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一)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10
寡人之于国也作者: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1. 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
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2. 寡人:寡德之人。
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今义:形影孤单的人。
之:主位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于:介词,对于。
也:用在主谓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3. 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4.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
5.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6.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
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7. 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8. 亦然:也是这样。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9. 无如:没有像……。
10. 加少:更少。
下文“加多”,更多。
加,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11. 好战:喜欢打仗。
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热衷于互相攻打和兼并。
12. 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
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 è)兵而走。
13. 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14. 鼓之:敲起鼓来,发动进攻。
古人击鼓进攻,鸣锣退兵。
鼓,动词。
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15. 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开始。
兵,兵器、武器。
既,已经。
接,接触,交锋。
16. 弃甲曳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
曳,yè,拖着。
17. 走:跑,这里指逃跑。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18. 或:有的人。
19. 以:凭着,借口。
20. 笑:耻笑,讥笑。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1. 直:只是、不过。
22. 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作品原文梁惠王(1)曰:“寡人(2)之于(3)国也,尽心焉耳矣(4)。
河内(5)凶(6),则移其民于(7)河东(8),移其粟(9)于河内;河东凶亦然(10).察(11)邻国之政(12),无如(13)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14),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15)曰:“王好(hào)战(16),请(17)以战喻(18)。
填(19)然鼓之(20),兵刃既接(21),弃甲(22)曳(yè)兵而走(23),或(24)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25)何如(26)?”曰:“不可!直(27)不百步耳,是(28)亦走也。
”曰:“王如(29)知此,则(30)无(31)望(32)民之多于(33)邻国也。
”“不违(34)农时(35),谷(36)不可胜(shēng)(37)食也.数(cù)罟(gǔ)(38)不入洿(wū)(39)池,鱼鳖不可胜(shēng)食也.斧斤(40)以时(41)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ēng)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shēng)食,材木不可胜(shēng)用,是使民养生(42)丧(sāng)死(43)无憾(44)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45)之始(46)也.“五亩(47)之宅,树(48)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49)矣.鸡豚(50)狗彘(zhì)(51)之(52)畜(xù)(53),无(54)失(55)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56)庠(xiáng)序(57)之教(58),申(59)之以孝悌(tì)(60)之义(6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2)。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63)不饥不寒,然而(64)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65).“狗彘食(66)人食(67)而不知检(68),涂(69)有饿莩(piǎo)(70)而不知发(7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72)也。
《寡ɡu ǎ人r én 之zh ī于y ú国ɡu ó也y ě》先xi ān 秦q ín ·孟m èn ɡ子z ǐ弟d ì子z ǐ梁li án ɡ惠hu ì王w án ɡ曰yu ē:“寡ɡu ǎ人r én 之zh ī于y ú国ɡu ó也y ě,尽j ìn 心x īn 焉y ān 耳ěr 矣y ǐ。
河h é内n èi 凶xi ōn ɡ,则z é移y í其q í民m ín 于y ú河h é东d ōn ɡ,移y í其q í粟s ù于y ú河h é内n èi ;河h é东d ōn ɡ凶xi ōn ɡ亦y ì然r án 。
察ch á邻l ín 国ɡu ó之zh ī政zh èn ɡ,无w ú如r ú寡ɡu ǎ人r én 之zh ī用y òn ɡ心x īn 者zh ě。
邻l ín 国ɡu ó之zh ī民m ín 不b ù加ji ā少sh ǎo ,寡ɡu ǎ人r én 之zh ī民m ín 不b ù加ji ā多du ō,何h é也y ě?”孟m èn ɡ子z ǐ对du ì曰yu ē:“王w án ɡ好h ào 战zh àn ,请q ǐn ɡ以y ǐ战zh àn 喻y ù。
填ti án 然r án 鼓ɡǔ之zh ī,兵b īn ɡ刃r èn 既j ì接ji ē,弃q ì甲ji ǎ曳y è兵b īn ɡ而ér 走z ǒu 。
寡人之于國也原文繁體字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hào)戰,請以戰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1]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穀不可勝(shèng)食也。
數(cù)罟(gǔ)不入洿(wū)池[2],魚鱉不可勝(shèng)食也。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shèng)用也。
穀與魚鱉不可勝(shèng)食,材木不可勝(shèng)用,是使民寡人之于國也插圖養生喪(sāng)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雞豚狗彘(zhì)之畜(x ù),勿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piǎo)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简体字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hào)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èng)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2],鱼鳖不可胜(shèng)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
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
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译:黄河以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
黄河以东的地方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
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译:看看邻国的君主主持政务,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但)邻国的百姓没见减少,我国的百姓没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译:咚咚地击鼓进军,交战开始了,士兵丢盔卸甲,拖着兵器逃跑4、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译:有的跑了—百步后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之后停下来。
那些跑五十步的人耻笑跑一百步的人,您觉得怎么样呢?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译:只要不耽误农时,粮食就吃不完。
细密的鱼网不进入池塘,鱼鳖水产就吃不完。
按季节进山用斧头砍伐林木,那么木材就会用不完。
6、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会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足了。
7、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译: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者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8、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译:在五亩大的住宅旁栽种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
饲养鸡、猪、狗,不要错过它们生长繁殖时机,上了七十岁的人就能够吃上肉了。
9、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认真地办好学校的教育,用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肩挑头顶了。
10、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能够穿丝绸、吃肉食,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这样却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没有的事。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②:“寡人之于国也③,尽心焉耳矣④。
河内凶⑤,则移其民于河东⑥,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⑦。
察邻国之政⑧,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⑨,寡人之民不加多⑩,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1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12),或百步而后止(13),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14)?”曰:“不可,直不百步耳(15),是亦走也(16)。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17),谷不可胜食也(18)。
数罟不入洿池(19),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20),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1)。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2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23)。
鸡豚狗彘之畜(24),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25),申之以孝悌之义(2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7)。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2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9)。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30),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32)。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33)。
’王无罪岁(34),斯天下之民至焉(35)。
”〔注释〕①本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人(今山东邹县),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其门徒编纂其言论而成,是古代儒家重要的经典。
②梁惠王,即魏惠王。
公元前362年,魏国将都城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因而魏又称梁。
③寡人,古时君侯自称。
④焉耳矣,语气词连用,表恳切之情。
⑤河内,魏地,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地区。
凶,荒年、灾荒。
⑥河东,魏地,今山西西南部地区。
⑦以上四句,梁惠王表明自己的惠民政策:河内灾荒时,迁移河内的饥民到河东,调运河东的粮食到河内,河东灾荒时也采用这种办法,救济饥民。
古诗文《寡人之于国也》赏析寡人之于国也先秦:佚名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注释【译文】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
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
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
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梁惠王说:“不行。
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译文分析《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译文分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译文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梁惠王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他自认为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了,因为他在河内发生饥荒时,将河内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并将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当河东发生饥荒时,他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
然而,他发现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减少,自己的百姓也没有增加,因此感到困惑。
孟子用战争做比喻,向梁惠王解释了这个问题。
他说,如果两国的军队在战场上相遇,战败的一方会丢弃盔甲和武器,然后逃跑。
有些人可能会跑五十步,而有些人可能会跑一百步。
如果跑五十步的人嘲笑跑一百步的人,那么他们有什么区别呢?梁惠王回答说,这两者是不同的,跑五十步只是没有跑完全程,但也是逃跑。
孟子接着说,大王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不应该期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的百姓多。
要想让百姓增多,就必须实行“仁政”。
他列举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使粮食丰收;不用细密的渔网捕鱼,使鱼鳖繁殖;按照季节砍伐树木,使木材得到充分利用。
这样,百姓就可以在生活中得到满足,不会有过多的怨恨和不满。
孟子还提到了“王道”的概念,即通过实行仁政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说,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百姓,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生活。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繁荣昌盛,百姓才能拥戴统治者。
梁惠王听了孟子的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愿意改正。
他说,如果能够实行“仁政”,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归顺他,国家就会变得强大。
在当今社会,孟子的“仁政”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府应该关注民生,为百姓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翻译导读: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翻译【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真是够尽心的啦!黄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如此办。
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哪个国家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加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
咚咚地敲起战鼓,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著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尽(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为题,用中文写一篇3000字文章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一篇名为《寡人之于国也》的经典篇章,讲述了一个君王对于国家治理的思考和观点。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同探索这篇文章的原文,并进行翻译和详细阐释。
《寡人之于国也》的原文如下:「夫寡人之于国也,谨法度而无敢忽者三:保民、赋敛、饮食也。
此三者,守之者也。
」这段文字可以被理解为:“寡人治理国家时,有三件事非常重要,必须谨守法度,决不能忽视。
这三件事是保护国民、征收赋税和管理饮食。
”这段文字突出了寡人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视和决心。
下面我们来逐句翻译和解读这篇文章。
“夫寡人之于国也”——这句话开始强调了文章的主题,指出“寡人”对于国家的治理态度。
“谨法度而无敢忽者三”——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严格遵循法度,决不能忽视的事情有三个”。
在古代中国,法度是指国家治理的规范和原则。
“保民、赋敛、饮食也”——这句话列举了三个重要事项,也就是“保护国民、征收赋税和管理饮食”。
“此三者,守之者也”——这句话表达了对于这三件事的重要性,以及必须由君王来守护和负责。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寡人之于国也》的主题是关于君王治理国家的态度和责任。
君王必须紧守法度,并对保护国民、征收赋税和管理饮食三个方面予以重视。
保护国民是君王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之一。
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与其国民的福祉和安全息息相关。
君王必须确保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必要的社会保障,使国民能够安居乐业。
征收赋税是国家维持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之一。
国家需要财政收入来维持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和国防等方面的开支。
君王需要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确保赋税公平合理,并正确使用税收收入,使其对国家和民众都产生积极影响。
管理饮食是君王在国家治理中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饮食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人的体力和精神状态有直接影响。
君王需要保证国民有足够的食物供应,同时注重饮食文化的培养,倡导健康饮食习惯,并防范饮食安全问题。
孟子弟子录《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译文|鉴赏《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下面一起欣赏这篇古文吧!《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及注释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一句一句对应《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对照翻译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这个国家算是尽力了)。
原文: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译文: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我就把百姓转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把黄河以东的谷子转移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遇到荒年也是这样)。
原文: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译文:(我观察邻国的当权者,不如我用心。
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也没有更多,怎么回事呢?)原文: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
咚咚的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逃跑五十步之后停止,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来,凭借自己跑五十步的人耻笑逃跑百步的人,那么你觉得怎么样?)原文: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梁惠王回答说:不行,只不过是没跑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原文: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七十的人有衣服穿,有肉吃,百姓不饿肚子,不挨冻,这样的却还不称王的人,从来没有过)原文: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译文:(诸侯贵族家的狗和猪吃人吃的粮食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原文: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百姓饿死了,就说是收成不好,不是我的罪过)’原文: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文:(这跟杀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原文: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大王不要归罪于收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