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曲线设计 纵断面设计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297.50 KB
- 文档页数:14
公路纵断面设计一、概述1.纵断面设计定义沿道路中心线纵向垂直剖切的一个立面。
它表达了道路沿线起伏变化的状况。
道路纵断面设计主要是根据道路的性质和等级,汽车类型和行驶性能,沿线地形、地物的状况,当地气候、水文、土质的条件以及排水的要求,具体确定纵坡的大小和各点的标高。
为了适应行车的要求,各级公路和城市道路中的快速路、主干路及相邻坡度代数差大于1%的其他道路,在纵坡变更处均应设置竖曲线,因而,道路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所组成。
在纵断面图上,通过路中线的原地面上各桩点的高程,称为地面标高,相邻地面标高的起伏折线的连线,称为地面线。
设计公路的路基边缘相邻标高的连线,称为设计线,设计线上表示路基边缘各点的标高,称为设计标高。
在同一横断面上设计标高与地面标高之差,称为施工高度。
当设计线在地面线以上时,路基构成填方路堤;当设计线在地面线以下时,路基构成挖方路堑。
施工高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路堤的高度和路堑的深度。
2.纵断面设计原则2.1设计原则(1)纵坡设计必须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有关纵坡的各项规定,如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按排水要求的最小纵坡等。
(2)为保证汽车以一定的车速安全顺利地通过,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
(3)对沿线的自然条件,应作通盘研究,依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分别处理,使公路畅通和稳定。
(4)按路线起伏综合考虑农田水利方面的特殊要求。
(5)在水文条件不良或地下水位很高的路段,应考虑适当的路基高度。
(6)在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的前提下,争取填挖平衡,节省土石方及其他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
(7)考虑到今后公路改建时,尽量利用原有路面作为新路面的基层或面层的下层。
(8)纵坡设计应与平面设计密切配合协调。
2.2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原则除参照公路纵断面设计的原则外,尚须注意下列各点:(1)为使道路两侧街坊地面水的顺利排除,一般应使路缘石顶面标高低于两侧建筑物的地面标高。
(2)要为城市各种地下管线的埋设提供有利条件,并保证人防工程与各类管线有必要的最小覆土厚度。
第四章纵断面设计第一节概述沿着道路中线竖直剖开,然后在展开即为路线纵断面,见图4-1。
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及经济性的要求,路线纵断面总是一条有起伏的空间线。
一、纵断面设计主要任务与目的纵断面设计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工程经济性等,研究起伏空间线的几何构成与要素,以便达到行车安全迅速、运输经济合理及乘客舒适的目的。
二、地面线与设计线纵断面图是道路纵断面设计的主要成果,也是道路设计的重要技术文件之一。
把道路纵断面图与平面图结合起来,就能准确地定出道路的空间位置。
在纵断面图上有两条主要的线:一条是地面线,另一条是设计线。
1 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反映了地面的起伏与变化情况。
2 设计线它是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和美学等诸因素之后,人为定出的一条具有规则形状的几何线,反映了道路的起伏变化情况。
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组成的。
(1)直线(均匀坡度线)直线有上坡和下坡之分,是用高差和水平长度表示的。
105(2)竖曲线在直线的坡度转折处为平顺过渡要设置竖曲线,按坡度转折形式不同,竖曲线有凹有凸,其大小用半径和水平长度表示。
第二节纵坡及坡长设计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为使纵坡设计经济合理,必须在全面掌握勘测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反复比较定出设计纵坡。
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为: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各项规定;2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
为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顺适地行驶,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或过于频繁。
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缓坡。
连续上坡和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段。
3 纵坡设计应对沿线的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排水等方面综合考虑,视具体情况妥善处理,以保证道路的稳定与畅通。
4 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减少借方和废方,以降低工程造价和节省用地。
设计速度60km_h二级公路-本科生毕业设计摘要辽宁省滨海公路工程CE段全长14.767km。
公路所经地区为滨海平原区,全线采用双向双车道二级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度10米,设计行车时速60km/h。
全线设平曲线14个,线形组合均采用基本型,平曲线最小半径270.028m;设竖曲线29个,其中最大竖曲线半径11207.593(m),最小竖曲线半径2000(m),最小纵坡0.301%。
路线采用的技术指标可以较好的满足该二级公路的通行要求,达到二级服务水平。
由于路线跨越河流、风景区,故设大桥三座、挡土墙一道。
同时,综合考虑地形、土质和水量等完成了道路排水系统的设计,路基防护主要采用挡土墙和草皮防护,路面设计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本设计重视环境保护,尽量使道路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设计中采用多种工程软件进行精确计算来优化设计,设计图纸采用AUTOCAD及Roadleader软件绘制。
关键词:二级公路;挡土墙;沥青路面;预应力T型梁桥桥;边坡防护。
ABSTRACTThe total length of Liaoning province coastal road CE section is 14.767km. The area which the road crosses is coastal areas.And a technical standard of double-way two-lane Secondary road is adopted in the design. The design speed is 60km/h. The width of the subgrade is 10 meters.The basic type of horizontal curve is adopted in this design for all the 14 horizontal curves and its minimum radius is 270.028m. Two vertical curves are designed and its minimum radius is 2000m and 2000m for convex vertical curve and concave vertical curve respectively. The minimum longitudinal grade is 0.301% which meet the drainage. All of the adopted technical standard can meet the B road with the second-class service level. 3 bridge s are designed, which are three large bridges are designed.Different kind of drainage facilities are used in the drainage design. Gravity retaining wall and Mortar rubble are used for the slope protection. The asphalt concrete is used on pavements in this road.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carried through in all the design to make the road consistent with the nature.Different kinds of professional software are used to optimum the design result. The construction documents are completed by AUTOCAD and Roadleader.Key words: two highway; retaining wall; asphalt pavement; prestressed T girder bridge; slope protection.目录第1章绪论 (6)1.1 设计资料 (7)1.1.1气候特征 (7)1.1.2地形与地貌 (7)1.1.3地质与土质 (7)1.1.4植被覆盖与作物等情况 (7)1.2 道路等级的确定 (8)1.3 可行性分析及总体设计原则 (8)1.3.1可行性分析 (8)1.3.2总体设计原则 (9)第2章公路选线 (10)2.1 选线原则 (10)2.2 线形与技术标准 (10)2.3 路线与桥位的配合 (11)2.4 路线设计方案 (11)2.4.1路线设计 (11)2.4.2方案比较 (13)2.4.3方案选择 (14)第3章公路平面线形设计 (15)3.1 概述 (15)3.2 平面线形设计原则 (15)3.3 平曲线要素确定与计算 (15)3.3.1平曲线参数 (15)3.3.2平曲线要素计算 (15)第四章纵断面设计 (21)4.1 纵断面设计概述 (21)4.1.1平纵线形的协调 (22)4.1.2竖曲线作用 (22)4.1.3竖曲线计算 (23)第五章横断面设计 (26)5.1 横断面布置 (26)5.1.1横坡 (26)5.1.2路基边坡 (26)5.2 平曲线加宽及超高计算 (27)5.2.1平曲线加宽 (27)5.2.2平曲线超高 (27)5.3 填料的选择与压实标准 (30)5.3.1填料的选择 (30)5.3.2压实标准 (31)5.4 路基设计 (32)5.4.1路基的干湿类型 (32)5.4.2路基类型 (32)5.5 护坡道和用地范围 (34)5.6 挡土墙的布置 (35)5.6.1挡土墙作用 (35)5.6.2挡土墙的平面布置和适用范围 (35)5.7 路基施工要求及注意事项 (42)5.7.1一般路基施工要求及注意事项 (42)5.7.2构造物处路基施工要求 (42)5.8 土石方数量计算与调配 (43)5.8.1横断面面积的计算 (43)5.8.2路基土石方数量的计算 (43)5.8.3土石方调配 (43)第六章路面结构设计 (45)6.1 概述 (45)6.2 基层组成设计 (46)6.2.1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组成设计 (46)6.2.2级配砂砾基层组成设计 (47)6.3 面层组成设计 (48)6.3.1土基回弹模量的确定 (48)6.3.2累计当量轴次计算 (48)6.4 路面结构设计 (49)6.4.1设计弯沉值和容许拉应力计算 (49)6.4.2新建路面结构厚度计算 (50)6.4.3交工验收弯沉值和层底拉应力计算 (52)第七章路基路面排水设计 (53)7.1 排水的目的和意义 (53)7.2 路基路面排水的一般原则 (53)7.3 路基排水设计相应技术指标 (54)7.4 设计方案 (54)7.4.1地表排水设备 (54)7.4.2路面排水设计 (56)7.4.3路面边缘排水设计 (57)第八章桥梁设计 (59)8.1 桥涵位置的选定原则 (59)8.2 桥涵形式的选择 (60)第九章施工组织设计 (62)9.1 施工前准备工作 (62)9.1.1技术准备 (62)9.1.2人员准备 (62)9.1.3设备准备 (62)9.1.4材料准备 (62)9.1.5施工现场准备 (63)9.2 路基施工 (63)9.2.1路基填料的选择 (63)9.2.2压实标准 (63)9.3 路面施工 (66)9.3.1前导段施工 (66)9.3.2前导段的实施 (67)9.3.3目标配合比设计 (67)9.3.4生产配合比设计 (68)9.3.5生产配合比验证 (68)9.3.6配合比控制 (68)9.3.7混合料的生产 (69)9.3.8混合料摊铺、整平 (70)参考文献 (75)致谢 (76)第1章绪论本次毕业设计题目是《辽宁省滨海公路工程CE段设计》。
平面线形设计1.路线设计1.1 道路等级和技术标准的确定1.1.1 已知资料该地区的初始年交通组成如表1.1.1,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6.5%。
1.1.2 交通量计算由《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可知,确定公路等级要把各种汽车的交通量折合成小客车的交通量。
各汽车代表车型与车辆折算系数见表1.1.2。
表1.1.2各汽车代表车型与车辆折算系数于是初始年交通量:)/(93730.31630.2)161128138266414(5.1)792827554(0.134100日辆=⨯+⨯+++++⨯+++⨯=N1.1.3 公路等级确定其初始年交通量已达9373辆/日,故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可知其道路等级可能不是二级及以下的公路。
因此假设公路设计年限为20年,则设计交通量N :)/(31011%)5.61(9373)1(12010日辆=+⨯=+⨯=--n k N N由设计交通量N=31011(辆/日),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拟定该公路为四车道一级公路。
1.1.4 公路主要技术标准的确定该一级公路路段作为湖南省重要干线公路,其交通量比较大,加之沿线地形比较平缓,地质条件良好,因此设计速度选用80Km/h ,服务水平为二级。
其主要技术标准表见表1.1.4。
表1.1.4主要技术标准表1.2 纸上选线1.2.1 选址原则路线方案的选择首先得考虑该方案能否在国家、省公路网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即是否能够满足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国防的要求和长远利益。
对于一级公路,其主要功能是作为人烟稀少地区的干线公路,部分控制出入,提供城市与城市、城市与较大城镇之间的直接交通服务,生成并吸引大部分远距离的出行。
选线是在符合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下,结合自然条件选定合理路线,使筑路费用与使用质量得到正确的统一,达到行车迅速安全,经济舒适及构造物稳定耐久,易于养护的目的,选线人员必须认真观贯彻国家规定的方针政策,深入实际,综合考虑路线、路基、路面、桥涵等,最后选出合适的路线。
本路段的地形是以丘陵为主,绝对高度最大为165.4m,绝对高度最小为91.1m,属于微丘地形,地质条件良好。
而本路段除了居民区、农田区地势较为平缓之外,大部分的丘陵坡度较大。
因此,在能够保证一级公路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应尽量使工程数量最小、造价最低、运营费用省、效益好,并有益于施工和养护。
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不宜轻易采用低限指标,也不应该片面追求高指标。
选线应同农田基本建设相配合,做到少占田地,注意尽量不占高产田、经济作物田或经济园林等。
选线是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深入勘测,查清楚基础对道路工程的影响程度。
宣先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修路以及汽车运行所产生的影响与污染等问题。
选线是还要尽量避开池塘、水库、高压电设备等,与旅游景点保持适当的距离等。
1.2.2路线方案拟定与比选根据以上的选线原则,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详细研究、综合考虑,现提出以下两个路线方案:方案A:该路线方案全长约1175.45m,该方案有两个交点,且两交点处的转角反向,由于有无法避免的水库,故需设置一座跨径60m左右的中型桥梁。
其充分利用沿线地形,与地形相适应,基本上是顺着低坡前行,尽量避免高挖深填。
避开了居住密集地,需穿越高压电设备和占用少量池塘。
其两个交点处的转角均为17°,其设置的平曲线线形技术指标比较好。
方案B:该路线方案线形短捷顺直,全长约1177.65m,仅有一个交点,需要一座跨径75m左右的桥梁。
其充分利用沿线地形,与地形相适应,基本上是顺着低坡前行,尽量避免高挖深填。
避开了居住密集地,需穿越高压电设备占用少量池塘。
其交点处的转角为18°,可设置较大半径的圆曲线,其设置的平曲线线形技术指标比较好。
大部分远距离的出行。
选线是在符合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下,结合自然条件选定合理路线,使筑路费用与使用质量得到正确的统一,达到行车迅速安全,经济舒适及构造物稳定耐久,易于养护的目的,选线人员必须认真观贯彻国家规定的方针政策,深入实际,综合考虑路线、路基、路面、桥涵等,最后选出合适的路线。
本路段的地形是以丘陵为主,绝对高度最大为165.4m,绝对高度最小为91.1m,属于微丘地形,地质条件良好。
而本路段除了居民区、农田区地势较为平缓之外,大部分的丘陵坡度较大。
因此,在能够保证一级公路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应尽量使工程数量最小、造价最低、运营费用省、效益好,并有益于施工和养护。
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不宜轻易采用低限指标,也不应该片面追求高指标。
选线应同农田基本建设相配合,做到少占田地,注意尽量不占高产田、经济作物田或经济园林等。
选线是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深入勘测,查清楚基础对道路工程的影响程度。
宣先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修路以及汽车运行所产生的影响与污染等问题。
选线是还要尽量避开池塘、水库、高压电设备等,与旅游景点保持适当的距离等。
1.2.3路线方案拟定与比选根据以上的选线原则,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详细研究、综合考虑,现提出以下两个路线方案:方案A:该路线方案全长约1175.45m,该方案有两个交点,且两交点处的转角反向,由于有无法避免的水库,故需设置一座跨径60m左右的中型桥梁。
其充分利用沿线地形,与地形相适应,基本上是顺着低坡前行,尽量避免高挖深填。
避开了居住密集地,需穿越高压电设备和占用少量池塘。
其两个交点处的转角均为17°,其设置的平曲线线形技术指标比较好。
方案B:该路线方案线形短捷顺直,全长约1177.65m,仅有一个交点,需要一座跨径75m左右的桥梁。
其充分利用沿线地形,与地形相适应,基本上是顺着低坡前行,尽量避免高挖深填。
避开了居住密集地,需穿越高压电设备占用少量池塘。
其交点处的转角为18°,可设置较大半径的圆曲线,其设置的平曲线线形技术指标比较好。
方案比较:(1)技术方面:方案A有两个交点,且两交点处转角相反,但转角不是很大,需设置反向曲线,但方案B只有一个交点,且转角与A相当,曲线技术标准均较好,但平曲线技术标准方案B更优于方案A,其行车舒适性也更佳。
(2)经济方面:两个方案的全长几乎相等,均避开了居民区和农田,且都充分利用沿线地形,与地形相适应,尽量保持填挖平衡,但B方案所穿过的高压线数量较多,且方案B 所需桥梁跨度大于方案A。
(3)生态环境方面:方案A、B均未占用农田,最大限度的维持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但B处距离农田较近,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技术指标和生态环境方面方案B优于方案A,在经济方面,两者线路的总长差不多,但方案A要优于方案B。
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选择方案B作为本设计推荐的最佳方案。
1.3 平面定线设计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物和环境相适应,保持线形的连续性和均衡性,并与纵断面设计相协调。
设计路线避开了所有的农田和大部分和池塘,减少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交点处设置半径大小合适的圆曲线,使之与附近的农田和池塘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了该处附近农田和池塘的占用。
该路线由于转角较小,故选用半径1000m ,圆曲线长150m 的设计,符合规范要求。
路线走向及交点如下图所示。
图1.3.1路线走向及交点图以下是平曲线设计的相关计算: (1)交点间距及方位角计算在地形图上读出起点、交点及终点的坐标如下:QD(A): (476038.784,944329.640) JD(B): (475643.966,943969.346) ZD(C): (475333.754,943408.968)AB 段: m d AB 503.534)943969.346944329.640()475643.967476038.784(22=-+-=9126.0817.394294.360475643.967-476038.784346.943969640.944329tan ==-=AB θ"04'372279126.0arctan 180︒=+︒=AB θBC 段:m d BC 513.640)69443969.34943408.968()475643.97754.753334(22=-+-=QD(A)JD(B)806.1216.310378.560475643.97-475333.754943969.346-943408.968tan ===BC θ"2.04'58208806.1arctan 180︒=+︒=BC θ(2)转角计算"8.59'3818"04'37227"2.04'58208︒=︒-︒=-=AB BC θθα(3)路线方位角、转角汇总路线方位角、转角汇总如表1.3.1所示。
表1.3.1路线方位角、转角汇总(4)圆曲线计算 ①JD1转角处:已知=α18°38' 59.8",取圆曲线半径m R 750=,m L s 120=,JD 处圆曲线示意图如图1.3.2。
以下为各字母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α---路线转角 L---曲线长(m ) T---切线长(m ) E---外距(m ) J---校正数(m ) R---曲线半径(m )图1.3.2 JD 处圆曲线示意图各曲线要素计算如下:m R L L q ss 9872.59750240120212024022323=⨯-=-=m R L R L p ss 7998.0750238412075024120238424342342=⨯-⨯=-= m q p R T 27.1839872.592"8.59'3818tan)7998.0750(2tan )(=+︒+=++=α︒=⨯==5837.47501206479.286479.280R L s βm L R L 127.3641202750180π)5837.42"8.59'3818(2180π)2(s 0=⨯+⨯︒⨯-︒=+-=βα m R p R E 854.107502"8.59'3818sec)7998.01000(2sec )(=-︒+=-+=α m L T J 416.2127.36427.18322=-⨯=-= 桩号校核:QDKO+O.0000d +534.503+ABJD K0+534.503-T -183.271ZH KO+351.232+1/2L +1/2×364.127QZ K0+533.296+1/2J +1/2×2.416JD K0+534.503校核无误。
表1.3.2直线、曲线及转角纵断面设计本一级公路路段处于微丘地区,纵坡应均匀平缓。
第一个直线段采用-2%的纵坡,第二个直线路段采用3.12%的纵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