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孟子》中王道与霸道的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5
《哲学观·王道与霸道》:中国历史上的两种不同的政治学说孔
子说:
《哲学观·王道与霸道》:中国历史上的两种不同的政治学说。
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
宪问》)。
霸的出现,是王室衰微的严重表现。
到战国时期,王霸问题发展为解决当时面临的历史任务——统一天下的两种政治学说。
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强调王霸之辨,主张王道,反对霸道。
他说。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孙丑上》。
依仗武力、假借仁义的可以称霸诸侯,凭借道德、实行仁义的可以王(统一)天下。
孟子认为,以力服人的叫霸道,不能使人心服,这是法家的主张;以德服人的叫王道,可以使人心悦诚服,这是儒家的主张。
荀子认为:“义立而王,信立而霸”(《荀子·王霸》),“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
天论》)。
王道“以德兼人”,霸道“以力兼人”。
和孟子不同,荀子力主王道,但不反对霸道。
不过他以霸道为次于王道的二流政治,故为他所不取。
法家代表韩非子反对儒家的王霸之辦,主张王霸合一。
他说:“明君务力”,“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内以裁外”(同上《忠孝》),对内实行法治,奖励耕战,对外以武力统一天下,即所谓“霸王之道”。
论述孟子中王道与霸道的区别standalone; self-contained; independent; self-governed;autocephalous; indie; absolute; unattached; substantive论述《孟子》中王道与霸道的区别摘要:《孟子》中关于王道与霸道的讨论,是关于孟子政治问题的认识。
就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讨论的内容来看,其本质还是在提倡仁政,强调以仁政的重要意义。
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的对比,表达了王道的政治理想。
1、王道与霸道的概念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提出过王道与霸道这两个概念,孔子及后来的墨子也都使用过这两个概念。
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王道最初是指尧舜禹等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即先王之道;后来经孔子、孟子、荀子等的总结归纳,进而就成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王道代表着完善的伦理道德境界和完美的社会政治秩序。
王道以仁爱为基本精神,以仁政为基本主张。
它的基本内涵就是实行仁政。
霸最初指诸侯之长,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增强,各诸侯不再遵从周天子,而纷纷采取措施实现富国强兵,进而通过发动兼并侵略战争以求称霸诸侯。
以春秋五霸为代表的霸主为称霸诸侯而采取的治国之道即为霸道。
王道是推行仁政,那么霸道就是推行力政,追求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的强权政治。
2、《孟子》中的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孟子明确区分了霸道与王道两种政治理念,并对给予二者各自不同的评价。
他说: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界定王道与霸道的分别在于“以力假仁”、“以力服人”还是“以德行仁”、“以德服人”。
所谓王道实即真正地实行他所讲的仁政,霸道即以仁义为标榜,但实际上是靠武力实行强权的政治。
从真诚地“以德行仁”还是“以力假仁”的意义上说,两者是对立的,这是孟子强调的重点。
论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
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思想
孟子是中国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对王道与霸道的思想有着深入
的思考,在他的《孟子》中,他通过多种角度来透视王道与霸道的思想。
首先说的是王道,孟子认为王道就是要让人民感受到温暖和安宁,
心中满满的幸福感。
孟子说:“主张天下应治于义,道温而利,有神
明之天也”。
孟子在这里提出,王道应该是国家治理治于正义,道温
仁而同时又兼顾社会的利益,还有孟子把天放在首位,指出法令都必
须在天的同意之下,只有通过这样的做法,才能让整个国家安宁而发展。
而利用暴力,或者以恐怖统治的方式将只能使得民不聊生。
其次,这里要说的又是霸道,孟子认为,霸道就是国家仗着势力去
控制其他国家,价值观上多是强非对弱,利用暴力,造成混乱,以致
残害百姓也是常有的事情。
孟子曾经说过:“霸者乱之凶兆,到于亡也。
”孟子在这里提出,霸道都是在乱害百姓,最后也将自己害死,
这里孟子无间的反映:暴力统治,不是个好策略,永远不可能让一个
国家持久的发展。
最后,孟子在总结他的观点,道出他的看法是“王者去暴,百姓多除,仁义之所以存者也”,他认为,王道的意思不仅仅是让民众服从,更要让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仁义是支撑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基石。
所以,只有国家政法准确,才能让百姓满意,也能让国家走向发展与
繁荣。
总之,孟子认为,要让国家繁荣富强,关键是要坚持王道,而不是
霸道。
王道要服从天道,以仁义为支撑,公正准确的政治和法律,才
能带领民众走上繁荣的征程。
因此,拒绝暴力统治,推行王道,以此
应对任何挑战,才能让国家持续发展,让百姓有家可归。
管理思想中的王道与霸道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对王道和霸道进行了多次辨析。
孟子在《公孙丑上》第三章中写道“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者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从以上论述可知,所谓霸道,就是以力服人;所谓王道,就是以德服人。
孟子认为:靠武力使人服从,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不够;靠道德使人服从,是心里高兴,真心服从。
所以孟子主张王道。
中国古代,王道是管理思想的主流。
在现代管理学中也存在王霸两道,都是管理的一种思想。
王道管理思想主张领导者要善于用人,要善于指导,主要用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的自觉性。
霸道管理主要用评价监督手段管理,用惩罚、制造恐惧,使得员工按章行动。
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爱德华兹·戴明博士应该是王道代表。
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者,戴明学说对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始终产生着异常重要的影响。
其主要观点十四要点,其中,第七点要求领导者要帮助人们把工作做好,而非指手画脚的惩罚威吓。
第八点要求管理者应驱逐恐惧以使每一个人都能为组织有效地工作。
第九点要求拆除部门间的壁垒。
不同部门的成员应当以一种团队的方式工作。
第十点要求管理者取消面向员工的口号、标语和数字目标。
因为,质量和生产率低下的大部分原因在于系统,一般员工不可能解决所有这些问题。
第十一点要求组织取消定额或指标。
因为定额关心的只是数量而非质量。
人们为了追求定额或目标,可能不惜任何代价,包括牺牲组织的利益在内。
第十二点要求组织消除影响工作完美的障碍。
人们渴望把工作做好,但不得法的管理者、不适当的设备、有缺陷的材料等会对人们造成阻碍。
第十三点要求开展强有力的教育和自我提高活动。
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应不断发展自己,以使自己能够适应未来的要求。
归结以上几点,主要是要求组织重视企业文化和领导的作用,要营造一种氛围来积极地影响人们,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使人们树立起主人翁精神,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协调,使人们发自内心地承担起对于组织成败的责任和义务。
古人形容国家对待人民的三种态度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曾提出了三种国家对待人民的态度,分别是“王道”、“霸道”和“无道”:
1. 王道:王道是指国家以仁义道德治理天下,关爱人民,推行德政。
王道国家的君主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关注民生,注重教育,使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2. 霸道:霸道是指国家以武力和权势统治天下,强调国家的强大和权威。
霸道国家的君主通常通过军事征服和政治手段来维护国家的统治,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较为严重。
3. 无道:无道是指国家不以仁义道德和武力统治天下,而是放纵私欲,不顾人民的生死和疾苦。
无道国家的君主往往昏庸无道,暴虐残忍,对人民进行残酷的统治和剥削,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这三种态度反映了不同国家对待人民的方式,其中王道被认为是理想的治理方式,而霸道和无道则被视为不道德的统治方式。
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何谓霸道,何谓王道按古人的说法,霸道是与王道相对待的。
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
以德行仁者王”。
以力服人和以理服人,是就两者的根本区别而言。
以力服人确属霸者的共性,但是在春秋时代,即使霸道也须假仁义而行,五霸在以力服人的同时,尚能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至战国法家的霸术,则武力之外,已经不再需要任何理由;但行王道者有理也必须有力,不然天理或正义仍难得以伸张。
霸道崇尚权术和武力,推行快速地“强国之术”(《史记·商君列传》),其所标榜的原则宗旨(如尊王攘夷、富国强兵)并非不美,但往往只是对内盘剥对外掠夺的旗号,惑人耳目的幌子而已,目的全不在此。
即以春秋五霸的霸业而论,其效果也仅是部分地伸张正义,达到国际间局部和短期的安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纷争造成天下太平长治久安的政治局面。
霸道的政治理念和方法,为法家学派所继承和发展。
春秋五霸的兴兵约盟,尚能以信义矫世,至战国法家,则全变成以智术欺骗,武力征服的方式,帮助赢秦达到“囊括四海”“君临天下”的目的。
中国向有崇尚“大一统”的思想观念,但是怎样实现大一统和实现怎样的大一统,却是更为原则的问题。
因此历史上对此一结局的评价始终是毁大于誉的。
王道崇尚仁义和礼制(仁爱之心正义之行见于修养的谓之道德,见之于行政的谓之德政;见于法律定为制度的谓之礼制),道德的标准高于事功的追求(王者先德而后事),重在通过争取人心归附的途径谋求社会的长治久安。
王道思想是由儒家针对霸道的政治理念和行为而提出的政治主张。
“尊王攘夷”的霸道虽然功不可没,但其间搀杂了太多的私利,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因而被孔子讥为“不知礼”,还批评管仲“小器”。
孟子见齐宣王,不言“齐桓、晋文之事”,以示其“贵王贱霸”的立场。
实则是认识到霸道不足以从根本上救治春秋战国时代礼坏乐崩,战乱频仍的衰乱局面。
而奉行王道主张,并非就不计利害,轻忽功利,而是将功利建立在更加符合人道更为深远合理的坚实基础之上,最终目标,仍然是要“一天下”,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适合人类生活的理想政治环境。
论述《孟子》中王道与霸道的区别摘要:《孟子》中关于王道与霸道的讨论,是关于孟子政治问题的认识。
就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讨论的容来看,其本质还是在提倡仁政,强调以仁政的重要意义。
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的对比,表达了王道的政治理想。
1、王道与霸道的概念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提出过王道与霸道这两个概念,孔子及后来的墨子也都使用过这两个概念。
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王道最初是指尧舜禹等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即先王之道;后来经孔子、孟子、荀子等的总结归纳,进而就成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王道代表着完善的伦理道德境界和完美的社会政治秩序。
王道以仁爱为基本精神,以仁政为基本主。
它的基本涵就是实行仁政。
霸最初指诸侯之长,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增强,各诸侯不再遵从周天子,而纷纷采取措施实现富国强兵,进而通过发动兼并侵略战争以求称霸诸侯。
以春秋五霸为代表的霸主为称霸诸侯而采取的治国之道即为霸道。
王道是推行仁政,那么霸道就是推行力政,追求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的强权政治。
2、《孟子》中的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孟子明确区分了霸道与王道两种政治理念,并对给予二者各自不同的评价。
他说: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孟子·公丑上》)。
孟子界定王道与霸道的分别在于“以力假仁”、“以力服人”还是“以德行仁”、“以德服人”。
所谓王道实即真正地实行他所讲的仁政,霸道即以仁义为标榜,但实际上是靠武力实行强权的政治。
从真诚地“以德行仁”还是“以力假仁”的意义上说,两者是对立的,这是孟子强调的重点。
不过,在孟子看来,这种对立并不是绝对的。
他说:“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
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尽心上》)这是认为“以力假仁”犹胜于不假。
他说:“五霸桓公为盛。
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
王道与霸道当今社会,大多数人知道“霸道”,却很少人知道“王道”;一般都知道“民主”、“自由”、“博爱”、“平等”,都知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却很少人知道“仁政”、“大同”。
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一百多年来,再也不宣传华夏文化的理想社会是什么,不知道儒学的理想政治是什么样子的。
因此,我们不再把我们自己民族的理想作为理想,而把西方的或者从西方引进的理想作为理想了。
这个问题,如果从华夏人民的幸福来说,似乎没有什么,只要能有理想社会,管它是不是我们民族的呢。
可是,作为华夏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华夏人民的自信、自尊来所,却关系重大。
什么叫“王道”?要了解什么叫“王”,“王道”也就容易知道了。
《说文》说:“王,天下所归往也。
董仲叔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者,天地人也。
而参通之者,王也。
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近来,文字学方面的研究认为,“王”字在甲骨文中没有这个意思,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文字的定型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意蕴逐渐完善并确定下来,这个“王”字的文化意蕴也是如此。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王道”必须要贯通天道、地道、人道,否则不足以称为“王道”;“王道”必须是使“天下归往”的,否则也不足以称为“王道”。
如何贯通“天地人”三道?实际上,人道也就是效法天地之道,谦逊能容是效法地道,自强不息是效法天道,生生不息则是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总原则。
如何使“天下归往”?贯彻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天下自然而然地就会归心于王道。
孟子说:“仁者无敌”,“莫之能御”,为什么能如此?因为仁者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而且能“既来之,则安之”。
这就是“王道”与“霸道”的根本不同。
仁者不去树敌,因此,不求用欺骗的方式使人服从,不求用武力强迫的方式使人服从,不求用诱惑的方式使人服从,而是凭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来不断完善自己的修养,凭着“厚德载物”的精神去对待一切。
这是天地之道,落实到人道上则是“忠恕”,“自强不息”体现为“忠”,“厚德载物”体现为“恕”。
战国之前,天子称“王”,诸侯称“公”,仅有死后被当作神来崇拜的少昊、颛顼、喾、尧、舜才被称作“帝”。
换句话说,这些传说中的人物的治国方式,就是“帝道”,亦称“黄老”学说,核心则是师法造化,无为而治。
儒家要求君王对百姓实施“仁政”,让百姓“近悦远来”,这就叫作“王道”。
秦国实施变法,核心便是“耕”与“战”。
变法之后,秦人财富地位与血统关系不大,而主要与战功挂钩。
于是,敌军首级,成了金钱地位的等价物。
从此,秦人特别嗜血好战。
因为,战场杀敌等于发家致富,“虎狼之师”由此养成。
可见,所谓“霸道”,就是对内严刑峻法,对外军国主义。
上古帝王治世,按宏观治理的四种模式来划分,大致分为皇道、帝道、王道、霸道,/ 按历史上出现的相应人物,大致如此:/ 伏羲与神农氏淳朴归真,道法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国不扰民,民出而作,落而息,不感帝力而自得其乐。
何为道,为民者,出而作,落而息,即为道。
道在本心,无需教化,民在道中,行则合道,是以无为,是以弃智而愚民。
若伏羲与神农氏治天下者,务使百姓安,不知君德之何如,即:帝力於民何有哉?伏羲与神农氏皆为皇道,亦道教所称“无上大道”,混混沌沌恍恍惚惚,不分善恶不分正邪。
轩辕黄帝篡夺炎帝上台,本是以下犯上不义之举,加上轩辕黄帝为世界战争始作俑者,首开与蚩尤争夺帝位之血腥战端,成为暴力夺得天下第一人,导致天下干戈四起杀伐遍地,轩辕黄帝失和丧德,因此由伏羲与神农氏时的皇道堕落为帝道。
周武王首启臣弑君之恶例,悬纣王首级于太白旗示众,丧失君臣之道,由帝道进一步沦为王道。
尧逢囚即曰:“此吾未教之过也。
”事事皆背在自己身上,此王道也,未入帝道也。
舜继尧再治天下,历数十年垂拱而治,已由王道至于帝道。
刘邦以张良为帝师、以萧何韩愈曹参陈平等为臣,此帝、王、霸道杂用者也。
隋文帝治下猛将如云、人才济济,从谏如流且能臣众多,百姓安居乐业,可为帝、王道兼用者也。
嬴政,刘彻、曹操,皆霸者也,春秋时齐桓公与管仲、现今美国亦是。
王道和霸道1. 简介在人类社会中,权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人们通过权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对他人产生影响。
王道和霸道是权力的两种不同体现,分别代表了合理而公正的权力行使和过度而不公正的权力滥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王道和霸道的定义、特征、区别以及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2. 王道的含义及特征2.1 定义王道作为一个名词,最初源自中国古代的君权观念。
王道即君权之道,是一种合理、公正、道义化的权力行使方式。
它代表了正义和公平的原则,并通过法律、道德和规则来约束权力的行使,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个体的权利。
2.2 特征王道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性:王道的权力行使是符合合理性和正当性的,不以私利为目的,而是以整个社会的利益为出发点。
2.公正性:王道是公正的,它尊重人权、平等和公正的原则,不偏袒特定个体或群体。
3.法治性:王道坚持以法律为基础,通过法律体系来约束权力的行使,确保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
4.限制性:王道对权力的行使有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不允许滥用权力或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
3. 霸道的含义及特征3.1 定义霸道作为一个名词,指的是过度而不公正的权力行使方式。
它强调个人或组织对他人的支配和控制,不经过合法的程序和合理的限制,滥用权力、违背公正、侵犯他人权利。
3.2 特征霸道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专制性:霸道的权力行使是专断、独裁的,不受制约和监督,违反了权力分立和制衡的原则。
2.不公正性:霸道是不公正的,它往往通过不正当手段来获得权力,并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忽视他人的权利和利益。
3.任性性:霸道的权力行使是任意的,不遵守规则和法律,不考虑社会和个体的长远利益。
4.不受限制性:霸道的权力行使没有明确的限制和约束,导致权力滥用、腐败和不正当的行为。
4. 王道与霸道的区别王道和霸道是权力行使的两种不同方式,主要区别如下:1.目标不同:王道以整个社会的利益为目标,追求公共利益和社会平等;霸道以个人或组织的私利为目标,追求权力和控制。
王道与霸道浅谈—以中西文化为对比时间:2012-10-29 来源:原创作者:寒江雪阅读:227次谈谈王道与霸道,就不得不说起中国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王道与霸道就已经很兴盛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图存求才若渴,为建霸业,形成了诸子百家争为王者霸主所用,以求本门发扬光大,王道霸道遂应运而生。
王道在中国古代所代表之人非孔孟儒家为典型性代表,即儒家所强调的仁政,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霸道在春秋典型的代表是法家,霸道所强调的是古时指以武力、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政策,侧重武力取胜,英雄主义,以及法制精神,两者以此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许就是两个极端。
中国作为一个以农耕文明的大国,由于自从汉朝以后,统治阶级侧重于王道,推崇“罢黜百家,唯独儒术”的封建政治思想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劣根性。
在这种文化熏陶影响下,国民渐渐失去了那种强有力的反抗意识,就像鲁迅所说的“失去了自信力”和“自我安慰”“自我满足”的思想,缺失了民族精神。
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思想,养育了一代代的顺民,而不是向西方一样的民主,自由的现代思想观念,在此并不是否认儒家思想,只是想说明王道对中国后世的影响。
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寻求一丝答案,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昌盛为什么会在清朝以后衰落,也许与中国统治阶级经常推行的王道儒家思想有很大联系,在中国的思想观念中,一直强调保大家舍小家,为集体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等观念,在中国很难出现一个像拿破仑那样的英雄人物,即使在中国出现一个这样的人物,只会是有两种可能,要么它产生于集体之中,像李世民、朱元璋、赵匡胤、毛泽东等,要么会死的很惨,像韩信,于谦、杨修、孔融、彭德怀等。
清朝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落后世界潮流的开端,更是一个丧权辱国的屈辱时期,面对英国等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在朝堂上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主战派,一种声音是主降派,但是最后结果是主降派胜出了,从此战争形势除了退让就是忍辱负重,一步步的退缩丧失的不仅仅是主权,更是一个民族的衰落。
王霸之辨“王者”是用仁义手段治理社会的人。
“霸者”是用暴力手段和权谋算计治理社会的人。
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认为“王者”是“以德服人”,“霸者”是“以力服人”,他以是否符合“德”衡量“王者”和“霸者”。
在社会治理上,“王者”用“德”治理社会,“霸者”用武力治理社会。
宋代时期,人们不再从“德力”的角度思考王者与霸者的区别,而是从公私的角度思考王者与霸者的区别。
二程认为“王者”和“霸者”的区别在于出发点是“公”还是“私”,“王者”是出于“公”,,’霸者”是出于“私”。
二程提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安得天分不有私心,则行一不义,杀一不辜,有所不为。
有分毫私,便不是王者事。
”“王者”是不能有私心,有一点私心就不能称之为“王者”。
二程提出:“王者奉若天道,动无非天者,故称天王,命则天命也,讨则天讨也。
尽天道者,王道也。
后世以智力持天下者,霸道也。
”“王者”是从天道出发,所有的行为都是出于天意,所以称之为“天王”,所以他所察赋的命运是“天命”,想要讨伐的人就是“天讨”,能做到遵循天道就是“王道”。
用智力持有天下的是“霸道”。
在二程看来,“公”与“私”其实是“天理”与“人欲”的差别,程颖提出:“得天理之正,极人伦之至者,尧、舜之道也;用其私心,依仁义之偏者,霸者之事也。
”“王者”得天理之正,“霸者”出于人欲之私。
朱熹也从天理的角度出发,他提出:“有天德,则便是天理,便做得王道;无天德,则做王道不成。
”“天德”就是符合道德,符合道德就是符合天理,符合天理就是符合王道。
由此,他认为有“天德”那么就符合天理,就是王道;没有“天德”,就不符合天理,就不是王道。
他还提出:“大抵霸者尚权诵,要功利。
”“霸者”崇尚权势计谋,注重功利,是从自己的私心出发。
有私心就不是“王者”,“王者”的行为都是出于“公心”,都符合天理。
何谓霸道,何谓王道何谓王道?就是讲究仁义,以德待人,令别人心甘情愿承认你的地位。
何谓霸道?就是讲究实力,以力服人,以武力措施征服对方,强迫对方承认自己的地位。
由于东西方文化不同,出现了中国人传统以来喜欢讲“王道”而西方人一向崇尚“霸道”。
“王道主义”主张在目前已知的各国文化中,仅中国拥有,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霸道”主张则是东西方均有,当然不是谁想行王道就能行的,一般而言,能行王道的人也能行霸道,而行霸道的人却未必都能行王道。
为什么尧舜汤武比五霸七雄更受人推崇?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里始终是认可王道,不认可霸道。
lklk220采纳率:43% 10级 2013.07.27王道王,顾名思义,就是高高在上的意思。
而王道,此处并不是指九五之尊所走的那条道,而是一个动漫专有名词,在动漫中,人们忠睐的的某个配对,经常用王道来解释,例如:AC王道。
就是《高达》中人们支持的卡嘉丽和阿斯兰的字母缩写加上这两个字了。
"王道"可解为王走的道路、正确的道路、正确的方法、或解为最强大的正统的配对,有时会变成偏执的认定.“王道”意思是“权威”,“真理”"王道"在传统中华儒家文化而言,就是你仁义,以德待人,把人感动得甘心情愿认你当老大。
所谓王道,实际上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处理一切问题的时候,按照当时通行的人情和社会道德标准,在不违背当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所采取的某种态度和行动。
读古代历史,处处可以发现有王道和霸道这两派人物,两派做法。
过去的历史家,对于王道和霸道,也有不少评论。
用我们现在的观点,对于王道和霸道,究竟应该怎样看法呢?汉代有一位大学者,名叫刘向,博通经术,评论历朝政治得失,有独到见解,兼晓天文地理三教九流之学。
汉元帝叫他负责校阅天禄阁藏书,他一边读书,一边著书。
在他所著的《新序》《善谋篇》中写道:“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礼义。
”他在同卷的另一处又写道:“三代不同道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王道和霸道同与不同
一、“王道和霸道”和“仁政和暴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王道”和“仁政”的相同点。
(1)从儒家的角度讲,“王道”和“仁政”是同一个概念,“王道”就是“仁政”;(2)从道家的角度讲,“王道”和“仁政”都是走“正道”的一种治人之道、治国之道、治世之道或为人处世之道;(3)从内涵的角度讲,“王道”和“仁政”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内涵、思想内涵或政治内涵;(4)从利弊的角度讲,“王道”和“仁政”都会利人利己、善有善报。
2、“王道”和“仁政”的不同点。
“王道”比“仁政”的内涵更深、外延更广。
“王道”的内涵不但包括儒家的“仁爱”、“仁义”或“仁政”等内涵,而且包括道家的“道”、“天道”或“处下”等内涵,其有“顺其自然”、“天人合一”、“上善若水”、“不争为争”、“无为而治”或“百谷之王”等外延,另外还包括“合情”、“合理”、“理性”、“良性”、“辩证”、“情感”、“科学”、“有效”、“平等”、“开放”、“民生”、“民主”、“文明”、“德治”、“法治”、“党建”、“国防”、“统一”、“和平”、“发展”、“生态”、“改革”、“创新”、“良性”、“让利”或“互利”等内涵或外延。
然而,“仁政”仅有“孔孟之道”、“以民为本”、“顺应民心”、“让利于民”、“为民作主”、“为民排忧”或“为民造福”等内涵或外延。
什么是“王道”、“霸道”?很多人对传统文化都有误解,觉得儒家是古代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道家佛家则是封建迷信,其实那都是人云亦云,根本没有认真读过经典。
传统文化是为天下苍生服务的,是为了利益众生,是为了世界和平,人民安居乐业,而不是单纯为统治阶级服务。
下面选取《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两句名言,让我们了解一下“王道”与“霸道”有何不同。
一、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点评:我们都听说过“王道”和“霸道”这两个词,究竟什么意思呢?孟子在这里给我们讲清楚了。
依靠武力之实,假借仁义之名,成就一己之私,这就是霸道。
要想称霸,就要有比较大的国家做后盾,才会有势力制服其他国家,成就霸业。
如果一个国家很小,就没有办法成就霸业了。
如果依靠道德仁爱,治理国家,救世安民,心是真心,政是实政,这就叫做王道。
王道靠的是至诚之心,足以感化天下,因为施行仁政,又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依附。
所以不必有土地广大的国家,也不必拥有强大的武力,人们自然而然地就心悦诚服了。
比如商汤在毫都的时候,他所管辖的土地面积,不过方圆七十里而已。
周文王在西岐的时候,他所管辖的土地面积,也不过方圆百里而已。
因为他们能够施行仁政,以德服人,最后才能成就商朝、周朝的王业。
王道和霸道,表面上看起来都差不多,都是仁政爱面,只不过一个是真仁,一个是假仁。
出于真诚的仁爱之心,就是王道;假托仁爱之名的,就是霸道。
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
点评:赡是足的意思。
孟子说,王道和霸道,表面看似一样,但其用心不一样,所以别人对他们的服从,也是不一样的。
霸道是以假仁假义让人屈服的,人们虽然外面看起来顺从,但内心不服,不是真心爱戴,只是因为力量不足,弱不胜强,不得已才屈服的。
而王道则是以德行和仁爱让人顺服的,不是勉强顺从,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爱戴,就好像孔门七十二贤对于孔子的恭顺敬仰一样。
论述《孟子》中王道与霸道的区别
摘要:《孟子》中关于王道与霸道的讨论,是关于孟子政治问题的认识。
就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讨论的内容来看,其本质还是在提倡仁政,强调以仁政的重要意义。
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的对比,表达了王道的政治理想。
1、王道与霸道的概念
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提出过王道与霸道这两个概念,孔子及后来的墨子也都使用过这两个概念。
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王道最初是指尧舜禹等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即先王之道;后来经孔子、孟子、荀子等的总结归纳,进而就成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王道代表着完善的伦理道德境界和完美的社会政治秩序。
王道以仁爱为基本精神,以仁政为基本主张。
它的基本内涵就是实行仁政。
霸最初指诸侯之长,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增强,各诸侯不再遵从周天子,而纷纷采取措施实现富国强兵,进而通过发动兼并侵略战争以求称霸诸侯。
以春秋五霸为代表的霸主为称霸诸侯而采取的治国之道即为霸道。
王道是推行仁政,那么霸道就是推行力政,追求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的强权政治。
2、《孟子》中的王道与霸道的区别
孟子明确区分了霸道与王道两种政治理念,并对给予二者各自不同的评价。
他说: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孟子·公
孙丑上》)。
孟子界定王道与霸道的分别在于“以力假仁”、“以力服人”还是“以德行仁”、“以德服人”。
所谓王道实即真正地实行他所讲的仁政,霸道即以仁义为标榜,但实际上是靠武力实行强权的政治。
从真诚地“以德行仁”还是“以力假仁”的意义上说,两者是对立的,这是孟子强调的重点。
不过,在孟子看来,这种对立并不是绝对的。
他说:“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
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尽心上》)这是认为“以力假仁”犹胜于不假。
他说:“五霸桓公为盛。
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
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
’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
”(《告子下》)这是说今天诸侯连“假仁”也作不到了。
从孟子对五霸有所肯定的内容来看,也表明孟子王道与霸道的问题,主要是在提倡仁政。
总之,王道与霸道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政治理念,其区别就在于是否真正实行仁政。
王道强调以仁义治政,以教化施民,以行德政、顺民心为立国之本。
主张行王道者的共识是:政以德为本,失德必失政。
德以民为本,为国者,得民则治,失民则乱。
故曰:“得民心者得夭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持王道论者,深知民意不可违,民利不可废,民安则国泰,民乱则国危,民怨沸腾者必不久长,故而主张为政之道在于得民。
得民必先德民.必须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
在中国历史上,王道渊源
于孔子的“仁”的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仁义治天下。
孔子特别注重人伦关系.提出了一整套伦理道德和治政原则。
孟子把孔子的“仁”的思想推广到政治领域,并得出一套治政理论。
他认为,性善(人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四端)是王道的基础.在治国问题上,他主张一要富民,“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二要教民,“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见《孟子》)霸道的主要特征是:崇尚武力、刑法、权术、权势等统治手段,为政以刑,为政以力,为政在君。
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假仁者王,王不待大。
”王道不一定需要广大的土地,霸道一定是大国,一定要有大量的土地。
土地是增强国家实力的基础,可耕种的土地越多,国家拥有的粮食就越多,就可以供养更多的士兵,建立一支更庞大的军队,这就为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霸道主张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把社会财富控制在国家手里。
富国通常与强兵紧密相联,富国可以强兵,强兵必须富国,只有国家财政有充裕的财富,才会有经费来扩大军事力量和应付战争损耗。
所以霸道一方面靠兼并战争和开辟田野来扩大土地,一方面通过财税聚敛增加国库财政收入。
3、以发展的眼光来看王道与霸道
我们现在来析论王道、霸道之短长,当然要持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态度。
王道,强调政以仁政为本,以仁义治天下,以教化施万民,借重人类内在的精神力量,治国安民平天下。
其宗旨和目的,无疑是为了维护以君主为核心的少数统治者的利益而驯化、奴化人民,其仁义道德要
义亦以这一宗旨和目的为准则,这是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使然,在今天看来也有其不足之处,王道以仁为本.重视人的尊严,注重从正面对人积极进行道德教育和行为引导,用仁义去感化人、善化人际关系,对道义高度弘扬、执著追求,并在一定程度上付诸实施,这在客观上对于社会的发展稳定,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文明和传统道德精神,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然而,纵观整个治政史,王道之“以仁义治天下”过于理想化.王道的理想当时就不见用于世。
春秋五霸,干戈四起,战国七雄,合纵连横,弱者之肉,强者之食,无非霸道.事实说明,利欲流行、逐利忘义、“礼崩乐坏”、天下纷争的状况,仅靠仁义道德是无法解决的。
霸道,主要靠采取严厉的手段,靠权与势、刑与力,利用外在的力的震慑,强制约束人们的行为并使天下臣服,达到立国定邦、图霸兴业的目的。
主霸道者无不与“性恶论”相关,撇开其他争议.就人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表露和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不同行为而言,确实在人性之中、在人群之中存在恶的方面、恶的部分,而且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这种邪恶是道德和仁政的力量与手段所无法改变或克服的,而使用霸道的手段和方法却可制止。
但历史上行霸道者多偏行极端.弃仁专刑,弃德专力。
他们把人性和人类之中恶的一面普遍化、绝对化,否定道义的存在和人们对道义的追求,认为只能用刑与力、威与权迫使人们就范、臣服,靠法、术、势统制执掌天下。
汉代贾谊在《过秦论》中一针见血地归结出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这一论断击中了霸道弊病之要害。
但就其以民在中国古代治政史上,用德治多而刑治少的,是五帝之政;刑治、德治参半的,是三王之政;用刑治多而德治少
的,是五霸之政;纯用刑治,立峻法,行苛政,虽暂时强盛而不久灭亡的,是秦之政。
历史证明,王道或霸道,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偏执一端,偏离正道,终招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