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新的课程标准把劳动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而劳动教育作为劳动的一个分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应积极开展在数学科渗透劳动教育,拓展劳动教育阵地,增添劳动教育渠道,丰富劳动教育形式,扩充劳动教育内容,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劳动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劳动教育因素,如何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捕捉好劳动教育的有利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教育呢现将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谈谈肤浅的认识。
第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寓劳动教育于情感教育中。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
可以说劳动教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
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同时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
除了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而一堂好的数学课前,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充分挖掘教材教参,从中发现劳动教育的素材!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作为一名教师,只具备基本素质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对自己所任教的科目有着深入并且广泛的认识,同时,还要具备挖掘其中劳动教育内容的能力 ! 数学学科,不比其它的科目,它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所以蕴含在其中的劳教育素材都是“ 藏”起来的,就要求老要有能力将其挖掘出来,而展学生,学生行教育,几个具体的我在教学中的事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国家也在不断提高自己对教育水平的要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化对劳动教育的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实现素质教育工作。
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教师可以对数学教材中跟劳动教育有关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并注意将生活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引入进来。
与此同时,还可以创造出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将学生带到课堂环境中,让他们深入地体验实践劳动,对劳动价值进行正确的认识,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劳动意识,培养他们自觉劳动的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劳动教育;渗透策略引言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应该一起对劳动教育的渗透方式和实施策略进行探讨,把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用劳动来验证各种数学真理和数学问题,并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要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积极地参加劳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利用互联网平台,引进劳动教育资源为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时,应更新老旧的教育理念,凸显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将数学和劳动紧密衔接,不断延伸教学资源,让学生可以开阔眼界,达到更好的育人实效。
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学教学时也可借助网络平台引入劳动教育资源,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为丰富。
例如,《认识元角分》这个知识点教学时,要求学生可对元角分的关系有正确的认知,并可做到精准换算,并深刻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关联。
教师可结合元角分的知识点打造生活情境,让学生把文具、玩具等带到课堂中,作为商品出售。
学生们可自行为自己带来的商品进行标价,并做好分类,接着教师对学生们进行合理分组,每一个小组成员轮流扮演售货员与顾客的角色,有着更好的购物体验。
教师在游戏开展过程中,需注重对购物经验不丰富的学生进行引导,让其对人民币面额有更清楚的认知,也懂得应当如何进行购物。
并在游戏结束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回答:“你最喜欢哪个玩具?”如果你每做一次家务,父母给你1元钱,需要做多少次家务可以买到这个玩具呢?通过购物游戏的开展,可让学生认知元角分的知识,还可学会如何购物,并在问题引导之下让学生意识到赚钱的不容易。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新的课程标准把劳动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而劳动教育作为劳动的一个分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应积极开展在学科渗透劳动教育,丰富劳动教育形式,扩充劳动教育内容。
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劳动教育因素,要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捕捉好劳动教育的有利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教育。
第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把劳动教育渗透到情感教育中。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
可以说劳动教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
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同时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
除了教师的板书设计、请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面陶冶学生的情操。
而一堂好的数学课前,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充分挖掘教材教参,从中发现劳动教育的素材作为一名教师,只具备基本素质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对自己所任教的科目有着深入并且广泛的认认,同时,还要具备挖掘其中劳动教育内容的能力!数学学科,不比其它的科目,它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所以蕴含在其中的劳动教育素材都是“隐藏”起来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能力将其挖掘出来,进而展现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现举儿个具体的我在教学中的事例。
实例一:我们在讲解“整理与分类”一节时,会搜集了很多的图片,有学习用品、玩具、还有家里用具,在学会分类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渗透劳动教育,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生活爱劳动的思想。
核心素养下劳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实践初中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而劳动教育则能帮助学生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将劳动教育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促进他们的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本文将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探讨劳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实践。
一、核心素养与劳动教育的关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多种学科与领域中具备的综合能力,涵盖了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劳动教育作为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
而数学教育则是核心素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方式。
将劳动教育与数学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可以将数学运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同时,劳动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劳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 实践中的数学在劳动实践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
例如,在农田测量时,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测算出土地的面积和周长;在制作手工制品时,学生需要运用几何知识计算出各个零件的尺寸。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2.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修建花坛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测量出花坛的尺寸,然后计算所需的土地和材料的数量。
这就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和推理。
通过这样的实践过程,学生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3. 合作意识的培养劳动教育提供了学生合作的机会,通过合作实践,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也可以借助劳动实践来培养孩子们的合作能力。
例如,在设计和制作数学游戏时,学生可以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任务。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还提高了他们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助学方法14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方法★张维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包括借助数学文化,理解劳动的意义;通过数学活动,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利用数学之美,感悟劳动创造美的价值。
通过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也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智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准确分析以及利用小学数学课程当中一些相关的劳动教育的资源,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前提基础。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显性”的劳动教育资源,例如整理房间、烙饼问题、合理安排时间、测量等;另一方面,更要善于挖掘“隐性”劳动教育资源。
通过研究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上的一些内容,虽然并没有直接明确相关的劳动教育的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却是能够很好地进行劳动教育,使其认识到劳动的真正价值的内容。
一、借助数学文化,理解劳动的意义马克思对于“劳动创造人”的伟大论断指明了劳动对于人所以为人以及劳动对于人的发展的重大价值,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也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
”在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古人计数(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中,改版后本节内容的课题由原来的“捆小棒”更改为“古人计数”,并增加了“古人计数”的主题情境图。
在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认识比10多1的数的时候,我们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鼓励学生一起读出11-20各数后,提出了如下问题:小朋友真了不起,会认、读这些数了。
但是这些数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从“古人计数”说起。
我们想,这传递的是一种观念的改变。
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认识11-20各数这一知识的结果,而且要通过“古人计数”的故事,渗透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从“基本数觉→数数阶段→实物计数→手指计数→符号计数”这一过程看出,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文明。
人类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劳动创造,在艰辛的劳动过程中彰显了人类智慧。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摘要: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是学校实现自身教育功能的主要手段。
小学生正处在劳动启蒙的关键阶段,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需要通过数学文化挖掘、数学活动开展等途径实施,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数学智慧,发展数学思维,达到教育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劳动教育;渗透策略引言:在当前的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当中明确表示,除了常规的劳动课程,其他科目还需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巧妙融入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
对于数学课程而言,一是要积极应用教材中的显性资源,如时间安排、测量等;二是要挖掘隐性资源。
当前小学数学教材中部分内容虽然没有明确的劳动教育内容,但在教学过程中却能够将其渗透进去,使学生了解劳动的相关的价值。
一、通过数学文化,使学生理解劳动的基本意义马克思指明了劳动对于人的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它不仅创造了人,还是人的本质特点以及基本的存在方式。
通过劳动,可以激发人的创作灵感、启迪人的智慧,提升创造创新能力,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就可以适当通过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或者其他背景故事,将劳动的基本意义有机渗透进去[1]。
例如在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就可以给学生介绍人类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受到记事和分物的影响,渐渐出现了计数的需求。
最开始人都是应用手指和脚趾计数,但由于其能够表示的数过少,所以后来开始有人应用豆粒或者小石子计数。
再往后人渐渐不再应用实物进行计数,所以便发明了刻道计数和绳结计数,再往后又有人开始在石头或者兽皮上用符号计数,这些符号后来就变成了现在所使用的数字。
这种通过给学生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文化,不但能够拓展学生视野,还可以启迪学生的劳动意识,理解劳动的价值意义,同时对劳动和数学产生兴趣。
二、通过数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在良好的劳动教育下帮助学生提升劳动技能,进而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才可以亲身体会到劳动的不易和辛劳,也才能够得到更加直接的情感体验,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新的课程标准把劳动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而劳动教育作为劳动的一个分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应积极开展在数学科渗透劳动教育,拓展劳动教育阵地,增添劳动教育渠道,丰富劳动教育形式,扩充劳动教育内容,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劳动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劳动教育因素,如何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捕捉好劳动教育的有利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教育呢?现将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谈谈肤浅的认识。
第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寓劳动教育于情感教育中。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XXX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
可以说劳动教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
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同时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
除了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而一堂好的数学课前,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研究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研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2、充分挖掘教材教参,从中发觉劳动教育的素材!XXX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作为一名教师,只具备基本素质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对自己所任教的科目有着深入并且广泛的认识,同时,还要具备挖掘其中劳动教育内容的能力!数学学科,不比其它的科目,它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所以蕴含在其中的劳动教育素材都是“隐藏”起来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能力将其挖掘出来,进而展现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现举几个具体的我在教学中的事例。
例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摘要:新课程标准之中将劳动教育放置在教学体制改革的首要位置之上,在诸多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劳动教育作为其重点内容之一,应当在教育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以强化劳动教育的形式、内容,促进未成年人建立积极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并主动投身于劳动之中。
小学阶段的诸多课程之中,数学作为最基础的学科有着较强的劳动特点,其本身的知识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体系都体现出了较强的劳动因素。
如何在小学数学过程中合理的渗透劳动教育在当今社会显得格外重要,本文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劳动教育;教学措施劳动教育的形式、种类多样,可以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实践性极强的数学学科之中,更是有着展开劳动教育的优越性特点。
从当下实际教学现状来看,素质教育理念的施行在整个教育领域掀起了一阵改革浪潮,然而劳动教育工作并未得到重视,甚至被完全忽视。
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教育领域存在着一定的指导思想误区,错误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有一个好的成绩即可,这是传统应试型教育理念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方面便是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措施无法合理开展,理论与劳动无法充分结合。
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劳动教育展开的必要性小学阶段的课程中数学学科不仅有着较强的“工具性”,更有着极强的“实践性”特点,这也决定了这一学科不仅有着一定的理论传授价值,更对学生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
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讲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应当对数学知识之中的劳动意识等内容进行充分挖掘、渗透,劳动教育已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更是当下数学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
而在应试型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在社会、家庭、学校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之下,学生从内心意识之中便对劳动有着一定的厌倦感。
学生甚至“瞧不起”劳动人们的思想,即使一些农村地区的子女也希望有一天不再进行“劳动”。
而在应试型教育思想向着素质教育理念逐渐转变的今天,我国教育部门应当全面贯彻落实新时期的教育思想,在教育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光荣的想法、理念,这也是当下数学教师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内容。
劳动教育在小学数学中的渗透引言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
尤其在小学阶段,结合劳动教育进行数学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劳动教育的意义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动手能力的提升: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技能。
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劳动教育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理解其价值。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许多劳动活动需要团队协作,能够增强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方法1. 数学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劳动活动,例如:预算与采购:让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预算制定,模拟购物过程,培养他们对价格、数量和总价的计算能力。
测量与制作: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进行长度、面积等的测量,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设计,从而加深对单位和计算的理解。
2. 以项目为导向的学习通过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在完成特定任务中应用数学知识。
学校花园建设:学生可以参与学校花园的设计,通过计算园地的面积、植物的种植数量等,实践数学知识。
社区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清洁活动,计算所需工具的数量及其分配,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3. 整合跨学科知识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如科学、艺术等结合,进行综合劳动教育:科学实验:在科学实验中,学生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例如通过测量和绘图展示实验结果。
艺术创作:通过制作图形艺术作品,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运用几何知识,提升其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结论劳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通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教师应积极探索多样的教学方式,创造更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实现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与策略摘要:在素质教育结构中,劳动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要素,从小培养学生一定的劳动思想以及素养,也是学校教育突出社会价值的表现,是持续培养高素质和高水平人才的关键途径。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全面渗透和落实劳动教育的方法和方式涉及到众多方面内容,其不仅可以开发学生个人的数学智慧,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途径与策略引言深度挖掘小学数学课程中隐藏的劳动教育元素是渗透和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前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尽管没有直接体现出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开展劳动教育,能够促使学生真正的认识和了解到劳动的根本意义。
一、借助数学活动,强化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适应社会是每个学生必须经历的阶段,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能够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形成一定的劳动思想。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全面渗透和贯彻劳动教育,其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劳动过程职工更好的观察问题,并且独立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积累到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进而促使学生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整理房间”一课时,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运用各种形式的观察活动和沟通活动,让小学生认识分类知识点的概念和分类的方法,通过数学活动不断丰富分类的经验。
此外,根据一定的标准要求,对物品进行整理划分,具体而言,就是在数学中准确找到有着同一特点的阶段,对于分类而言,其实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原因是在家庭中学生也整理过自己的衣服和书包等。
但是多数学生并未真正学会物品分类的具体方法,部分学生可能对分类的意义不是太过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优秀的劳动行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不同学生收拾过的房间进行对比,一个十分整洁,一个比较凌乱,通过对比让学生清楚和习得整理房间的丰富经验。
接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实践操作,在自己亲手操作过程中,体会和习得分类整体的正确方法,进而不断积累丰富的分类活动实践经验。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把劳动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而劳动教育作为劳动的一个分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应积极开展在数学科渗透劳动教育,拓展劳动教育阵地,增添劳动教育渠道,丰富劳动教育形式,扩充劳动教育内容,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劳动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劳动教育因素,如何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捕捉好劳动教育的有利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教育呢现将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谈谈肤浅的认识。
第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寓劳动教育于情感教育中。
我国着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
可以说劳动教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
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同时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
除了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而一堂好的数学课前,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充分挖掘教材教参,从中发现劳动教育的素材!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作为一名教师,只具备基本素质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对自己所任教的科目有着深入并且广泛的认识,同时,还要具备挖掘其中劳动教育内容的能
力!数学学科,不比其它的科目,它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所以蕴含在其中的劳动教育素材都是“隐藏”起来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能力将其挖掘出来,进而展现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现举几个具体的我在教学中的事例。
实例一:我在讲解“勾股定理”一节时,搜集了很多的国内外相关资料,西周的商高在发现这个“定理”时,要比欧美各国家早近五百年!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们了解我们祖国古代数学的辉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诸如这样的数学史教育,我就经常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渗透,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实例二:我在讲解概率这一部分内容时,就经常自己篇题目给学生!我曾编过这样的一道题目,以世界跳水比赛为背景,众所周知,中国跳水队是我们的梦之队!我搜集了相关资料,列出了很多中国选手和外国选手在以往进行过的比赛中的胜负情况,最后让学生计算中国选手在各项比赛中得到冠军的概率!这样的一种做法,使原本枯燥的概率计算成为了一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非常好!
实例三:在讲解校级公开课《相似三角形应用》一节时,我采用了《九章算术》中的“四表望远”,它记载了古代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体会着数学知识的历史延伸同时,又赞叹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劳动教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
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
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
就教学方法而言,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
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
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第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求学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首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尝试成功。
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的分析,都要启发诱导学生尝试探索,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这样,学生才会敢于参与,乐于参与。
其次,创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不要以个人的偏见,教师轻视和鄙视学生,这是最沉重的打击,它最有可能摧毁学生的自信心。
所以,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更应该具有一片爱心,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师生关系中,只有教师的“爱生情”才能赢得学生的“向师心”。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
作为一名教师,学生回答问题时讲错了,也应该让他们讲下去。
在回答过程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对全班学生都会有很大启发,这样既可以培养和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勇于讲出新观点,更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对学生自信心的影响比单个人的观念影响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数学学习。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劳动教育渗透,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就能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
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劳动教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