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蒜苗》(二)折线统计图
- 格式:ppt
- 大小:3.35 MB
- 文档页数:15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打印版
运用分析法解决复杂的绘制统计图问题例下面是小明记录的某地2014年6个月的月平均气温。
月份1月2月5月7月12月15月平均气温/°C 2 5 22 32 19 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分析观察表中的数据,发现记录的月份不连续,这时横轴表示月份的距离要根据实际月份的多少来确定,这样画出的折线才能真实地反映出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
解答
总结
折线中的每一条线段与横轴(水平射线)的夹角越大(直观地看就是越陡),说明月平均气温变化得越快。
临洮县第三实验小学“导学案”设计课题栽蒜苗(二)(折线统计图)课型探索+展示学习目标1.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合理的预测。
3. 感受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养成认真观察、合理分析的能力。
编写教师聂庆华授课教师聂庆华学习准备课件学案课时共(2)课时第(1)课时学习重点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合理的预测。
学习难点教学版块学生学习活动教师指导活动设计意图及生成教学调整课前训练【预习导入】【问题空间】( 3~5 )分钟一、读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交流李红藏书情况。
二、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展示李红同学的藏书情况,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
二、问题导入,激发求知你能从图中看出李红这几年藏书数量的变化情况吗?今天来学习新的统计图。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复习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找准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做准备。
【自主探究】【展示交流】(20~22)分钟一、感受新知,质疑问难1.提出问题2.整理问题二、自主探究,体会特点1.探究活动一,解决“点”的问题。
2.探究活动二,解决“线”的问题。
(内容详见学案)3.总结拆线统计图的特点。
4. 比较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异同。
一、巧设冲突,揭示课题从条形统计图中确实不容易看出数量的变化情况。
老师有办法,你们想不想学呢?二、激发兴趣,引导质疑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一样都有标题、横轴、纵轴,除了这些,你还想了解折线统计图的哪些知识?三、引导探究,体会特点1.引导完成探究活动一,解决“点”的问题。
【知识链接】通过看点的位置就可以直观看出数量的多少。
2.引导完成探究活动【设计意图】抓住折线统计图中“点”表示数量的多少、“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的特点设计导学活动(一)和(二),学生按导学单的设计内容由浅入深地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合作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理解看数据的方法,体验折线的变化反映数量的变化这一事实,进而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小学数学《栽蒜苗(二)-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栽蒜苗(二)-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
【过程与方法】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在探索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意识到数学来自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表示,出示笑笑栽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提问:你能帮助老师把它制成条形统计图吗?并说一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二)探索新知1.(移开小黑板露出折线统计图)大家请看,老师也做了一个统计图提问:这幅图是怎么得到的?预设:第一个点是蒜苗第2天的高度,是1厘米……把每一个点顺次连接起来……引出折线统计图(并板书)。
提问:观察折线统计图,说一说这几天蒜苗的整体生长情况是怎样的。
想一想,哪段时间蒜苗长得最快?2.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大家认真比较一下这两个统计图,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是都有标题,横线上的数都表示时间,竖线上的数都表示蒜苗高度;不同点是条形统计图使用长条表示蒜苗的高度,而折线统计图用点表示。
学生可能回答用线表示,教师要及时纠正,并板书“点——数量”)再仔细观察,这条线是怎样变化的?(“线——趋势”)(1)估计这株蒜苗第13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2)?这株蒜苗第16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3.画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这样的优点,你想不想学着画一画呢?下面来观察一下老师是怎样画折线统计图的。
(出示课件,讲解画图方法)(三)课堂练习笑笑把室内气温的变化画成下面的统计图。
(1)笑笑每隔( )时测量一次气温。
《栽蒜苗(二)(认识折线统计图)》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学习目标1.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
编写说明本节是利用学生栽蒜苗实践活动的实验数据,学习折线统计图。
教科书安排了四个问题,让学生继续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以及分析的过程:第一个问题是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是怎么画出来的;第二个问题是根据所画的折线统计图说明这儿天蒜苗生长的情况;第三个问题是根据折线统计图说明哪段时间蒜苗长得最快:第四个问题根据学生自己收集的蒜苗生长的数据画成折线统计图,并读出折线统计图蕴含的信息,与同伴交流。
•认一认,说一说,下面这幅图是怎样得到的?教科书直接呈现了根据笑笑栽蒜苗的数据而画出的折线统计图,并在教师引导下对折线统计图进行解读。
这是因为对于折线统计图这个知识,凭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不容易自己探索出来,教科书采用解读的方式,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探索空间。
教科书呈现的对话是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对折现统计图进行解读,“第一个点是蒜苗第2天的高度,是1厘米……”是统计图每个点含义的解读;“把每一个点顺次连接起来……”是对折线统计图画法的解读;“这就是折线统计图,可以让我们形象地看出蒜苗的生长情况”是对折线统计图功能的解读。
•观察折线统计图,说一说这几天蒜苗的整体生长情况是怎样的。
这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的整体走势,判断蒜苗的生长情况,这也是整体把握思想方法的渗透。
•想一想,哪段时间蒜苗长得最快?这是引导学生在把握蒜苗整体生长情况的基础上,对蒜苗生长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什么时候增加得快、什么时候增加得慢。
教科书对变化情况的分析呈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统计图得到数据并进行分析;一种是对图中折线的倾斜程度进行分析。
教科书将这两种方法有机结合,也是对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栽蒜苗(二)》教学参考栽蒜苗(二)(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1.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在教学时,仍可以利用学生栽蒜苗的实验数据,向学生提出“如果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方法”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接着,师生共同讨论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并让学生亲自试一试。
本活动的另一个要点是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提供的有关信息,了解并预测蒜苗生长的趋势。
所以,当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后,接着应是分析与预测:如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蒜苗第20天约长到多少厘米?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并结合生活经验发现蒜苗生长十多天后生长的速度逐渐缓慢并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一发现。
练一练第1题本题讨论的重点是“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
因此,学生在讨论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根据统计图说一说自己所提出的变化趋势的依据,要准确反映统计图中的信息。
第(2)题是分析变化趋势背后的原因,是开放性问题。
这是分析数据的重要方面。
诚然,每个学生由于相关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理解的程度有所不同,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应肯定。
除9~13号持平,21~25号有反弹外,其余时间都在下降。
第2题第(3)题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提出问题,这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可能提出的问题:哪一段时间室内温度最高?16:00以后室内温度将会有什么变化?8:00~16:00的平均室温是多少?答案:(1) 1;(2)从8:00~13:00上升,13:00~14:00持平,14:00~16:00下降。
第3题锻炼时间的长短对跳绳成绩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题目中的折线统计图反映了小玲跳绳成绩提高得快慢与练习跳绳天数的关系。
答案:(1)小玲第5~10天成绩提高最快,第15~20天和第20-25天成绩提高比较缓慢;(2)约118个,约在第12天。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3栽蒜苗(二)(认识折线统计图)∣北师大版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折线统计图,能看懂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2. 使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能根据数据的大小变化,正确地画出折线统计图。
4.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主动探究的精神,以及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2. 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3.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4. 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2. 教学难点: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以及根据数据的大小变化,正确地画出折线统计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栽蒜苗的活动,引导学生回顾统计的基本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 提问:我们之前学习了条形统计图,谁能来说说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2. 探究新课- 出示栽蒜苗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发现数据的变化。
- 提问: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你能用我们之前学过的统计图来表示这些数据吗?- 引导学生发现条形统计图不能很好地表示数据的变化,引出折线统计图。
- 讲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3. 活动一:绘制折线统计图- 分组活动,每组学生根据给出的数据,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纠正学生的错误。
- 汇报展示,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本组的折线统计图,并讲解绘制过程。
4. 活动二:分析折线统计图- 出示一些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数据的变化。
- 提问:从这些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这些信息有什么作用?5. 巩固练习- 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 教师批改,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指导。
6. 总结提升-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