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及相应措施(陈华福)
- 格式:ppt
- 大小:2.40 MB
- 文档页数:27
母猪屡配不孕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母猪屡配不孕是指母猪多次配种仍然未能受孕的情况。
这不仅会导致养殖户的经济损失,还会影响整个猪群的繁殖效益。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母猪屡配不孕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1. 营养不良:母猪在繁殖期需要充足的营养,如果饲料中缺乏必需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就会影响其生殖功能。
养殖户需要合理配置饲料,确保母猪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
2. 疾病感染:母猪在配种前后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感染,如假性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等,这些疾病会导致母猪的免疫系统受损,从而影响受孕。
养殖户要加强疫病防控,做好疫苗接种和消毒工作,减少疾病对母猪的影响。
3. 繁殖管理不当:繁殖管理的不当也是母猪屡配不孕的原因之一。
配种时间不合理、精液质量差、配种精度不高等都会降低母猪受孕率。
养殖户要求助于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采取科学的配种措施,提高受孕率。
4. 繁殖系统异常:母猪的繁殖系统异常也是导致屡配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
宫颈狭窄、子宫肌瘤等疾病都会影响母猪受孕。
对于存在繁殖系统异常的母猪,需要尽早发现并进行治疗。
针对母猪屡配不孕的预防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2. 加强疫病防控:做好疫苗接种和消毒工作,减少疾病对母猪的影响。
定期做好母猪的疫病检测,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3. 优化配种管理:配种时间要合理,确保母猪处于最佳受孕期。
选择优质的种猪和精液,提高受孕率。
配种操作要规范,保证高质量的配种精度。
4. 定期进行繁殖系统检查:定期进行母猪的繁殖系统检查,如B超和内窥镜检查,早发现繁殖系统异常并进行治疗。
5. 保持合适的环境条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保持母猪的舒适度和健康状态,避免应激反应对繁殖功能的负面影响。
母猪屡配不孕的发生原因很多,预防和治疗措施也较为复杂。
养殖户应该加强对母猪的管理,从营养、疫病防控、繁殖管理和环境等方面入手,提高母猪的受孕率,保证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问题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需要我们了解原因,采取恰当的解决办法,提高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母猪的繁殖性能好坏是关系猪场经济效益的关键,随着规模养猪生产的发展,人们对母猪繁殖性能越来越重视。
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很多,品种、饲养管理技术、繁殖技术、疫病方面等多种因素。
需要饲养管理技术人员,针对本场母猪的实际情况,找准发生母猪繁殖障碍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预防解决措施,避免发生,最大程度的提高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
一、生理遗传因素在实际的生猪养殖过程中,遗传因素是导致母猪繁殖性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生殖器官畸形母猪生殖道的某一部分停止发育或者是没有全面融合,这样就会影响生殖细胞的运送。
常见的生殖器官异常有输卵管伞与输卵管、输卵管与子宫角连接处不通,比如说部分母猪的子宫角不全,子宫在形状、位置等方面存在异常,因此导致受精卵无法顺利着床。
2、两性畸形其指的是母猪在发育过程中,原本应当正常发育的各项雌性生殖器官无法正常发育,反而是发育出了雄性器官,无法正常受孕。
两性畸形可以分为真两性和假两性,真两性母猪主要临床表现为没有卵巢,生殖器官均为公猪所具备的睾丸,或者是发育了一个睾丸和一个卵巢。
假两性则指的是母猪内部生殖器官与外部生殖器官发育没有保持一致,比如说内部生殖器官发育完善,但是外部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
3、卵巢发育不完全部分母猪已经到了配种期,但是其卵巢发育却没有赶上身体其他部位的发育速度,比如说,正常母猪卵巢重量在5克上下,但是发育不完全的母猪卵巢重量却只有3克,其直径也小于正常状态,仅为3毫米,而且这种卵巢普遍无法正常排卵。
4、持久黄体因为生理因素的影响,部分母猪出现持久黄体的症状,其主要表现为母猪子宫内的黄体长时间没有排出去,留存在体内,因此导致母猪无法正常发情。
5、卵巢囊肿卵巢囊肿普遍与卵泡、黄体等有关。
两种生理缺陷的临床表现存在有一定差异,卵巢囊肿主要表现为持续发情,但是母猪无法顺利排卵。
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营养因素及调控措施姚光兴河南省邓州市张楼乡政府农业服务中心,河南邓州 474150提高母猪繁殖性能是提高养猪场效益、扩大养殖规模的有效手段。
母猪繁殖性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先天遗传因素、养殖方式、营养和养殖环境等。
1 影响母猪繁殖功性能的营养因素分析1.1 粗纤维影响母猪繁殖性能依据有关实验报告得知,假设养殖户在母猪妊娠阶段,如果在母猪饲料里加入粗纤维,可以起到加强母猪进食量以及泌乳能力的作用,从而保证充分提高母猪哺乳仔猪的能力。
1.2 维生素影响母猪繁殖性能在一些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营养素里面,维生素和母猪繁殖性能的关系尤为紧密,特别是受到维生素A的影响较大。
在多种维生素里面,如果母猪缺少维生素A,那么就会造成母猪产生延迟发情的问题,进而直接影响到母猪生殖器官的生长。
再者,假设母猪在怀胎的时候缺少维生素A,就会影响母猪的生产数量,仔猪就会出现很高的死亡率。
别的维生素同样会对母猪繁殖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假设母猪缺少维生素D,那么易在生产仔猪以后产生瘫痪的问题,进而给母猪以及仔猪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假设母猪缺少维生素E,那么就会加大母猪乳腺炎以及子宫炎等病害问题产生的几率,从而影响母猪繁殖性能[1]。
1.3 叶酸影响母猪繁殖性能叶酸是一种B族维生素,可以有效改善母猪繁殖性能,对于促进仔猪生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并且,叶酸是合成DNA的核心部分,会直接影响到母猪繁殖性能。
假设母猪体内叶酸较少或者根本没有,就会直接影响到DNA合成,造成DNA产生不良问题,进而导致仔猪在母猪体内的胎体不能正常发育和生长,产生死亡以及畸形变异等情况。
而要有效防止这些不良情况的产生,就需要相关养殖工作人员在饲喂母猪的过程中,添加合适的叶酸,以此来提升仔猪存活的概率。
2 具体的调控举措2.1 采用合理的饲养方法提升母猪繁殖性能相关养殖工作人员除了需要关注母猪的饲料营养基础工作之外,还应当采用准确的饲养方法喂养母猪。
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摘要分析了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主要原因,包括公猪精液、母猪、传染性、非传染性等,并结合实践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养殖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母猪;繁殖性能;原因;影响因素;解决措施1 公猪精液方面1.1 精液质量不良原因:一是精液生产不规范。
精液采集时未按规范程序操作,或对采集的精液未进行镜检,稀释程序不合理,没达到30亿个的要求,或者直线运动精子的活力未达到0.7以上(专家要求不一,最新提出直线运动精子达到0.6以上即可)。
二是精液保存不当。
精液在稀释后直接放入恒温箱内保存,保温箱的温度未设定等。
三是运输不当。
在炎热的夏季或寒冷的冬天,未做好降温和保温工作,导致精子死亡,或者在运输途中因道路不好引起的剧烈震荡导致精子死亡等。
四是影响精子成活的其他因素,如水、烟雾、光线和辐射等均对精子的成活率有影响。
解决措施:建设1个规范的无菌配精室、按程序对鲜精进行称重、测pH值、等倍稀释、然后根据精子活力的情况再进行稀释,稀释好的精液浓度、活力要符合要求,一般要求活力在0.7以上。
稀释好的精液置于室温(25 ℃)1~2 h后,再放入恒温箱中(17 ℃),每间隔12 h翻动1次;需要运输的精液要注意用双层保温箱,夏季加冰块,冬季加热水袋,路况不好的,要避免强烈震动[1]。
1.2 配种员操作不当原因:一是没有掌握好配种时机。
母猪配种最佳时机是在其排卵前6~18 h,如果过早,要么子宫颈口没有张开,精液不能进入子宫内,要么精子到达受精部位时,离排卵时间尚早,等卵子排出时,精子已丧失受精能力。
如果配种时间过晚,当卵子排出一段时间后,精子尚未获能,待精子获能后,卵子已失去受精能力。
二是精液品质情况不确定。
配种前一定要镜检精液品质情况,要输入有效地、符合质量的精液。
三是不注意配种卫生。
配种前没有对母猪外阴部或者公猪包皮处进行消毒,在人工授精时,有的用手直接接触输精管前端的泡沫球,输精后有可能将细菌带入子宫,从而导致子宫内膜炎。
造成母猪繁殖障碍的因素及防治措施先天性繁殖障碍主要表现为生殖器官畸形妨碍精子和卵子的正常运行,阻碍精卵的结合。
常见的生殖器官畸形有卵巢系膜和输卵管系膜囊肿、输卵管阻塞、缺乏子宫角、子宫颈闭锁、双子宫体、双子宫、双阴道,这些都是难以治疗的,只有在选育过程中进行淘汰,消除畸形基因。
母猪在9-10月龄还不见初情期的,可能为遗传原因或其他原因,应及时淘汰,以免造成更多的损失。
机能性繁殖障碍1、卵巢发育不全:猪的正常卵巢重量为5克左右,发育不全的在3克以下,原因是脑垂体机能障碍,卵巢对性腺激素敏感性降低而引起。
2、卵巢囊肿:表现发情不规律,青年母猪占一半。
病因:卵巢囊肿是猪卵巢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一侧或两侧卵巢均可发生,有的囊泡直径可达5厘米以上,这样的囊泡有达几十个以上,有的重量达500克以上。
有些妊娠母猪也有1—2个囊肿。
卵泡的生长、发育、成熟及取决于垂体的FSH和LH平衡作用。
特别是在排卵上FSH和LH两者间的平衡尤其重要。
如果没有达到平衡,LH量减少,则不发生排卵,卵泡里逐渐积留许多的泡液,使卵泡增大。
许多囊肿卵泡直径达14毫米以上。
卵巢囊肿的原因之一是促甲状腺素分泌过多。
症状:卵巢囊肿分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
猪主要形成黄体囊肿,其临床症状就是不发情。
屠宰时可以发现囊肿黄体由几层黄体细胞构成。
在用直肠检查法诊断此病菌时,能在子宫颈稍前方发现有葡萄状的囊状物,要做好完整诊断还应配合临床观察法,看其发情与否。
防治:卵巢囊肿的治疗,可以使用促黄体制剂,如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HRH)或人绒毛膜促性激素(HCG)等,引起黄体退化。
用LHRH100—300微克,一次肌肉注射,并通过直肠检查判断卵巢的反应性,反复使用2-4次。
从治疗到呈现发情约22天,其发情率达77.4%(41/53),受胎率达70.3%(26/37);再者用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APC)肌肉注射,也能获得良好的受胎效果;黄体酮40毫克肌注也有效果。
母猪繁殖障碍的原因及防治作者:梁华业来源:《兽医导刊》 2018年第2期母猪繁殖障碍一般表现为几个方面,后备母猪应该发情阶段迟迟不发情;初产和经产母猪断奶后存在发情间隔延长或不发情的情况;母猪配种失败;母猪妊娠期间存在胚胎死亡、流产、产弱胎、木乃伊或死胎等情况。
近年来虽然我国生猪存栏量不断增大,但是母猪繁殖障碍在不同的规模场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其经济效益,亟待突破和解决。
一、母猪繁殖障碍产生的具体原因1. 由传染性疾病导致。
衣原体、寄生虫、钩端螺旋体、病毒、细菌等都是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传染性病因。
当圈舍没有彻底地消毒、卫生防疫工作不到位、引种不规范时,给这些致病微生物侵入猪体创造了有利条件,致使母猪患上很多疾病,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布鲁氏菌病、猪伪狂犬病等疾病,进而表现出不孕、流产、死胎等繁殖障碍症状。
2. 由非传染性病因导致。
除去传染性病因,能够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非传染性原因也有很多,比如说季节因素、饲养管理方法不当以及母猪自身的原因等。
(1)季节因素。
由于夏季高温不断,母猪的采食量会明显降低,此时摄取的营养物质不足,导致母猪发情期推迟,尤其是初产母猪断奶发情间隔延长明显,即使配种后的母猪返情率也相对较高。
另外,由于气温高的原因,母猪的产仔数量以及母猪胚胎的成活率也会直接受到影响。
持续的高温还会造成母猪容易感染多种致病微生物,导致母猪乳房炎和泌乳障碍综合征的发生,情况严重时则会影响到母猪的正常发情;(2)饲养管理方法不当。
母猪饲养及猪舍管理不当也是造成母猪繁殖障碍的重要原因,如果喂食母猪的饲料质量较差,甚至含有霉菌、灭鼠药、农药等有毒成分,那么母猪食用后就非常容易出现发育迟缓、食欲下降等中毒现象,长期下去,母猪自身的抵抗力会受到很大影响,这样的母猪受孕难,受孕后,流产风险高;养殖密度过大,母猪没有足够的运动空间,加之整个猪舍的光照少、通风不佳、卫生条件差等因素,也是造成母猪的繁殖能力下降的原因;母猪常因机械损伤、胎儿过大、兽医助产不当等因素而感染阴道炎和子宫内膜炎等疾病,或在母猪分娩过程中,必要的消毒和护理措施不完善,大肠杆菌、链球菌等侵入生殖系统,导致母猪患病而生殖率下降;另外母猪泌乳期过长、母猪过瘦或过肥,都会导致繁殖障碍;(3)母猪自身的原因。
母猪繁殖功能异常的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母猪繁殖功能异常的原因分析营养性因素1.营养物质摄入量不足。
母猪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导致发情排卵规律出现紊乱,影响配种和受孕,出现死胎和弱胎现象。
2.维生素缺乏或不足。
脂溶性维生素A、E是维持母猪正常繁殖活动最基本、最有效的维生素。
高温高湿使饲料中维生素的稳定性遭到破坏,从而易导致饲料中维生素的缺乏或不足,导致母猪的受胎率下降,并致胚胎的发育异常。
3.营养片面。
青饲料缺乏或供给不足,极易影响种猪的正常繁殖活动。
环境温度因素种公猪的精液活力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环境温度越高,精液活力则越低。
气温过高时,极易造成种公猪的性欲下降,精液品质稀薄、量少,活力明显下降,死精、弱精增多。
运动不足因素目前一些养猪场对种猪使用定位栏,运动量会显得不足。
公猪的使用因素有的养殖场在高温天气下白天使用公猪采精和配种,而且不注重对公猪的合理使用,久而久之,会对公猪的损伤较大,引起公猪的性机能下降,精液品质稀薄、量少,精子活力下降,死精、弱精增多,从而严重影响母猪的受胎率。
病原性因素1.细小病毒病。
该病影响母猪的繁殖生产性能,主要取决于母猪在哪个阶段感染该病毒,一般会致母猪不发情、不孕、流产、产死胎、弱胎以及导致母猪产仔数量减少等。
2.非典型猪瘟。
该病会致猪的免疫力下降,引起母猪繁殖生产障碍。
母猪妊娠前10天感染,会致早期胚胎死亡或被母猪吸收,母猪出现返情或产仔数减少;母猪妊娠10天~15天感染,会增加死胎数量;妊娠中后期感染,会致死胎、弱胎,胎儿产后生长发育不良;母猪产前一周左右感染,虽不影响仔猪的存活,但会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
3.猪伪狂犬病。
一般哺乳仔猪感染后呈脑脊髓炎和败血症死亡;成年猪呈隐性感染,无明显症状;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和弱仔猪,并在出生后几天内死亡。
4.蓝耳病。
该病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内的仔猪易感染,母猪表现消瘦,厌食,腹部、乳房发蓝,流产,早产,产死胎和弱胎。
影响猪繁殖性能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 目前猪场繁殖性能异常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后备母猪不发情;
2. 母猪乏情或假发情;
3. 母猪屡配不孕;
4. 妊娠失败,如母猪发生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
5. 母猪产仔数少;
6. 母猪断奶后发情延长;
7. 母猪死淘率高;
8. 公猪无精,死精及精子畸形,精子活力不足.
二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
1. 管理因素,公猪使用过渡,妊娠母猪长期缺乏运动;
2. 疾病因素:公猪如细小病毒,乙脑病毒病,蓝耳病等;母猪疾病如;猪瘟,猪细小病毒,乙脑,伪狂犬病,蓝耳病,依原体病,弓形体病,附红细胞体病,钩端螺旋体病以及尿生殖道感染;
3. 人员因素:猪场人员不稳定;
4. 种猪生殖器官发育异常;
5. 饲料发生霉变;
6. 应激因素;
7. 营养因素;
8. 母猪胎次分布不合理;
9. 内分泌功能紊乱;
10. 高度近亲繁殖.
三. 为了提高猪的繁殖性能所以:
1. 要加强管理,正确选择和使用后备母猪;
2. 加强妊娠期母猪的管理;
3. 正确的饲养管理;
4. 强化配种管理;
5. 保持母猪群胎次的合理分布;
6. 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7. 加强母猪的分娩管理;
8. 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管理和考核,最后要加强卫生健康,严格控制各类病的发生.。
1公猪精液方面1.1精液质量不良原因:一是精液生产不规范。
精液采集时未按规范程序操作,或对采集的精液未进行镜检,稀释程序不合理,没达到30亿个的要求,或者直线运动精子的活力未达到0.7以上(专家要求不一,最新提出直线运动精子达到0.6以上即可)。
二是精液保存不当。
精液在稀释后直接放入恒温箱内保存,保温箱的温度未设定等。
三是运输不当。
在炎热的夏季或寒冷的冬天,未做好降温和保温工作,导致精子死亡,或者在运输途中因道路不好引起的剧烈震荡导致精子死亡等。
四是影响精子成活的其他因素,如水、烟雾、光线和辐射等均对精子的成活率有影响。
解决措施:建设1个规范的无菌配精室、按程序对鲜精进行称重、测pH 值、等倍稀释、然后根据精子活力的情况再进行稀释,稀释好的精液浓度、活力要符合要求,一般要求活力在0.7以上。
稀释好的精液置于室温(25℃)1~2h 后,再放入恒温箱中(17℃),每间隔12h 翻动1次;需要运输的精液要注意用双层保温箱,夏季加冰块,冬季加热水袋,路况不好的,要避免强烈震动[1]。
1.2配种员操作不当原因:一是没有掌握好配种时机。
母猪配种最佳时机是在其排卵前6~18h ,如果过早,要么子宫颈口没有张开,精液不能进入子宫内,要么精子到达受精部位时,离排卵时间尚早,等卵子排出时,精子已丧失受精能力。
如果配种时间过晚,当卵子排出一段时间后,精子尚未获能,待精子获能后,卵子已失去受精能力。
二是精液品质情况不确定。
配种前一定要镜检精液品质情况,要输入有效地、符合质量的精液。
三是不注意配种卫生。
配种前没有对母猪外阴部或者公猪包皮处进行消毒,在人工授精时,有的用手直接接触输精管前端的泡沫球,输精后有可能将细菌带入子宫,从而导致子宫内膜炎。
有的用水或唾液代替润滑剂涂在输精管前的泡沫球上也可能导致母猪子宫炎症的发生。
解决措施:用符合镜检且合格的精液进行输精,输精前做对公猪、母猪的消毒。
手不直接接触输精管泡沫球部,对其涂上专用的润滑剂,配种原则为老配早、小配晚、不老不小配中间[2]。
黑龙江动物蘩破第25卷第5期 2017■醒查种公羊精液品质(图5)并做好记录。
对于精液 外观异常或精子的活力和密度达不到要求的种公 羊,暂停使用,查找原因,及时纠正。
对于人工授精 的饲养场,每次输精前都要检查精液和精子品质,精子活力低于0.6的精液或稀释精液不能用于输 精。
图5精液品质检查2.4合理安排在配种期最好集中配种和产羔,尽量不要将配 种期拖延的过长,否则不利于管理和提高羔羊的成 活率,同时对种公羊过冬不利。
种公羊繁殖利用的 最适年龄为3〜6岁0在这一*时期,配种效果最好,并且要及时淘汰老公羊,并做好后备公羊的选育和 储备92.5人工授精供精公羊的生精能力较强,每次射出精子数达20〜40亿,自然交配每只公羊每年配种30〜50只,如采 用人工授精就可提高到700〜1 000只,可以大大提 高种公羊的配种效能。
在现代的规模化肉羊饲养 场、养羊专业村和养羊大户中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可提高种公羊的利用率,减少母羊生殖道疾病的传 播,是实现肉羊高效养殖的一项重要繁殖技术。
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营养因素及其调控黄建华(辽宁省绥中县畜牧技术推广站125200)中图分类号:S828.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 -2739(2017)05 -0022 -02养猪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深受母猪繁殖效率 影响,且遗传、疾病、环境、饲养管理、营养水平等均 可能对母猪繁殖性能产生影响《因此,为提高养猪 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养猪户应分析影响母猪繁殖 性能的因素,并采取预防措施。
笔者以影响母猪繁 殖性能的营养因素为出发点,提出相应的调控措 施。
1营养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分析繁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促黄体素(LH)收稿日期:2017 -06 -25作者简介:黄建华(1981-),男,本科,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工作。
与促卵泡素(FSH),而下丘脑一垂体轴是调控LH 与FSH的主体,LH与FSH对下丘脑一垂体轴具有 负反馈的作用。
母猪饲养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要想提升母猪繁殖效率与规模化猪场生产水平及增加猪场产能,还需立足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采取多措并举的方式,逐步优化生猪的养殖管理方案,打破各种因素的限制,不断拓展猪场的效益。
本文主要对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和提升母猪繁殖效率的对策进行阐述,希望对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参照作用。
养猪业是提高民生福祉和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有关因素的影响下,生猪价格持续走高,稳产保供和规模化生产,成为了当前的迫切任务。
母猪的繁殖性能对猪场的效益和猪肉市场稳定供应等方面的影响较大。
但实际上,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较多,包括饲养管理与营养摄入及品种等。
还需加强实践经验总结,借鉴优秀的经验,合理制定方案,消除各类影响因素,确保猪场的规模化经营及生产效益。
一、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1、品种遗传是影响母猪繁殖性能不可忽视的因素,尤其是在规模化猪场生产中,需选择繁殖性能高的优良品种。
合理把控配种日龄与胎次的因素影响。
通过合理配种,积极改善母猪的非生产天数与连续生产的能力。
合理把控后备母猪的配种日龄,强调不宜过早或过晚,过早配种会减少母猪的产仔数,降低仔猪的成活率。
过晚配种会降低母猪的繁殖性能和猪场的效益。
建议后备母猪通常在240-260日龄时配种,确保最佳的繁殖性能与理想的产仔数及成活率。
2、饲养管理涉及以下几方面:一是后备母猪。
后备母猪饲养管理的要求较高,需确保营养物质充足与均衡。
因此,需加强对维生素和矿物质及氨基酸与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添加水平、摄入量。
控制母猪的体重,根据膘情动态性调整饲喂量,要求日饲喂量低于体重的2%。
后备母猪适量的运动,做好驱虫与消毒等管理工作。
二是空怀期。
空怀期是指仔猪断奶到母猪下次配种的间隔期。
把控空怀期的管理要点,即通过缩短空怀时间促进母猪发情。
空怀母猪需增加各类营养物质的摄入量,确保母猪的膘情适宜,促进产后排卵与适时配种。
三是妊娠期。
在妊娠的前中后期管理中,为降低死胎率,需适当的减少母猪应激。
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摘要:母猪繁殖能力是养猪生产良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从事基层养殖管理过程中,利用工作便利条件,近年来各生猪养殖场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而母猪繁殖性能有所下降。
主要表现发情不明显和延后,年产窝数降低,难产率高,产仔率数少,哺乳期仔猪不均匀,利用年限减少等现象。
尤其表现在发情表现减弱方面,以引进种猪更加明显。
通过养殖实践指导观察通过实践观察统计和分析,对本地区养猪生产影响母猪繁殖性能因素进行阐述,指出当今养殖中培育方式不当,存在错误理念,为养猪生产提供依据。
关键词:母猪;繁殖性能;培育方式;疾病1培育方式不科学后备母猪的正确培育理念为充分发育,控制饲料量,控制主要营养过剩,防止过肥和生长过快,保持一定粗纤维的刺激作用,保证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充足,充分运动,保持健康体质和强大胃肠消化能力,保证骨骼正常发育。
错误的培育方式,是现代母猪养殖繁殖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1.1自繁自留母猪(1)养殖观念不正确许多养殖场管理者理念不正确,缺乏科学养殖母猪的素养,在自留后备母猪培育中,总是以生长迅速为目的,采用高能高蛋白饲料,认为这样才是充分发育,不知不觉中形成育肥猪生长方式,甚至直接使用育肥料,后备母猪往往迅速达到体成熟,而性成熟远远没有达到标准,实际上各器官功能没有达到要求,骨骼和生殖器官没有充分发育,生殖激素水平低下,最后不发情,或繁殖性能低下,泌乳器官和骨骼发育不良等,往往由于过肥,处理成育肥猪淘汰。
特别在市场猪价波动时,这种对后备母猪催肥式培育更为明显,猪价下降时养殖业者大量淘汰母猪,猪价回升时,一时间没有足够母猪,急于求成将后备母猪快速育肥后使用,甚至将够大的育肥猪当作母猪会种,这种情况下预留母猪繁殖能力差,不易发情或生一胎,约60%淘汰。
(2)饲养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缺乏母猪管理所需要素,存在随意性,不按照阶段性要求进行培育,特别是现在养猪生产中主要是国外引进品种,不能根据不同品种母猪的发育特点进行区别性管理,机械性借用欧美国家的饲料营养标准,忽略了国外动物福利方面,即运动、活动方面的条件,使母猪仅处于吃与卧之间,一定程度上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发育。
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处理措施临床猪只繁殖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处理措施王金凤,萧国顺[1],钱源,李芹雨润慕德生物科技(连云港)有限公司摘要:猪只的繁殖能力关系到整个养猪场的经济效益,影响猪只繁殖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疫病因素、环境因素、繁殖技术、饲养管理因素等。
本文主要阐述各种因素对各阶段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治疗种猪繁殖障碍的方案,期望能够为提高养猪效益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种猪;繁殖性能;养猪效益前言养猪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母猪的繁殖效率,随着养猪业的大力发展,国外优良品种的不断引进和推广利用,规模化集约化猪场的建立,母猪繁殖障碍问题表现的越来越突出,其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再生产及饲养成本的降低。
目前,母猪繁殖障碍问题已经成为提高养猪业经济效益的瓶颈[1]。
1.繁殖过程中的激素调控母猪在繁殖过程中,主要受促卵泡素(FSH)和促黄体素(LH)的激素作用。
FSH 和LH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轴的调控,同时对下丘脑—垂体轴产生负反馈作用。
各种因素对母猪繁殖过程的作用较为复杂,主要通过影响两个途径而发生作用:一方面,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作用影响LH和FSH分泌,从而进一步对卵泡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直接作用于卵巢对卵泡细胞的增殖、生长和分化起作用[2]。
1.1 母畜发情机制卵巢上的卵泡发育、成熟和雌激素产生是发情的本质。
正常发情主要有三方面的征状:卵巢变化、生殖道变化和行为变化。
1.1.1 卵巢变化雌性动物发情开始之前,卵巢卵泡已开始生长,至发情前2~3天卵泡发育迅速,卵泡内膜增生,至发情时卵泡已发育成熟,卵泡液分泌增多,此时,卵泡壁变薄而突出于卵巢表面,在激素的作用下,促使卵泡壁破裂,致使卵子被挤压而排出。
1.1.2 生殖道变化发情时卵泡迅速发育、成熟,雌激素分泌量增多,强烈地刺激生殖道,使血流量增加,外阴部表现充血、水肿、松软、阴蒂充血且有勃起;阴道粘膜充血、潮红;子宫和输卵管平滑肌的蠕动加强,子宫颈松弛,子宫粘膜上皮细胞和子宫颈粘膜上皮杯状细胞增生,腺体增大,分泌机能增强,有粘液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