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826.33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节区域的含义和类型】之小船创作1.概念:区域是人们根据认知和实践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指标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的空间范围。
2.划分目的:认识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3.特征:(1)具有某种自然或社会、经济、文化等地理特征。
(2)占据着一定的空间范围。
(3)区域边界有些是明确的,如各级行政区的边界;有些则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如干旱区、湿润区等自然区的边界。
1.常用划分方法(1)根据区域内部地理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①按照自然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的自然区域:高原区、热带雨林区、红壤地带等。
②按照人文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的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稻作农业区等。
(2)根据区域内部关联特点划分①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划分的行政区。
②按照贸易关系紧密程度划分的贸易区。
2.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1)大尺度区域:一般指全球或全大陆。
(2)中尺度区域:一般指较大地区或较大面积国家。
(3)小尺度区域:一般指局部地区。
1.热带雨林区与热带草原区有明确的界线( )2.“长三角”地区属于小尺度的区域。
( )3.华北平原区域内部的地形特征相对一致。
( )4.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按照自然特征划分的。
( )5.经济全球化体现了区域的A.整体性B.差异性C.联系性D.开放性提示:1.×热带雨林区和热带草原区属于自然区,二者之间的界线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2.ד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共涉及三省一市的26个市,属于中等尺度区域。
3.√同一区域内部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区域内部的地形特征相对一致。
4.×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按照人文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划分的人文区域。
5.D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区域开放性的表现。
]区域的含义及划分试验区总体方案。
国务院批准的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山东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为119.98平方千米,涵盖济南、青岛、烟台三个片区。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教材分析:“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
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一部分,不是讲述具体的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探究目标•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2课时)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2课时)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4课时)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4课时)备课笔记:教学内容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举例说出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通过相关资料,说明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法,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等相关概念。
2、角色扮演法,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空间结构及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区域的主要特征知识引导:过去我们在初中学过国家和地区、各种地形区和气候区、农业区和工业区等等,这些区域形形色色,大小不一,那么,什么是区域,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1、概念师生讨论:区域的基本类型有哪些?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国家、行政区自然区域: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牧业区结论: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备课组届学科二次备课教师课题认识区域上课时间课时 2 集体备课内容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引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一:知识结构二:基础知识点(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1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综合指标人文要素4、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2、功能区3、区域的尺度与区域的特点(三)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2、差异性3、开放性一、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区域差异比较的有关项目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3、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4、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二、区域差异分析的主要方法1、定性的方法2、定量的方法3、综合的方法三、活动事例——长江三角洲不同区域的差异1、搜集资料2、整理、分析活动(一)贵州湖北上海区位条件长江上游,云贵高原东北部,位于西部地区长江中游,跨长江、汉江位于中部地区长江入海口长江三角洲前缘;腹地广,劳动力素质高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状况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生物、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生物、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资源匮乏人均2855.8 7803.0 37393.0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215.9321.4 2068.8活动(二)绘制三省市的总量柱状图绘制三省市的产业结构饼状图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初中地理《认识区域》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区域的定义和特点;- 学会使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区域分析;- 能够描述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区域,如城市、乡村、工业区等。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观察地图和实际景观,识别和描述区域特征;- 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操作能力,学会使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区域分析和规划。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 区域的定义和特点;2. 使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区域分析;3. 描述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区域。
教学难点: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2. 对区域特征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2. 实际区域案例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区域图片,如城市、乡村、工业区等,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的定义和特点。
2. 学生分享对区域的看法和理解。
二、区域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介绍区域的概念,包括区域的定义、特点和类型。
2. 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区域特征。
三、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使用(15分钟)1. 教师教授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搜索、放大、缩小、标记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操作练习,完成指定任务。
四、区域分析案例(10分钟)1. 教师提供实际区域案例资料,如城市规划、乡村发展、工业区布局等。
2.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案例,描述和解释区域特征。
五、小组讨论和分享(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区域特征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区域的特点和分析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区域分析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政府部门人员,进行区域分析和规划的讲座或实地考察;2. 组织学生进行区域分析和规划的竞赛或项目研究。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湘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
2.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
3.利用相关图表、数据资料,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变化。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①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②界线。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③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④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⑤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⑥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⑦相对位置关系和⑧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⑩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⑪对外联系等。
3.区域空间结构分类(1)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可划分为⑫乡村地域和⑬城镇地域。
(2)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区域是汇集⑭工业、⑮农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产业结构指⑯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第一产业指⑰农业包括种植业⑱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指⑲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如⑳服务业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21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22劳动力素质等。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指三次产业占○23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24就业比重以及○25内部构成等。
探究点一区域的主要特征【探究材料】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北方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描述中国的不同地区。
而不同的省级行政单位或同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内部的不同地区,其称谓也不同,如山东与山西,江苏省的“苏南”“苏北”,四川省的“川东”“川西”,这些都是区域概念的缩影。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和特征;2. 掌握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3. 能够分析和解释不同区域的形成和演变。
二、教学内容1. 区域的基本含义2. 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3. 区域的形成和演变三、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教师通过给学生展示一张地理图,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并引导学生讨论地理区域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20分钟)教师讲解区域的基本含义,包括物质区域和功能区域两个方面。
物质区域是指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理、自然、经济、文化等特征的地区,例如行政区域、自然地理区域;功能区域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其特殊功能或特定活动的集中而形成的区域,例如城市经济圈、农牧交错区等。
同时,讲解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包括地理条件、经济条件、文化条件、行政区域等。
3. 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几个典型的区域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例如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区域特征和经济发展;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区域差异和发展现状;西部大开发和东部地区的区域差距如何缩小等。
学生可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4. 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强调区域的定义、划分标准和方法以及区域的形成和演变的重要性和影响。
四、板书设计区域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物质区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理、自然、经济、文化等特征的地区;- 功能区域:由于特殊功能或特定活动的集中而形成的区域。
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 地理条件;- 经济条件;- 文化条件;- 行政区域。
区域的形成和演变:- 物质区域的形成和演变;- 功能区域的形成和演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讲解和案例分析等不同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区域的基本含义和特征,了解了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并学会分析和解释不同区域的形成和演变。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实际问题中,培养了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区域的基本含义》讲义一、什么是区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区域”这个词经常被提及。
那么,区域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区域是一个具有特定空间范围、独特特征和功能的地理空间。
它可以是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大洲,也可以小到一个城市、一个社区,甚至是一个房间。
比如,亚洲是一个区域,北京市也是一个区域,而您家所在的小区同样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区域。
区域具有相对明确的边界。
这些边界可能是自然形成的,比如山脉、河流;也可能是人为划定的,比如国界、省界。
但有时候,区域的边界并不是那么清晰,可能存在过渡地带。
区域还具有独特的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包括自然特征,比如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也可以包括人文特征,比如人口、民族、语言、宗教、经济活动等。
以我国的东北地区为例,它有着寒冷的气候、广袤的平原等自然特征,同时也有着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特征,以及豪爽热情的人文特征。
二、区域的类型区域的类型多种多样,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一)按自然特征划分可以分为山地区域、平原区域、河流区域、海洋区域等。
山地区域通常地势起伏较大,气候和生态环境也较为独特;平原区域地势平坦,适合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河流区域水资源丰富,对周边的生态和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海洋区域有着广阔的水域和丰富的资源。
(二)按人文特征划分可分为城市区域、农村区域、工业区域、农业区域等。
城市区域人口密集,经济活动以服务业和工业为主,基础设施完善;农村区域则以农业生产为主,人口相对分散,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三)按综合特征划分综合考虑自然和人文因素,有经济区域、文化区域、政治区域等。
经济区域如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它们以特定的经济联系和发展模式为特点;文化区域如闽南文化区、岭南文化区,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政治区域如行政区,是为了便于行政管理而划分的。
三、区域的特性(一)整体性区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部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比如,在一个农业区域中,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要素会影响农作物的种植种类和产量,而农业生产方式又会影响当地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教案: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1.理解区域的基本概念和含义,并能区分不同类型的区域。
2.了解区域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3.掌握区域划分的方法和工具,能够进行简单的区域划分和研究。
教学内容:1.区域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区域的类型和特征3.区域的划分和研究方法4.区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和意义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即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提问:你们对地理学中的“区域”一词有什么了解?请举例说明。
二、概念解释和讲解(20分钟)1.讲解区域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区域是指地理空间中具有一定特征的一块地区。
-区域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划分,比如地理特征、人文特征等。
2.介绍区域的类型和特征。
-功能区域:以其中一中心点为核心,辐射特定功能的地区,如市中心商业区、港口区等。
-自然区域:以自然特征为依据划分的区域,如气候带、植被带等。
-文化区域:以人文特征为依据划分的区域,如语言区、宗教区等。
-经济区域:以经济特征为依据划分的区域,如工业区、农业区等。
-行政区域:以行政管理为依据划分的区域,如市、县、省等。
三、划分和研究方法(30分钟)1.介绍区域的划分方法。
-形态划分:根据区域特征的空间分布形态进行划分,如界线划分、格网划分等。
-功能划分:根据区域内不同功能需求的差异进行划分,如农业区、工业区、居民区等。
-层次划分:根据区域内不同等级的特征进行划分,如城市等级划分、行政区域划分等。
2.讲解区域研究的方法。
-实地调查:通过走访和观察的方式获得地理信息。
-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和处理相关数据进行区域研究。
-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研究区域的变化规律和可能的结果。
四、区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和意义(20分钟)1.介绍区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为地理研究提供基本单位和研究对象。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区域规划和管理依据。
-为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基础。
2.引导学生思考区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意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理解区域的基本特征、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区域的概念、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区域的基本特征、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读图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欣赏四幅图片,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高山冰雪四种不同的景观,每种景观都占据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这就是区域。
我们熟知的区域有行政区域、自然区域等等,那么区域具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2.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国界、省界——明确的;气候区——模糊的。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南方景观和北方景观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桂林山水具有突出的旅游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黄河上游的变化会影响黄河下游地区。
3.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等等)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小组合作探讨下面3个问题:
(1)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2)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
(3)按地域空间分布形式,一个区域空间结构各个组成部分有哪些特征?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怎么样的?
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城市、工业——点状;城市群、工业区——岛状;交通运输线路——线状或网络状;农业区域——面状。
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4.区域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指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包括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及其他服务产业。
从空间上说:
传统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比重大;
工业区域:第一产业比重小,第二产业比重大;
发展水平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大。
从时间上说:
区域发展前期:第一产业比重大;
工业化推进:第二产业迅速上升;
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呈现“三二一”的格局。
思考一:在下表的4个地区中,哪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哪两个地区工业相对发达?哪两个地区农业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哪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A地区城市化水平高,A、B两个地区工业相对发达,C、D两个地区农业经济占有较大比重,D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根据三次产业的比重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判断。
思考二:完成表格。
5.课堂训练:
下面四幅“城市形态图”是在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下形成的。
据图回答:
(1)图中所示形成最早的城市形态是A.①B.③
C.②D.④
(2)有关上面四幅图所处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火车——电车时期
B.③是汽车时期
C.②是高速公路时期
D.④是步行——马车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