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共27页
- 格式:ppt
- 大小:345.00 KB
- 文档页数:27
学校档案资料分类要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必须向科学管理要质量,建好教导处工作档案是科学管理学校的途径之一。
建好教导处工作档案,必须与学校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对工作中形成的资料,按内容性质编目登记,分门别类,整理归档。
一、学生类1、《新生录取名册》:包括每年一年级新生由镇、县审批名册以及学籍呈报名册。
2、《在校学生花名册》:包括在校学生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出身、家庭住址、家长姓名、入学时间、政治面貌、毕业时间等,每年一册,第一页为综合统计。
3、《学籍表》:每年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程记载其学习情况,每人一张表,同时和健康卡片、体育达标卡、个人荣誉证书等装入“成长记录袋”,一人一袋。
4、《评优先登记表》:包括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等,每学期或每学年一统计,按各年级各班填写,便于对比分析。
5、《学困生登记册》:按年级分班填写,包括学生年龄、性别、家长姓名、工作单位、主要问题、帮教措施等。
6、《适龄儿童登记名册》:小学登记6—11岁。
7、《休、转、复、退学登记册》:随时记录便于掌握学生流动情况,每年4月初报中心学校一份。
8、《享受免费教科书学生花名册》:一学年一登记、一统计。
二、教师类9、《教师简明情况登记表》:主要掌握教师自然情况,便于管理、使用、教育、提高。
10、《学校基本情况统计表》:包括学生数、班级数、任课教师数,其中男女数,学历情况,教龄情况,一年一统计,长期保存,便于总结学校发展情况,写好校史。
11、《教职工考勤簿》:天天记录,定期统计,累计每个教职工的出、缺席情况,分别记入各自档案。
12、《教师工作量统计表》:重点存入学校总课程表和教师授课一览表,分学期统计,便于了解教师承担工作量情况。
13、《教师调串课登记簿》:以“调课卡”适时调课,学期统计,记录教师因病因事调串课节数,计算教师工作量。
14、《教师业务档案》:包括教师的基本情况,来校年月日,每学期所任课程、班级和节数,每学期考勤情况统计,进修计划及考核情况,每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备、教、改检查情况及工作总结、报纸杂志发表的文章、获奖论文、评先评优、证书材料每人立一户头便于查阅。
第十章分类资料的统计分析A型选择题1、下列指标不属于相对数的是()A、率B、构成比C、相对比D、百分位数E、比2、表示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用A 构成比B 观察单位C 相对比D 率E 百分比3、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计算相对数尤其是率时应有足够数量的观察单位数或观察次数B、分析大样本数据时可以构在比代替率C、应分别将分子和分母合计求合计率或平均率D、相对数的比较应注意其可比性E、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应作假设检验4、以下哪项指标不属于相对数指标( )A.出生率B .某病发病率C .某病潜伏期的百分位数D .死因构成比E .女婴与男婴的性别比5、计算麻疹疫苗接种后血清检查的阳转率,分母为( ). A.麻疹易感人群 B.麻疹患者数 C.麻疹疫苗接种人数D.麻疹疫苗接种后的阳转人数E.年均人口数6、某病患者120人,其中男性114人,女性6人,分别占95%与5%,则结论为( ). A.该病男性易得 B.该病女性易得C.该病男性、女性易患率相等D.尚不能得出结论E.以上均不对7、某地区某重疾病在某年的发病人数为0α,以后历年为1α,2α,…,n α,则该疾病发病人数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
A.1...10+++n nαααB. 110+⨯⨯n n αααC.nn 0ααD.n n 0αα -1E.10-a a n8、按目前实际应用的计算公式,婴儿死亡率属于( )。
A. 相对比(比,ratio )B. 构成比(比例,proportion )C. 标准化率(standardized rate )D. 率(rate )E 、以上都不对9、某年某地乙肝发病人数占同年传染病人数的9.8%,这种指标是 A .集中趋势 B .时点患病率 C .发病率 D .构成比 E .相对比 10、构成比:A.反映事物发生的强度B 、反映了某一事物内部各部分与全部构成的比重C 、既反映A 也反映BD 、表示两个同类指标的比E 、表示某一事物在时间顺序上的排列11、构成比之重要特点是各组成部分的百分比总和: A.必大于1B、必小于1C、必等于1D、随着资料的变化而变化E、随着各构成部分大小改变而变12、某日门诊各科的疾病分类统计资料,可以作为:A.计算死亡率的基础B、计算发病率的基础C、计算构成比的基础D、计算相对比基础13、计算率的平均值时:A.将各个率直接相加来求平均值B、以总的绝对数值为依据求平均值C、先标化,再按A法计算D、按求中位数的方法求平均值E、以上都不对14、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常用的指标是A.平均数B.标准化死亡率比C.变异系数D.相对数E.动态数列分析指标15、.动态数列分析中的定基比和环基比属于A.相对比B.率C.构成比D.平均数E.频数16、某地1971-1995年床位发展情况列于下表。
实习指导实习一统计表与统计图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一)统计表与统计图一、目的要求:掌握统计表的结构与制表的基本要求,掌握绘制统计图的基本要求及常用统计图的绘制方法,熟悉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用途,了解统计表和种类。
二、时间安排:1学时三、内容:1.选择填空题:A.散点图 B.条图 C.百分条图或圆图 D.线图 E.直方图(1)描述某地1975-1980年肝炎发病率的变动趋势,宜绘制。
(2)分析胎儿不同出生体重(kg)和围产儿死亡率的关系,应绘制。
(3)比较甲、乙、丙三地某两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时,应绘制。
(4)某地调查的863例恶性肿瘤死亡者,分别由省、市、县、乡医院最后确认,说明各级医院确认比例,应绘制。
(5)描述某地某年210名健康成人发汞含量的分布,宜绘制。
2.某县防疫站1972年开始在城关建立“预防接种卡”,使计划免疫得到加强。
为说明效果,1975年5月观察了482人的锡克氏试验反应。
其中:幼儿园101人,阳性21人,阳性率20.8%;小学生145人,阳性22人,阳性率15.2%,中学生236人,阳性15人,阳性率为6。
4%,相比起来,1974年为;幼儿园儿童144人,阳性15人,阳性率10.4%,小学生1417人,阳性323人,阳性率为22.8%;中学生为359人,阳性率为11.5%;试用适当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描述上述结果。
3.某年某公社生产大队的新病例数统计结果如下,用图表示各生产大队的新发病比例。
表1-1 某年某公社各生产大队新病例统计例数百分比(%)第一生产队320 33.0第二生产队234 24.2第三生产队415 42.8合计969 100.04.下表是某地1968-1974年男妇结核病死亡率变动情况,试绘制成统计图表1-2 某年1968-1974年男女结核病率(1/10万)年份男性女性1968 50.19 37.541969 42.97 25.001970 45.37 27.881971 44.42 25.101972 35.59 24.081973 38.31 24.101974 25.29 16.005.根据表3资料绘制适当的统计图。
研究生《卫生统计学》课程理论考试卷(A卷)(试卷总分:55分,考试时间:45分钟,试题内容9页,空白纸3页)姓名:学号:电脑号:试题号:一、单选题: 每题1分,55题,共计55分1。
描述一组偏态分布资料的集中趋势时,最适宜选择的指标是A.几何均数B。
算术均数C。
中位数D.众数E。
标准误2。
测量体重、转氨酶等指标所得的资料叫做:()A、计数资料B、计量资料C、等级资料D、间断性资料E、分类资料3.统计中所说的总体是指:( )A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研究对象的全体B随意想象的研究对象的全体C根据地区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D根据时间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E根据人群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4.抽样的目的是:()A、研究样本统计量B、研究总体参数C、研究典型案例D、研究误差E、样本推断总体参数5。
下面哪个不是样本的指标()A、⎺xB 、pC、rD、σE、s6. 均数与标准差适用于A、正偏态分布资料B、负偏态分布资料C、正态分布资料D、频数分布类型不明的资料E.不对称分布的资料7.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中,检验假设(H0)是A μ1≠μ2B μ1=μ2C X1≠X2D X1=X2E X1=X28。
作单侧检验的前提是:A、已知新药优于旧药B、已知新药差于旧药C、不知新药好还是旧药好D、已知新药不比旧药差E、已知新旧药差不多好9. 在假设检验时,本应是双侧检验的问题而误用了单侧检验水准,当拒绝H0时,则()A. 增大了第一类错误B。
减小了第一类错误C。
增大了第二类错误D。
减小了第二类错误E。
以上都不正确10。
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时,P越小,说明()A.两样本均数差别越大B.两总体差别越大C.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D.越有理由认为两样本均数不同E.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相同11. 两个样本含量分别为20和30的样本作t检验, 自由度为: ( )A。
50B。
49C.25D.24E.4812.某医院某日门诊病人数1000人,其中内科病人400人,求得40%,这40%是( )A率B构成比C相对比D绝对数E标化率13.卡方检验中自由度的计算公式是( )A行数×列数 B n—1 C N-k D(行数—1)(列数—1)E行数×列数-1 14.反映某一事件发生强度的指标应选用( )A 构成比B 相对比C 绝对数D 率E变异系数15.欲比较两地死亡率,计算标准化率可以( ).A.消除两地总人口数不同的影响B.消除两地各年龄组死亡人数不同的影响C.消除两地各年龄组人口数不同的影响D.消除两地抽样误差不同的影响。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描述【说明】(一)统计数据的分类、表达形式1.按数据的计量尺度不同划分•分类数据---列名尺度、定类尺度、名义尺度的计量结果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数据表现为类别,用文字来表述⏹表现为类别,用文字来表述⏹•顺序数据----定序尺度的计量结果对事物类别顺序的测度⏹数值型数据----定距尺度、定比尺度的计量结果⏹对事物的精确测度⏹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2.按采集方法划分1、观测数据(observational data)2、试验数据(experimental data)3.按时间状况划分•截面数据(cross-sectional data)在相同或者近似相同的时间点上采集的数据⏹描述现象在某一时刻的变化情况⏹•时间序列数据(time series data)在不同时间上采集到的数据⏹描述现象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二)数据的表现形式绝对数按其所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划分为:时期数、时点数⏹(计量单位有实物单位、价值单位、复合单位)相对数包括:比例(Proportion)、比率(Ratio)⏹(计量单位有百分比、千分比)统计数据的描述过程一、第一个环节——统计数据的搜集(一)统计数据的来源(渠道)(二)统计数据的搜集方式、方法(三)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评价标准)1. 精度:最低的抽样误差或者随机误差2. 准确性:最小的非抽样误差或者偏差3. 关联性:满足用户决策、管理和研究的需要4. 及时性: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并发布数据5. 一致性:保持时间序列的可比性6. 最低成本: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数据二、第二个环节——统计数据的整理【重点】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的基本原则:要弄清所面对的数据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数据,所采取的处理方式和方法是不同的;•对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主要是进行分类整理;•对数值型数据则主要是进行分组整理;•适合于低层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方法也适合于高层次的数据;但适合于高层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方法并不适合于低层次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