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文内容全解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5
小学教材全解四年级下册
普通话(四年级下册)全解:
一、第一单元:表达自我
1、踩在脚下:通过一首诗学会把自己作为宾客礼貌地介绍自己,用了
英文就可以表达十分地彬彬有礼。
2、共填一瓶:学会给自己做简单的介绍,能够不断表达出自己的魅力。
3、结伴而行:学会做自我介绍,让人感到愉悦友好,礼貌对待他人,
也能得到同样的待遇。
二、第二单元:认识一下吧
1、童话王国:用童话的形式学习介绍自己,可以用图片说话,让自己
的耐心和谦虚更加凸显出来。
2、He is样样都会:学习把自己优点说出来,展示自己的才能,增加与他人的交流。
3、认识几个人:学习介绍一个人,让你对他人有了解,可以提升互动
的能力和愉悦的心情。
三、第三单元:你的世界
1、此去经年:引导问答,学会形象地描绘自己,给自己的以一段美妙
的叙事,给身边的朋友一种新的感受。
2、A Better I:学会做优秀的自我介绍,用肢体语言更好地表达自己。
3、一步一步: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经历,认识自己,让自己有了更多的自信,与他人更有默契。
四、第四单元:与友谊同行
1、朋友派对:学会跟他人交流,给大家讲故事,让他人有收获,提升社交能力,获得更多的友谊。
2、我是哪一个:学会通过表演小游戏了解更多的友谊信息,可以增加不同文化下相互认识了解的力度。
3、Thank you so much:学会表示感谢,把友谊延续到未来,有意义地与他人共同收获美好回忆。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各课知识点分类汇总【第一课观潮】《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
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
课文先写了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写潮来时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写潮过后余波奔涌。
文章语言优美,词汇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1、基础知识生字:罩、屹、鼎、沸、贯、崩、恢四会字:潮、称、盐、笼、罩、蒙、薄、雾、昂、沸、贯、旧、恢词语:笼罩、恢复、观潮、称为、盐官镇、笼罩、蒙蒙、薄雾、昂首东望、人声鼎沸、贯穿、依旧、恢复多音字:[称]chēnɡ称为;chèn对称 [笼]lǒnɡ笼罩lónɡ鸟笼[闷]mèn闷雷;mēn闷热。
[号]háo号叫hào军号。
[涨]zhǎnɡ涨潮;zhànɡ涨红。
[薄]báo薄雾;bó 单薄近义词:屹立-矗立、霎时-刹那、依旧---照旧、颤动-颤抖、逐渐---渐渐、犹如---好像反义词:宽阔---狭窄、沸腾---平静、风号浪吼---风平浪静、人声鼎沸---万籁俱静形近字:提、题、堤;笼、拢、垄2、重点语段: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由远及近)顺序来写的。
(A、由远及近 B、由近及远)。
2、这段话从(形状)、(声音)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析(附各单元分析)01教材编排新人教版编部本于2019年秋期正式使用,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7篇。
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第1~4课为“自然景观”篇,课文内容大都感受大自然的美。
第5~8课为“思考置疑”篇,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不断提出问题中获取新知识。
第9~11课为“观察与发现”,意在激发观察与发现的兴趣,体会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观察别人观察不到的,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
第12~15课为“神话故事”篇,意在体会神话故事的情趣盎然、奇妙,了解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感受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读文章让学生感悟到快乐要和大家分享;要懂得为人类造福,要引导学生对幸福进行理解等。
第16~17课为“多彩生活”篇,意在通过童年生活小事,学习将多彩的生活小事的经过讲清楚,并能按照一定的条理写下来。
18~20课为“童年往事”篇,意在通过回忆童年生活往事,体会童年的快乐生活,更能珍惜现在的童年生活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
第21~24课为“爱国立志”篇,意在让学生学习名人爱国立志的故事,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
第25~27课为“历史故事篇”意在让学生了解历史故事,感悟祖先创造文明的道理。
新部编本人教版教材同原人教课标本相比较,单元进行了深度整合,课文做了较大的调整。
新选入19篇课文,其中新选原课标本2篇选学课文:《麻雀》和《延安,我把你追寻》。
所选课文多是其它版本的教材上的课文,有的是将下册课文直接选入上册课文。
所选入课文有:《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风筝》《麻雀》《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故事二则》等。
口语交际增加了《我们与环境》《爱护眼睛,保护视图》《安慰》《讲历史故事》等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内容、中心思想归纳汇总第一单元1.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杨万里,这首诗描写了农村早春风光,突出了农村清新与宁静,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表达了诗人虽客居他乡却依然闲适的心境。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人。
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清平乐·村居》的作者是宋朝词人辛弃疾,这首词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2.乡下人家《乡下人家》一文通过描写乡村白天和夜晚及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色,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的生活的美好品质。
3.天窗《天窗》一文通过叙述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丰富想象和慰藉,赞美了孩子们的童真,同时告诫我们:抓住身边一切可以进行想象的机会,张开想象的翅膀,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4.三月桃花水一文描写了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赞美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美得让人陶醉。
第二单元5.琥珀《琥珀》是一篇说明文,也可称科学小品。
作者是德国作家柏吉尔,他用极其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和充分的想像,介绍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6.飞向蓝天的恐龙《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告诉我们要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要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要热爱科学、探索未知。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汇编1、《宿新市徐公店》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诗的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景物有篱落、小径、树;诗的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动词有急走、追、飞入、寻。
本诗通过对春天乡村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表达了诗人对春天乡村田园景色的喜爱之情。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的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后两句写了日长人少,蜻蜓蝴蝶飞舞,动静结合,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初夏江南的田园美景。
表现了初夏江南农村夏忙时节宁静的景色。
《清平乐﹒村居》作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这首词的词牌名为清平乐,上片写了茅檐、青草、翁媪;下片写了大儿中儿勤劳能干,小儿天真可爱,勾画出了一幅祥和的田园景物图,表达了词人对农村宁静安详的生活的喜爱。
2、《乡下人家》作者陈醉云。
课文按照顺序主要写了六幅生活场景图,分别是:瓜藤攀檐图;百花开放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乡下晚餐图;夜晚睡梦图。
质。
3、《天窗》作者是矛盾,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一文主要描写了在乡村里一个小方洞般的玻璃天窗,在不同的天气和时间里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和慰藉。
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
4、《三月桃花水》作者是刘湛秋。
文章描写了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春天的美丽。
作者把三月桃花水比作竖琴、明镜,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
全文语言非常优美。
5、《琥珀》作者是德国的柏吉尔。
本说明文借助合理的想象,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生动地叙述了琥珀的发现过程和形成过程,交代了科学依据和科学价值,揭示了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激发我们对科学的兴趣。
6、《飞向蓝天的恐龙》作者是徐星。
本文主要讲述了恐龙如何演化成飞向蓝天的鸟儿,运用了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揭示了科学家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激发人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7、《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作者是刘忠范。
1 呼风唤雨: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比喻能够支配自然。
课文中比喻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不在像从前那样受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
2 “发现”的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
如电脑、太空育种是发明,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儿是发现。
3 “千里眼”“顺风耳”在文中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用这种方式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4 “忽如……”诗句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原意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
后用来形容某些生机竞发的事物或者蓬勃向上的形势。
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惊喜。
5 、20世纪的科学发现和发明:X射线,空调,洗衣机,磁悬浮列车,霓虹,维生素,第一条汽车生产线,彩色胶片,冰箱,电视,青霉素,石英钟,拉链,圆珠笔,激光,杂交水稻,因特网,移动电话。
6 第30课按照空间转换顺序介绍的。
7 “点睛之笔”指最关键,最重要的内容。
辽西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说它是点睛之笔。
8 “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为鸟类的漫长历史过程。
9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特殊乘客”指经过航天旅游的植物的种子。
10 种子产生变化的原因:一、来自大自然的,即宇宙射线辐射与微重力,高真空环境,使内部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二、来自科学力量的,即科学的选育,使良好性状逐渐稳定。
11 “用武之地”运用拟人修辞,“魔法师”指科学家。
12 设问修辞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
1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共写了三件事:一大伯说中华不振,疑惑不解,二租界见闻,三立下宏志。
14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
文中其他同学为满足自己生活需要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联系起来。
15你为什么而读书?答:(1)我要努力读书报答父母(2)我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读书(3)我为建设祖国读书......16 周恩来立下宏志原因:他目睹帝国主义对中国人的欺凌,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欺凌,就要振兴中华,因此,立下宏志。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总复习知识点重点归纳整理各课课文知识点归纳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一、课文重点归纳1.本诗描写了:初夏时节江南的田园风光。
2.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梅子、杏子、麦花、菜花、蜻蜓、蛱蝶。
3.“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
4.“杂兴”的意思是随兴而写的诗。
《宿新市徐公店》一、课文重点归纳1.诗中描写景物静态的诗句是: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描写人物动态的诗句是: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远处寻。
2.说明暮春季节景色的词语:疏疏、未成阴、菜花3.这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无处寻”一词引发读者的想象,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了儿童面对一片菜花踟蹰、一知所措的画面。
4.“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写出了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欢乐情景。
《清平乐·村居》一、课文重点归纳1.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词题。
2.诗中描写江南农村的特色的诗句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最能表现童趣的诗句是: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3.诗中描写的一家五口有:翁媪、大儿、中儿、小儿。
其中大儿子正在锄豆、二儿子正在织鸡笼、小儿子正在剥莲蓬。
4.本诗描写的景物有:茅檐、小溪、青草。
第二课《乡下人家》一、课文内容填空1.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浓浓的绿荫。
2.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二、课文重点归纳1.“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这是本文的中心句,这句话介绍了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特点,概括了乡下人家美丽迷人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作者对乡下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本文描述的画面分别是:瓜藤攀檐图、鲜花轮放图、春笋出土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展现了农家生活的自然和谐、朴实欢快。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中心思想汇编1、《观潮》作者是赵宗成、朱明元。
本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先后顺序描绘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走月亮》作者吴然,本文主要写了“我”和阿妈在月明之夜走月亮,分别来到溪边、果园、稻田,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色的事,表达了“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以及“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3、《秋晚的江上》作者是刘大白。
本诗描写了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
这宁静优美的景色浸透着诗人的瞬间感受,流露出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花牛歌》作者是徐志摩。
本诗描写了花牛在草地上坐、眠、走和做梦的情形,表现了花牛生活的自由自在。
4、《繁星》的作者是巴金,本文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写了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表达了作者酷爱星天、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作者是安徒生。
童话写的是成熟的豆荚里面,有五粒豌豆,有一天裂开了,五粒豌豆飞到了广大的世界里,它们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
但是有一粒飞进了“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它的经历却是最值得称赞的,因为它发芽、开花,给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生机和快乐。
6、《蝙蝠和雷达》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
7、《呼风唤雨的世纪》本文讲述了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我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8、《蝴蝶的家》作者是燕志俊。
本文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以问题与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全文,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
9、《暮江吟》作者是唐代白居易,诗中描写了在江边看到的景色:一半绿一半红的江水、像珍珠一样圆润的露珠、弯弯的新月,给人以安闲、舒适的感觉。
语文四年级(下)全册课文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课文1 古诗词三首一、多音字。
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剥:bō剥削bāo剥皮二、古诗内容宿新市徐公店[宋] 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作者介绍: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
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注释:①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②疏疏(shū):稀疏。
③阴:树荫。
④走:这里是跑的意思。
译文: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小路旁边的树上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儿童们飞快地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
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主题:《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清新美丽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
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以脏话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 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作者介绍: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
南宋诗人。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注释:①杂(zá)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xìng。
②肥:诗中指杏花落后,杏儿越来越大,越来越肥。
③蛱(jiá)蝶:蝴蝶的一种。
译文: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主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等描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及农人紧张的劳动气氛,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人教版四年级备课资料)龙文教育飞霞校区1、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①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
战国时庄子在《南华经》中写道:“浙江之水,涛山滚屋,雷击霆碎,有吞天沃日之势。
”这是历史上有关钱塘江的最早记载。
观潮的习俗起源于汉魏六朝,唐代形成观潮之风,沿袭至宋,盛况空前。
历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曾描绘过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和观潮的风俗。
②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出现了一条白线”,意味着江潮开始从远处过来了。
这时,宽阔的潮头激起白色的水花,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条白线。
宋朝诗人杨万里在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中,把这条“白线”比作了钱塘江上的一条白玉腰带。
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丈”是长度单位,1丈约等于3.33米。
文中把水浪比作“水墙”,形容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
2、《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
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重点刻画大榕树的美丽:先写远看榕树的情景,再写近看榕树时枝干和绿叶的情态,展示出大榕树的勃勃生机。
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文中写了鸟声、鸟影,让人应接不暇;写了鸟的形态──大、小、花、黑;还写了鸟的各种姿态──叫、飞、扑;最后,又专写了一只画眉鸟,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鸟的可爱和它们在“天堂”里生活的情景。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课文解析课文解析、《古诗词三首》:三首诗在内容上都是写南方自然风光的。
学习这三首诗,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
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丰厚文化积淀。
《独坐敬亭山》: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望洞庭》: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2、《桂林山水》: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3、《记金华的双龙洞》: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
4、《七月的天山》: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一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
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另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的凉爽的原因。
二是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
三是描写天山深处的景象:山色柔嫩,山形柔美;重点写了五彩缤纷的野花,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花园。
作者就是这样重点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
整篇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所有资料讲解一、生字篇宽阔笼罩薄雾沸腾奔腾依旧恢复灿烂竹竿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住宅隐蔽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隐藏倾斜平坦扒土宽阔洋溢允许围墙隆冬孤独训斥覆盖凝视冷酷愉快拆除融化剩下伐木高傲郑重京剧滋味倘若侍候脾气责备邻近性格任凭贪玩尽职稿纸梅花跌倒开辟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长廊柱子建筑宫殿葱郁掩映朱红堤岸雕刻狮子间隔懒惰俗语平衡联结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幸运台湾袭击期待空旷暂停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改观程度依赖寄托幻想洞察联系恐龙凶猛鸽子描绘轻盈敏捷白茫茫告示牌火辣辣煤油灯佛香阁原子核因特网哲学家佛香阁原子核因特网哲学家二、课本四字成语篇昂首东望若隐若现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齐头并进漫天卷地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局促不安毫不相让一日三餐从容不迫扬长而去空空如也供养不周不胜其烦架子十足屏息凝视变化多端枝折花落气魄雄伟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姿态不一山洪暴发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谈何容易平安无事突如其来骨肉同胞血脉亲情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振兴中华呼风唤雨出乎意料农耕社会腾云驾雾程控电话归根到底欣喜若狂形态各异人声鼎沸山崩地裂不容置疑神秘莫测神来之笔千姿百态人迹罕至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武之地美味佳肴应接不暇坐卧不安消磨时光不可思议精神大振枉费心机引吭大叫慢条斯理趁其不备神态自若电话号码浩如烟海枯枝败叶久经沙场南征北战所向披靡若有所思殊死拼搏号啕大哭恍然大悟协调有序形单影只和睦相处远洋船舶患难与共受益匪浅年少气盛年逾古稀筋疲力尽铿锵有力三、词语解释篇岭——山峰,山脉。
峰——高而尖的山头。
缘——因为题——书写豚——猪疑——以为,怀疑浑——不清澈之——去、到使——出使浥——湿润剩 --- 古时侯四匹马拉一辆车,称为一剩。
更尽——再饮完故人——老朋友号啕 --- 形容大声哭。
1 呼风唤雨: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比喻能够支配自然。
课文中比喻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不在像从前那样受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
2 “发现”的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
如电脑、太空育种是发明,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儿是发现。
3 “千里眼”“顺风耳”在文中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用这种方式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4 “忽如……”诗句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原意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
后用来形容某些生机竞发的事物或者蓬勃向上的形势。
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惊喜。
5 、20世纪的科学发现和发明:X射线,空调,洗衣机,磁悬浮列车,霓虹,维生素,第一条汽车生产线,彩色胶片,冰箱,电视,青霉素,石英钟,拉链,圆珠笔,激光,杂交水稻,因特网,移动电话。
6 第30课按照空间转换顺序介绍的。
7 “点睛之笔”指最关键,最重要的内容。
辽西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说它是点睛之笔。
8 “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为鸟类的漫长历史过程。
9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特殊乘客”指经过航天旅游的植物的种子。
10 种子产生变化的原因:一、来自大自然的,即宇宙射线辐射与微重力,高真空环境,使内部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二、来自科学力量的,即科学的选育,使良好性状逐渐稳定。
11 “用武之地”运用拟人修辞,“魔法师”指科学家。
12 设问修辞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
1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共写了三件事:一大伯说中华不振,疑惑不解,二租界见闻,三立下宏志。
14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
文中其他同学为满足自己生活需要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联系起来。
15你为什么而读书?答:(1)我要努力读书报答父母(2)我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读书(3)我为建设祖国读书......
16 周恩来立下宏志原因:他目睹帝国主义对中国人的欺凌,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欺凌,就
17 文中四字词语:疑惑不解、灯红酒绿、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左顾右盼、衣衫褴褛。
18 课本124页的临别赠言和诗背过。
19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共写了两件事:一叶圣陶给“我”批改作文,二请“我”到他家做客,表现了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20(1)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干净指句子简洁明白,规范指语言标准、典范。
(2)“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非常愉快舒服,这里运用比喻修辞,表达对叶老的感受。
21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1)15岁时那个夏天的事一直留在“我”脑海中,(2)叶老先生教诲我的情景我终生难忘,激励我努力学习,刻苦写作。
22《乌塔》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她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
23《乌塔》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
、
2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由两封信组成,一封是张国强写信给柯岩老师讨教,一封是柯岩的回信,告诉张国强: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一点一滴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好朋友,彼此知心交心,患难与共,才能飞快进步。
2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26 写信的格式,参照全易通。
27《古诗两首》都是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28 《黄~》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的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
29“孤帆”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
30本首古诗后两句意思。
31《送元~》这首诗即不刻画喝酒的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的借酒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
32本诗前两句交代了送别的地点,时间,环境气氛。
33“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言外。
34《送元~》后两句的意思。
36《黄》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的(无限依恋)的感情,诗人巧妙的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中。
37什么是搭石?在课文第一段末尾。
38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的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闻、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39第二段中描写老人调整搭石“无论怎样”“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知道满意了才肯离去”生动的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40作者借搭石赞颂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
41文中看得见的具体美有:“每当上工……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画一般的美感”;文中看不见的心灵美有:(1)秋凉在即,人们摆搭石,(2)老人摆搭石,(3)同时过河,礼让,(4)背老人过河。
4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白血病,台湾青年冒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43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的(两个)不同场景。
44“静静的躺在病床上”(1)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的躺在病床上;(2)台湾青年不顾自己安慰,为小钱捐献骨髓,这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体现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
45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指的是: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这座生命桥是用(爱心)架起来的。
46《卡罗纳》选自《爱的教育》,我们以前学过的《争吵》也选自《爱的教育》。
课文写了老师、同学们、“我”和“我”的妈妈给予卡罗纳的爱,作者抓住动作、语言、神态描述。
47《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讲述了保罗和男孩之间的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道理,告诉人们: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生出快乐,乐于奉献,人生才会美好充实。
48《长城》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和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9“站、踏、扶”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很自然的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50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二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三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51“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长城之长,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时多么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52文中从数量多(数不清的条石)、分量重(一块有两三千斤重)、没有先进工具,靠双手、环境险(陡峭的山路)。
53课本85页资料袋
54会简单画长城结构图,知道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
55《颐和园》课文的结构是(总分总),处处洋溢着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56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从(外部)介绍。
写万寿山景色:先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景。
写昆明湖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57“游船、画舫在湖面……一点儿痕迹”这句话运用动态的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一个“滑”字,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湖水的静。
58“耸立”感受到佛香阁的高,“一排排”感受到排云殿占地面积大。
“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间接感受到佛香阁的高。
59“黄、绿、朱红”使人感受到古香古色之美,用“镜子”、“碧玉”比喻昆明湖的静和绿,“滑”衬托昆明湖的静。
60课文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61《秦兵马俑》从两方面介绍: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兵马俑宏达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的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62“兵马俑不仅规模……个性鲜明”:“宏大”是巨大、宏伟的意思,这句是对全文的概括,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分别介绍的(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陶马俑),表现出类型众多。
63风景名胜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