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练习
- 格式:docx
- 大小:19.21 KB
- 文档页数:3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答案1.解析:A.“涂”通“途”,B.“属”通“嘱”,D.“见”通“现”。
答案:C2.解析:A.古义:庄稼收成不好。
今义:心肠狠,暴躁。
B.古义:更加。
今义:增加。
C.古义:耽误、错过。
今义:抢、强取。
答案:D3.解析:罪:归罪,归咎。
答案:D4.解析:A.读cù,密,细密;C耽误;D同“毋”,不要。
答案:B5.解析:于:到。
答案:C6.解析:A生、死:活着的人,死的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C 衣:穿,名词活用为动词。
D王:称王,为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B7.解析:“未之有也”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判断句,B 状语后置句,D省略句:数口之家,可以(之)无饥矣。
答案:C8.答案:(1)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地利不如人和(4)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天下顺之(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9.解析:D项和例句的“胜”都是“尽”的意思。
答案:D10.解析:例句和C项表示肯定语气。
A项表停顿,B项表疑问,D项判断句标志。
答案:C11.解析:D项的“之”是代词,其余是助词。
答案:D12.答案:(1)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种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挨饿了。
(2)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3)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13.答案: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则必悦其亲/悦亲有道/自身不诚/不悦于亲矣14.解析:“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即“未有之也”。
答案:(1)身处下位的人(臣子)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的信任,也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
(2)极端真诚而不能使人感动的人,是没有过这样的事的,不真诚是不能感动人的。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D)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途”,道路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C.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D.弃甲曳兵而走2.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B.弃甲曳兵而走.(跑)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养生:赡养活着的人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3.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D)A.填然鼓.之敲鼓(名词作动词)B.树.之以桑种植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D.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4.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
A.时不我待B.兵不血刃bīng bù xuè rèn出处:先秦·荀况《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义,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
兵器上没有沾上血。
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用法:主谓式;作定语、状语;形容未经交战就取得胜利C.莫衷一是意思:不能断定哪种说法对哪种说法错,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见。
(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莫:还;衷:折中,这里指做出适中的决断。
是:正确,这里指正确的论断、肯定的结论。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D.自愧弗如5.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C)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 有的人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请允许我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通“斑”头发花白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6.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C)A.请以战喻用,凭借B.以五十步笑百步用,凭借c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D.申之以孝悌之义用,凭借7.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B)①寡人之于国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1基础试题03-03 1423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1一、基础回顾(加点字解释、名句填空、画线句翻译)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要点总结(一)实词1、负(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4)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6)久负盛名(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8)誓天不相负(9)不明不暗,负屈含冤(10)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2、数(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2)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天有常道,地有常数矣(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或未易量(5)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6)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7)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8)数吕师梦叔侄为逆(9)范增数目项王(10)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11)数罟不入洿池(二)虚词何1.用作疑问代词。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一、选择题。
1.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河内凶(凶年,谷物收成不好)B.邻国之民不加(更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2.下面的加黑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或百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3.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C.①②④/ ③⑤ D.①②⑤/ ③④4.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5.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6.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B.弃甲曳兵而走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7.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
A.王好战,请以战喻(喜欢)B.谨庠序之教(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C.或百步而后止(或者)D.王道之始也(开端)8.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三项是()①谨庠序之教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⑦D.②④⑤9.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树之以桑B.申之以孝悌之义C.弃甲曳兵而走D.无乃尔是过与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①言,则拜。
大舜有大焉,善②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③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④是与人为善⑤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⑥。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3小题)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2.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例:养生丧死无憾A.然而不王者 B.王无罪岁C.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4.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5.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6.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9.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10、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1.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测试)选择题1、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3、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衣帛矣..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一战..东蒙王 D.忠之属也,可以5、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6、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秩序)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7、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8、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9、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①②⑤/ ③④10、与“树之以桑”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1、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13、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 B.弃甲曳兵而走.(跑)C.养生..不王者(这样却)..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14、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15、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16、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17、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18、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19、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20、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3小题)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2.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例:养生丧死无憾A.然而不王者 B.王无罪岁C.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4.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5.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6.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9.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10、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1.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到,国君治理国家应以_________为本。
2. 孟子认为,国君应_________,使民不饥不寒。
3. 孟子提出,国君应_________,使民有恒产。
4. 孟子强调,国君应_________,使民有恒心。
5. 孟子主张,国君应_________,以养民。
6. 孟子认为,国君应_________,以教民。
7. 孟子指出,国君应_________,以安民。
8. 孟子提出,国君应_________,以富民。
9. 孟子认为,国君应_________,以强民。
10. 孟子强调,国君应_________,以乐民。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出,国君治理国家的根本是什么?A. 富国强兵B. 民为邦本C. 礼教为先D. 法度严明2. 孟子认为,国君应如何对待百姓?A. 严刑峻法B. 宽以待人C. 以德服人D. 以利诱人3. 孟子提出,国君应如何使民有恒产?A. 征收重税B. 轻徭薄赋C. 强制劳动D. 限制自由4. 孟子主张,国君应如何养民?A. 以兵养民B. 以食养民C. 以财养民D. 以德养民5. 孟子认为,国君应如何教民?A. 以武教民B. 以文教民C. 以礼教民D. 以法教民6. 孟子指出,国君应如何安民?A. 以武力安民B. 以德行安民C. 以财宝安民D. 以权势安民7. 孟子提出,国君应如何富民?A. 以战争富民B. 以贸易富民C. 以农业富民D. 以工业富民8. 孟子认为,国君应如何强民?A. 以武力强民B. 以教育强民C. 以财富强民D. 以权力强民9. 孟子强调,国君应如何乐民?A. 以娱乐乐民B. 以文化乐民C. 以宗教乐民D. 以政治乐民10. 孟子主张,国君应如何使民有恒心?A. 以法律约束B. 以利益诱导C. 以道德感化D. 以权力压迫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出的“民为邦本”的观点。
练习4:挖孔训练4(《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寡人之于国也(练习)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3、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解析)1、梁惠王(魏国都城在大梁,梁惠王即魏惠王)曰:“寡人之于(对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荒年,谷物收成不好),则(就)移(使动用法,使…迁移)其民于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移其粟于(到)河内;河东凶亦(也)然(这样)。
察(考察)邻国之政,无如(没有像)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更)少,寡人之民不加(更)多,何也?”2、孟子对曰:“王好(喜欢)战,请(请允许我)以(用)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寡人之于国也》旳体例是( )A.记叙文 B.议论文 C.说理散文 D.诗歌2.《孟子》旳作者为( )A.孟子 B.孟子与其学生 C.司马迁 D.刘向3.《寡人之于国也》课文选自( )A.《战国策·齐策》 B.《论语·季氏》C.《庄子·秋水》 D.《孟子·梁惠王上》4.《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旳孟子旳政治思想为( )A.治国之礼,为政以德 B.以民为本,实行王道C.以法治国,奖励耕战 D.顺应自然,无为而治5.“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旳“凶”字旳含义是( )A.凶恶 B.战乱 C. 恶狠 D.灾荒6.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形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良好社会风尚旳重要措施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7.孟子旳政治思想是( )A.王道B.霸道C.大同 D.小康8.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旳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 D.墨子9.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实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这一目旳旳重要措施是( )A.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10.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来揭示当时社会旳贫富悬殊,这种体现措施是( )A.铺垫B.对比C.反衬 D.象征11.贯穿《寡人之于国也》一直旳论题是( )A. 民何以才可以加多 B.小恩小惠不是王道C.实行王道旳主线措施 D.实行王道旳对旳态度12.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辩论手法旳是( )A. 孟子 B.孔子 C.庄子 D.李斯二、填空题1.《寡人之于国也》说理旳特色是_______。
2.《寡人之于国也》中旳有两个生动旳比方最终演化成为了两句成语,它们是______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及答案一、双基夯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数(cù)罟洿(kuā)池弃甲曳(yè)兵B.孝悌(tì) 饿莩(fú) 养生丧(sānɡ)死C.狗彘(zhì) 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D.衣帛(bó) 畜(chù)养请以战喻(yù)【答案】C(A.洿:wū;B.莩:piǎo,D.畜:xù)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答案】C(A加:①更,②夸大;B直:①只,不过,②通“值”,价钱;C兵:兵器;D 胜:①尽,②超过,胜过。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⑧D.②④⑤【答案】A(①鼓,名词动用;②王,称王;③树:种植;④衣,穿;⑥丧,埋葬。
)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答案】B(都是宾语前置)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⑤【答案】 B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寡人之于国也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曳.(yè)兵数罟..(cùɡǔ)洿.(wū)池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yǎng)序C.孝悌.(dì) 饿莩.(piǎo) 供.(ɡōnɡ)养D.衣.(yī)帛王.(wànɡ)天下不可胜.(shēnɡ)用解析:B项“庠”应为xiánɡ,C项“悌”应为tì,D项“衣”当动词用,应破读为yì。
答案:A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谨庠序之教解析:A项中“颁”通“斑”;B项中“涂”通“途”,道路;“莩”通“殍”,饿死的人;C项中“无”通“毋”,不要。
答案:D3.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者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庠、序都是学校C.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解析:或:有的人。
答案:A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黎民..不王..不饥不寒B.养生..食肉矣D.然而..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七十者可以者,未之有也解析:B项“养生”,古义指供养活的人;今义指保养身体。
C项“可以”,古义“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义是表示同意认可。
D项“然而”,古义是“这样,却”;今义是转折连词。
答案:A5.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组是()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⑧D.②④⑤解析:①项的“鼓”、②项的“王”、③项的“树”、④项的“衣”都属于活用,用排除法,选出A项。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到,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是________。
2. 孟子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只关心自己的利益,那么他的行为可以被描述为________。
3. 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的繁荣不仅取决于物质财富,还取决于________。
4. 孟子提出,对于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________,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5. 孟子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生活在________中,那么这个国家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繁荣。
6. 孟子强调,统治者应该________,这是获得人民支持的关键。
7. 在孟子的观点中,一个国家要想长久发展,必须________,这是国家强盛的根本。
8. 孟子提倡,国家应该________,以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9. 孟子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够________,那么他就能够赢得人民的爱戴。
10.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到,国家治理的最高境界是________,这是国家和谐稳定的标志。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到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什么思想?A. 君主至上B. 人民至上C. 国家至上D. 社会至上2. 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关心人民的哪些方面?A. 物质生活B. 精神生活C. 政治权利D. 所有以上选项3. 在孟子看来,国家治理的首要任务是什么?A. 增加税收B. 强化军事C. 保障民生D. 扩大领土4. 孟子提倡的“仁政”是指什么?A. 以武力征服B. 以德治国C. 以法治国D. 以利诱民5. 孟子认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什么?A. 强大的军队B. 丰富的资源C. 人民的拥护D. 君主的英明6.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到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什么意思?A. 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人口多B. 不担心资源少,而担心资源分配不均C. 不担心国家小,而担心国家大D. 不担心贫穷,而担心不平等7.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与什么有关?A. 统治者的智慧B. 人民的勤劳C. 国家的地理位置D. 国家的自然资源8. 孟子提倡的“王道”是指什么?A. 以武力征服其他国家B. 以德行感化人民C. 以权谋控制人民D. 以利益诱导人民9. 孟子认为,国家治理的最终目标是什么?A. 国家的强大B. 人民的幸福C. 君主的威望D. 国家的统一10.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到的“民为邦本”是什么意思?A. 国家是人民的根本B.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C. 君主是国家的根本D. 法律是国家的根本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出的“仁政”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检测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3.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一战..东蒙王 D.忠之属也,可以5.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6.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9.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10、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二、一词多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穷兵黩武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草木皆兵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三、词类活用(1)然而不王者(2)树之以桑(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填然鼓之(5)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6)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四,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1)斧斤以时进山林(2)申之以孝悌之义(3)未之有也(4)非我也,岁也(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劝学》检测练习一、选择题1、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整理通假字【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夹杂。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多义词辨析【王】然而不王者:读 wàng,名作,动称王;梁惠王曰:读 wáng,名词,君王;【食】谷不可胜食也:动词,吃狗彘食人食:名词,食物【时】不违农时:名词,季节无失其时:名词,机会、时机【以】请以战喻:介词,用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动词,认为【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介词,在【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然】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填然鼓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赵太后曰:“然”: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则】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词类活用【填然鼓之鼓】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七十者衣帛食肉】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树之以桑】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植【王无罪岁】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请以战喻】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谨庠序之教】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词语古今异义【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再,副词今义:常指增加【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人,有时今义:选择连词【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今义:兵器古义:战士,士兵;【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谷不可胜食也】古义:尽今义:胜利【数罟不入洿池】古义:细、密今义:数字或者数数【树之以桑】古义:种植,动词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同意认可固定句式【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耳,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有的……有的……【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基本信息:[矩阵文本题] *1.对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走:逃跑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同“捡”,拾起(正确答案)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错过答案解析:“检”通“敛”,制止、约束。
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尽心焉耳矣(2)弃甲曳兵而走(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单选题] *A.(1)(正确答案)B.(2)C.(3)D.(4)答案解析:B项,“走”,古义为“跑”,今义为“步行”;C项,“然而”,古义为“这样(做了)却”,今义为转折连词;D项,“养生”,古义为“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为“保养身体”。
3.下列各组中画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1)则修文德以来之 /申之以孝悌之义(2)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斯天下之民至焉(3)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4)河东凶亦然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单选题] *A.(1)B.(2)C.(3)D.(4)(正确答案)答案解析:A项的“以”分别是连词,表目的;介词,把。
B项的“之”分别是代词,他;助词,的。
C项的“如”分别是动词,像;连词,如果。
D项的“然”都是代词,这样。
4.下列各组中画线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1)是亦走也 /无乃尔是过与(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谷不可胜食也(3)弃甲曳兵而走 /齐兵乃出(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虎求百兽而食之 [单选题] *A.(1) B.(2)C.(3)D.(4)(正确答案)答案解析:A项,代词,这;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B项,战胜;尽。
C项,兵器,武器;军队。
D项,都是“吃”的意思。
5.下列选项中画线词与例句中画线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例句: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1)七十者衣帛食肉 (2)填然鼓之(3)王无罪岁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单选题] *A.(1) B.(2)C.(3)D.(4)(正确答案)答案解析:例句与A、B、C项的加点字均是名词作动词,D项中的“生”是动词作名词,译为“活着的人”。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一、选择题A. 民无信不立B. 兵者,国之大事也C. 饥寒起盗心D. 寡人之民不加多2. 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梁惠王提出的“邻国之民不加少”的原因是:A. 邻国政治腐败B. 邻国战争频繁C. 邻国百姓勤劳D. 邻国国君仁政A.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B.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C. 断发文身,衣锦繻衣D.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二、填空题1. 《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提出的“______,斯天下之民至焉”表明了仁政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2. 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来讽刺梁惠王的______。
3.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到,养生丧死无憾,才能使______。
三、简答题1. 请简要阐述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出的“王道”主张。
2. 请分析梁惠王在《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治国理念及其不足之处。
3. 孟子是如何通过举例论证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请举例说明。
四、翻译题五、论述题1. 结合《寡人之于国也》的内容,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看法。
2. 请从《寡人之于国也》中选取一个观点,结合现实生活进行阐述。
六、判断题1.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2.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出,只要国君施行仁政,就能立即增加国家的人口数量。
()3. 《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通过比较梁惠王与邻国国君的治国方式,来强调仁政的重要性。
()七、连线题1. 不违农时 A. 检括道路2. 数罟不入洿池 B. 养生丧死无憾3. 断发文身 C. 无失其时4. 检括道路 D. 斯天下之民至焉八、问答题1. 请解释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到的“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的理想状态。
2. 孟子是如何通过对比手法来揭示梁惠王治国方法的不足的?3. 请结合《寡人之于国也》的内容,谈谈你对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