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与列举分论点”
- 格式:ppt
- 大小:119.00 KB
- 文档页数:18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5篇模版]第一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材料作文就是给了考生一个背景材料,不限定话题,但考生要做的是从所给的材料中准确地概括出一个话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立意。
快速正确审题、立意是在写作材料作文中至关重要。
稍有不慎,就会全盘皆输、前功尽弃。
如何审题?一般遵循以下几个步骤:一、通读材料,全面理解材料,抓中心话题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但作为考场作文,不是写什么都可以,按出题者的意图,作文范围会有一定的指向性。
所以考生一定要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抓中心话题去写作。
举例:阅读下面的材料,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五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间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块雨披。
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
汉克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
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汉克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来,挡在了一朵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面。
从材料来看,审题的突破点在于爸爸回答汉克“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
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关键词:“保护弱小”。
所以,本篇文章最佳的立意是以“保护弱小”这中心话题展开。
在此基础上可以有以下的立意: 1.保护弱势群体,对贫弱同情悲悯;2、矜悯孤弱,3、心怀的人是幸福的4、能力有多大,护弱的责任有多大5、你、我、他,人人都可以成为护弱的天使一些学生过于关注汉克最后的举动,或者关注汉克保护的对象,没全面理解材料,抓住中心话题,将材料理解为是保护大自然,保护植被,热爱生命(这种立意仅仅体现了材料最后一句话,不能体现父、母、哥和汉克之间的爱护)等,甚至有学生为了让立意出新,反弹琵琶,剑走偏锋,将立意确定为“弱者”不“弱”,“弱者”也可以强大等。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讲解及例文赏析面对材料,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
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一、材料作文的特点近年来,材料作文命题采用新的设计思路,被称为新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
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新材料作文可写的内容和角度是多样的,考生可以从中选定一个来写。
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明确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含义,不得套作或抄袭;其中“材料范围”,是衡量考生作文是否符合题意的最后界限。
撤销话题,强化材料,使试题更具开放性,更能启动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典型例题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鲸遇到身体瘦小的沙丁鱼时,便张大嘴巴跟在逃命的沙丁鱼后面穷追不舍,离海滩越来越近了,鲸却浑然不知。
等鲸以极快的速度接近海滩时,要避开险境已经太迟了,巨大的身体因为惯性冲上了海滩,陷在海沙中无法动弹。
而沙丁鱼只要很少的水就可以存活甚至逃生。
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
材料的大概内容是鲸为了追捕沙丁鱼陷入海滩,而沙丁鱼却逃生了。
我们首先看巨大的鲸是怎样陷入沙滩的,因为它只看到沙丁鱼,没有看到险境沙滩,才会落得沙丁鱼没吃到,反而陷在沙中动弹不得的结局。
其次,在巨大的鲸眼中,沙丁鱼太渺小了,不足畏惧,只要逮住它,就是一顿美餐,哪里想到小小的沙丁鱼会引它入险境。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分析及参考例文一、审题时应关注五点:①审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告诉你是材料类命题,满分70分。
文章不少于800字。
②审材料。
材料式命题的材料大体可以归为三类,寓言类(包括寓言故事、寓言诗、漫画等赋材料以哲理的文字)、名言类(包括名人之名言、领导之名言等以说理为目的的警言类文字)、新闻类(包括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等现实生活的表述性文字)。
③审导思.这些文字引导你思考的方向。
如“有网友说:这个事件,最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当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
"“请就青年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展开思考,”“认真阅读材料,把握含意。
”④审题核。
题核,指命题的核心部分,它一般要明确题目或话题,如“请就青年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展开思考”、“你支持那个观点?请认真思考”。
退一步要写明“感想、感悟、联想、启示”等指导立意取向的文字。
⑤审要求。
如“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原则:1.整体性原则: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2.多向性原则: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动笔前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适当的筛选。
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三、写作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趴在鱼缸里晒太阳的乌龟对刚被捕捞起来的鲥鱼说:“哎,你马上就要成为盘中佳肴,再也不能像我一样呼吸自由的空气了.”鲥鱼奄奄一息:“虽然我的生命短暂,但我至少领略过江海的辽远;你的生命再长,却从未欣赏过鱼缸外的山色湖光。
”乌龟悠闲地踱了几步,笑着:“连生命都没有了,还拿什么去见识外面的世界?”这个寓言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作文;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抄袭。
材料作文应如何审题立意高二语文黄修锋材料作文指提供一段材料(文字材料或图画材料),然后根据材料的意义点写作文章的作文题。
材料作文比话题作文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考生发挥口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
但有吋隐性材料也曾加了同学们的审题难度。
材料作文题成为了已成为高考的新宠儿,2012年的17份高考题屮,有十五份都是话题作文,由此可见,准确把握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对今后的高考考生來说, 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如何才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笔者就自己的一点教学经验,谈谈审题立意的一些有效方法。
一•抓关键句法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屮,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屮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
例1:有个教授做过•一个实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 并自由找座位坐下。
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H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而的座位。
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
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屮,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本材料的关键词是:“爱坐前排”“成功”(对“前排”的理解不要狭隘)所以抓住这两个词语的逻辑关系纽织成句,就会有如下立意:①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②要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③要树立明确的H标(争第一),④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等。
例2:在瑞士,婴儿降生,医院就会在户籍卡屮输入孩子的姓名、性别、出生吋间及家庭住址。
由于婴儿和大人用统一规格的户籍卡,因此每一个婴儿都有“财产状况”这一栏。
瑞士人在为自己的孩子填写拥有的财产时,写的都是吋间。
他们认为,对i个人,尤其是对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来讲,他们所拥有的财富,除时间外,不会有其他东西。
一个人出生后,到底拥有些什么?说到底,无菲是儿十年的吋间。
议论文的立意与分论点设置编制人:郁红剑审核人:乔本师编制时间:2011 1 18议论文的立意有这样一则故事:有四个营销员接受任务,到庙里推销梳子,第一个营销员空手而回,说到了庙里,和尚说没头发不需要梳子,所以一把都没有销掉。
第二个营销员回来了,销了十多把,他介绍经验说,我告诉和尚,头要经常梳梳,不仅止痒,头不痒也要梳,要以活络血脉,有益健康。
念经念累了,梳梳头,头脑清醒。
这样就销掉了十来把。
第三个营销员销了百十把。
他说,我到庙里去,跟老和尚说,您看这些香客多虔诚呀,在那里烧香磕头,磕了几个头起来头发就乱了,香灰也落在他们头上。
您在每个庙堂的前堂放一些梳子,他们磕完头可以梳梳头,会感到这个庙关心香客,下次还会再来。
这一来就销掉百十把。
第四个营销员说销掉好几千把,而且还有订货。
他说我到庙里跟老和尚说,庙里经常接受人家的捐赠,得有回报给人家,买梳子送给他们是最便宜的礼品。
您在梳子上写上庙的名字,再写上三个字“积善梳”,说可以保佑对方,这样可以作为礼品储备在那里,谁来了就送,保证庙里香火更旺。
这一下就销掉好几千把。
这四个推销员之所以推销结果不同,就在于他们的“思维角度”的不同,第一个推销员仅站在推销者的角度,境界最低,卖不出梳子自在情理之中;第二个推销员想到了和尚,境界稍高,故能卖出十多把;第三个推销员想到了来和尚庙的香客,跳出了和尚本身,境界又高出第二个推销员一筹,故能卖出百十把;而最后一个,他不但想到来庙里的香客的眼前,还想到他们回去后的事情,更有人情味,境界更高,故他不但销掉好几把千把,而且还有订货。
其实写文章的立意不也是如此吗?要发散思考,选择最佳。
写文章最怕文思枯竭,常见有些同学拿到作文题后,咬着笔杆,愁眉不展。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腹中空虚,缺乏写作材料,难以下笔之外,关键还在于不会寻找立意角度。
我们要学会运用多角度思考、逆向思考、批判思考等发散思维,力求发人之所未发。
方法有以下三种。
一、多角度思考多角度思考,就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题目,从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属性,多推敲,多琢磨,去粗取精,由浅人深,从中选择出独特的新“意”来。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汇总一、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
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
”“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
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
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
”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
”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
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
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摘要】高中语文材料作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题立意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文的方向,提高作文的质量。
审题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只有深入理解题目要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
而立意则是作文的灵魂,是表达作者独特观点和思想的关键。
进行审题时,要仔细阅读题目,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和要求;进行立意时,应根据审题的结果确定文章的主题,并深入思考如何引出文章的核心观点。
在写作过程中,还要注意材料作文的特点,即如何合理地结合材料和自己的观点。
审题立意分析对提高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水平至关重要,希望未来高中语文材料作文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分析、重要性、特点、发展、引言、正文、结论、关键、作文、审题立意、文章、目录、内容、文学创作、思维能力。
1. 引言1.1 什么是高中语文材料作文高中语文材料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常见形式,指的是以一定的材料或题材为基础,要求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一种写作形式。
这种作文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还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能够通过对材料的把握和理解,进行有深度、有新意的创作。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这种形式的作文中,学生需要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背诵,更需要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思考,进行合理的创作,展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文学情感。
通过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创作,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自己的文学情感,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
所以,高中语文材料作文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意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为什么需要审题立意分析在高中语文材料作文中,审题立意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撰写文章之前,对于题目的准确定位和理解,以及对主题的深入思考和把握,都是至关重要的步骤。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1.主旨领悟法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作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扎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
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
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
当然,这是显性的。
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们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2.多向发散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
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发散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示例: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遂辞归。
秦青弗止。
饯于郊衢。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从薛谭角度,我们可抓住他“学讴”“未穷青之技”就“辞归”,得出“要谦虚”的启示;也可从他意识到自己远未学到老师的本事而“谢求反”,总结出“要知错即改”的道理。
从老师秦青的角度,我们可从他面对学生的自以为是,并未发怒,而是“弗止。
饯于郊衢”,且“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不一般的举动中,受到启发:“教育要讲究方法”。
然而薛谭“终身不敢言归”的做法值得商榷。
倘若学生真的将老师的本事全部学到家的话,那又何必“终身不敢言归”呢?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另行拜师,博采众长。
当然,提炼出多个观点,应择优而作。
3.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
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探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中考材料作文之审题立意(附中考作文详细解析)中考材料作文之审题立意材料作文指的是根据所给的材料和要求来写作文的形式。
材料作文要求学生根据材料的内容来审题、立意、构思,将材料的中心思想设定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就会出现偏题的问题。
在近几年中考作文中,材料作文越来越受青睐。
面对这种看似陌生的形式,不少考生会感到手足无措。
实际上,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更灵活,更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优势,学生可以通过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选择适合自己的素材和文体进行写作。
一、材料作文的特点材料作文命题材料新颖、广博,形式一般为“材料+ 提示语+ 要求”三部分。
综观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卷材料作文命题,其特点归结起来有四点:1.命题材料的多样性。
2021 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卷材料作文命题材料,内容包括经典的名人故事、名人名言、诗歌名句、寓言故事,在形式方面也有所创新,有的提供开头或结尾,有的利用图画拓展思路,有的摘录美文名句引导,有的呈现自然现象启发&bd;&bd;命题材料形式新颖,内容广博,涵盖面广,内涵丰富,极富文化气息和时代感,而且切近考生生活实际,能给考生以启迪和感动,让考生有真话可说,有真情可抒。
2.引导语的自由性。
材料作文的引导语是命题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一方面约束着写作范围,避免考生茫然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引导写作的方向,避免考生写作时离题、偏题。
3.写作要求的宽泛性。
材料作文在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自选文体,自拟题目,自选立意”的要求,有的还暗含有“根据材料提示,自选话题”的自由。
这些要求都充分体现了材料作文的优势,强化了作文选材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的自由度和开放性,有利于考生抒写自己的个性体验,并且给予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由表达。
4.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
材料作文命题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写作时可以根据材料内容提炼出多个话题,然后从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从多个角度立意,最后选择一个最佳的行文。
时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及观点表述(方案二)【学情分析】本教案适用于本校高二年级平行班。
在高一下学期,学生学习了必修4关注社会的单元知识,对时评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这种时事类材料作文的特点的认识仍有待提高,且经历了一个暑假,再加上高二分班学生层次参差的情况,时评写作教学需要重新巩固。
另外通过第一次时评作文的批改统计后发现:各班学生在开头部分摆现象、亮观点的同学只有十几人,偏离题意的有十几人,40分以上的寥寥无几。
故本次讲评的重点是通过回顾时评的文体知识,由教师引导点拨方法,帮助学生通过掌握正确立意方法,能够在由头部分简练地摆现象、并准确地亮观点,从而达到有效训练作文的目的。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巩固时评文体知识(时评的特点、常见写作思路)。
(2)明确立意及时评开头部分对全文写作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1)能正确理解时事材料的含义。
(2)能根据时事材料所提供的关键词句明确命题意图。
(3)能通过掌握正确立意方法,在由头部分简练地摆现象、准确地亮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消除对时评作文审题立意的恐惧感。
(2)增进时评作文自信与兴趣。
(3)能正确处理生活中的情与理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把握时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
2.学会用鲜明准确的语句来表达观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例文解读、分析、点拨讨论交流、模仿、训练【教学过程】一、作文题目和文体知识回顾1.作文题回顾9月15日《晚报》报道,某大学毕业生小蔡,应聘好不容易进入复试,竟因为一份手写的简历,被公司取消录取资格!原来小蔡在400字的简历里,竟写了24个错别字。
此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请你就此事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2.文体知识回顾(时评特点)(1)都是针对社会现实问题的,都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社会现实意义——时效性、针对性。
(2)要求我们针对材料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一定不能抛开材料谈论问题——就事论事,就事说理(观点要紧扣材料)。
专题02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技巧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
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
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等)、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
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作文水平,考生可以通过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进行写作。
★常见误区★1.断章取义,因小失大。
不能深入理解材料所包含的中心意思和命题者的意图,随便以某个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句子为立足点就开始作文,造成偏题跑题。
2. 只见现象,不见实质。
对那些寓含着深刻哲理的材料,简单地从表面引发,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3. 忽视要求,抛却材料。
不重视对材料之后的作文提示或要求的审读,忽视题目限定的条件,甚至完全抛弃材料,任意发挥,作文主旨与材料毫无关联甚至相悖。
★技法点拨★(一)单则材料的审题立意1、从关键词句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抒情议论的句子)和反复出现强调一些词语,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例如: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解析】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勇于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键性语句是指所给材料的中心句和关键句。
在区分这些关键性语句时,要注意联合复句、偏正复句或联合句群、偏正句群的辨识。
例1: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①在美国阿拉斯加一个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狼消灭了。
②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
③十几年后,鹿群由4000只发展到40000只,但它们体态蠢笨,没有了昔日的灵秀。
④植物也因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
⑤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
⑥人们只好把狼再请回来,鹿又四散奔逃,但却恢复了蓬勃生机。
这是个叙述性材料。
纵观全段文字,⑤⑥两句是关键性语句,句⑤从反面说明错误做法导致的不良结果,句⑥用转折复句从正面指出恢复生态平衡所收到的良好效果,由此不难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例2【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
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
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分析】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范文)第一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范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1.主旨领悟法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作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扎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
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
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
当然,这是显性的。
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们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2.多向发散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
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发散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示例: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遂辞归。
秦青弗止。
饯于郊衢。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从薛谭角度,我们可抓住他“学讴”“未穷青之技”就“辞归”,得出“要谦虚”的启示;也可从他意识到自己远未学到老师的本事而“谢求反”,总结出“要知错即改”的道理。
从老师秦青的角度,我们可从他面对学生的自以为是,并未发怒,而是“弗止。
饯于郊衢”,且“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不一般的举动中,受到启发:“教育要讲究方法”。
然而薛谭“终身不敢言归”的做法值得商榷。
倘若学生真的将老师的本事全部学到家的话,那又何必“终身不敢言归”呢?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另行拜师,博采众长。
当然,提炼出多个观点,应择优而作。
3.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
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探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精选6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篇一【说明】本文系本人于20xx年XX月11日晚在“生成语文研究中心专题讲座”上的讲座稿之浓缩版。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趋向于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作为材料,要求考生“结合生活体验与思考”,对相关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
面对这些时事类材料作文,教师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的指导呢以下我将结合自身在日常作文教学中的体会与做法——姑且大言不惭地说成是“现身说法”吧——以20xx年以来受《文道》杂志(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广东《少男少女》杂志社编辑出版)“时新素材·热点追踪”栏目和《作文合唱团·鲜素材》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直播新素材·时事聚焦”栏目之约所写的时事评论类文章(截取片段),略谈拙见。
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有应该肯定、值得褒扬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或者同一件事情,既有值得褒扬之处,又有应当贬抑之处,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会有不同的见解。
在命题上,此类材料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要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当然,在考场上为了提升作文分数,应尽量选取最佳的角度来立意;应避免模棱两可的“擦边球”式立意。
或者,也可以从二至三个方面来立意,但一定要注意行文时呈现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因果关系等,不可前后自相矛盾。
其实,时评类文章的审题立意和观点陈述最能体现高考考纲在写作“发展等级”中“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有启发作用”的能力要求。
教师可以围绕这些能力要求指导学生对时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
以下从四个方面举例说明。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很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材料作文立意分论点英文回答:Thesis Statement: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pursuit of material possessions has become a pervasive and influential trend, shaping the values, aspirations, and behaviors of individuals. While material wealth can provide certain benefits, it is essential to critically examine its potential impacts on personal well-being, relationships, and the environment. By exploring the consequences of materialism, we can develop a balanced perspective that recognizes both th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material possessions.Supporting Argument 1:Materialism fosters a false sense of fulfillment and happiness. While acquiring material goods may bring temporary pleasure, it does not address underlying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needs. The constant pursuit ofpossessions can create a cycle of dissatisfaction and addiction, as individuals strive relentlessly to fill an unfillable void. True happiness and contentment stem from meaningful experiences, relationships, and personal growth, rather than the accumulation of external objects.Supporting Argument 2:Materialism can damage relationships and undermine social cohesion. The focus on material possessions can lead to envy, competition, and status-seeking behaviors. Individuals may prioritize their possessions over interpersonal connections, resulting in superficial and transactional relationships. Materialism can also create divisions between those who have and those who do not, fostering inequality and social unrest.Supporting Argument 3:Materialism contributes to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challenges.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material goods often involve resourcedepletion, pollution, and waste generation. The pursuit of material wealth can drive economic systems that prioritize profit ov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eading to long-term consequences for the planet and future generations.Conclusion:While material possessions can provide some benefits, it is crucial to maintain a critical perspective on their potential impacts. Materialism can foster a false sense of fulfillment, damage relationships, and contribute to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By recognizing the limitations of material wealth and prioritizing deeper values, individuals can lead more balanced and fulfilling lives.中文回答:论点,在当代社会,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已成为一种普遍且具有影响力的趋势,塑造着个人的价值观、抱负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