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试题复习进程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6
课时提分训练(一) 春秋战国时期|基础真题练|一、选择题1.[2019·青岛]“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
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B.都江堰的修建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2.[2019·乐山]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段摘录。
空白框中应填的朝代是( )A.战国三国B.战国汉朝C.汉朝三国D.汉朝西晋3.[2019·邵阳]“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该材料反映的是( )A.李悝变法B.吴起变法C.商鞅变法D.孝文帝改革4.[2019·广东]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B.分封制基本瓦解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5.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途中欲投宿旅店遭拒。
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就要连坐,商鞅因此无可奈何。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 )A.变法违背民意B.变法深入贯彻C.变法遇到阻力D.变法宣告失败6.[2019·滨州]中国古代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如下表所示)。
这表明( )A.孔子是春秋时影响最大的思想家B.孔子对古代教育的发展贡献巨大C.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D.孔子为政以德的主张被广泛接受7.[2019·泰安]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 ) A.“兼爱”“非攻” B.“无为而治”C.“仁政”治国D.以法治国8.[2019·成都]战国时期,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 )A.墨子B.荀子C.孟子D.韩非9.[2019·株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城 城【学习目标】大纲条目细化要求 1. 先秦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1、 先秦(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春秋战国的阶段特征 背景、目的、事例、评价 参与民族、途径、意义【整体概括】春秋战国是社会 时期, 瓦解, 逐步形成。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逐渐瓦解,王室衰微,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到战国时期,大国兼并战争不断,诸侯国越来越少,统一趋势加强,频繁的战争还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民族融合.【自主复习】一、春秋战国纷争1、春秋:诸侯争霸(把握其背景、目的、性质、国家、实质、影响)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线索) 高三历史学案考点38:春秋战国时组编: 樊业兵 校对: 审核: 第 周第 课高三年级文科 班级: 姓名: 日期: 春 秋 战 国BC770—------——-—-——-—-—-—---—--———--—奴 隶 社 会 瓦 解 封 建 社 会 形 成争 霸 战 争 兼 并 战 争促进社会发展,推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加强⑴背景:①王室衰微,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
②生产力发展,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③狄人南下,楚人北来,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为大国争霸提供可乘之机。
⑵目的:⑶性质:奴隶主阶级的争权夺利⑷实质:分封制的崩溃(标志:BC651年 会盟, 称霸)⑸争霸国家:齐、晋、楚、吴、越-——-——---——--—--(自己阅读争霸过程)⑹影响:2、战国:兼并战争(公元前475—前221)(把握其背景、性质、过程、影响四个方面),注意《战国兼并形势图》⑴背景:战国七雄争霸格局形成——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卿大夫取代国君,原因:诸候国卿大夫势力扩大;实质:是封建主阶级取代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或新兴地主阶级夺取奴隶主贵族权力的斗争.影响:反映了阶级关系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分封制的进一步崩溃和奴隶制进一步衰落)⑵根源:各地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⑶目的: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控制权。
复习笔记02:先秦文明、东周列国、春秋战国一、先秦文明1. 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先秦时期是指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分裂割据,各国割据成为关系复杂的地方性政权,但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想却是非常繁荣。
2.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呈现出统治者分封成诸侯国的局面。
这一时期分为两个时期,一是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0年)时期,二是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时期。
3. 先秦文化的代表人物先秦文化的代表人物有: - 孔子 - 孟子 - 老子 - 庄子二、东周列国1. 东周时期的重要事件东周时期是包括“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斗和战争。
2. 东周列国的分布东周列国的分布和行政区划如下: - 北方:赵、燕、齐、韩、魏 - 西北方:秦 - 西方:楚 - 中央:鲁、宋、卫、晋3. 东周列国时期的文化东周列国时期的文化即为百家争鸣的时期,其中主要的学派有: - 儒家:由孔子和孟子创立,以仁爱、礼仪、结伴为主要内容。
- 道家:由老子和庄子创立,强调无为而治、谦虚待人。
- 名家:代表人物为荀子和韩非子,他们关注礼法制度和中央集权。
- 法家:代表人物为商鞅和韩非子,注重法律、军事和实用主义。
三、春秋战国1.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分裂和割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政治上依然是以列国为主,而在文化、思想、科技等方面却是非常繁荣的。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呈现了多元化、多角度的特点。
各个学派互相较量,学术的角逐也随之变得相当激烈。
3. 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和学派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和学派如下: - 孔子及其门人:儒家 - 孟子:儒家 - 赵胜:名家 - 商鞅:法家 - 韩非子:法家。
春秋战国时代测试题及其答案一、选择题1.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时代?- A. 先秦时期- B. 隋唐时期- C. 三国时期- D. 清朝时期- 答案:A2. 春秋战国时代的起止时间是?- A.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B.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C.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D.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答案:C3.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孔子是哪个国家的人?- A. 韩国- B. 齐国- C. 楚国- D. 鲁国- 答案:D4.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是由哪位君主建立的?- A. 齐桓公- B. 齐威王- C. 齐襄公- D. 齐宣公- 答案:A5.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主要是因为什么原因?- A. 领土争端- B. 财富掠夺- C. 统一中国- D. 政治权力斗争- 答案:D二、简答题1.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是指君主把封地分封给诸侯国,作为他们的封地。
这些诸侯国在君主的宗族治理下,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并向君主进贡。
分封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政治和社会组织形式,也是维持君主统治的重要手段。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提出了什么理念?答案: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理念。
他主张人们应该彼此关爱,遵循仁爱之道,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墨子反对战争和暴力,并主张通过道义和宽容来解决争端,以实现和平与安宁。
3. 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强调了什么思想?答案:孟子强调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他认为人的天性本善,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们回归本性,实现道德的完善。
孟子还提出了仁政和民主的思想,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和善治来统治国家,保障人民的权利和福祉。
4.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强调了什么原则?答案:法家思想强调了法治和严刑峻法的原则。
法家认为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和刑罚,可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他们主张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官为权威,通过严厉的刑罚来惩罚犯罪和维护社会纪律。
专题06动荡的春秋时期知识梳理东周分为两个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一、经济发展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二、王室衰微表现:分封制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诸侯崛起,竞相争霸。
三、诸侯争霸1、原因:(1)周王室衰微,控制力减弱;(2)各诸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对别国的支配权。
2、口号:“尊王攘夷”3、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4、影响:利:有利于局部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弊: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5、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原因(1)任人唯贤:命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
(2)正确策略:打着“尊王攘夷”旗号,号令诸侯。
(3)自然条件:临海有渔盐之利,资源丰富,工商业发达。
标志:葵丘会盟6、晋楚争霸: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综合练习一.选择题(共12小题)1.“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
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A.商朝B.西周C.春秋D.战国【分析】本题考查齐桓公争霸,知道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解答】春秋时期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后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口号,最早成就霸业。
故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春秋。
故选:C。
2.《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B.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向崩溃D.诸侯国弃国逃跑井田制崩溃【分析】本题以《太史公自序》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我国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渐崩溃的知识。
第3课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一、春秋战国概貌1、具体分期(1)春秋时期:BC 770年至BC 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2)战国时期:BC 475年至BC 221年;封建社会形成时期;2、时代特点: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1)诸侯争霸战争频繁;(2)民族不断融合;3、发展趋势(1)由分裂动荡走向统一;(2)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建立;(主要趋势)4、社会背景(1)经济方面:井田制——奴隶制经济基础动摇瓦解;(2)政治方面:“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至“政出诸侯”到“政出公卿”;①周室衰微,势力一落千丈;②诸侯不朝,分封制崩溃——春秋时期,政出诸侯;③新兴封建地主势力发展壮大——战国时期,政出公卿(政出私门);二、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1、春秋争霸出现的原因(1)经济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动摇,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2)政治因素:分封制崩溃,周天子无法维持“天下共主”的统治秩序;①周王室衰落,势力一落千丈,逐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②诸侯国强大,不听周天子号令,不朝觐,不纳贡;(3)直接原因:争夺土地和人口;争夺对诸侯国的控制权;(直接目的)2、春秋典型争霸战争☆齐桓公称霸:春秋首霸(1)首霸之因①客观优势:齐国为东方富国,“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②根本原因:管仲改革,增强了实力;☼时间:BC 7世纪前期;☼目的:“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诸内政;③政治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旗号:“尊王攘夷”;☼行动:联合黄河中游诸侯国,“北御夷狄,南制楚蛮”;④对外交往:会盟诸侯,提升地位;⑤人才优势:桓公雄才大略,管仲足知多谋;(2)确立标志:葵丘会盟①时间:BC 7世纪中期(BC 651年);②概况:齐桓公大会诸侯,周王室派代表参加;③意义:确立了齐桓公的中原霸主地位;☆晋楚争霸(1)晋文公称霸中原①奠基之战:BC 7世纪后期,晋楚城濮大战;②典故成语:退避三舍;(2)楚庄王称霸中原①奠基之战:BC 6世纪初,晋楚邲之战;②楚王问鼎:表明楚庄王有替代周王号令天下的野心;☆吴越争霸:春秋晚期;(1)吴国争雄①吴国位置:长江下游;②阖闾称霸:吴王阖闾攻入楚都,称霸长江中下游;③吴王夫差:BC 5世纪初,夫差灭越,勾践称臣;(2)越国争霸①越国位置:钱塘江流域;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出兵中原成末霸;※点拨:①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是春秋后期的霸主,勾践又是春秋最后一位霸主;②中原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勾践。
春秋战国东周人类精神文明的觉醒宗族式微,君权崛起;分封制衰落与郡县制兴起;各国变法运动;士阶层兴起;诸子百家与人类精神文明的觉醒士-“志于道”,利于国君统治刘家和:人类经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省,达到自身对外界的自觉;人类经过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反省,达到关于自身内部结构的自觉;人类对以上两个方面的反省,进而对人性反省,达到有关自身精神的自觉亚里士多德:人是城邦的动物;中国:人是伦理的动物政治活动春秋(前770—前476)平王东迁(前770)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周朝国都由镐京迁往洛邑的事件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入侵,周幽王被杀。
太子宜臼争取了郑、卫、秦等诸侯的支持,被立为平王,但无力驱赶犬戎。
当时镐京被洗劫一空,经济凋敝,而关中一带连年干旱,岐山一带发生了地震,加上易受犬戎侵扰,宣王又无力立国。
而周公营洛为东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虽然迁都遭到了周公等人反对,周宣王最后还是迁都洛邑。
平王东迁是划分东周、西周的重要转折点。
周天子依靠诸侯势力迁都并开始依附于诸侯,王室衰微的大局已定。
在平王东迁之后,秦国、新郑建立起来了。
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个经过争夺,先后取得诸侯盟主的霸权诸侯国。
五霸的说法不一。
《孟子》载: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墨子》《荀子》载: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初期齐桓公称霸黄河流域;随后晋楚争霸中原,同时宋襄公称霸未成;秦穆公东进未果而独霸西戎,晚期吴越争霸。
春秋争霸的战争以确立中原霸主地位为目的。
其中晋国霸业时间最长,对春秋局势影响深远,遏制楚国北上。
前579、546年的弭兵反映了中原国家的厌战要求,是大国争霸的转折点。
弭兵/弭兵会议/弭兵会盟春秋中晚期,前579年和前546年,由宋国提倡,霸主晋、楚主持的两次止息战争的盟会。
原因是晋楚势均力敌,疲于攻战,国内矛盾尖锐;而中原小国饱受大国争霸战争之苦,普遍厌战。
第一次“弭兵会盟”后,晋、楚均无止息战争的诚意,两国发生鄢陵之战,弭兵盟约失效;第二次“弭兵会盟”确立了晋楚共为霸主,规定小国对晋楚同样纳贡;秦、齐和晋、楚为对等大国,不向晋楚纳贡,也不受贡赋;秦齐分别与晋楚联盟。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复习要点整理:春
秋战国的纷争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胜。
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后来,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3.战国七雄:韩、赵、魏三家分晋,形成齐、楚、秦、燕、赵、魏、韩七雄并立的局面。
主要战争有发生齐国、魏国之间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秦国、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通过对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复习要点整理:春秋战国的纷争的学习,是否已经掌握了本文知识点,更多参考资料尽在!
相关标签搜索:初一期中复习。
春秋战国时代测试题及其答案
问题一:春秋战国时代的起止时间是什么?
答案:春秋时代大致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时
代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问题二:春秋战国时代的主要国家有哪些?
答案:春秋时代主要国家有鲁、齐、晋、楚、燕、韩、卫、宋,战国时代主要国家有秦、齐、楚、燕、赵、魏、韩。
问题三: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经济特点是什么?
答案: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经济特点主要表现为封建制度的形成,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兴起,商业贸
易的繁荣以及货币的出现。
问题四: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文化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案: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文化发展主要表现为百家争鸣,各种学派的兴起,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同时也见证了众多经典著作的问世,如《孟子》、《庄子》、《论语》等。
问题五: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案: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它对中国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的兴衰更迭、思想学派的较量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后来的统一秦朝奠定了基础。
同时,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阶段,为后来的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以上为春秋战国时代测试题及其答案。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