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繁殖性能现状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繁殖与改良一、我国母猪正常繁殖力的重要性母猪的正常繁殖力对于养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繁殖力可以保证猪场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提供稳定的猪肉供应。
因此,研究和改善我国母猪的繁殖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母猪正常繁殖力的指标衡量母猪繁殖力的主要指标有以下几个方面:1. 首次配种年龄首次配种年龄是指母猪首次配种的年龄,一般应该在8-10个月左右。
早配早产仔,可以提高母猪的繁殖周期和猪场的产仔率。
2. 配种间隔配种间隔是指每次产仔后,母猪再次配种的时间间隔。
合理的配种间隔有助于恢复母猪体力和保持其生育能力。
3. 每胎仔数和每年产仔数每胎仔数是指每次妊娠母猪可以产下的仔猪数量,每年产仔数是指每年产下的仔猪总数。
这两个指标直接影响着母猪生产力的高低。
4. 妊娠周期妊娠周期是指母猪从配种到分娩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母猪的妊娠周期为114-120天。
5. 流产率和死胎率流产率和死胎率反映了母猪的生殖健康状况。
流产率指母猪在妊娠期间自动流产的比例,死胎率指母猪分娩时产生的死胎的比例。
三、提高母猪正常繁殖力的方法为了提高我国母猪的繁殖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对母猪的繁殖力至关重要。
包括提供适宜的饲料、保持饮水清洁、定期体重测定、进行定时的驱虫和疫苗接种等。
2. 优良品种选育选用繁殖性能好、繁殖力高的优良母猪品种进行选育,可以提高繁殖效果和繁殖力。
同时,也需要注意进行合理的品种杂交,以增加猪的遗传多样性。
3. 配种技术的改进改进配种技术可以提高母猪的受胎率和受精率。
包括选择合适的配种时间、合理的配种方式、使用优质的冻精等。
4. 疾病防控母猪在孕期和产仔期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影响,导致繁殖力下降。
因此,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包括合理的免疫措施、保持环境卫生和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等,对提高母猪的正常繁殖力非常重要。
5. 繁殖环境的改善提供适宜的繁殖环境可以促进母猪的繁殖力。
包括保持温度适宜、提供干净的产房和舒适的栖息环境等。
养猪案例怎样解决夏季七八月份配种少和受胎率低的问题夏天是许多猪场的困难时期,因为繁殖方面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给猪场带来了非常大的损失。
一、夏季繁殖问题1、母猪发情不理想:夏季母猪发情不理想,会有大量的空怀母猪存栏。
因为发情数不足,配种数不足,就会出现产仔不平衡,到每年的十一月和十二月产仔很少。
2、配种受胎率低:十一二月产仔少的原因还有一个是配种受胎率低,好不容易配上种却不能怀孕,配种受胎率甚至低到50%。
如果一个猪场出现这个情况还可,但如果全国都是这个样子,就会出现短期的猪源不足,将出现价格不稳定,也就是每年十一二月所产的猪到第二年五六月出栏,这个时候因为缺猪而出现价格上涨,而大批产仔时的一二月份的猪则到出栏时价格低廉,猪场的损失很大。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原因很简单,是因为我们没有了解猪的规律,没有给猪提供适宜的条件。
1、营养缺乏:高温季节容易缺乏营养,特别是与繁殖有关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E等,原因有以下几点:(1)因高温,母猪采食量减少。
由于饲料配方没有改变,所吸收的营养相对减少,而其中显得不足的不是能量和蛋白,而是对繁殖作用影响很大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E。
(2)因高温,饲料中(包括预混料和大原料)维生素的破坏速度加快,加重了猪维生素的不足。
(3)因高温,猪为对抗热应激,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加大,需要更高含量的维生素维持其生理需要。
(4)夏季,饲料原料多为陈旧原料,原料中的维生素也随存放时间的延长而损失掉,使有效维生素的含量进一步减少。
以上因素导致了饲料中维生素等营养的不足,缺乏维生素的猪会出现性欲降低,不发情或发情症状不明显。
2、高温打乱正常生理规律:高温情况下,猪会用很大精力应对高温应激,其它方面的功能就会下降,特别是在性欲和发情方面,这个因素也会导致母猪不发情或公猪性欲降低。
3、公猪的正常体温是38-38.5℃,而公猪睾丸的温度要比体温低2-3℃,这就是为什么睾丸在体外的原因。
母猪的淘汰标准是评估母猪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
在猪场生产中,母猪的淘汰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年龄:母猪的适宜繁殖年限通常为3-5年,超过这个年龄的母猪繁殖能力会下降,且容易患病,应考虑淘汰。
2. 生产性能:如果母猪的生产性能低下,如产仔数少、哺乳能力差等,会影响整个猪场的生产效益,需要考虑淘汰。
3. 健康状况:母猪患有严重疾病或长期患病无法治愈,会影响其繁殖性能和哺乳能力,应考虑淘汰。
4. 后代品质:如果母猪所产的后代品质不佳,如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低等,会影响整个猪场的经济效益,需要考虑淘汰。
5. 饲养成本:如果母猪的饲养成本过高,且无法通过管理措施降低成本,可以考虑淘汰。
在制定母猪淘汰标准时,需要考虑猪场的实际情况和生产目标,制定合理的标准。
淘汰母猪时,需要做好记录和统计工作,分析淘汰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猪场生产效益。
同时,还需要及时补充优秀的母猪,保持猪场繁殖群体的健康和生产力。
猪场自我评估的主要指标我们在拜访猪场老板的交谈中,感觉现在的猪场老板很容易满足,只要猪群不发病,每头母猪年上市15 ~17头商品猪就万事大吉了。
猪场老板也知道生产中出了问题,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以及严重程度。
有没有一套参考的评估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增重成本的标准?现推荐一个,建议规模化猪场实现数据管理。
猪场的主要问题是母猪群繁殖能力普遍低下、生长猪死淘率高和育肥时间长。
母猪群的繁殖率,常常以每头母猪年上市商品猪的数量来衡量。
影响每头母猪年上市商品猪数量的最重要因素是母猪的非生产天数即NPDS(NPDS越多,母猪的年产胎次就越少);其次是窝产活数和生长猪的全程死淘率。
目前猪场的普遍问题反映在:(1)窝产活仔数少。
窝产活仔数少于10头,普遍在9.2 ~9.7,初产就更低,与欧美国家相差甚远(见表1)。
(2)分娩率低。
分娩率低于85%,普遍在75%~82%。
母猪的年产胎次在1.90 ~2.10。
丹麦2005年5个好的猪场分娩率在86.5%~92.5%之间,分别为86.5%、90.7%、91.1%、92.2%、92.5%。
《猪与禽》杂志2007年第5期报道有550头的种猪场2001~2005年的分娩率分别为83.7%、80.6%、85.9%、90.8%、94.0%。
我国猪场母猪的分娩率、年产胎次有待提高。
(3)初生重偏小,普遍在1.2 ~1.3kg之间。
(4)母猪哺乳期采食量饲喂不足。
母猪泌乳不充分、断奶体况差、仔猪断奶窝重小。
(5)生长猪的死淘率高,大于12%~15%,甚至高达25%以上。
(6)生长猪100kg的上市日龄延长,上市日龄大于175~185d。
生产数据可分为三个水平:优秀、一般、差。
可与自定目标、纵向与以往的数据、横向与邻居场数据相比,反映不足或良好。
生产数据虽然反映了已发生的事件,但最终体现了猪场的生产水平、健康水平和盈利能力!自我评估的繁殖性能指标有:后备母猪初配日龄;母猪群体况、胎次、分胎次产活仔数、窝死胎木乃伊胎率;母猪群断奶后7d内的发情比例;返情率、流产率、空怀率、分娩率;母猪群的非生产天数;初生重、断奶重;产房内仔猪死亡率;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商品猪数。
102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19年36卷第3期遗传改良GENETIC IMPROVEMENT北京顺鑫农业小店种猪分公司协办利用GWAS 研究母猪繁殖性状的进展宋志芳*,石 岗(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摘 要:母猪繁殖性状一直是猪的重要性状之一,母猪繁殖性能的高低关乎着养猪场的规模和养猪业的发展。
目前利用GWAS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影响母猪产仔数、初生重、断奶重和乳头数等繁殖性状的SNP (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而发现关联的基因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并且利用GWAS 研究母猪的繁殖性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因此,文章主要对利用GWAS 研究母猪繁殖性状的进展进行概述。
关键词:GWAS ;繁殖性状;SNP 位点;产仔数*作者简介 :宋志芳(1992-), 女,山东菏泽人,研究生,研究方向 :动物遗传育种,E-mail :187********@1 GWAS 的一般流程使用GWAS 首要考虑的问题是选择性状。
尽量选择测量方法简单、准确性高且遗传力高的性状,否则会降低关联的精确度。
利用GWAS 研究SNP 与疾病或者复杂性状的关联过程较复杂,一般流程如下:1)确定研究群体和样本,测量和统计表型数据;2)利用DNA 基因组试剂盒提取DNA ,进行质检后,利用SNP 基因芯片进行基因分型,储存所有样本的SNP 基因分型数据;3)质量控制原始芯片数据,剔除不符合质控标准的个体和SNPs ;4)利用相关分析软件和方法并采用最佳的统计模型对质控后的SNP 和目标性状的表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5)根据分析结果筛选能达到染色体水平和全基因组水平显著差异的SNPs 位点;6)对所有显著SNPs 位点进行功能验证和基因注释;7)再采用独立样本重复验证这些SNPs 是否对疾病或者性状有显著影响。
2 利用GWAS 对母猪繁殖性状的研究2.1 产仔数产仔数包括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两个指标,在养猪生产中,产仔数少是困扰养猪者的难题之一,品种、母猪年龄和胎次及饲料营养不合理等因素都会导致母猪的产仔数少,降低经济效益。
评定在繁殖母猪中的应用1前言母猪在整个繁殖周期内随繁殖阶段的不同,体况也存在差异,依据不同繁殖目的保持适宜的体况是保证其繁殖性能发挥的关键。
根据体况(背膘厚)调控妊娠母猪饲喂量,是实现母猪优质高效养殖的有效途径,因此母猪背膘厚度已成为衡量母猪体况的重要方法。
本文就体况评定技术在繁殖母猪中的应用做一综述,为今后进一步科学指导母猪养殖提供资料。
2母猪的体况评定2.1母猪体况对繁殖性能的影响背膘厚度可以有效反映母猪体况的变化,是母猪繁殖性能良好的预测指标。
以背膘厚衡量时,配种时经产母猪背膘较薄组(小于l2.5 mm)和较厚组(大于l8.0 mm)的当胎窝产活仔数、当胎仔猪初生窝重均极显著低于背膘适中组,即背膘厚l2.5~18.0mm组(张守全等,2005)。
范振先等(2005)的研究也发现,英系大白猪配种时标准体型的母猪情期受胎率、总产仔数、产活仔数等繁殖性能表现最好,显著优于肥胖型母猪与瘦母猪。
据研究,青年母猪首次配种时体重在125~145 kg、P,背膘厚为l8~20 mm时,5胎次的生产性能可达到最佳,连续5个胎次的产仔数差异可达9头,相当于多产1胎(Challinor等,l996),详见表l。
可见,青年母猪拥有足够的瘦肉与脂肪沉积是其实现成功配种的基础,确保其在繁殖周期之初有充足的体储或者首次配种时有良好体况,能有效避免后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其在整个繁殖周期的表现影响十分明显(Gaughan等,1995;Challinor等,l996)。
对泌乳母猪来说,如果因在泌乳期不能采食足够的饲粮以满足需求,导致母猪动用体储,体重降低,对其后续的繁殖性能影响很大。
据报道,泌乳期母猪背膘的下降程度主要与泌乳期长短、仔猪数量和生长情况、泌乳开始时的体重、体成分及环境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Close等,2001)。
研究证实,母猪配种后的妊娠几率、仔猪初生重和窝增重等繁殖性状随断奶到配种后3周内背膘厚增加幅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加(Kongsted,2006)。
能繁母猪养殖市场需求分析引言养猪业一直是我国农业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能繁母猪养殖是养猪业中的重要环节。
随着人们对肉类需求的不断增长,能繁母猪养殖市场也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能繁母猪养殖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并探讨市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市场规模与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需求逐渐增加。
而猪肉作为我国居民日常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求量也随之增长。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猪肉消费量逐年增加,其中能繁母猪的需求量占据了很大比重。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能繁母猪养殖市场在近几年持续保持增长态势。
2019年,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了XX万头,同比增长XX%。
而预计到2025年,能繁母猪市场规模将超过XX万头,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XX%。
市场需求的主要推动因素1.人口增长与消费升级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人们对肉类需求的增加成为能繁母猪养殖市场需求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
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以及农村地区,肉类消费量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趋势。
2.食品安全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能繁母猪养殖市场作为猪肉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受到了食品安全和健康意识的影响。
因此,消费者对于能繁母猪养殖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对健康、无公害的猪肉产品有更高的认可度。
3.政策扶持和技术进步我国政府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养猪业也得到了政策扶持。
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户发展现代化养殖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同时,科技进步也为能繁母猪养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技术的进步,不仅提高了育种效率和繁殖能力,还优化了饲养管理和诊疗技术,提升了养殖效益和质量。
市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机遇•国家政策支持:政府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提供产业链上下游的支持政策,为能繁母猪养殖提供发展机遇。
•肉类需求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需求量持续增长,为能繁母猪养殖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全国能繁母猪情况分析能繁母猪是指已经达到配种年龄并能够进行配种繁殖的母猪,通常指8-48月龄之间能够进行配种繁殖的母猪。
包括生产母猪和后备母猪。
最基本的标准是:体重达到成年体重的70%以上;能定期正常发情,配种,受孕,生产;身体健康,没有影响繁殖的疾病。
一、关于全国的母猪生产情况(一)1995~2000年全国能繁母猪情况1、1995年末全国能繁母猪数3660万头,占年末存栏量的8.29%;2、1996年末全国能繁母猪数2694万头,占年末存栏量的7.42%;3、1997年末全国能繁母猪数3268万头,占年末存栏量的8.16%;4、1998年末全国能繁母猪数3495万头,占年末存栏量的8.27%;5、1999年末全国能繁母猪数3544万头,占年末存栏量的8.24%;6、2000年末全国能繁母猪数3866万头,占年末存栏量的8.65%;六年间,全国生猪年均存栏量为41740万头,全国生猪年均出栏量为46737万头,全国能繁母猪年均数为3421万头,全国能繁母猪占年末存栏量的比率为8.17%。
(二)2001~2006年全国能繁母猪情况1、2001年末全国能繁母猪数4364万头,占年末存栏量的9.5%;2、2002年末全国能繁母猪数4327万头,占年末存栏量的9.46%;3、2003年末全国能繁母猪数4455万头,占年末存栏量的9.56%;4、2004年末全国能繁母猪数4605万头,占年末存栏量的9.56%;5、2005年末全国能繁母猪数4893万头,占年末存栏量的9.73%;6、2006年末全国能繁母猪数4700万头,占年末存栏量的9.59%;六年间,全国能繁母猪年均数为4557万头,全国能繁母猪占年末存栏量的比率为9.57%。
1、存栏量和出栏量的定义存栏量:是指某养殖场里所养的某动物的数目,就是说场子里有多少该动物在养着.出栏量:是指作为商品动物卖到市场上的动物数量,比如年出栏量就是指每年卖出的作为商品用的该动物的数量.年出栏100万头猪的猪场年存栏量约为50到60万头,这样的猪场是超级大了.年出栏1500万只鸡的鸡场年存栏量约为200万只左右,这个规模也是超级大了.2、从存栏与出栏量关系看生猪供给弹性假如商品肉猪自出生到出栏分为两大阶段,即:仔猪、育肥猪。
我国种猪育种工作的现状、主要问题及措施建议
在当前的猪肉市场中,种猪育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种猪育种工作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中,但仍面临许多问题。
目前我国种猪育种工作主要集中在研究家猪的遗传育种,通过选择、繁殖和交叉,逐渐改良家猪的性能和品质。
但是我国的种猪育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
1. 品种改良缓慢:我国的种猪品种改良速度较慢,一方面是由于种猪的产出周期较长,另一方面是由于研究工作刚刚起步,所以缺乏相关的技术和理论支持。
2. 疾病防治不力:种猪育种工作面临着严重的疫病威胁,疾病对种猪的生产效益和种猪品质的影响极大,所以种猪育种工作应该更加注重疾病防治和预防。
3. 缺乏高端人才:种猪育种工作需要的高端技术人才较少,这限制了育种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措施建议:
1. 创新技术:种猪育种工作应该加强技术创新和研究,提高种猪育种的效率和品质。
2. 加强防疫:种猪育种工作需要更加注重防疫和预防疾病的措施,以避免疾病对种猪的损害。
3. 培养人才:加大对种猪育种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种猪育种的专业技能水平。
4. 收集信息:加强种猪行业的信息收集和共享,提高种猪育种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5. 加强合作:种猪育种需要各个相关行业团结合作,携手共同推进种猪育种工作的发展,以保证我国种猪育种的健康发展。
一个母猪一年能生几窝
母猪一年能够产仔2-3窝,一般每窝都有10头以上,但这与其在孕期间的养护有很大的关系,要为其提供高能量高营养的食物,并让其定期出圈散步晒太阳保证健康,做好生产期间的养护,以免母猪受惊应激不产仔。
母猪一年能生几窝1、2-3窝
母猪一般一年能够生下2-3窝左右,这种动物的妊娠期一般在110天左右,因此在养护得当的情况下,经过短暂的休息就能怀孕生产,一年生出产3次,而养护不当的情况下就只有2次甚至只有1次生产就不再生产。
2、饲料因素
生产对于母猪来说消耗非常大,因此在为其喂食的时候,要保证所使用的饲料的营养成分一定要多,要有高热量的精料补充营养,还要有高蛋白成分,适当的要补充一些新鲜的青绿饲料,让母猪能够尽快的恢复伤口。
3、环境因素
在母猪怀孕期间,最好是让其单独居住在备孕的猪圈内,不与其他的猪产生交际,这样能够保证其安全和环境的洁净,定期要让母猪出圈散步,并适当的晒太阳,以保证母猪的身体状态足够健康,有充足的体力用以生产小猪。
4、生产养护
在母猪开始生产的时候,要为其准备好饮用的清水,中间加入适当的盐分,以防止其因为失血而过度口渴,对于初次生产的年轻母猪则要陪伴在其旁边进行安抚和按摩,帮助其生产,以免母猪因为疼痛产生应激反应不再生产。
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因素以及其解决的措施养猪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母猪的繁殖效率,随着养猪业的大力发展,国外优良品种的不断引进和推广利用,规模化集约化猪场的建立,母猪繁殖障碍问题表现的越来越突出,其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再生产及饲养成本的降低。
目前,母猪繁殖障碍问题已经成为提高养猪业经济效益的瓶颈。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因素以及其解决的措施。
1、影响因素公猪方面。
公猪方面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公猪精液质量不佳造成的,而引起公猪质量较差的主要原因包括对公猪的饲养管理不当,如营养不良或者营养过剩,养殖环境恶劣,饲养管理粗放等导致公猪生产的精液质量不良。
另一个引起公猪精液质量差的原因是精液的生产不规范,目前对母猪配种多采取人工授精的方法,需要采集精液后进行检测和稀释,如果精液采集不规范,或者对采集到的精液没有经过镜检,稀释的程序不合理等会影响到精液的品质;精液在稀释后需要进行保存,如果保存不当极易影响到精液的质量,另外,如果选择外购精液配种的情况下,运输不当,如在夏季或者冬季没有做好降温和保温的工作会导致精子活力下降,甚至死亡。
在运动过程中精液受到剧烈的震荡也会导致精子活力下降,死亡数量增多。
母猪方面。
母猪方面的因素主要是指对母猪的饲养管理不当,首先母猪的营养是否合理不但关系到母猪的生长发育,还关系到母猪的繁殖性能,如果母猪饲喂过量,精料的饲喂量过多,会引母猪的体况过肥,影响健康卵子的生成和排卵。
还会导致基础的能量代谢旺盛,而引起内分泌失调,会使子宫内环境发生改变,从而使受精卵的着床受到阻碍。
而如果在精料的饲喂量较少的情况下,则会导致母猪的营养不足,生长发育受阻,与繁殖相关的器官发育不良,易导致母猪不孕,即使成功受孕也会影响到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流产、早产、弱仔、死胎的几率增加。
对母猪的管理不当,如饲喂发生霉变、有毒的饲料,会导致母猪中毒,影响妊娠结果。
对母猪管理粗放、卫生条件较差等也是导致母猪繁殖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母猪繁殖性能现状
一、母猪问题根源
近几年,由于饲养管理不善、营养不平衡、滥用性激素和繁殖障碍性疾病如蓝耳病、伪狂犬、日本乙脑炎、黄曲霉素中毒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母猪整体机能下降,影响繁殖机能障碍,引起母猪不发情、发情不明显、发情不排卵、配不上种、子宫内膜炎等。
子宫内膜炎是母猪繁殖障碍最主要原因。
1、母猪妊娠是一种生殖激素,会出现一系列的繁殖生理问题
母猪从怀孕开始因体内激素发生改变,可以引起乳房水肿、便秘等,特别是母猪分娩时生理变化最为明显,非常容易出现由于分娩过度疲劳,机体功能恢复过慢或不能恢复后造成产后疼痛应激等导致产后高热、产后厌食和产后“三联症”(子宫炎-乳房炎-无乳综合症)等母猪繁殖障碍的发生。
母猪从怀孕开始,体内激素发生急剧变化,迅速使全身血容量扩张、血液中的白蛋白和血红蛋白骤降,或者母猪泌乳时大量白蛋白随乳汁排出等,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组织水肿和乳房水肿等。
怀孕开始时由于血液中孕酮的增加使平滑肌收缩减慢,怀孕后期由于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下降、大量水分进入组织引起水肿,肠内粪便水分被大量吸收而使粪便变硬,或者由于怀孕后期胎儿的快速生长压迫肠道,引起肠道蠕动减弱而使粪便变硬,或者产后过度疲劳和过度疼痛应激等引起胃肠蠕动减弱而出现便秘,或者由于大量使用劣质麦麸和统糠等粗纤维(非膳食纤维)引起大便秘结,或者妊娠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破坏而造成药源性便秘,或者天气炎热造成热应激引起胃肠蠕动减弱而便秘,诸如以上众多因素均可引起母猪便秘、高热和厌食。
食物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引起食欲下降、营养失调;便秘的坚实粪球直接压迫子宫和阴道,引起流产、弱胎、死胎和子宫炎;便秘造成大量毒素被吸收造成乳腺组织破坏引起乳腺炎,造成胚胎发育受阻或死亡,损伤肝肾、心肺、破坏免疫功能,导致母猪食欲差、营养失衡、难产死产、弱胎死胎、母乳不足、仔猪黄白痢、生长缓慢,母猪发情延迟或不发情等。
母猪怀孕开始时由于全身血容量的增加,使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引起贫血;怀孕后期由于胎儿的快速生长,对血红蛋白的需求大增,以及后期易出现高热便秘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等,加重了贫血过程。
由于氧气供应不足导致分娩无力,由于怀孕时营养失调,缺乏额外的补充钙剂、铁剂和硒等,而热应激有会引起钙、碘的需求增加而导致血钙、血碘下降,继而导致母猪分娩无力和产程过长。
2、后备母猪不发情及第一胎母猪断奶后不发情
后备母猪在70kg以后的营养需要就已经不同于一般商品猪,最快的生长速度和最佳的料肉比并不是后备母猪所需要的。
后备母猪的未来是为了繁殖小猪,但通常发现不少猪场存在后备母猪由于不发情、发情不正常不能怀孕被淘汰,淘汰率可达30%左右,严重的达50%
以上。
主要原因:一是后备母猪使用育肥料或育肥猪预混料(高铜、高锌;菜粕、棉粕;生长速度过快,生殖器官发育跟不上);三是查情不到位,错过最佳配种期;四是短期优饲没有重视;五是母猪在发情、怀孕、哺乳中,都以血为用,皆易耗气血,缺少补益气血、滋补肾阴肾阳、清排毒素最重要的环节,六是后备母猪便秘引发子宫内膜炎和乳腺炎等。
不同胎次的母猪营养需求量是不一样的。
第一、第二的母猪除了满足其繁殖所需外,还需要满足其本身生长发育需求,所以氨基酸和能量需要相对较高。
第五胎以后的老母猪体型变大,基础代谢增加,每千克体重所获得的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尤其显得不足。
所以目前第一胎母猪的问题多,出现如:哺乳期失重过大、断奶后发情推迟、发情不明显或不发情、产仔数低、非正常淘汰率高等,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第一胎母猪营养尤其是母猪生殖营养不足(根据生物进化法则,后代优先。
所以为了胎儿,在营养不足时,首先消耗体组织)。
3、饲喂霉变饲料或滥用脱霉剂造成营养不平衡
饲料霉变对母猪的繁殖性能影响很大,但有些人在造势大吹饲料霉变的危害,于是大剂量、长时间在饲料中添加脱霉剂,以为添加了脱霉剂就能彻底解决饲料霉变问题,结果饲料霉变危害没有消除,还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如造成某些营养元素(尤其是生殖营养)不足,造成母猪交配流血、难产或产程过长、胎衣显著减少、发情不明显、免疫力低下等。
其实脱霉剂的选择要求很苛刻,有些先吸附营养物质(含量高)再吸附霉菌毒素,有些既吸附营养物质有吸附霉菌毒素,所谓酶分解霉菌毒素和有机吸附剂效果还有待权威机构鉴定。
选用优质原料才是解决霉菌毒素危害的根本。
4、滥用药物进行不当的子宫冲洗或向子宫内塞药栓导致子宫内环境进一步恶化
许多猪场在处理母猪子宫内膜炎、不发情时通常采用子宫灌注、子宫冲洗或普通宫内塞药栓(普通药栓释放太慢或残留)-----越洗越不健康、越治越麻烦:
子宫冲洗不能完全将子宫内异物彻底排尽;
不当的子宫灌注或子宫栓塞造成子宫环境不良;
残留浓汁药物在子宫内形成避孕脓膜;
残留脓膜药膜本身具有杀精作用造成不孕;
彻底清宫是解决繁殖障碍问题的第一步,消除脓肿、子宫内膜再生和恢复生殖机能才能真正解决繁殖障碍问题。
凡是进行子宫冲洗———越洗越不健康;不当的子宫灌注(特别是氟苯尼考、长效土霉素等油剂、消毒剂)——越治越麻烦。
所以关键是彻底清宫、子宫内膜再生、恢复生殖机能。
大量药物冲洗,能造成新创伤;冲洗液不能从子宫内彻底排除,导致药物和脓汁蓄积在子宫内、均匀分布于子宫内膜上,久而久之水分被吸收在子宫内膜下“避孕药粉”、“避孕脓粉”。
我们曾经解剖过子宫内膜炎淘汰的母猪,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子宫壁严重增厚,撕开子宫内膜可见明显一层“粉末”,这是药物冲洗液和脓汁未排出造成的。
二、滥用生殖激素造成母猪严重的繁殖障碍
1、滥用催情激素催情引起母猪假孕或窝产仔数显著减少
为了解决母猪不发情或发情不明显等问题,我们大量使用催情激素,如雌激素、三合激素等。
注射这些激素以后“立竿见影”,反复注射反复发情,但母猪只发情不排卵,始终配不上种,属于无效发情,长期使用该类激素还容易造成卵巢机能减退和卵巢的萎缩,出现顽固性繁殖障碍。
雌激素是早期胚胎向母猪发出的胎儿存在的妊娠信号。
发育较快的早期胚胎为了抢占子宫内环境和生存空间,会分泌雌激素用来抑制发育较慢的胚胎的发育,导致发育较慢的胚胎因着床失败而死亡。
母猪在配种后2~3周接触外源性雌激素,可抑制发育较慢的胚胎甚至发育较快的胚胎的发育,导致胚胎着床数量显著下降,母猪产仔数显著减少(5头以下),甚至全部抑制胚胎的发育而出现假孕。
所以雌激素不可用来做妊娠鉴别。
母猪应远离雌激素,如三合激素、催情散、促情粉和玉米赤霉烯酮等。
2、滥用催产素助产引发一系列问题
许多猪场用催产素作为一种防止产程过长、促进产仔、促进子宫复原和恶露排出的一种手段,但容易导致如下不良后果:
①过早使用催产素可造成仔猪脐带过早断裂——仔猪在子宫或产道内“闷死”。
胎儿过大,胎位不正易造成母猪死亡;
②羊水过早排掉,产道阻力增大——难产;
③子宫颈过早关闭:无法助产——手伸不进子宫;无法净宫——恶露、胎衣、胎儿排不出;
④初乳丢失,仔猪黄白痢或难成活;
⑤扰乱内分泌,导致免疫功能低下。
3、子宫内膜炎
子宫内膜炎是导致母猪不发情、发情不正常、返情等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由于母猪便秘压迫子宫、产后感染、不当的助产或流产等造成子宫内感染发炎;由于使用催产素助产造成恶露、胎衣碎片甚至死胎留在子宫内;由于子宫冲洗、不当的子宫灌注或子宫栓塞等人为造成子宫内环境恶化,引起子宫发炎。
主要表现为子宫颈开张时如发情或分娩时向外排出浓汁或炎性分泌物、有些不见排脓但也不发情或发情配不上等现象。
猪场调查表明,非正常淘汰母猪70%以上是由子宫内膜炎引起,60%以上的弱胎是由子宫内环境不良引起的。
三、猪场繁殖性能的隐形杀手——缩宫素的危害
母猪繁殖以及使用缩宫素情况调查
目前,国内猪场普遍出现母猪繁殖障碍。
通过对缩宫素的使用情况显示,猪场普遍使用缩宫素用于助产:53%的猪场将使用缩宫素做为母猪产仔管理过程中必须的助产方案,47%的猪场于母猪有难产迹象是使用缩宫素。
从调查情况看未发现没有使用缩宫素的猪场。
缩宫素是造成母猪繁殖障碍、弱仔和仔猪死亡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