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地下室设置.doc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高层建筑地下室设计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而地下室作为高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的使用功能、安全性以及经济性。
地下室的功能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停车场、设备用房、储物空间,甚至有时还会被用作商业区域或人防工程。
不同的功能需求对地下室的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首先,从空间规划角度来看,要充分考虑地下室的布局合理性。
在设计初期,需要根据建筑的整体规划和功能需求,确定地下室的大致范围和形状。
对于停车场区域,要规划好车位的布局,保证车辆能够顺畅进出和停放,同时要预留足够的通道宽度,以满足消防和疏散的要求。
设备用房的位置应尽量靠近其所服务的区域,减少管道和线路的长度,降低能耗和成本。
在结构设计方面,地下室承受着来自上部建筑的巨大荷载,以及周围土壤的压力和地下水的浮力。
因此,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地下室的结构形式会选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剪力墙结构。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准确计算各种荷载,并合理配置钢筋和混凝土的用量。
此外,还需要考虑地下室的防水和抗渗问题。
为了防止地下水渗透到地下室内部,通常会采用防水卷材、防水涂料等防水措施,并设置排水系统,及时将渗入的地下水排出。
通风和照明也是地下室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由于地下室处于地下,自然通风和采光条件较差,因此需要依靠机械通风和人工照明来满足内部环境的需求。
通风系统要保证空气的流通和新鲜,排除异味和有害气体。
照明设计则要考虑到亮度的均匀性和舒适性,避免出现阴暗的角落。
同时,为了节约能源,可以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自动调节灯光亮度。
消防安全是地下室设计的重中之重。
要合理设置防火分区和疏散通道,确保在火灾发生时人员能够迅速安全地疏散。
防火分区之间应采用防火墙、防火门等防火分隔设施进行分隔。
疏散通道的宽度、长度和数量要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并且要设置明显的疏散指示标志。
此外,还需要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报警系统、消火栓等。
高层建筑地下室规范及设计要点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而地下室作为高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对于整个建筑的安全性、功能性和经济性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高层建筑地下室的规范及设计要点。
一、地下室的功能高层建筑地下室通常具有多种功能。
首先,它可以作为停车场,满足居民和访客的停车需求。
其次,地下室可以用作设备用房,安置如配电室、水泵房、空调机房等重要设备。
再者,一些地下室还会被设计为商业空间、储物空间甚至人防工程。
二、地下室规范1、防火规范防火是地下室设计中首要考虑的问题。
根据相关规范,地下室应划分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的面积有严格限制。
同时,应设置足够数量和宽度的疏散通道,确保在火灾发生时人员能够安全疏散。
疏散通道的设置要考虑到距离、宽度和坡度等因素,以保证人员能够快速、顺利地撤离。
2、防水规范地下室处于地下水位以下,防水要求极高。
防水规范要求在设计和施工中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包括使用优质的防水材料、合理的防水构造以及严格的施工工艺。
同时,还应设置排水系统,及时排除地下室可能出现的积水。
3、通风规范良好的通风对于地下室的空气质量至关重要。
通风规范规定了地下室通风系统的风量、风速和通风方式等,以确保地下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在安全范围内,为人员提供舒适的环境。
4、抗震规范在地震多发地区,地下室的抗震设计不容忽视。
抗震规范要求地下室的结构应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稳定,不发生严重破坏。
三、地下室设计要点1、结构设计地下室的结构设计要考虑到上部建筑的荷载以及周边土体的压力。
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剪力墙结构,以保证其强度和稳定性。
同时,要注意地下室与基础的连接方式,确保整个建筑的整体性。
2、层高设计地下室的层高应根据其使用功能来确定。
如果作为停车场,要考虑车辆的通行高度和停车方式;如果作为设备用房,要满足设备的安装和维修空间需求。
此外,还要考虑通风管道、消防管道等设施的布置对层高的影响。
高层建筑地下室与基础设计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而高层建筑的地下室与基础设计,是整个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建筑的稳定性、安全性和使用功能。
地下室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建筑的使用空间,还具有诸多重要的功能。
例如,它可以作为停车场、设备房、储物间等,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同时,地下室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抗震、抗风的作用,增强建筑整体的稳定性。
在进行地下室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防水和防潮问题。
由于地下室处于地下水位以下,容易受到地下水的渗透和潮气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地下室潮湿、发霉,甚至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因此,在设计时需要选择合适的防水材料,并做好防水节点的处理,如阴阳角、施工缝、后浇带等部位。
同时,还要设置有效的排水系统,及时排除地下室的积水。
其次,通风和采光也是地下室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良好的通风可以保证地下室空气的新鲜,减少潮湿和异味。
采光则可以改善地下室的环境质量,减少人工照明的需求,节约能源。
为了实现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可以采用机械通风设备和采光井等设计手段。
另外,地下室的防火设计也至关重要。
由于地下室空间相对封闭,一旦发生火灾,疏散和扑救难度较大。
因此,在设计时要按照相关的防火规范,设置足够的疏散通道、防火分区和消防设施,确保人员的安全疏散和火灾的及时扑救。
基础设计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环节。
基础的作用是将建筑上部结构的荷载传递到地基中,因此基础必须具备足够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常见的高层建筑基础形式有桩基础、筏板基础、箱形基础等。
桩基础是通过桩身将荷载传递到深层的坚硬土层或岩层中,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差、上部荷载较大的情况。
桩基础的设计需要考虑桩的类型(如灌注桩、预制桩)、桩的长度、直径、间距等参数,以及桩与承台的连接方式。
筏板基础是将整个建筑的基底连成一片的大板基础,适用于地基承载力较弱、不均匀,或者上部结构荷载较大且分布不均匀的情况。
筏板基础的设计需要考虑板的厚度、配筋以及与上部结构的协同工作。
高层建筑地下室规范及设计要点1. 高层建筑地下室规范及设计要点(风格一)1.1 目的和范围本文档旨在规范高层建筑地下室的设计和施工,并提供相关要点,以确保地下室的安全、功能和可持续性。
1.2 术语和定义1.2.1 高层建筑:指建筑物的高度超过一定标准的建筑,一般指超过6层的建筑。
1.2.2 地下室:指建筑物地下部分的结构,通常用于存储、停车等功能。
1.2.3 规范:指建筑行业的标准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
2. 设计要点2.1 结构设计2.1.1 地基和地下室结构应满足承受荷载和抗震要求。
2.1.2 地下室墙体、地板和屋顶应符合强度和防水要求。
2.2 防水设计2.2.1 地下室墙体外侧应设置防水层,确保地下室不受地下水渗透。
2.2.2 地下室地板和屋顶应进行防水处理,防止水漏和渗透。
2.3 通风和照明设计2.3.1 地下室应设置机械通风系统,确保空气质量和舒适度。
2.3.2 地下室应设置合适的照明系统,保证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舒适度。
3. 施工要点3.1 地基处理3.1.1 地下室地基应进行合理的开挖和填土处理,确保地基的稳定性。
3.1.2 地下室基础应符合设计要求,保证地下室的承重能力。
3.2 环境保护3.2.1 施工期间应采取合适的排污和灰尘控制措施,保护周边环境。
3.2.2 施工完工后应进行垃圾清理和环境修复,恢复原貌。
4. 附件本文档附带地下室设计图纸和相关技术资料。
5. 法律名词及注释5.1 规范:指建筑行业的标准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以保证建筑质量和安全。
5.2 承重能力:指地下室结构对于荷载的承载能力。
5.3 环境修复:指施工完工后对周边环境进行清理和修复,恢复原貌。
2. 高层建筑地下室规范及设计要点(风格二)1. 目的和范围本文档旨在规范高层建筑地下室的设计和施工,以确保地下室的安全、功能和可持续性。
适用于各种高层建筑地下室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2. 术语和定义2.1 高层建筑:指建筑物的高度超过一定标准的建筑,一般指超过6层的建筑。
高层建筑为什么要设置地下室高层建筑对水平荷载有更大的敏感性,相较于一般多层建筑高层建筑需要更好的嵌固性能,其受力性、稳定性、功能性,都要求高层建筑的基础部分应有较大的埋置深度,结合这一部分埋置深度做成地下室更符合经济性能的要求。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12.1.1 高层建筑宜设地下室。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5.1.2 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当上层地基的承载力大于下层土时,宜利用上层土作持力层。
除岩石地基外,基础埋深不宜小于0.5m。
5.1.3 高层建筑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
位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深应满足抗滑稳定性要求。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12.1.8 基础应有一定的埋置深度。
在确定埋置深度时,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高度、体型、地基土质、抗震设防烈度等因素。
基础埋置深度可从室外地坪算至基础底面,并宜符合下列规定:1 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可取房屋高度的1/15;2 桩基础,不计桩长,可取房屋高度的1/18。
当建筑物采用岩石地基或采取有效措施时,在满足地基承载力、稳定性要求及本规程第12.1.7条规定的前提下,基础埋深可比本条第1、2两款的规定适当放松。
当地基可能产生滑移时,应采取有效的抗滑移措施。
规定基础埋深的目的: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1.3条高层建筑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
位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深应满足抗滑稳定性要求。
设置地下室可以利用土体的侧压力来防止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的滑移、倾覆,减少结构的整体倾斜;设置地下室挖去了很多土,因而可以降低地基的附加压力,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2、基础具有一定的埋深后,地下室前后墙体的被动土压力和侧墙的摩擦力对基础的摆动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同时可使基础底面的压力趋于平缓。
高层建筑地下室建筑设计要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而地下室作为高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的使用功能、安全性和经济性。
本文将详细探讨高层建筑地下室建筑设计的要点。
一、功能布局高层建筑地下室的功能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停车场、设备用房、储物间、人防工程等。
在设计时,需要根据建筑的用途和业主的需求,合理规划各个功能区域的位置和面积。
停车场是地下室中最常见的功能之一。
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车辆的通行和停放需求,合理设置车道宽度、车位尺寸和转弯半径。
同时,要配备必要的照明、通风和消防设施,确保停车场的安全和舒适。
设备用房包括配电室、水泵房、空调机房等。
这些房间的位置应尽量靠近负荷中心,以减少管线的长度和能耗。
同时,要采取有效的减震、降噪措施,避免设备运行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
储物间的设计要根据存储物品的特点和数量,确定合适的空间大小和布局。
对于一些需要特殊环境的物品,如易燃易爆物品,要设置专门的储存区域,并符合相关的安全规范。
人防工程是高层建筑地下室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内容。
要根据当地的人防要求,合理设置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确保在战时能够提供有效的人员掩蔽和防护。
二、防水与防潮地下室由于处于地下水位以下,容易受到地下水的渗透和潮气的影响。
因此,防水与防潮设计是地下室设计的关键。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防水卷材或防水涂料。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防水材料有SBS 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卷材、JS 防水涂料等。
在选择材料时,要根据地下室的地质条件、水位情况和使用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
其次,要做好地下室的结构自防水。
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加强施工振捣和养护等措施,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抗渗性能。
在节点处理方面,要特别注意施工缝、后浇带、变形缝等部位的防水处理。
这些部位是防水的薄弱环节,需要采用专门的止水带、止水条等材料进行加强。
此外,还要做好地下室的排水系统。
通过设置集水坑、排水沟等设施,及时排除地下室的积水和潮气,保持地下室的干燥。
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的设计【摘要】高层建筑根据建筑功能的需要一般设置地下室。
根据震害调查表明,设置地下室可以减少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减轻上部结构地震破坏。
地下室周边墙体受被动土压力和侧墙的摩擦力对基础的摆动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同时可使基础地面的压力趋于平缓。
设置地下室还可以降低地基的附加应力,减少地基沉降。
而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计算嵌固端,规范对其有完整性和比较高的构造要求。
综上所述,地下室作为高层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设计中应一起重视。
【关键词】高层建筑、地下室顶板、地下室底板、设计、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人口、资源密集的涌入进入城市,使城市化迅速的发展,致使城市用地紧张,城市人口、交通的拥挤。
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且地下室的功能将不局限于原有作为地下室人防、地下车库、地下设备用房和地下后勤服务区等功能,而且将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比如地下商业、地下交通、地下储藏等新的功能。
比如广州的花城广场-珠江新城,高德置地等高层建筑的地下室与花城广场地下公共地下空间、地铁站连为一体形成大型的综合的地下空间。
所以,高层建筑的地下室规模将会越来越大,层数也会越来越多,复杂性也会大大的增加。
因此必须重视建筑地下室的设计。
1.地下室结构的设计要点分析高层建筑地下室的结构设计主要包括外墙、顶板以及楼层板、底板及基础、出入口坡道、楼梯等。
针对地下室不同的位置构件和荷载情况,控制地下室层高,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进行合理精心设计。
1.1规范地下室抗震等级、以及抗震措施的相关规定《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范条文和条文说明明确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室一层相关范围内的抗震等级应该按上部结构采用,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地下室中超出上部结构的部分,其抗震等级可根据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
浅谈高层建筑地下室设计及处理方法地下室是高层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设计与处理方法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安全性、功能性和使用效果。
本文将浅谈高层建筑地下室设计及处理方法。
地下室的设计应注重安全性。
在高层建筑中,地下室通常作为停车场、储存室等功能区域使用,因此其结构需要能够承受大荷载并具备抗震能力。
地下室的结构设计应采用优良的材料和适当的工艺,确保其耐久性和稳定性。
地下室的设计应兼顾功能性。
地下室的布局应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合理设置功能区域,比如停车位、储存室、设备室等。
地下室的通风、照明和排水系统也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以确保功能区域的使用舒适和便利。
地下室的设计还需考虑使用效果。
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往往需要解决透光、采光和避免潮湿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地下室设计中可以采用天窗、明井、透光墙等措施,增加自然光的进入,提高空间的采光度。
适当的通风和防水处理也是解决潮湿问题的关键。
对于地下室的处理,首先需要进行合理的防水处理。
地下室的防水处理应包括地下室墙体、地板的防水,以及排水系统的设计。
其目的是避免地下室内出现渗漏、积水等情况,从而保证地下室的使用安全和舒适。
地下室的设备和管线布置也需要得到合理的处理。
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往往涉及到许多设备和管线的布置,比如通风设备、消防设备、电缆管道等。
对于这些设备和管线的布置,应考虑其与使用区域的关系,保证其布置合理、便于使用和维护。
地下室的安全出口和逃生通道也需要得到充分考虑。
在高层建筑中,地下室往往是灾害发生后的安全避难区域,因此地下室的安全出口和逃生通道的合理布置至关重要。
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人员疏散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并确保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高层建筑地下室设计及处理方法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安全性、功能性和使用效果等。
设计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综合考虑,确保地下室的安全、舒适和便利。
这样才能使高层建筑的地下室更加实用和具有竞争力。
高层住宅地下室施工方法完整版在高层住宅的建设中,地下室施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地下室不仅为居民提供了停车、储物等功能,还在结构上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高层住宅地下室的施工方法。
一、施工前的准备工作1、地质勘察在施工前,需要对施工场地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质结构、土层分布、地下水位等情况,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2、设计规划根据地质勘察结果和建筑物的使用需求,进行地下室的设计规划。
包括地下室的布局、面积、层高、防水要求等。
3、施工方案制定结合设计图纸和现场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应包括施工顺序、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措施、安全保障措施等。
4、材料和设备准备根据施工方案,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如钢材、水泥、砂石、模板、起重机、挖掘机等。
5、人员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确保施工人员熟悉施工工艺和安全操作规程。
二、土方工程1、土方开挖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采用机械开挖和人工配合的方式进行土方开挖。
在开挖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开挖深度和坡度,避免超挖和边坡坍塌。
2、边坡支护如果地质条件较差或开挖深度较大,需要进行边坡支护。
常见的边坡支护方式有土钉墙、灌注桩、钢板桩等。
3、排水措施在土方开挖过程中,要做好排水工作。
可以设置排水沟、集水井等,将地下水和雨水及时排出,保证施工场地干燥。
三、基础工程1、桩基础施工如果设计采用桩基础,需要按照桩基础的施工工艺进行施工。
常见的桩基础有灌注桩、预制桩等。
2、筏板基础施工筏板基础是地下室常见的基础形式之一。
施工时,要先绑扎钢筋,然后安装模板,最后浇筑混凝土。
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要注意振捣密实,避免出现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
3、基础防水基础施工完成后,要进行基础防水处理。
常见的防水材料有防水卷材、防水涂料等。
防水施工要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进行,确保防水效果。
四、地下室结构工程1、钢筋工程根据设计图纸,进行钢筋的加工和绑扎。
钢筋的规格、型号、数量、间距等要符合设计要求,钢筋的连接方式要符合规范要求。
高层建筑地下室建筑设计要点关键信息项:1、地下室功能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防火与疏散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防水与防潮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通风与采光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结构稳定性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设备用房布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停车位设置与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地下室功能规划11 明确地下室的主要用途,如停车场、设备房、储藏室、商业空间等。
111 停车场的设计应考虑车辆通行的便利性和车位数量的合理性,根据建筑规模和使用需求确定车位配比。
112 设备房应包括配电室、水泵房、通风机房等,位置应靠近相关设备的服务区域,且便于维护和管理。
113 储藏室的布局应充分利用空间,满足不同物品的存储要求。
114 商业空间的规划要符合商业运营的规律,包括人流通道、店铺布局等。
2、防火与疏散设计21 按照相关建筑防火规范,设置防火墙、防火门等防火分隔设施。
211 划分合理的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应有独立的疏散通道。
212 疏散通道的宽度、长度和数量应满足人员疏散的要求,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人员能够快速安全地撤离。
213 安装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设备,保证在火灾发生时能够正常工作。
3、防水与防潮措施31 采用有效的防水卷材、防水涂料等防水材料,对地下室的外墙、底板进行防水处理。
311 做好地下室的排水系统,设置集水坑、排水泵等,及时排除积水。
312 加强地下室的通风,降低空气湿度,防止潮湿。
313 对穿墙管道、预留孔洞等部位进行特殊的防水处理,防止渗漏。
4、通风与采光设计41 合理设置通风口和通风设备,保证地下室空气的流通和质量。
高层建筑地下室设计高层建筑地下室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地下室不仅可以提供额外的空间,还可以满足各种功能需求。
合理的地下室设计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空间利用率,增强建筑的功能性和美观性。
一、地下室的功能性设计地下室的功能性设计是高层建筑地下室设计的核心。
首先,地下室应该能够满足建筑物的需求。
例如,需要配备电力、通风、照明等设备来保证地下室的正常运行。
此外,地下室还可以用于停车、仓储、设备房等功能。
因此,在地下室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各种功能需求,布局合理,确保使用方便。
二、地下室的空间规划地下室的空间规划对于整个建筑的使用效果至关重要。
首先,要进行合理的分区划分,将地下室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
例如,将停车区、仓储区、设备房等区域划分清晰,确保各个功能区域之间的交通便利。
此外,还要考虑到人员的流动性,设置合理的出入口,方便人们进出地下室。
在空间规划中,还要注意隔声隔热等问题,以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
三、地下室的安全设计地下室是高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必须保证地下室的结构安全,能够承受建筑物的自重和外部荷载。
其次,要注意消防设施的设置,确保地下室的消防安全。
例如,应配备合适的灭火设备、疏散通道等。
此外,还要考虑地下室的防水和防潮等问题,以确保地下室的持久使用。
四、地下室的美观设计高层建筑地下室的美观设计可以提高整个建筑的形象。
可以通过合理的色彩搭配、照明设计、装饰材料选择等方式来营造美观的地下室环境。
此外,还要注意地下室与地面建筑之间的视觉连贯性,使整个建筑呈现出统一的风格。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地下室设计对于整个建筑的使用效果和功能性至关重要。
合理的地下室设计可以提供额外的空间,满足各种功能需求,增强建筑的美观性和安全性。
因此,在进行地下室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功能性、空间规划、安全性和美观性等方面的要求,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只有通过全面细致的设计,才能打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高层建筑地下室。
第一章工程概况“**”用地范围内城市基础设施完善,道路交通便捷,城市水、电、气管网接口顺畅。
工程的建成对促进城市建设、发展城市经济、改善城市环境将起到积极作用。
该工程由多层商场、餐饮及高层商务宾馆、高层住宅、地下停车场组成。
总建筑面积**m2宾馆(A)**层,总高**m,工程等级Ⅰ级;住宅27(C)、28(B)层,总高100m,工程等级Ⅰ级。
总投资**万元。
其建设地块东西长**m,南北长**m,总用地面积**m2。
用地为城区低层临时用房,整个地块北高南低,坡度4-5%,海拔标高在**m之间。
用地四周为城市干道及单位、住宅用房,其间无大型树木及成片绿地,地块内未发现不良地质构造,无大量地下水存在,无公共设施及市政管网穿过,用地周围交通、通讯及水、电、气设施完善,能够满足建设的需求量。
1.1 工程特点1.1.1建筑特点该工程建筑地下三层,为超市、停车及设备用房;地面裙房五层,为商场、餐饮、娱乐及宾馆大堂;主体结构为三幢点式建筑,临街一幢为38层超高层宾馆,总高**米,背街两幢27(28)层住宅,总高**米。
立面造型以功能为基础,采用现代建筑的处理手法,具有时代感。
1.1.2结构特点本工程地下三层,地下裙房五层,A幢(商务楼)地上38层,B栋住宅地下28层,C 栋住宅地上27层。
G-H轴间设一防震缝(净宽170)将建筑物分为两个独立的结构单元。
A幢(商务楼)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一筒体结构,框架柱,柱网为8.4×8.4m,内筒平面尺寸为12×12m,在第五层处设一1000×5200转换大梁,以形成主楼入口大空间,十六~三十二层楼盖采用主次梁结构体系,梁一般为200×400~300×800,板厚100~130,其它楼层采用井字结构体系,主梁为300×700~300×800,井字次梁为250×550。
板厚100,避难层板厚150,柱为1200×1200~700×700。
高层建筑地下室规范及设计要点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地下室作为高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和设计要点至关重要。
地下室不仅可以提供停车位、设备用房等功能空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高层建筑地下室的规范及设计要点。
首先,从规范方面来看,地下室的设计必须符合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和要求。
防火规范是重中之重。
地下室作为人员和设备较为集中的区域,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必须合理设置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的面积应符合相关规定。
同时,要确保疏散通道的畅通和安全,疏散楼梯的数量、宽度和距离都要满足人员疏散的要求。
此外,还需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报警系统、防烟排烟系统等,以提高火灾发生时的自救能力。
防水规范也不容忽视。
地下室处于地下水位以下,容易受到地下水的渗透和侵蚀。
为了保证地下室的正常使用,必须做好防水处理。
防水等级应根据地下室的使用功能和重要性来确定,一般来说,高层建筑地下室的防水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在防水设计中,要综合考虑混凝土自防水、卷材防水、涂料防水等多种防水措施,并确保施工质量,避免出现渗漏问题。
抗震规范同样是关键。
地下室在地震作用下,需要承担上部结构传来的水平力和竖向力。
因此,地下室的结构设计要满足抗震要求,包括合理的结构布置、足够的抗震承载力和良好的变形能力。
同时,要注意与上部结构的连接,保证整个建筑在地震中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除了规范要求,地下室的设计要点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功能布局是地下室设计的基础。
在规划地下室的功能时,要充分考虑业主的需求和实际使用情况。
常见的功能有停车场、设备用房(如配电室、水泵房、空调机房等)、储藏室等。
停车场的设计要考虑车辆的通行和停放,车道的宽度、转弯半径、停车位的尺寸等都要符合标准。
设备用房要根据设备的类型和尺寸进行合理布置,同时要考虑设备的安装、维修和运行空间。
结构设计是地下室的核心。
高层建筑地下室设计问题及处理对策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土地资源日益紧缺,高层建筑逐渐成为城市中的主要建筑形式。
而高层建筑的地下室设计对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功能性具有重要影响。
在高层建筑地下室设计中常常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合理的处理对策。
本文就高层建筑地下室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及应对对策进行分析。
一、地下室设计问题1. 空间利用率低由于高层建筑周围的地价昂贵,开发商通常会将地下室作为商业空间进行开发。
地下室的空间受到地面上建筑的限制,空间利用率相对较低,难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潜力。
2. 地下室排水问题地下室处于地下水位以上,可能会受到地下水的渗漏和积水问题困扰。
这不仅影响了地下室的使用功能,还会对地下室结构和设施造成损害。
3. 地下室通风与采光问题地下室由于位于地下,通常会存在通风不良和采光困难的问题,给地下室使用带来不便。
4. 地下室结构设计问题地下室结构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地下室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特别是在高层建筑中,地下室的结构必须承受来自建筑的垂直荷载和水平荷载,这要求地下室结构设计更加严谨和复杂。
二、地下室设计对策分析1. 提高空间利用率为提高地下室空间的利用率,设计者可以采用合理的布局和设计手法,如采用柱网结构或跨列结构,增加空间的自由度;利用新型的防水材料和技术,解决地下室排水问题,从而提高地下室的可用空间。
2. 解决地下室排水问题采用有效的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管道、防水涂料和隔水板等,保证地下室内部的排水通畅,防止地下水渗透和积水造成的损害。
3. 改善地下室通风与采光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手法,如设置天窗、采用地下室明渠和人工通风系统等,改善地下室的通风和采光情况,提升地下室的使用舒适度。
4. 加强地下室结构设计与施工在地下室结构设计中,应加强地下室底板、顶板和墙体的设计,在建筑结构中合理设置受力构件,如增设剪力墙、加固柱等,以增强地下室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通过采取以上对策,可以有效解决高层建筑地下室设计中的各种问题,为地下室的使用和功能提供更好的支持,提高高层建筑的整体品质和安全性。
高层建筑地下室与基础设计在当今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而高层建筑的地下室与基础设计,作为整个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使用功能。
地下室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建筑的使用空间,它还承担着诸多重要的功能。
比如,它可以作为停车场、设备用房、储物空间等。
同时,地下室的存在也有助于提高建筑的整体稳定性,抵御地震、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在进行地下室设计时,防水与防潮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由于地下室处于地下水位以下,容易受到地下水的渗透和侵蚀。
因此,必须采用有效的防水措施,如设置防水层、防水混凝土、止水带等。
同时,还需要做好防潮处理,确保地下室内部的湿度在合理范围内,以避免对建筑结构和设备造成损害。
地下室的通风与采光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良好的通风系统可以保证地下室空气的新鲜和流通,减少潮湿、霉菌等问题的产生。
采光方面,可以通过设置采光井、窗户等方式引入自然光线,改善地下室的照明条件。
如果自然采光不足,还需要合理规划人工照明系统,以满足使用需求。
地下室的防火设计同样至关重要。
要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和面积,合理划分防火分区,设置防火门、防火墙等防火设施。
同时,要配备完善的消防设备和疏散通道,确保在火灾发生时人员能够安全疏散。
基础设计是高层建筑的根基,它承受着整个建筑的重量,并将其传递到地基中。
常见的基础形式包括筏板基础、桩基础、箱型基础等。
筏板基础适用于地基承载力较弱、不均匀的情况。
它是一块整体的钢筋混凝土平板,能够有效地分散建筑的荷载,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桩基础则是通过桩身将荷载传递到深层稳定的土层中,适用于地质条件复杂、建筑物荷载较大的情况。
箱型基础是由钢筋混凝土底板、顶板和纵横交错的隔墙组成的一个空间整体结构,具有较大的刚度和稳定性,能够抵抗不均匀沉降。
在进行基础设计时,需要对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勘察和分析。
了解土层的分布、承载力、压缩性等参数,为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提供依据。
高层建造地下室规范及设计要点【高层建造地下室规范及设计要点】一、引言高层建造地下室规范及设计要点旨在确保高层建造地下室的设计、施工、使用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保证地下空间的安全、功能合理和良好的使用效果。
本详细介绍了地下室规范和设计的各个方面要点,为相关设计师、施工方和监管机构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地下室规划和布局1. 地下室位置的选择和考虑因素1.1 与地面建造的衔接1.2 地下室通风和自然采光1.3 地下室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2. 地下室规模和高度的确定2.1 功能需求和设计功能区的划分2.2 地下室与地上建造的协调和平衡2.3 地下室高度对结构和施工的影响3. 地下室进出口和人员疏散设计3.1 主要进出口通道的布置和设计细节3.2 人员疏散通道的设置和要求3.3 安全疏散设备的配置和应急响应机制三、地下室结构设计1. 地下室结构形式和材料选择1.1 地下室结构形式的选择原则和考虑因素1.2 常用地下室结构材料的特点和选择准则2. 地下室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2.1 地下室结构荷载计算和承载能力评估2.2 结构抗震和防水设计2.3 地下室墙体和柱设计要点3. 地下室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控制3.1 施工工艺的选择和组织3.2 地下室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四、地下室设备与管道设计1. 地下室通风与空气质量控制1.1 通风系统的布置和风量计算1.2 地下室空气质量的检测和控制2. 地下室供水、排水与消防设计2.1 地下室供水系统设计要点2.2 地下室排水系统设计要点2.3 地下室消防设施的布置和设计3. 地下室电气与通信设计3.1 地下室电力系统的布置和负荷计算3.2 地下室照明系统的设计和安装要求3.3 地下室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布线要求五、附件列表:(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1. 高层建造地下室设计示意图2. 地下室结构设计计算书3. 地下室设备与管道布置图纸4. 地下室施工工艺方案5. 其他相关和资料六、法律名词及注释:(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1. 建造法: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造法》2. 城市规划法: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3. 安全生产法: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4. 建造设计规范:指的是国家相关的建造设计规范和标准。
高层建筑地下室设置
高层建筑由于其建筑功能和结构本身的要求,大多需要设置单层或多层地下室。
其中,高层建筑是怎样设置地下室的?下面是下面带来的关于高层建筑地下室设置的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高层主楼与地下室车库之间的处理
在大、中城市的写字楼、商住综合楼及住宅建筑中,有时为解决有足够的汽车停放位置,需要设置地下停车库。
当主楼及部分裙房所占地面积较大时,在建筑物下设多层地下室,将部分用作停车库,这是常见的第一种地下汽车库形式。
现在一些住宅小区和商住综合楼楼群中,为了有较好的生活环境,建筑物之前设有庭院绿化,利用地下空间设置1至2层停车库,并与楼房连通,这是近十年来出现的第二种地下汽车库形式。
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使主楼与裙房基础的沉降差值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或通过计算确定沉降差异所产生的基础及上部结构的内力和配筋,也可以不设置沉降缝。
为使裙房基础沉降量接近主楼基础沉降量,
减少沉降值差异,通常设计时可采取下列措施;
裙房基础埋置在与高层主楼基础不同的土层,使裙房基底持力层土的压缩性大于高层主楼基底持力层土的压缩性;
裙房采用天然地基,高层主楼采用桩基础或复合地基;
裙房基础应尽可能减少基础底面面积,不宜采用满堂基础,以柱下单独基础或条形基础为宜,并考虑主楼基底压力的影响。
一般当裙房地下室需要有防水处理时,地面也可采用抗水板的做法,柱基之间设梁支承抗水板或者无梁平板,在抗水板下铺设一定厚度的宜压缩材料,如泡沫聚苯板或干焦碴等,使之避免因柱基或条形基础梁基础沉降时抗水板反而成为满堂基础筏板。
易压缩材料的厚度可根据基础最终沉降值估计。
抗水板上皮至基底的距离不宜小于1m,抗水板下原有土层不应夯实处理,当压缩性低的土层可刨松2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