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通信基础
- 格式:doc
- 大小:165.00 KB
- 文档页数:13
数据通信基础知识数据通信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依赖于各类不同的网络技术、传输媒介以及各种通信设备来实现信息的传输。
数据通信作为计算机网络的一个分支领域,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中,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因此,对于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员来说显得格外重要。
一、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指的是通过各种可以传输数据的设备或网络工具将数据以特定的格式从一处传输到另一处的通信过程。
数据本身是以二进制编码方式来存储和传输,这种编码方式只包括数字0和1。
在数据通信领域,每一个0和1被定义为一个比特,也就是二进制信息位。
数据通信是实现计算机之间连接的基础,我们是通过数据通信技术将计算机与其他设备和网络连接起来。
二、数据通信的主要组成部分1.信源:信源指的是产生和发送信息的物理设备。
比如计算机、手机等都是信源的代表。
信源产生的数据信号可能是按照数字或者模拟信号来产生。
2.编码器:在数据信号经过信源后,信源产生的信号不一定是经过处理的二进制码流,因此需要对信源产生的信号进行编码操作,将原始信号转换为正确的数码形式,这就要用到编码器。
3.信道:信道就是传输信息信号的传输媒介,信道的种类很多,例如:电缆、光纤、无线电波等等。
4.解码器:按照收发双方协议规定,收到的信息信号需要进行解码操作,将数码形式转换为指定的信号形式并还原原始信息。
5.信宿:信宿是指接收信息的物理设备,例如计算机、手机等。
三、数据通信的传输模式在数据通信中有两种主要的传输模式: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
串行传输:串行传输是指每一个二进制数位依次流动地发出,它的传输速度比并行传输要慢很多,但是传输的反差强度高。
串行传输通常应用在一些要求传输距离较远、传输速度较慢但是信号质量要求比较高的场合,如电子标签、传感器等。
并行传输:并行传输就是将多个二进制数同时传输,它的传输速度比串行传输要快,但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也比串行传输严重。
数据通信基础一.基础概念1.信号(signal)信息(information)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它是对不确定性的消除。
数据(data)是携带信息的载体。
信号(signal)是数据的物理表现,如电气或电磁。
根据信号中代表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方式不同,信号可以分为两大类:(1)模拟信号:连续信号,代表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是连续的。
(2)数字信号:离散信号,代表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是离散的。
2.频率(frequency)物理学中的频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的次数,是描述振动物体往复运动频繁程度的量。
信号通信中的频率往往是描述周期性循环信号在单位时间内所出现的脉冲数量多少的计量。
频率常用符号f或v表示,单位为赫兹(秒-1)。
常用单位换算:1kHz=1000Hz,1MHz=1000kHz,1GHz=1000MHz。
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约为20~20000Hz,超声波不为人耳所觉察;人的视觉停留大概是1/24秒,故影视帧率一般为24~30fps;中国电源是50Hz的正弦交流电,即一秒钟内做了50次周期性变化;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系统包括 GSM 900:900MHz、GSM1800:1800MHz 及 GSM1900:1900MHz等几个频段;WiFi(802.11b/g)和蓝牙(bluetooth)的工作频段为2.4GHz。
3.信号带宽(Signal Bandwidth)信号带宽即信号频谱的宽度,它是指信号中包含的频率范围,取值为信号的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
例如对绞铜线为传统的模拟电话提供300~3400Hz的频带,即电话信号带宽为3400-300=3100Hz。
4.数据通信系统(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数据通信系统实现信息的传递,一个完整的数据通信系统可划分为三大组成部分:(1)信源(源系统:发送端、发送方)(2)信道(传输系统:传输网络)(3)信宿(目的系统:接收端、接收方)5.信道带宽(Channel Bandwidth)信道是指通信系统中传输信号的通道,信道包括通信线路和传输设备。
数据通信基础知识数据通信是指通过传输介质将数据从一个地点传输到另一个地点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数据通信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者缺的一部份。
本文将详细介绍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包括数据通信的定义、传输介质、数据传输方式、数据通信的协议以及常见的数据通信技术。
一、数据通信的定义数据通信是指将数据从一个地点传输到另一个地点的过程。
在数据通信中,数据被转换成电信号或者光信号,并通过传输介质进行传输。
数据通信可以是在同一地点内的设备之间进行,也可以是在不同地点之间进行。
二、传输介质传输介质是指用于传输数据的物理媒介。
常见的传输介质包括有线传输介质和无线传输介质。
1. 有线传输介质有线传输介质是指通过物理线缆进行数据传输的介质。
常见的有线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
- 双绞线:双绞线是一种由两根绝缘导线以一定的规则缠绕在一起的传输介质。
双绞线通常用于传输较短距离的数据信号,适合于局域网和电话路线等。
- 同轴电缆:同轴电缆是一种由内导体、绝缘层、外导体和外护层组成的传输介质。
同轴电缆适合于传输较长距离的高频信号,常用于电视信号和宽带网络等。
- 光纤:光纤是一种由光导纤维组成的传输介质。
光纤通过光的全内反射来传输数据信号,具有高带宽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常用于长距离的高速数据传输。
2. 无线传输介质无线传输介质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者红外线等无线信号进行数据传输的介质。
常见的无线传输介质包括无线局域网(WLAN)、蓝牙和挪移通信网络。
- 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局域网是一种通过无线电波进行数据传输的局域网。
无线局域网适合于在有线网络无法覆盖的区域提供无线网络连接,常用于家庭、办公室和公共场所等。
- 蓝牙:蓝牙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适合于在个人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蓝牙常用于手机、耳机、键盘和鼠标等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
- 挪移通信网络:挪移通信网络是一种通过无线电波进行挪移通信的网络。
挪移通信网络包括2G、3G、4G和5G等不同的技术标准,适合于挪移电话和挪移互联网等。
数据通信技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第一篇:物理层基础一、数据通信基础概念1. 数据通信:指在两个或多个设备之间传输数据所使用的技术和方法。
2. 信号: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所采用的电、光等物理形式。
3. 信道:数据通过的传输媒介。
4. 带宽:信道所能够传输的数据量。
5. 波特率:信号每秒钟变化的次数。
6. 编码:将数据转换为特定的电信号或光信号。
二、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1. 模拟信号:连续的信号,可以取得任意一连串数值。
2. 数字信号:离散的信号,只能取到有限的数值。
三、调制与解调1. 调制:将数字信号转化为模拟信号的过程。
2. 解调:将模拟信号重新转化为数字信号的过程。
四、常见的调制方法1. 幅度调制(AM):将数字信号调制到载波中的幅度上。
2. 频率调制(FM):将数字信号调制到载波中的频率上。
3. 相位调制(PM):将数字信号调制到载波中的相位上。
五、数字通信系统中的编码方式1. 非归零编码:0对应低电平,1对应高电平。
2. 归零编码:每个位周期的中间都有一次电平变化,0对应低电平,1对应高电平。
3. 曼彻斯特编码:每个比特都由一个位周期内两次电平跳变组成。
4.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每个比特的位周期内第一次电平跳变表示1,否则表示0。
六、常见传输介质1. 双绞线:应用广泛,可分为UTP和STP两种。
2. 同轴电缆:常用于有线电视和以太网。
3. 光纤:传输速度快,适用于远距离传输。
4. 无线电波:适用于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
七、多路复用技术1. 时分复用(TDM):将时间分成若干时隙,不同的信号在不同的时隙进行传输。
2. 频分复用(FDM):将频率带宽分成若干频道,不同的信号在不同的频道进行传输。
3. 波分复用(WDM):利用光的不同波长来实现频分复用。
4. 码分复用(CDM):每个用户分配唯一的码,所有用户共用相同频率带宽,通过解码来实现分离。
八、数据的传输方式1. 单工传输:只有一个方向的传输,如广播电视。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数据通信是一个广泛的领域,它涵盖了很多与数据传输和通信相关的知识和技术。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通信的定义和作用数据通信通常是指通过某种通信媒介(如电缆、光纤、无线电波)传输数字数据的过程。
它可以使得不同的设备(如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并使得人们能够访问远程网络。
数据通信的作用在于促进信息的传输和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化程度。
2.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在数据通信中,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是两个基本概念。
数字信号是由一系列离散的数字来表示的信号,它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
而模拟信号则是由连续的模拟波形来表示的信号,容易受到噪声和干扰的影响。
3.编码和解码技术在数据通信中,编码和解码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
编码技术是将数字信息转换为某种信号格式的过程,常见的编码技术有曼彻斯特编码、差分曼彻斯特编码等。
解码技术则是将接收到的信号解析成原来的数字信息的过程,常见的解码技术有线性解码、非线性解码等。
4.数据传输的基本方式数据传输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点对点传输、广播传输和多播传输三种方式。
点对点传输是指数据只能在两个设备之间进行传输,所需的网络带宽和传输速度较高。
广播传输则是指数据可以在网络中的所有设备之间进行传输,但会占用大量的网络资源。
多播传输则是指数据可以在网络中的一个组中的所有设备之间进行传输,而不影响其他设备。
总的来说,了解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网络技术以及保障信息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学习和掌握有关数据通信的知识,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工作效率。
信道的数据速率计算公式
在使用香农理论时!由于s/n(信噪比)通常较大,因此通常使用分贝(dB)表示,例如。
s/n=1000.分贝表示就是30dB.如果带宽是3KHZ,这时的极限速率是30Kb/s
通常误码率小于10E-6。
8.2 数据通信基础技术
1.信道特性
数据通信的目的就是传递信息,在一次通信中产生和发送信息的一端称为信源,接收信息的一端称为信宿,而信源和信宿之间的通信线路就称为信道。
信道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就是信道容量——也就是信道上数据所能够达到的传输速率。
和信道相关的概念如下。
—带宽:是指发送器和传输媒体的特性限制下的带宽,通常用赫兹或每秒周期表示(对于模拟信道而言,其信道带宽W=最高频率f2-最低频率f1)。
通常是信道的电路制成后,带宽就决定了,因此它是影响信道传输速率的客观性因素。
—噪声: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这种干扰就称为噪声,它会使得信道的传输速率降低。
在数据通信技术中,人们一方面通过研究新的传输媒介来降低噪声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研究更先进的数据调制技术,从而能更加有效地利用信道的带
宽。
图8-2 信道的数据速率计算公式示意图
从图8-2中,可以看出在计算信道的数据速率时有两种考虑的方式。
—有噪声:这时应该使用香农理论。
在使用香农理论时,由于S/N(信噪比)的比值通常太大,因此通常使用分
(S/N)。
例如,S/N=1000时,用分贝表示就是30d 贝数(dB)来表示:dB=10 log
10
B。
如果带宽是3KHz,则这时的极限数据速率就应该是C=3000 log(1+1000)≈3000×9.97≈30Kb/s(考试是会考该知识点的,应该记住这里的转换公式)。
对于有噪声的信道,我们用误码率来表示传输二进制位时出现差错的概率(出错的位数/传送的总位数),通常要求小于10-6。
—无噪声:这时应该使用尼奎斯特定律(也称为奈式定律)。
在计算时,关键的地方在于理解码元和比特的转换关系。
码元是一个数据信号的基本单位,而比特是一个二制数位,一位可以表示两个值。
因此,如果码元可取两个离散值,则只需1比特表示;若可取4个离散值,则需要2比特来表示。
码元有多少个不同种类取决于其使用的调制技术,关于调制技术的更多细节参见后面的知识点,在此只列出常见的调制技术所携带的码元数,如表8-1所示。
无线传输媒介主要包括无线电波,需要专用的频率,易被窃听;微波,可分为地面微波和卫星微波,带宽高、容量大,但受天气影响大;红外,设备便宜、带宽高,但传输距离有限,易受室内空气状态影响。
3.数字编码
知识点详解:
二进制数字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可采用不同的代码,这些代码的抗噪性和定时能力各不相同。
最基本的数字编码有单极性码、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双相码6种,常用于局域网的有曼彻斯特编码、差分曼彻斯特编码,常用于广域网的4B/5B码、8B/10B码。
(1)基本编码。
—极性编码(如图8-3所示):极包括正极和负极,因此从这里就可以理解单极性码,即只使用一个极性,再加零电平(正极表示0,零电平表示1);极性码使用
了两极(正极表示0,负极表示1);双极性码则使用了正负两极和零电平(其
中有一种典型的双极性码是信号交替反转编码AMI,它用零电平表示0,1则使
电平在正、负极间交替翻转)。
(2)应用性编码。
—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曼彻斯特编码(以下简称“曼码”)是一种双相码,用低到高的电平转换表示0,用高到低的电平转换表示1(注意:某种教程中关于此描述是错误的),因此它也可以实现自同步,常用于以太网(802.3 10M以太网)。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以下简称“差分曼码”)是在曼彻斯特编码的基础上加上了翻转特性,遇1翻转,遇0不变(如图8-5所示),常用于令牌环网。
要注意的一个知识点是:使用曼码和差分曼码时,每传输1bit的信息,就要求线路上有2次电平状态变化(2波特),因此要实现100M b/s的传输速率,就需要有200Mhz的带宽,即编码效率只有50%。
图8-5 曼彻斯特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4B/5B编码、8B/6T编码和8B/10B编码:正是因为曼码的编码效率不高,所以在带宽资源宝贵的广域网和速度要求更高的局域网中,就面临困难。
因此就出现了m b n b编码,也就是将m比特位编码成为n波特(代码位)的编码,如表8-4所示。
表8-4 4B/5B编码、8B/6T编码和8B/10B编码的特性及应用
在高速的调制技术中,主要是通过采取多个相位值,使每个码元能够表示的二进制位数增多,从而提高数据传输速度。
例如:可以使用(0°,90°,180°,270°)4个相位,也可以取(45°,135°,225°,315°)4个相位来表示00,01,10,11。
前一种方案刚好是90°的倍数,因此称为QPSK(正交相移键控),后者则为普通的DPSK(四相键控)。
另外,以上三种基本的调制技术经常结合使用,最常见的组合是PSK与ASK结合。
(2)编码技术。
最常用的编码技术是脉冲编码调制技术(PCM),简称为脉码调制。
PCM原理中有以下几个关键知识点。
—PCM要经过取样、量化、编码三个步骤。
—根据奈奎斯特取样定理,取样速率应大于模拟信号的最高频率的2倍。
我们都知道44K Hz的音乐让人感觉到最逼真,这是因为人耳可识别的最高频率约为22KHz,因此当采样率达到44KHz就可以达到最满意的效果。
—量化是将样本的连续值转成离散值,采用的方法类似于求圆周长时用内切正多边形的方法。
而我们平时说的8位、16位的声音,指的就是28,216位量化。
—编码就是将量化后的样本值变成相应的二进制代码。
8.3 传输与交换技术
1.数据通信与交换方式
知识点详解:
(1)数据通信方式。
—按照数据传输方向,可以分为三种:单工通信,即信息只能在一个方向传送,如无线电广播、有线电视等;半双工通信,即双方可交替发送和接收信息,但不能够同时接收和发送,如无线电台、对讲机,由于相对全双工而言,设备价格更低,因此通常在要求不高时使用;全双工通信,即可以同时双向信息传送,如现代电话通信。
—按同步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异步传输,即将各个字符分开传输,字符间插入诸如“起始位”、“终止位”的同步信息,而且通常还需要加入“校验信息”,适合长距离传输;二是同步传输,即顺序地连续传输,通常是在传输前进行同步,然后在传输时双方以同一频率工作,这种通信方式通常用于短距离高速数据传输,如磁盘访问。
2.复用技术
知识点详解:
多路复用技术是把多个低速信道组合成一个高速信道的技术,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数据链路的利用率,从而使得一条高速的主干链路同时为多条低速的接入链路提供服务,也就是使得远程网络的干线可以同时运载大量的话音和数据传输。
多路复用技术最常用的是两个设备:一是多路复用器,在发送端根据约定规则把多个低带宽信号复合成一个高带宽信号;二是多路分配器,根据约定规则再把高带宽信号分解为多个低带宽信号。
这两种设备统称为多路器(MUX)。
多路复用原理如图8-6所示。
图8-6 多路复用原理示意图
(1)多路复用技术。
常见的多路复用技术包括频分多路复用(FDM)、时分多路复用(TDM)和波分多路复用(WDM),其中时分多路复用又包括同步时分复用和统计时分复用。
表8-7中列出了它们的关键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