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1003.50 KB
- 文档页数:13
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第一节地质地貌景观地貌是各种地表形态的总称。
地球表面的常态地貌包括:盆地、平原、丘陵、山地及高原五种类型。
我国的地貌轮廓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二是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我国地貌景观岩石类型齐全,景观特色鲜明,不仅本身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而且是其他旅游资源和景观的载体。
一、中国山地的分类(一)根据山地形成的原因1.褶皱山褶皱山是地壳岩层原始形状在地壳运动中受到横向挤压,从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
其基本类型有两种:一种是背斜,岩层向上弯曲,表现为地表的隆起,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另一种是向斜,是指岩层向下弯曲的构造。
在没有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一般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断块山指地壳受力后发生变形,其连续性、完整性遭到破坏,形成断层构造。
其中有的部分抬高升起,有的部分陷落,错动上升形成山地。
断块山的特点是山的边线平直,多形成悬崖峭壁,如庐山、秦岭等。
3.褶皱-断块山是地壳受到强烈的褶皱作用,然后断裂抬升而形成的山地,如天山。
4.火山火山所形成的景观有两类:一类是欣赏火山喷发后所形成的地质景观,如锥形的火山锥、漏斗状的火山口、碧绿的火口湖等。
此类地质景观有日本富士山、我国吉林天池的火口湖等。
第二类是观赏火山的喷发和探险休眠的火山口。
目前全世界共有活火山1500多座,美国夏威夷火山和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都是观赏火山喷发和探险休眠火山口的绝佳胜地。
(二)根据山地的高度根据山地的高度,我国的山地可分为五大类型,如下表所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高山和极高山分布在西部青藏高原周围。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享有“世界屋脊”之美誉。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27米,为世界第一高峰。
我国的中、低山和丘陵遍布全国各地,不少山岳风景秀美,环境宜人,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
(三)根据山地的岩性特征1.岩浆岩地质学上又称为“火成岩”,它包括火山侵入岩和火山喷出岩两大类。
中国的旅游与旅游地理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也是一个拥有多样景观和旅游资源的国家。
中国的旅游业与旅游地理关系密切,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也为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旅游与旅游地理的关系,包括中国的旅游地理特点、旅游资源分布以及发展中的挑战和机遇等。
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多样的地理景观,从北方的大漠沙漠到南方的峡谷湖泊,从西部的高原山脉到东部的沿海岛屿,每个地区都拥有独特的风景和文化。
这种多样性成为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基础。
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广泛而多样。
北方的故宫、长城,西北的敦煌、兵马俑,西南的丽江、九寨沟,华南的桂林、西双版纳,东部的上海、北京等地都成为了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这些景点代表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中国的旅游发展离不开旅游地理的支持和推动。
旅游地理考察了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地理特征和旅游者的需求特点。
通过研究旅游地理,可以更好地规划和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产业的效益,并保护和传承旅游地区的文化遗产。
中国旅游地理学者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地理特点的研究,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然而,中国的旅游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一方面,需要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来满足游客的需求,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保护和维护旅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
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需要平衡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中国的旅游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尽管中国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在服务质量、旅游设施和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为了提升中国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需要改善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
然而,中国的旅游业也面临着许多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
同时,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中国梦"和"美丽中国"的目标,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
11-12学年第2学期旅游地理期末论文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姓名:张灌郁学号:A12110324班级:旅游管理1102班任课教师:李绍刚1目录目录 (2)前言 (3)一、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 (3)1.1旅游地理区的概念与特点 (3)1.2旅游地理区划的概念及类型 (3)1.3旅游地理区划的目的及意义 (4)1.4旅游地理区划的原则 (4)二、中国旅游区划经典案例 (5)2.1中国旅游资源区划 (5)2.2中国大陆地区旅游季节气候区划 (5)2.3中国旅游文化区划 (5)2.4中国旅游地理区划 (5)三、我国旅游区划方案 (6)(一)华北—华夏文化—古都古迹名胜旅游区 (6)(二)华中—荆楚文化—湖山峡谷旅游区 (6)(三)华东—吴越文化—江南山水园林旅游区 (7)(四)华南—岭南文化—亚热带、热带山水景观旅游区 (7)(五)东北—关东文化—林海雪原、火山景观旅游区 (7)(六)西南—民族风情—奇山秀水、高山峡谷旅游区 (8)(七)西北—丝路文化—干旱荒漠、绿洲旅游区 (8)(八)内蒙—蒙文化—塞外草原风光旅游区 (9)(九)青藏—藏文化—高原寒旱草原、冰雪旅游区 (9)(十)港澳台—中西文化—海岛、海湾现代风貌旅游区 (9)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0)附录:我国旅游区划方案 (11)2旅游区划的原则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前言中国地域辽阔、起源古老、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多元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及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时空分布的不平衡,导致中国旅游资源出现明显的地域分异。
中国旅游地里区划已有很多方案,但迄今为止还尚未进行正式的旅游区划。
本文仅是笔者个人提出的中国旅游区划方案,如有偏颇之处尽请谅解。
一、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1.1旅游地理区的概念与特点旅游地理区简称旅游区,是在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的地域旅游单元,是指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风景名胜地域综合体。
它是在旅游景观即自然风景发生的自然地理基础和人文景观形成的人文地理基础上具有相对一致性和共同联系,并以旅游城市为中心和旅游接待设施为主要标志,以广泛的内外旅游经济联系为纽带的开放型地域旅游综合体,是属于风景区之上的高层次、主系统的大尺度风景名胜地域。
旅游区划的应用旅游区划就是旅游业地域结构体系之区域分异,他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正确揭示客观存在的不同等级的旅游地理环境及旅游资源有着重要意义,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1、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实地考察综合分析,找出比较合理的旅游区界线。
2、确定个旅游区的性质、特征和低位,指出今后发展的方向。
3、分析确定区内各旅游经济中心等.其原则有1、考虑区位原则2、考虑协调管理因素3、考虑旅游资源类型4、考虑完整性原则【1】一、两种中国旅游区划方案的介绍:1、旅游地理区划以郭来喜为主要代表,按照旅游带、旅游省、旅游区这三个层次结构来划分中国的旅游区.旅游带:一级旅游区,跨省、市、自治区的旅游地域组织,依据相似性原则旅游省:二级旅游区,以现有省、市、自治区行政区划为基础,适应我国现行旅游管理体制,依据保持行政区域完整性原则旅游区:三级旅游区,可以是一个旅游业发达的大城市,也可以由几个旅游城市共同组成。
依据资源近似性、运输便捷性、管理方便性原则依据上述原则,作者将全国划分为9个大旅游带: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上具体上看:【2】2、而教材作者吴国清等人拟按三个层次即一级旅游区(旅游大区)、二级旅游区(旅游亚区)、三级旅游区(旅游区)来划分中国的旅游区。
旅游大区:一级旅游区,从地理区位、旅游资源、区域来发等角度出发,考虑旅游区位相近、保持行政区完整性等原则.它是跨越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旅游地域组织。
旅游亚区:二级旅游区,与各省级行政区域一致,即与现有的省级辖区范围相同。
旅游区:三级旅游区,依据旅游资源的近似性、依托中心城市、运输便捷性和管理方便性等,以主要旅游城市、旅游景区为中心划分。
旅游区是旅游区划体系中最基层的旅游地域单元,可以依托一个旅游中心城市,也可以是几个旅游城市的联合体,由方便的交通相联系这样划分的各个旅游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每个旅游区都应有足够分量的旅游资源,有较扎实的经济基础和相应的接待能力。
2023-11-03CATALOGUE 目录•四川旅游资源类型•四川旅游资源等级•四川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四川旅游发展探讨•四川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01四川旅游资源类型四川拥有许多著名的自然景观,如九寨沟、峨眉山、黄龙等,这些景点以独特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吸引着大量游客。
自然旅游资源自然资源四川位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拥有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包括高山峡谷、森林、草地、湿地等。
地理环境四川的气候条件也非常适宜旅游,如成都平原的温带湿润气候,以及高海拔地区的寒带和寒温带气候。
气候条件人文旅游资源民族文化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也吸引着大量游客。
美食文化四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麻辣、鲜香、口感丰富而著名,许多游客都慕名而来品尝四川美食。
历史文化四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三星堆、金沙遗址等,这些景点代表着古代巴蜀文化的辉煌。
革命历史四川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地区之一,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许多重要地点和事件。
纪念设施为了纪念革命历史和先烈,四川建设了许多纪念设施和博物馆,如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等。
红色旅游资源02四川旅游资源等级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水景著称,享有“人间仙境”之美誉。
九寨沟位于乐山市,以山景为主,兼有佛教文化特色,被誉为“佛教名山”。
峨眉山5A级旅游景区都江堰位于成都市,以灌溉工程文化著称,为世界文化遗产。
青城山位于成都市,以道教文化和山水景观为主,被誉为“天下幽”。
4A级旅游景区3A级及以下旅游景区阆中古城位于南充市,以古城风貌和民俗文化为主,享有“阆苑仙境”之美誉。
乐山大佛位于乐山市,以石刻艺术和佛教文化为主,为世界文化遗产。
03四川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分布情况概述四川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分布于全省各地市州,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
旅游资源类型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等,其中自然景观主要包括山水景观、森林景观等,人文景观则包括历史文化遗址、古镇古村等。
景区空间分布模式分析及优化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休闲和旅游问题。
景点旅游业是国内外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
同时,景区的空间分布模式对于景区经济发展效益和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本文将对景区空间分布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
一、景区空间分布模式分析景区空间分布模式是指景区分布在空间中的规律性和特征性。
景区空间分布模式的类型可分为集中型、分散型和混合型。
集中型是指景区集中在某一区域内;分散型是指景区分散在不同区域;混合型是指景区呈集中分散型混合局面。
1. 集中型景区集中型景区有着明显的聚集效应和经济效益,容易形成景区集群,并形成旅游区旅游圈和景区品牌效应。
但是,集中型景区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人流过多、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2. 分散型景区分散型景区分布在不同地区,其游客来源较广泛,能够有效削减旅游资源的开发压力,避免了环境破坏。
同时,它也存在着旅游效价低、难以形成景区品牌效应和经济效应弱的问题。
3. 混合型景区混合型景区的分布方式介于集中型景区和分散型景区之间。
在一个较大的地理区域内,有多个旅游景区分散分布,但其中有一个或几个景区规模较大,可形成集群,引导游客集中游览。
混合型景区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都要优于集中型景区。
二、景区空间分布模式优化建议1. 建设集中型景区,实现旅游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
但要注意避免产生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2. 发展混合型景区,大力推进旅游品牌的建设,增强旅游产业的品牌效应。
3. 优化分散型景区的布局结构,集中规划场所,提升游客体验。
4. 着力打造旅游区旅游圈,建立旅游资源联动机制和协同效应机制,提高景区集群的凝聚力。
5. 加强景区管理,协同环境保护和旅游经济发展,实现环境保护和旅游经济的双重效益。
三、结论景区空间分布模式对于景区经济发展效益和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建议各地景区能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选择适合的景区空间分布模式,以最优的配置方案增强景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摘要:乡村旅游地作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游客中具有广泛的吸引力。
本文通过对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揭示了乡村旅游地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以及影响这些特征的因素。
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发达的经济区域。
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到自然环境、旅游资源、交通设施、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可为乡村旅游地的发展和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中国;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一、引言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借助农村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开展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等活动的旅游形式。
乡村旅游地的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乡村旅游资源的国家,各方面对乡村旅游的发展都非常重视。
因此,研究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根据统计数据,乡村旅游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发达的经济区域。
具体而言,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份是乡村旅游地最为集中的地区。
其中,河南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山东省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江苏省的苏州、扬州、南通等乡村旅游地以其园林、古镇等独特景观享有盛誉;浙江省的西湖、乌镇等乡村旅游地是中国乡村旅游的瑰宝。
三、影响中国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因素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地发展的重要基础。
优美的自然风光、清洁的空气、丰富的水资源等对于吸引游客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自然环境的好坏对于乡村旅游地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中国旅游产业的区域分布与发展趋势研究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在全球旅游业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旅游产业是中国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也是国家支柱性产业之一,目前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中国旅游产业的区域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旅游资源的分布不均和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不同。
本文将探讨中国旅游产业的区域分布与发展趋势。
一、中国旅游产业的区域分布1.东部地区中国的东部地区是旅游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先进的旅游服务设施,是国内外游客前往的主要旅游目的地。
东部地区的旅游产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中上海、广州、深圳、福州等城市的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拥有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2.中部地区中国的中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区域。
中部地区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如世界文化遗产张家界、武当山、黄山等,以及鄂尔多斯草原、大别山、九寨沟等。
中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但是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3.西部地区中国的西部地区是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大西北草原、大漠、丽江古城、川西藏区、三峡等,其中三峡是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中国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4.东北地区中国的东北地区是旅游资源相对较少的地区之一,但也拥有一些独特的旅游资源,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长白山天池等。
东北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还需要通过政策扶持和资源整合来加强发展。
二、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1.多元化中国旅游产业将越来越注重多元化的发展,旅游产品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而是将更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加入其中,如主题乐园、度假村、水上乐园、高尔夫球场等,以及更多的生态、教育、健身等元素。
中部六省重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空间格局分析陈勤昌;夏莉惠;蒋莉;王凯【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1)003【摘要】旅游资源赋存空间分布格局直接影响到区域旅游业发展能力.择取中部六省12类重要旅游资源,先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法判定旅游资源分布的均衡程度;再运用ArcGIS核密度工具对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采取资源优势度法量化资源赋存状况,以廓清中部六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基本格局.结果表明:中部六省旅游资源分布均衡程度较低,分布态势呈显著“高—低”集聚特征;自然旅游资源为零星团簇状分布,呈现“南多北少”的空间格局,而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呈“北密南稀”的片状分布;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度序次分别为安徽(87.38%)、江西(79.25%)、湖北(71.43%)、山西(70.08%)、湖南(45.58%)和河南(29.44%),资源禀赋状况存在着梯度差,旅游资源分布省际差异显著.【总页数】6页(P63-68)【作者】陈勤昌;夏莉惠;蒋莉;王凯【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相关文献】1.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旅游资源调查及其空间格局分析 [J], 曹涛;杨杰2.川南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分析研究 [J], 卢小丽3.中部六省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发展态势分析 [J], 周丽4.浙江省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分析 [J], 董燕娜5.基于OTA信息的旅游资源吸引力空间格局分析——以广西左右江革命区为例[J], 钟佩; 段文军; 信慧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