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与霸道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3
商鞅论王道,霸道的句子
商鞅在《商君书》中关于王道和霸道的论述,其中有一句是:“国皆有法,而无贵贱。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
于百姓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都有法律,不分贵贱。
法律
是用来编著成图籍,设置在官府,并向百姓公布的。
此外,商鞅还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实行法治才能使
国家强大。
他主张“法治”、“集权”,反对“礼治”、“集权”,认为法治能够使国家富强,而礼治只能使国家衰弱。
在商鞅看来,王道和霸道都是一种政治策略,但它们在实施方
式上有所不同。
王道注重道德教化,以德治国,强调以仁义之心来
治理国家;而霸道则注重武力征服,以力治国,强调以强权来统治
国家。
商鞅认为,王道虽然高尚,但难以实施;而霸道虽然残酷,
但易于操作。
因此,他主张实行法治,以强制手段来治理国家。
王道与霸道——浅谈中美外交战略异同力二万睿1117030218 首先,王道是什么?仅就外交上来说,王道,重仁义,反对滥用武力,主张用对话与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争端。
王道,走的是和平之路,谋求和平,谋求协调,谋求合作,谋求共赢。
从外交上看,王道能促进和平与发展,是一条光明之路,希望之路。
什么是霸道?霸道,迷信武力,以争夺霸权与取得霸主地位为外交的最大目的。
霸道尚武,主张凭借武力,征服天下。
外交上的霸道指的就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比如美国,他利用自己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破坏、控制他国主权,谋求统治地位。
霸道,走的是暴力道路:“暴力多边主义,主张仰仗军事同盟,建立军事优势,采取军事手段,发动军事打击,以谋求国际主宰地位和单方面的安全利益”。
在王道和霸道之间,中国选择了王道,而美国则相反。
美国奉行“先发制人”政策。
自二战以来,几乎每一场战争都有美国的参与,比如索马里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南联盟战争(在此美国轰炸了我国大使馆),还有最近的利比亚战争,美国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联合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名义肆意干涉他国内政,给这些国家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美国发动这么多战争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需要,如果当事国服从美国的安排,那么美国就不打他,然而如果你不听从美国的“旨意”,那么就会遭到残酷的打击。
就像伊拉克,萨达姆本来就是美国培养起来的,当萨达姆为美国人服务时,美国花大笔资金支持他,然而当萨达姆不再听美国人话时,美国竟然绕开联合国打击一个主权国家,这难道不是霸权吗?当制裁利比亚,朝鲜时美国就动用联合国,然而联合国不同意时美国就不理睬,这对其他国家是不公平的,因为这样联合国岂不成了美国的工具吗,也因此这件事后,美国的国家形象受到严重损伤。
而中国奉行“积极防御”政策,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帝道、王道、霸道帝道、王道、霸道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三大治国之道。
帝道、王道、霸道是古人的语言,用现代人的语言就是——德治、礼治、法治!一是帝道,即尧帝、尧帝的以德治国的治国之道。
尧舜时期的以德治国,就是用各种道德规范人们的一言一行,从而达到德润人心的目的,使普通百姓不想干坏事,使大小官员不想搞腐败;二是王道,即周文王、周武王的以礼治国的治国之道。
西周时期的以礼治国,就是用各种礼仪限制人们的一言一行。
从而达到礼限人行的目的,使普通百姓不能干坏事,使大小官员不能搞腐败;三是霸道,即秦孝公、秦始皇的以法治国的治国之道。
秦国、秦朝时期的以法治国,就是用严刑酷法威慑人们的一言一行。
从而达到法慑人行的目的,使普通百姓不敢干坏事,使大小官员不敢搞腐败。
这三个治国之道是中华民族为全人类创造的独一无二的治国文化,都有其符合时代精神的合理性、科学性、真理性,都有其落后时代的片面性、局限性、谬误性。
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推出的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的治国之道,既继承发展了帝道、王道、霸道的合理性、科学性、真理性,又克服纠正了帝道、王道、霸道的片面性、局限性、谬误性。
1、以德治国以德治国的对象是自然人,重点是自然人,用家庭伦理道德与政治伦理道德润人心,从源头上抑制普通百姓干坏事的欲望,使其不想干坏事;从源头上抑制大小官员搞腐败的欲望,使其不想搞腐败。
2、以制治国以礼治国发展到当今社会就是以制治国,即用各种严格的制度、体制、机制限制人们的一言一行。
所以,以制治国的对象是自然人,重点是法人及法人代表,用制度、体制、机制限人行,从制度上堵塞普通百姓干坏事的漏洞,使其不能干坏事;从制度上堵塞大小官员搞腐败的漏洞,使其不能搞腐败。
3、依法治国以法治国发展到当今社会就是依法治国。
“以”与“依”两个字,音同意不同:古代社会以法治国的“以”是以帝王认定的法律制度,或者帝王自己的金口玉言为治国的法律依据;现代社会依法治国的“依”是依独立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制度为治国的法律依据。
从当今世界风云看霸道与王道作文1.当今世界上的强权政治日渐盛行,霸道与王道的对比愈发明显。
In today's world, power politics is on the rise, and the contrast between hegemony and righteousness is becoming more apparent.2.霸道主义往往是利用强大的国力来压制其他国家,以谋求自身利益。
Hegemonism often involves using superior nationalstrength to suppress other countries in pursuit of self-interest.3.然而,王道政治则强调民族和谐与国际合作,追求共同发展。
On the other hand, righteousness politics emphasizes national harmony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iming for common development.4.当今世界局势动荡不安,霸道主义的威胁日益增加,需要坚定抵制。
In the current world situation of instability, the threat of hegemonism is increasing and requires steadfast resistance.5.王道主义提倡以和为贵,以合作共赢为目标,是当今世界的明智选择。
Righteousness politics advocates peace and cooperationfor mutual benefit, making it the wise choice in today's world.6.霸道行为导致国际关系紧张,影响世界和平与稳定。
论述《孟子》中王道与霸道的区别摘要:《孟子》中关于王道与霸道的讨论,是关于孟子政治问题的认识。
就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讨论的容来看,其本质还是在提倡仁政,强调以仁政的重要意义。
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的对比,表达了王道的政治理想。
1、王道与霸道的概念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提出过王道与霸道这两个概念,孔子及后来的墨子也都使用过这两个概念。
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王道最初是指尧舜禹等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即先王之道;后来经孔子、孟子、荀子等的总结归纳,进而就成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王道代表着完善的伦理道德境界和完美的社会政治秩序。
王道以仁爱为基本精神,以仁政为基本主。
它的基本涵就是实行仁政。
霸最初指诸侯之长,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增强,各诸侯不再遵从周天子,而纷纷采取措施实现富国强兵,进而通过发动兼并侵略战争以求称霸诸侯。
以春秋五霸为代表的霸主为称霸诸侯而采取的治国之道即为霸道。
王道是推行仁政,那么霸道就是推行力政,追求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的强权政治。
2、《孟子》中的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孟子明确区分了霸道与王道两种政治理念,并对给予二者各自不同的评价。
他说: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孟子·公丑上》)。
孟子界定王道与霸道的分别在于“以力假仁”、“以力服人”还是“以德行仁”、“以德服人”。
所谓王道实即真正地实行他所讲的仁政,霸道即以仁义为标榜,但实际上是靠武力实行强权的政治。
从真诚地“以德行仁”还是“以力假仁”的意义上说,两者是对立的,这是孟子强调的重点。
不过,在孟子看来,这种对立并不是绝对的。
他说:“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
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尽心上》)这是认为“以力假仁”犹胜于不假。
他说:“五霸桓公为盛。
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
段俊平:孔子论“王道”与“霸道”的领导艺术人们在谈论企业家的领导艺术时,经常会说“王道”与“霸道”两个词,其实“王道”与“霸道”从古到今都是中国执政所用的两个很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所谓“王道”是指以道德感化为主要执政方式,是建立在以德服人哲学理念的管理形式。
所谓“霸道”是指以行使权利为主要的执政方式,是建立在以力服人的基础上的管理形式。
在历史上无论是唐王李世民的“王道”或是秦王秦始皇的“霸道”的执政方式在一段时间内都取得了社会繁荣和稳定,但是时间一长,两种执政方式都出了问题。
历史证明只有辩证的处理和应用好“王道”与“霸道”的关系,一个社会或组织才能长治久安。
关于“王道”与“霸道”的论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有过如下论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用政策来管理和用刑罚来规范人民,人民就会只求免于刑罚,即使犯错但只要没受到刑罚的处罚,心中就不会有羞耻感。
而用道德来管理和用礼数来教化人民,人民就会从内心有羞耻感,从而自动自发的遵守社会规范。
由此可见,仅用以力服人的“霸道”虽然可以震慑组织内的成员免受错误,但却不会达到自动自发的管理目的。
只有用以德服人的“王道”才能最终感化组织内的成员自觉的遵守规章制度。
从而达到管理的最终目标,这其实就是西方管理学说中的制度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的最早论述。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其实涌现出许多伟大的管理大师,其管理的哲学理念与西方两千年后今天的理论同出一辙。
这不得不说我们古代圣人先贤的智慧已经超越了历史的时空。
我们现在重拾历史的思想贝壳,就会有许多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我们就会感知中国化管理的精髓和魅力。
(更多有关爱维龙媒董事长段俊平先生中国化管理相关观点可以参见《画好圈、饼、叉就是管理大师》)现代西方管理学中对“制度”和“文化”的管理关系做了许多论述。
在西方许多制度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并被执行下去,因为西方人们有宗教契约精神,而在中国只有好的制度才能被执行,坏的制度甚至是不合理的制度,开始就会被人们的诟病而无法执行下去,曾经流传甚广的管理故事证明了这一点。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
乎
意思是:我大汉自有大汉的制度,本来就是‘王道’与‘霸道’兼用,怎能像周朝那样,纯用所谓‘礼义教化’呢!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十九》
原文: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译文:汉宣帝生气地说:“我大汉自有大汉的制度,本来就是‘王道’与‘霸道’兼用,怎能像周朝那样,纯用所谓‘礼义教化’呢!况且俗儒不识时务,喜欢肯定古人古事,否定今人今事,使人分不清何为‘名’,何为‘实’,不知所守,怎能委以重任!”于是叹息道:“败坏我家基业的人将是太子!”
扩展资料,司马光评论:
王道”与“霸道”,并无实质的不同。
过去,夏、商、周三代昌盛时,无论是制礼作乐,还是发动战争,都由天子决定,则称之为“王道”。
天子微弱,不能控制诸侯时,诸侯中有能率领盟国共同征讨叛逆以尊奉王室的,则称之为“霸道”。
无论行“王道”还是“霸道”,都以仁义为根据,任用贤能,奖赏善美,惩罚邪恶,禁绝凶残,诛除暴乱。
二者只不过于名位上有尊卑之分,德泽上有深浅之别,功业上有大小之差,政令上有广狭之异罢了,并非像黑白、甘苦那样截然相反。
汉朝之所以不能恢复夏、商、周三代那样的盛世,是因为君王没有去做,并不是古代圣王之道不能再行于后世。
王道和霸道1. 简介在人类社会中,权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人们通过权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对他人产生影响。
王道和霸道是权力的两种不同体现,分别代表了合理而公正的权力行使和过度而不公正的权力滥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王道和霸道的定义、特征、区别以及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2. 王道的含义及特征2.1 定义王道作为一个名词,最初源自中国古代的君权观念。
王道即君权之道,是一种合理、公正、道义化的权力行使方式。
它代表了正义和公平的原则,并通过法律、道德和规则来约束权力的行使,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个体的权利。
2.2 特征王道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性:王道的权力行使是符合合理性和正当性的,不以私利为目的,而是以整个社会的利益为出发点。
2.公正性:王道是公正的,它尊重人权、平等和公正的原则,不偏袒特定个体或群体。
3.法治性:王道坚持以法律为基础,通过法律体系来约束权力的行使,确保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
4.限制性:王道对权力的行使有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不允许滥用权力或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
3. 霸道的含义及特征3.1 定义霸道作为一个名词,指的是过度而不公正的权力行使方式。
它强调个人或组织对他人的支配和控制,不经过合法的程序和合理的限制,滥用权力、违背公正、侵犯他人权利。
3.2 特征霸道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专制性:霸道的权力行使是专断、独裁的,不受制约和监督,违反了权力分立和制衡的原则。
2.不公正性:霸道是不公正的,它往往通过不正当手段来获得权力,并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忽视他人的权利和利益。
3.任性性:霸道的权力行使是任意的,不遵守规则和法律,不考虑社会和个体的长远利益。
4.不受限制性:霸道的权力行使没有明确的限制和约束,导致权力滥用、腐败和不正当的行为。
4. 王道与霸道的区别王道和霸道是权力行使的两种不同方式,主要区别如下:1.目标不同:王道以整个社会的利益为目标,追求公共利益和社会平等;霸道以个人或组织的私利为目标,追求权力和控制。
王道和霸道的名词解释引言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常常用不同的词汇来形容人们的行为和态度。
其中,王道和霸道是两个常用的词汇,用来描述不同类型的人或行为方式。
本文将对王道和霸道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含义和应用。
王道定义王道是指一种合理、公正、仁慈、有度量、体现尊重他人权益的行为方式。
王道强调权力与责任的平衡,追求公平正义,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互助。
特点1.合理公正:王道强调依法办事,遵循公共利益和社会规范。
它要求以公正、客观、公开的方式处理事务,不偏袒任何一方。
2.仁慈有度:王道注重关怀他人,并在处理问题时考虑到各方利益。
它追求温和而宽容的态度,尽可能减少冲突和伤害。
3.尊重他人权益:王道认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益和尊严,应该平等对待。
它主张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选择,避免侵犯他人的权益。
4.平等互助:王道倡导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并鼓励互助合作。
它认为通过合作可以实现共同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应用王道的思想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1.政治领域:在政治上,王道是指政府依法行使权力,为人民谋福祉。
它要求政府公正执法,保护公民的权益。
2.经济领域:在经济上,王道是指企业依法经营,遵循市场规则。
它要求企业以公平竞争的方式获得利润,并回馈社会。
3.教育领域:在教育上,王道是指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
它强调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
4.个人行为:在个人行为中,王道是指每个人都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并以诚信、友善、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
霸道定义霸道是指一种强势、专横、不顾他人权益的行为方式。
霸道追求个人或特定群体的利益最大化,不择手段地迫使他人服从自己的意愿。
特点1.强势专横:霸道行为通常表现为强制性和高压态度。
它不顾他人的意见和权益,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欲望。
2.利益最大化:霸道行为以自身利益为中心,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
它往往以牺牲他人权益为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3.不择手段:霸道行为常常采取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包括欺骗、威胁、恐吓等。
王道与霸道浅谈—以中西文化为对比时间:2012-10-29 来源:原创作者:寒江雪阅读:227次谈谈王道与霸道,就不得不说起中国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王道与霸道就已经很兴盛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图存求才若渴,为建霸业,形成了诸子百家争为王者霸主所用,以求本门发扬光大,王道霸道遂应运而生。
王道在中国古代所代表之人非孔孟儒家为典型性代表,即儒家所强调的仁政,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霸道在春秋典型的代表是法家,霸道所强调的是古时指以武力、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政策,侧重武力取胜,英雄主义,以及法制精神,两者以此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许就是两个极端。
中国作为一个以农耕文明的大国,由于自从汉朝以后,统治阶级侧重于王道,推崇“罢黜百家,唯独儒术”的封建政治思想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劣根性。
在这种文化熏陶影响下,国民渐渐失去了那种强有力的反抗意识,就像鲁迅所说的“失去了自信力”和“自我安慰”“自我满足”的思想,缺失了民族精神。
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思想,养育了一代代的顺民,而不是向西方一样的民主,自由的现代思想观念,在此并不是否认儒家思想,只是想说明王道对中国后世的影响。
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寻求一丝答案,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昌盛为什么会在清朝以后衰落,也许与中国统治阶级经常推行的王道儒家思想有很大联系,在中国的思想观念中,一直强调保大家舍小家,为集体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等观念,在中国很难出现一个像拿破仑那样的英雄人物,即使在中国出现一个这样的人物,只会是有两种可能,要么它产生于集体之中,像李世民、朱元璋、赵匡胤、毛泽东等,要么会死的很惨,像韩信,于谦、杨修、孔融、彭德怀等。
清朝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落后世界潮流的开端,更是一个丧权辱国的屈辱时期,面对英国等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在朝堂上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主战派,一种声音是主降派,但是最后结果是主降派胜出了,从此战争形势除了退让就是忍辱负重,一步步的退缩丧失的不仅仅是主权,更是一个民族的衰落。
皇道、帝道、王道、霸道2012-01-28 17:52:58来自: bruce上古帝王治世,按宏观治理的四种模式来划分,大致分为皇道、帝道、王道、霸道,按历史上出现的相应人物,大致如此:伏羲与神农氏淳朴归真,道法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国不扰民,民出而作,落而息,不感帝力而自得其乐。
何为道,为民者,出而作,落而息,即为道。
道在本心,无需教化,民在道中,行则合道,是以无为,是以弃智而愚民。
若伏羲与神农氏治天下者,务使百姓安,不知君德之何如,即:帝力於民何有哉?伏羲与神农氏皆为皇道,亦道教所称“无上大道”,混混沌沌恍恍惚惚,不分善恶不分正邪。
轩辕黄帝篡夺炎帝上台,本是以下犯上不义之举,加上轩辕黄帝为世界战争始作俑者,首开与蚩尤争夺帝位之血腥战端,成为暴力夺得天下第一人,导致天下干戈四起杀伐遍地,轩辕黄帝失和丧德,因此由伏羲与神农氏时的皇道堕落为帝道。
周武王首启臣弑君之恶例,悬纣王首级于太白旗示众,丧失君臣之道,由帝道进一步沦为王道。
尧逢囚即曰:“此吾未教之过也。
”事事皆背在自己身上,此王道也,未入帝道也。
舜继尧再治天下,历数十年垂拱而治,已由王道至于帝道。
刘邦以张良为帝师、以萧何韩愈曹参陈平等为臣,此帝、王、霸道杂用者也。
隋文帝治下猛将如云、人才济济,从谏如流且能臣众多,百姓安居乐业,可为帝、王道兼用者也。
嬴政,刘彻、曹操,皆霸者也,春秋时齐桓公与管仲、现今美国亦是。
皇道:用无为,以道率民,民以道而归之。
人民居德而崇道功,以道化教世人为己任,为功德。
与生俱来处高德,都有崇高的思想和智慧学识,且胸怀大志。
世盛德朴,化度众人。
使人民灵魂转向道并处身德朴,此时人对诡诈、刁蛮陌生,不理解,处于研究状态。
视智巧为贼,视德朴为人本该就有的天性。
上天以德生人,人当以德报之,去智巧而行德朴,不浪费财物。
帝道:用恩信以德行世,民有贤德,动之以理,晓之以情,民重礼节,当时时以道德端正己行。
诡诈难以立足,以德教民,民感恩戴德以德报之。
文化视野Cultural Perspective在中国的政治史上,王道与霸道一直都是君王常采用的两种治国之道。
王道即儒家强调的仁政,象征专制政治“光明正大”的一面,霸道则指的是武力、刑法,象征着专制政治“权威统治”的一面。
这两种治国之道在历史上曾助多位君王成就王朝盛世。
现如今,这两种治国理念仍旧在许多学者的著作中被提及,对处理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仍具有借鉴意义,是一件值得各国参考的政治法宝。
一、“王道”的概念内涵在中国传统的古代政治哲学中,王道最初是指尧、舜、禹、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即先王之道;先秦儒家最先高举“王道”的大旗,积极探索救治良方,并沿着“内圣外王”的规矩构建了一套理想的社会秩序,体现了道德和政治的直接统一。
关于“王道”,孟子曾说过:“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意为“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所以称霸必须是大国。
用道德而实行仁义使天下归顺的人,不用依靠国家的辽阔”。
经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学大家的梳理总结,王道已经成为以仁德为标准和原则的儒家的政治理想。
先秦诸子各家将“王道”作为其所倡导的经世的根本道理和治国之本,对重建政治、社会、道德、思想秩序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应对策略,最根本目的都是想要改变当时“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动荡局面,以此来实现天下大一统、上下有序的共同理想[1]。
“王道”作为儒家的政治理想,以仁义道德为根本,以民本思想为基础,几千年以来被历朝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所沿用,代表着完善的伦理道德境界和完美的社会政治秩序,始终是贯穿中国传统的治国思想的主线。
二、“霸道”的概念内涵在西周末期,以宗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法秩序逐渐开始分崩离析,中国政治来到了诸侯“称霸”的春秋时期,诸侯国为了在当时能够称霸一方,求才若渴,纷纷招揽有才之士并增添国力来富国强兵,于是便形成了王者霸主争抢诸子百家思想为自己所用的局面,以春秋五霸为代表的霸主为称霸诸侯而采取的治国之道即为霸道,霸道遂应运而生。
中国的“王道”与美国的“霸道”作者:来源:《新传奇》2021年第45期在中国文明史上,“王道”确定了“天下有道”,“霸道”标志着“天下无道”。
中国“王道”思想代表来自东方的和合智慧、天下秩序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超级规模治理理想,可成为西方民主霸权及其国际法秩序异化的对治方案与替代性愿景。
“永远不称霸”源自中国文明传统在中国长期的文明史上,“王道”与“霸道”成为激烈竞争的治理哲学与施政路线。
“王道”确定了“天下有道”,而“霸道”标志着“天下无道”。
天下之理想治道,在于“王者兴”,在于“王道”规范的认同与多元力量的整合。
王道秩序,因而成为“协和万邦”的理想性秩序,其中融贯的是和平、共生、安全及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理性秩序思维与国际法精神。
“永远不称霸”是中国当代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
这一反复宣示的国策基准,不是虚伪的战略掩饰,而是基于自身文明传统和国际秩序观的真诚表达与追求。
但“国强必霸”似乎又是西方国际政治学的常态规律,对霸权的竞争及追求权力地位的承认,构成西方历史与文明进步的关键动力。
西方“以己度人”,以其主观历史眼光评断中国国家行为性质与走向,容易推导出所谓“中国威胁论”,甚至引向“新冷战”深渊。
西方对中国“霸权”降临的想象、恐惧和维护自身霸权的本能反制意识,造成了中国与西方尤其是美国之间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因此战争不可避免)。
美国相信中国的霸权意图并游说其盟友、准盟友甚至中间地带国家采取相同立场,建立所谓“反华统一战线”,有两个核心支点,即所谓民主价值观和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美国成为“丛林霸王”是当代国际法秩序的最大软肋2021年6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反外国制裁法》,其中第三条明确规定“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在中国看来,美国霸权主义的体现,是有其文化根基和行为习惯的,甚至是以其“同盟体系”进行的集团化“犯罪”。
中国传统政治的王道和霸道转发核心提示:周朝的天子称王,周的政治理念是“王道”,也是儒家倾心的理想政治。
周的王道政治对统治者有“德”的要求,是所谓“德政”。
孔子提出“仁政”概念,主张士人参政议政。
春秋战国的霸道政治背离了周的王道。
秦制取代周制,霸道的色彩明显,但传统皇朝政治实质上是杂用王道和霸道。
主张王道的儒学始终从统治者的角度思考政治,因而不能成为政治学;法家所言之法是统治之法,不限制君权,所以是“霸道”的理论。
中国政治文化在20世纪才有了民权、民主、宪法等全新的概念。
本文摘自《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作者:王鸿生原题为:中国传统政治的王道和霸道“王道”和“霸道”是中国传统政治中的一对重要概念。
在一定意义上,可用“王道”和“霸道”来解释传统政治的所有特征,也可以说王道和霸道就是古代帝王之道。
在传统政治的框架中,王道荡荡,象征传统政治“光明正大”的一面;霸道浩浩,象征传统政治“威权统治”的一面。
从现代政治学的观点看,王道和霸道都没有“合法性”,但有其历史的合情合理性和文化正当性。
无论是王道还是霸道,都是君主政治,而非民主政治,而且中国传统政治并没有沿此道走向现代民主。
今天,深入探讨这对概念的政治文化意蕴,有助于从历史角度看待中国政治文明的历史,以便更深刻地理解现代民主政治的内涵。
一、周代的王道理念及问题在中华文明史上,周是中国王官文化形成的时期。
周朝的天子称“王”,周礼所确定的政治理念也就是“王道”,这是儒家所倾心的理想政治。
但是,在周朝王道政治的理念中隐含着一个无法排除的悖论:周人是以属国的身份取代原来的宗主而称王,无法诉诸自己血统的神圣性,只是借抽象的“天命”来进行所谓“顺天应人”的革命,实际上是以“霸道”取天下的。
既然周人可借“天意民心”来进行“革命”,推翻殷商的统治,又如何能保证自己的统治始终得到“天意民心”的眷顾,不被另一次“革命”所推翻呢?从《尚书·周书》的内容看,周的统治者曾对“武王革命”的正当性做了不少辩护,周初的统治者在政治行为上都采取了临渊履薄的态度。
语文教学中的“王道”与“霸道”当急功近利之风吹向各个领域,当“揪”的理念“深入人心”,原本最有味道和文化气息的语文教学也变得索然无味。
这里存在一个历史上争论很久的问题,到底是行王道还是行霸道?观点一:霸道(典型代表:先秦时期)春秋时期,烽烟四起,大家各据一方,靠实力打天下。
诸侯最关注的问题是自身如何在与邻邦的武力竞争中生存下去的问题。
霸道强调控制力,强调军事,强调权谋,强调方法论,能够直接解决春秋时军事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而王道则强调吸引力,强调道德,强调内政,强调风尚。
这也并非不重要,但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渐进式的。
比较而言,王道的作用反而没有霸道那么容易显现出来。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选择面比较大,很多老师只择其一二所谓重点篇目,其他则不去问津,一来赶教学进度,二来觉得课文么,多教两篇少教两篇没啥影响。
这就是典型的霸道思想。
这样一来,可就枉费了教材选编者的良苦用心。
笔者认为,苏教版语文教材在增加和丰厚学生的积累和“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人文优势,“专题”设计亮点鲜明,文化气息较为突出。
学生可在专题的指引下,感受专题中不同文章的同与异;一个个鲜明的专题犹如一次次精神的洗礼,其内容之丰富,自成体系,又环环相扣。
岂可轻易“放过”?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学中的霸道重分数的提高、重解题技巧的训练,参加考试、取得分数是教学的目的。
就拿诗歌鉴赏来说,《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那教师自可见招拆招,将问题和答题步骤一一对应,学生自可照猫画虎,应对自如。
可是别忘了,再好的技巧也得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之上。
在阅卷过程中,我们不止一次痛心地发现,学生是按照我们的步骤一二三一一写来,也写了很多,很完整,可却很难得到分数。
问题就出现在诗歌还没读懂就开始套程序了。
显然,这是重技轻艺的结果。
观点二:王道(典型代表:宋代)宋代矫枉过正,儒家被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霸道也被贬到了前所未有的低度。
王道与霸道
——试论中美外交战略异同
热二厉洪祥1005040218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仍然是一个一超多强的格局。
但随着中国带领第三世界的崛起,已经欧洲一体化的建成,世界格局的天平已经向多极化方向靠拢,由于多极化的推进,世界上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外交关系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而这里我想浅析的事中美外交战略的异同。
战略文化是国家战略制定中最稳定的要素,对国家战略选择具有潜移默化的、深刻的影响。
从战略文化角度反思一国战略历程,对于洞悉该国战略选择的特点和规律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大国,中美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制高点",了解两国的战略文化,对于更好的解读两国关系和两国的战略选择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和美国的外交战略在如今是截然不同的,美国奉行“先发制人”政策,而中国奉行“积极防御”政策,其实这也是现实情况决定的。
由于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广发战争财,积累了大量财富,以致美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和军力都为最强大的国家:而我国由于在二战期间消耗了大量国力,另外加上建国后美国对我国的技术经济封锁,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发展。
如今虽然我国国力相对以前有很大提高,但是相对于美国,我国还是有一定差距。
所以,在今天的斗争中我们还不能和美国硬碰硬,正如老师所说的“斗而不破”,这是斗争的最高境界。
因为如今中美两国无论是谁都没有把握把对方消灭掉,因此只能互相限制对方的发展,不致使对方的力量得到极大发展,危害本国。
美国如今就是采取这样的战略,通过在中国周边设置棋子,挑动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从而限制中国发展。
从美国通过日本,韩国建立围堵中国三条,还有就是美国挑动越南,菲律宾,搅动南海局势就可以看得出。
然而中国因为国力和世界政治形势所迫,除了经济制裁手段并没有其他更好的反制手段,以致中国如今仍然保持“积极防御”政策。
从历史上看问题,就可以看出中国和美国在外交上的差异。
美国方面完全奉行霸权主义,主走霸“道”。
自二战以来,几乎每一场战争都有美国的参与,比如索马里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南斯拉夫战争(在此美国轰炸了我国大使馆),还有最近的利比亚战争,美国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联合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名义肆意干涉他国内政,给当事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美国发动这么多战争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需要,如果当事国服从美国的安排,那么美国就不打他,然而如果你不听从美国的“旨意”,那么就会遭到残酷的打击。
就像伊拉克,萨达姆本来是美国培养起来的,当萨达姆为美国人服务时,美国花大笔资金支持他,然而当萨达姆不再听美国人话时,美国竟然绕开联合国打击一个主权国家,这难道不是霸权吗?当制裁利比亚,朝鲜时美国就动用联合国,然而联合国不同意时美国就不理睬,这对其他国家是不公平的,因为这样联合国岂不成了美国的工具吗,也因此这件事后,美国的国家形象受到严重打击。
相对来说,中国在外交方面则更加人道一点,采取唐朝对小国广布恩泽的方法,这在非洲方面特别明显,中国通过援建基建项目,比如建一些学校,医院,公路等,帮助非洲国家进行建设,赢得了一致好评。
另外,中国不断减免一些贫穷国家的贷款,也为非洲国家带来了很多方便。
这才是真正的王者之道。
中国正是通过这种广布德泽的方法,赢得了很多国家的民心。
否则,中国如何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非洲国家的倡议下顺利进入联合国,并获得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否则
那些非洲国家为何欢迎中国企业到他们国家进行投资,这才是真正的王者所作之事。
在如今这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国家之间的较量早已经不是单纯的军事较量,如今国家之间的较量是经济,军事,文化软实力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这也为如今国家之间的斗争带来了更多的复杂性。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确保自己的经济安全是极其重要的,而能源又是经济的血液,因此如何确保石油安全,矿产资源安全尤为重要。
中国和美国都是资源对外依赖度极高的国家,大多都超过了50%,所以如何确保能源安全是两个国家都应该考虑的。
然而能源大多从中东运来,中国主要从沙特,伊朗,安哥拉,苏丹(南北)运来,路途遥远,一旦战争爆发时,运输线极易被别国掐断,所以中国应该采取更加多元化的手段确保自己的能源安全。
事实上,俄罗斯是一个能源大国,又有地利之便,但在以前俄罗斯企图用能源控制中国,所以中国采取了多元化的手段,逐渐降低了对俄罗斯的依赖,这是明智的,这就使俄罗斯牵制中国发展少了一张牌,中国已经修通了从土耳其到中国的天燃气管道,这也极大缓解了中国能源要求。
但石油方面运输大多通过马六甲海峡,而新加坡有事亲美国家,一旦战争爆发,美国很容易切断,所以中国应该采取更多办法。
比如,在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修建一条管道直通喀什,这样就不必走南海,既方便又减少危险,但这里面还有很多困难,需要中国去解决。
另外缅甸的一条通道,虽然近期缅甸和我国有些问题,但缅甸以前是在我国影响之下,虽然最近有些不愉快,但真正的大国应该学会处理,及时控制事态,避免争端进一步升级,其实对付这种国家有时一些压力也是未尝不可的。
在经济方面。
美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美元是全球通用货币,仅此一项,美国就可以为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好处,当经济衰退时,印美元使其贬值,然而是损坏全球经济,虽然很无耻,但美国凭着他的国家实力就是敢这么干。
对能源方面,美国为了控制石油这一战略资源,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控制伊拉克,控制沙特,又想动手打伊朗,美国企图控制能源然后控制以美元结算,从而为其谋取极大利益。
这也是美国霸道的体现。
然而如今美国经济严重衰退,我国经济却逆势而长,这是我国反制美国的绝佳机会,美国多年喜欢玩货币游戏,以致制造业空心化,现在美国市场上到处充斥着中国制造,还有中国手里握有大量美债,如果中国抛售将会对美国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如今中国对美国也有很多反制措施。
在军事方面,美国企图通过三条岛链把中国困死在里面,还有印度在西藏边界的挑衅,越南,菲律宾的南海问题,还有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拿这些牌向中国要价,这也是中国在军事方面面对的主要威胁.虽然现在美国深陷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但是美国的国力还是很强的,他挑逗其他国家跟中国斗,自己做收渔翁之利。
总观现在的局面,最有可能爆发冲突的将是南海问题,最近南海问题很火,这与有关国家有很大关系。
南海问题已经被国家高层确认为我国的核心利益,这就意味着它的地位和台湾,西藏问题处在相同的位置上,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表态,因此与东南亚小国的争端升级。
在与南海诸国的争端中,数与越南和菲律宾这两个国家争议最大,越南占领28个岛礁,菲律宾占领七个,中国仅占领9个,太平岛还是在台湾控制之下,因此形势非常严峻。
最近越南国内反华游行此起彼伏,越南还和美国,日本,印度联合,企图借助大国与中国抗衡,最近越南还要和印度签署在南海采油的协议,这是严重挑战我国主权。
菲律宾方面虽然想搞大国平衡,经济上依靠中国,军事上依靠美国,这对中国是极为不公的。
更为严重的是,南海诸国军备竞赛的形势已经显现,越南已经从俄罗斯订购了六
艘基洛级潜艇,而菲律宾则从美国买入二手巡洋舰,都企图对抗中国,因此南海问题现在剑拔弩张。
因为我国和越南,菲律宾陆地边界已经划定,因此我认为,将来爆发冲突将只会限于海上和空中,因为这两个国家没有实力敢于进攻中国本土,因此这种战争也应该算是局部战争,中国应该提前做好准备。
虽然南海问题已有许多大国插手,如美国,印度,日本,但我认为,一旦爆发战争美国印度不会真正投入军事支援,顶多会给他们一些情报上的支持。
因为这些国家都是美国挑动来制衡中国发展的,美国需要的事中国实力的衰减,和他们虽然现在说的挺好,其实到时候根本不会冒着和中国决裂的危险来参与战争。
中国如今已经在海南建立了核潜艇基地,如今航母已经试航,我相信航母很可能部署在南海,一来给南海国家一些震慑,使他们不能太嚣张,另外可以选择良好的训练场地,提高战力。
南海舰队实力如今已近不容小觑,但缺少的的是实战经验,因此南海舰队应该加大训练力度,提高作战水平。
74年西沙海战中国用猎潜艇就把越南打败了,如今国富民强,没理由在主权问题上中国会输给那些小国,这是关乎民族尊严的大事,希望军队不会丢失民族尊严。
另外,还有其他威胁是中国应该保持很大警惕的,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是正确的,和平年代不能轻易言战,但也不能忍气吞声,有时我特别佩服普京那种处理问题时的气魄,就像奥运会期间的格鲁吉亚问题,因此希望国家在处理主权问题时能多一些声音,让民众波澜不惊的心中泛起一丝波澜,撬动一下年轻人的爱国之心,这在如今社会是极为需要的。
中国和美国外交战略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每一个时期的外交战略都随着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我想随着中国的崛起,俄罗斯的复兴,欧美一体化的推进,中美的外交战略都会发展到另一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