一般或具体的方法、途径、原则的归纳和总结,是关于方法的理论。
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批判继承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积极成果,克服辩证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依据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而变革创新,以唯物史观开启了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新时代。
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中,必须首先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承认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其唯物史观,为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
把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原理用以指导人们的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会派生出一些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原则,而上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凭借这些作为中介的原则来实现对各种具体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具有最一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功能,对社会科学其它方法论具有普遍指导作用,同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探析作者:周雪玲闫娇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6期摘要: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期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
这一转变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方法论、矛盾观的方法论和人民群众历史观的方法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人民;美好生活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恩格斯的这段话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方法论意义。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是我党应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方法论、矛盾观的方法论和人民群众历史观的方法论所作的及时的科学的判断。
一、实践观的方法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其实就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实践的观点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过程是立足于实践并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所得出的正确认识。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阐释:“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正确分析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这一主要矛盾,制定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最终引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八大首次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阐述:“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1. 引言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研究现实社会和历史发展过程的方法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主要特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它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全面、系统、历史性的分析和研究,以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本文将结合具体例子,介绍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方法论。
2.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是一个连续变化和发展的整体,强调事物存在的本质与现象之间的矛盾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例如,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它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2.2. 量变质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另一个重要原理。
它认为事物的变化既有逐渐积累的量变过程,也有由量变到质变的突变过程。
例如,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就是经过不断积累的量变过程和质变的突变过程。
3.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原则:3.1. 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和标准,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将理论联系实际,并通过实践不断纠正和完善理论,才能取得科学的认识。
3.2. 历史观点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过程,把握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可以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社会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3.3. 整体观点马克思主义强调把握事物的整体和内在联系,不仅要关注事物的局部和现象,还要研究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只有通过整体的把握,才能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4. 阶级观点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认为社会是由各种阶级和阶级斗争构成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论文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在实践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
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也不能忽略次要矛盾。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相关论文。
仅供大家参考!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全文如下: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质,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对其的发展,对于我们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的指导地位,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由邓小平加以实践和阐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它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拨乱反正,彻底结束了“左”的思想束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方针,根据我国建设实际做出了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的重要决策。
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这标志着作为一个有整体构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这个理论是邓小平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长期历史经验、全面分析当代国际关系形式,深刻认识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和历史走向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的提出,极大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基础性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正活化了,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短短几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国共产党不仅迅速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而且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其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认识社会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展开探讨,旨在阐明其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和实践价值。
一、唯物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唯物论是一种基于物质世界存在决定意识世界的原则的哲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提出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即物质存在于世界的首要地位,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唯物论的核心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辩证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辩证唯物论,强调宇宙和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发展过程。
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思维方法,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把握,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
2. 劳动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实践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基础。
通过劳动和实践,人们能够改变和创造物质世界,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解放。
3. 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唯物论认为社会历史是在物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基础上发展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产物。
二、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矛盾和变化为核心,强调世界的普遍联系、矛盾的普遍性以及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包括:1. 矛盾的普遍性: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 矛盾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区分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概念。
主要矛盾是决定事物发展的矛盾,其他矛盾是在主要矛盾的基础上相对次要的矛盾。
3. 质变和量变: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是事物逐渐积累和积攒的过程,而质变是当一定条件具备时,事物发展的突变点。
三、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不仅是一种哲学理论,更是指导人们进行实践的重要工具和思维方法。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当前,在如何认识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时,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中国的迅速崛起是近三十年来世界历史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中国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这些举世瞩目的成绩举不胜举。
中国的发展是个不断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旧的问题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出现的过程。
中国目前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
应当说,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矛盾和问题是必然的、正常的。
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发展正是在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
正确认识和对待矛盾和问题,应当实事求是,坚持发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
然而,当前,在如何认识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时,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是看问题不客观不全面,把枝节当主流,只看问题不谈成绩。
不论什么事情,先讲问题和不利一面,对成绩忽略不计,以为这样就是“客观公正”,而讲成绩似有“歌功颂德”之嫌。
如果不能在大好形势下挑出毛病,似乎就不够“客观”。
比如,对我国发展形势不能说“大好”,一些专家学者看阴暗面多,看积极面少。
二是对待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形而上学的态度。
不承认矛盾和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不承认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有个过程,企望一下子就解决所有问题。
这在对待收入分配差距、产品质量和知识产权等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
三是洋教条盛行。
热衷于炒作西方学术界的新名词、新概念。
总是把西方的那一套标准、尺度、模式等套用到对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上,凡不合乎西方的标准、尺度、模式,就认为是中国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比如一说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和多党轮流执政;一谈收入差距必然要套用基尼系数;一说社会稳定就寄希望于中产阶级的扩大;一说市场经济就是私有化,认为私有制是市场经济的惟一基础;一讲政府作用就主张作用最小化,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哲学思考作者:李玲玉来源:《卷宗》2018年第16期摘要: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维,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分析,探究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所饱含的的哲学意蕴:首先,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来阐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其次,坚持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来探究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原因;最后,坚持矛盾运动和实践认识规律来构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性的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进行深刻的学习并全面准确的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原因,以此来深入探析这一新判断背后所饱含的哲学思维和哲学意蕴。
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这一重大历史判断进行深刻而细致的哲学分析。
1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阐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1.1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当前,新时代下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这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阶段的提高。
与物质文化需要注重“量”的概念相比,而美好生活需要注重的是“质”的内涵。
其二,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而之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中与物质文化需要对应的则是落后的社会生产。
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个过程,反映的则是社会生产力的相对性进步,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状况注重的是发展的速度,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状况注重的则是发展的质量。
那么人民生活需要从“量”到“质”的转变,社会生产从落后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转变,这个过程仅仅是人民生活需要与社会生产的单一性增加或者转变吗?并不是这样,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运动,其产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认识发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接受检验,并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的无限循环往复,推动认识和实践不断发展,“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也就是说,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是对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不可能一劳永逸,不可能是永恒真理,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党的八大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后来由于“左”的思想的干扰,在相当长的时期偏离了党的八
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当作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了严重后果。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再认识。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将这一矛盾规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生产力非常落后、人民生活普遍贫困的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成为最迫切的时代课题,因而我们党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概括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
这一概括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客观状况,为把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供了理论前提和客观依据。
经过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近40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及其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看,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
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从社会生产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从矛盾状况和地位看,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已经大大缓和,其在社会矛盾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显著下降。
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消除,而是显示了我们原有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真理性认识的条件性,即相对性,它表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不是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而是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论断,并不表明以前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的不正确,而只是明确了其适用条件和范围,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一个时期。
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