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复习之特殊句式(1)判断句
- 格式:pptx
- 大小:507.68 KB
- 文档页数:12
文言文特殊句式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有以下四种: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一:判断句(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文判断形式。
如:(1)陈胜者.,阳城人也.。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乃”、“则”、“悉”、“皆”、“为”、“本”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多见。
如(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5)环滁皆.山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7)臣本.布衣【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这”,作为判断句的主语。
如:是进.亦忧,退亦忧。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避险苦其心志。
3.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二:倒装句四种类型:(1)宾语前置(2)定语后置(3)状语后置(4)主谓倒装(1)宾语前置A:(疑问代词+宾语+动词),疑问代词有“何、谁、胡、恶、安、奚”等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宋何罪之有何以战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常见的否定词:不、莫、勿、弗、未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如:忌不.自信C: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心词+数量词)如:为人五..……为手卷、为念珠各一......,窗八尝遗余核舟一...(中心词+定语+者)如: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吴儿善泅者.数百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D:状语后置(用“以”和“于”组成介词短语和状语,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如:(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3)徐喷以.烟(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5)屠惧,投以.骨。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比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文言文专题复习—特殊句式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装。
下面我们分别进行梳理: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有判断标志,“者………也”“为”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和氏璧,天下之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此乃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例:人为鱼肉,我为刀俎。
《鸿门宴》2.直接用“是”表被动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例: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3.没有判断标志词例: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注意:判断句,翻译时,要翻译出判断动词“是”。
文言文特殊句式(二):被动句1.有被动标志词例: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例: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2.用介词“被”直接表示被动例: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3.意念被动句例: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文言文特殊句式(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例: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省略谓语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3.省略宾语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4.省略介词例: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注意:翻译时,补充的成分要加括号。
文言文特殊句式(四):宾语前置1.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古人之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大王来和何操?《鸿门宴》例:不然,何以至此?《鸿门宴》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胡安曷焉奚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例: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4.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强调名词宾语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文言文特殊句式是高考语文必考的重要题型,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记忆对于高考语文复习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请认真复习!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句式有: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固定格式。
提醒: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
如:“鲁迅是绍兴人。
”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
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1.“……者,……也”格式。
“者”表提顿,“也”表肯定。
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环滁皆山也夫战,勇气也刘备,天下枭雄。
(“者也”不用)2.“……是……”格式。
如:自言本是京城女。
《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斯是陋室。
《陋室铭》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吾翁即汝翁。
”(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
)《汉书、项籍传》“吾村十里皆平原。
”《冯婉贞》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5.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第1页(共8页)特别提醒: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也”表判断)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句意表判断)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4、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表判断5、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6、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乃”表判断)7、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也”表判断)8、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表判断)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也”表判断)10、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表判断)11、此亡秦之续耳(“……耳”表判断)12、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为”表判断)1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也”表判断)1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也”表判断)15、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也”表判断)16、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表判断)17、所谓前洞也(“……也”表判断)18、此余之所得也(此后省略了判断词“是”)19、是亦走也(“是”为判断词)20、非我也,岁也(“……也,……也”表判断)2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断)2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无标志的判断句)2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也”,表判断)2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也,……也”表判断)25、此四君者,皆明理而忠信(“者”表判断)26、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27、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28、师者,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者,……也”表判断)2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30、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无标志性判断句)31、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兼表判断)32、腾蛟起风,孟学子之词宗(无标志性判断句)33、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无标志性判断句)34、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无标志性判断句)35、此小大之辩也(“也”表判断语气)36、《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断)37、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判断)38、今臣亡国贱俘(意义判断)39、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表判断)40、和氏壁,天下共传宝也(“……也”表判断)41、我为赵将(“……为……”表判断)42、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为……”表判断)4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也”表判断)44、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者……也”表判断)45、非汉所望也(“……也”表判断)46、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也”表判断)47、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也”表判断)状语后置:1、以其无礼于晋(正常语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2、佚之狐言于郑伯(正常语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正常语序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4、燕王拜送于庭(正常语序应为“燕王于庭拜送”)5、使毕使于前(正常语序应为“使于前毕使”)6、具告以事(正常语序为“以事具告”)7、得复见将军于此(正常语序为“得于此复见将军”)8、当其欣于所遇(正常语序为“当其于所遇欣”)9、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正常语序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10、不能喻之于怀(正常语序为“不能于怀喻之”)1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正常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1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正常语序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13、申之以孝悌之义(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14、树之以桑(正常语序为“以桑树之”)15、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正常语序为“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1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正常语序为“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17、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正常语序为“于刺人而杀之何异”)18、青,取着于蓝,而青于蓝(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1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正常语序为“于物善假也”)20、余威震于殊俗(正常语序为“余威于殊俗震”)21、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正常语序为“非于九国之师抗也”)22、学于余(正常语序为“于余学”)23、不必贤于弟子(正常语序“不必于弟子贤”)24、而耻学于师(正常语序为“而耻于师学”)25、农人告余以春及(“春及”为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以春及告余”)26、将有事于西畴(“西畴”为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于西畴有事”)27、问征夫以前路(“前路”为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以前路问征夫”)28、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于百龄舍簪笏,于万里奉晨昏”)29、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于日下望长安,于云间目吴会”)30、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于上路俨骖騑,于崇阿访风景”)3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32、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33、去以六月息者也(以六月息去者也,介宾短语后置)34、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急于星火:“于〈比〉星火急”)35、以勇气闻于诸候(正常语序:以勇气于诸候闻)36、故燕王欲结于君(正常语序:故燕于欲于君结)37、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壁于柱俱碎矣)38、乃设九宾之礼于廷(正常语序:乃于廷设九宾之礼)39、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40、为降虏于蛮夷(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41、验之以事(正常语序:以事验之)42、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正常语序:尤于天文阴阳历算致思)43、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正常语序: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宾语前置:1、籍何以至此(正常语序为“籍以何至此”)2、大王来何操(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3、沛公安在(正常语序“沛公在安”)4、何为其然也(正常语序为“为何”)5、而今安在哉(“安在”正常语序为“在安”)6、未之有也(正常语序“未有之也”)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8、童子何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介宾短语)后置)。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 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
如借助“……者,……也”“……,……者也”“……,……也”“……者……”等词语等词构成的判断句。
例1:“陈涉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例2:“夫战,勇气也”。
(《曹判论战》)例3:“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例4: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例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例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三章》)例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例8:舍鱼而取熊掌这也。
《鱼我所欲也》例9:此庸夫之怒也。
《唐雎不辱使命》2. 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的判断句。
例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例2:斯是陋室《陋室铭》例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止曾笑耳!”(《狼》)。
例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例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例6: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例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例8: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例9: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例10: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例11:臣本布衣。
《出师表》例1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的省略句。
例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例2: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句。
例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世说新语》)例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三章)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清单(一)——判断句与被动句一、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也”表示判断,“是……也”译为“这是……”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荆轲刺秦王》)“此……也”表示判断,译为“这就是……的事”。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荆轲刺秦王》)“……也”表示判断,“……者(的人),……也”译为“……的人是……”。
4.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此……也”表示判断,译为“这是……”。
5.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者……也”表示判断,译为“……是……”。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不……也”表示否定判断,译为“……这不是……”7.亚父者,范增也。
(《鸿门宴》)“……者……也”表示判断,译为“……是……”。
8.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者也”表示判断,译为“……是……”。
9.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为……”表示判断,译为“……是……”。
10.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也”表示判断,“……者(的人)……也”译为“……的人是……”。
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所以……者,……也”表示分析原因的判断,译为“……的原因是……”。
12.此亡秦之续耳。
(《鸿门宴》)意念判断句,“此……”译为“这是……”。
13.汝是大家子(《孔雀东南飞》)“……是……”表示判断,译为“……是……”。
14.死生亦大矣(《兰亭集序》)意念判断句,译为“……是……”。
15.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也”表示判断,“是……也”译为“这是……”。
16.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者……也”表示判断,译为“……是……”。
1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此所以……也”表示分析原因的判断,译为“这就是……的原因”。
18.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精华版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精华版A一、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是”作判断词是后来的事,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1.⋯⋯者,⋯⋯也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⑦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2.⋯⋯,⋯⋯也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②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的是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④徒慕君之高义也。
⑤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⑦此世所以不传也。
⑧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⑩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者,⋯⋯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②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共有二十多个君王,没有一个是使信约明确而固定的。
)③莲,花之君子者也。
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⑤晏子,齐之习辞者也。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③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④秦,虎狼之国。
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⑦此亡秦之续耳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为”等。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③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④予购三百盆,皆病梅。
⑤梁文即楚将项燕。
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⑦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⑧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⑩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⑾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文言文知识点之特殊句式一、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1、借用“者、也”标志。
(1)……也张骞,汉中人也。
(2)……者,……也南冥者,天池也。
(3)……者,……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借用其他标志,如“为、乃、则、是、非、本”等。
(1)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斯是陋室。
(5)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6)臣本布衣。
3、无标志。
(1)秦,虎狼之国。
(2)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1、有被动标志,如“于、为、见、被”。
于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物物而不物于物。
为将为三军获。
而身为宋国笑。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曹公所追破。
见才高见屈,遭时而然。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信于友。
被国一日被破,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2、被动句式(1)见……于(2)受……于(4)……为所(3)为……所3、无标志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主语省略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谓语省略初为《霓裳》后《六幺》。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宾语省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介词省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
四、倒装句主谓倒装贤哉回也。
大哉,尧之为君也。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
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考点文言特殊句式考纲对接:理解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考点聚焦: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某个人或某种事物进行判断的句子。
这种句式表示的是判断的语气,句末一般为句号,大多以“者”“也”作为标志,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文言文中有时还用副词“本”“素”“固”“皆”“非”等词辅助表示判断。
有时用“为”“是”表判断。
基本篇目中涉及的判断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者,……也。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
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也。
例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用“为”“是”表判断。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同时天涯沦落人。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句子虽然也带有语气助词“也”,但“也”可能表示的是陈述语气,因此,这样的句子是陈述句而不是判断句。
判断句与陈述句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断定什么是什么,后者重在告诉人们某件事情。
例如: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陈述句)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判断句)二、被动句被动句中,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受动者,而不是动作行为的实施者。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常用“见”“于”“为”“被”等词以及“为……所……”“见……于……”等固定结构表示被动(被动句中的“见”只是表被动,没有“看见、见到”之意)。
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见”“于”“为”“被”等词表示被动。
例如:不拘于时。
吾属今为之虏矣!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2.“为……所……”“见……于……”等固定结构表示被动。
例如:若属皆且为所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无标志被动句翻译的时候需要把被动的意思翻译出来。
例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三、省略句文言文中,有些句子往往会省略某个或几个成分,以求句子在表达上更为简洁凝练,这样的句子便是省略句。
省略的情况有两种:1.省略某种基本成分(1)省略主语。
例如:鼓瑟希,铿尔,(曾皙)舍瑟而作。
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2)省略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