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中的甘肃水资源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214.01 KB
- 文档页数:5
西部大开发甘肃省发展规划世纪之交,党中央高瞻远瞩,从政治的高度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
为了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把党中央的决策变为甘肃人民的实际行动,实现西部大开发甘肃大发展的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十五”甘肃开发规划由本规划及水利、公路、铁路、民航、电力、生态建设、结构调整、科技、教育、人才等专项规划组成。
规划依据国家确定的西部开发重点领域并结合甘肃实际而制定。
近期开发目标和重大项目主要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年度计划来实施。
一、甘肃在西部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甘肃与陕、宁、新、青、川和内蒙古接壤,光热、土地、生物、旅游、矿产和劳动力资源丰富。
经过50多年建设,形成了有特色的工业体系,具有一定科技实力,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科研基地。
兰州是“一五”国家重点建设城市、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也是国家级西北商贸中心。
这种特殊区位,加上较好的工业、商贸、科技基础和资源条件,决定了甘肃在西北大开发中将发挥重要的依托作用和联结西北省区、促进东西部地区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有史以来,甘肃一直是西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是连接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要道,也是内地经济向少数民族地区辐射的主要过渡带。
加快甘肃的开发建设,将示范、带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甘肃地处黄河、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和西北沙尘暴的重灾区,其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安全。
改善甘肃的生态环境,既有利于甘肃和西北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也为黄河、长江下游竖起一道生态屏障。
甘肃自然环境较差,贫困人口较多,发展难度大,从根本上改变其相对较落后的面貌,对于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实现全国第三步战略目标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开发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富民强省为目标,依靠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壮大城市经济,大力振兴科技教育,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西部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调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也成为国家重点推进的项目之一。
然而,这一战略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对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西部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介绍一些调控措施。
首先,西部地区的大规模开发与建设会带来大量的土地开垦。
这将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一些原始森林、湿地和草地被迫退却,野生动植物失去了栖息地,生态平衡被打破。
为了减少这种负面影响,政府应加强对土地利用的严格管理,确保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其次,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也会给水资源带来压力。
西部地区多山且干旱,水资源稀缺。
但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许多大型水库和水电站建在了这些地区。
这不仅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流动,也导致了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浪费。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措施,避免水资源的枯竭和水污染的发生。
另外,西部大开发也带来了空气和土壤污染的加剧。
大量的工业化生产和能源开采会导致废气和废水排放,高强度的农业生产也会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
这些污染物不仅影响到人类健康,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加强环境监管,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并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此外,西部大开发也对当地社会和文化造成了影响。
许多农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逐渐被改变,一些传统手工艺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因此,需要通过文化保护和传承项目来保护和发展当地的社会和文化特色,让当地居民参与到发展过程中,使发展更加可持续。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需要进行科学的调控。
首先,政府需要加强规划,确保开发项目与保护环境的目标相协调。
其次,应加强环境影响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生态补偿的管理,鼓励企业和个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进行投资。
同时,公众也应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和建设中。
综上所述,西部大开发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通过科学的调控措施,可以减少其负面影响。
开发大西北河西走廊地区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与对策王佑甘肃省张掖市一中 734000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开发大西北河西走廊地区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三废"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大西北开发过程中改善河西地区资源、环境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西北河西走廊资源环境问题原因措施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党和国家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这对经济发展滞后的西北地区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次历史性机遇。
大西北地区地处亚欧腹地,地域辽阔,资源富饶,发展潜力巨大。
大西北的发展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推动力,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和保持西部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保持边疆安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河西走廊介于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东起乌鞘岭北坡古浪峡口,西至玉门关并与新疆的罗布泊洼地相通,南部祁连山、阿尔金山横亘,北部从西到东有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耸峙,长约900km,宽约50km-120km不等,总面积为27.6万km2。
东西分别以大黄山、黑山为界,将走廊分成三个互不相连的内陆河流;域区--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发育了武威—民勤、张掖—高台、酒泉—金塔和玉门—安西、敦煌等绿州。
本区行政区划上包括金昌、武威、张掖、嘉峪关四市和酒泉一地区,下辖20个县(市、区),总人口为460多万。
本区作为西北地区一个重要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在大西北开发过程中将始终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制约,直接影响着大西北开发战略的实施。
1.开发大西北河西走廊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1.1.水资源缺乏是走廊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核心问题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沿海暖湿水汽难以到达,大部分地区年降水不足200mm,具有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青藏高原气候综合影响的特点。
河西走廊各地年降水量在40—200mm之间,全走廊平均年降水量仅为139mm,但祁连山冰川积雪融水为河西地区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水资源补给。
甘肃10年大开发回眸与展望内容提要:本文对甘肃10年大开发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了.回顾,对存在的问题和下一个10年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面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客观地提出下一个10年大开发甘肃仍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继续给予政策优惠和支持帮扶,尤其要加大对甘肃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支持;继续支持甘肃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加大中央财政对甘肃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和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力度;突破行政区划,形成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区;进一步加大对甘肃信贷支持力度;建议个税起征点按西、东北、中、东从高到低分地区阶梯形制定标准。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甘肃;回眸;展望中图分类号:f1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6-0016-04西部大开发第一个10年以打基础为主线,着力点是基本建设、生态环境和人才教育,基本思路是加大投入,打好基础,保障民生。
10年来,甘肃在国家规划指导、重大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的重点支持下,交通基础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10年发展质量最好、增长速度最快、大项目最多、百姓受惠最多,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10年。
一、10年西部大开发,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一)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工农业增长快,产业结构趋向合理西部大开发10年来,甘肃生产总值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09年gdp达到3 382亿元,是2000年的3.2倍,年均增长10.9%;人均gdp12 852元,是1999年的29倍。
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20.1:42.9:37.1调整为2009年的14.7:44.7:40.6,趋向合理。
2000-2008年,甘肃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874.38亿元,年均增长18.67%。
财政收入上了一个台阶,自我调控能力增强。
浅谈西北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水资源问题发表时间:2020-09-10T08:49:14.955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0年17期作者:马利红[导读] 如何在发展西北经济的同时发现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并且重视和解决水资源问题。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第二中学 746000摘要:西北地区地域广阔,自然资源的丰富,光热资源异常充足,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这些使得西北在开发中具有了显著优势。
但西北地区在自然资源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导致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困难重重,影响了开发的进程。
因此,如何在发展西北经济的同时发现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并且重视和解决水资源问题。
关键词:西北地区,生态,水资源一、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特点1.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干燥少雨西北地区高山环列,基本上形成高山与盆地相间的地貌单元。
在当前全球变暖,中国北方干旱化的大趋势中,地处欧亚腹地,四周高山环抱,戈壁沙漠面积奇大,远离海洋的西北地区近50年代以来,降水量呈总体减少的趋势,年均值多已降至500mm以下.如黄土高原地区多为300-500mm.新疆面积大,具有独特的”三山两盆”地貌,其内的塔里木和准葛尔盆地内蒙西部等许多地区几乎终年无降水.,而平原和沙漠区,降水稀少和蒸发强烈,很少或不产生地表径流,是径流的散失区和无流区。
区内的水资源主要有以黄河为代表的外流河流域和内流河流域地表水及其地下水,其量的多寡和分布状况决定着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结构和类型,是制约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因素.2.具有共同的地貌纵剖面西北内陆河流域河川径流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由于地质构造、自然条件垂直分带规律,由源头到尾闾一般要流经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径流区,即径流形成区和径流散失区;要流经几个不同的、有规律的地貌岩相带,即山丘区、山前洪积~冲积倾斜平原、冲积或冲积湖积平原和沙漠等地貌单元;从而使地下水的埋深分布具有自山前向盆地中心逐渐由深变浅的规律。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目前全球有11亿人缺乏安全饮水,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同水有关的疾病。
预计到2025年,全球2/3的人口将生活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地区。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题。
下列措施属于节约利用水资源的是()①人工降雨②污水排入大海③发展节水农业④开展水资源的循环利用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2.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主要体现了水资源的哪一特征()A. 补给的循环性B. 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C. 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D. 水利水害双重性3.目前世界普遍感到用水紧张的原因是()①环境污染严重,水质下降②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大,江河径流量下降③人口急剧增长,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增长过快④世界上的水资源总量不足⑤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A. ①②④B. ②③⑤C. ①③⑤D. ①③④4.人类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化害为利而采取的正确措施是()A. 扩大耕地面积,过量抽取地下水B. 大面积排干湖泊和沼泽C. 大面积植树造林,修水库和跨流域调水D. 对地表径流和水汽输送施加影响5.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工农业生产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人们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地下水枯竭的现象。
据此完成下题。
华北地区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有( )①跨流域调水②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提高水价,强化节水意识③缩小工农业生产规模,减少耗水量④科学种田,实施节水新技术⑤改造自然,实施人工降雨A. ①②④B. ②③⑤C. ①③⑤D. ③④⑤6.结合世界用水量增长图及部分城市生活用水价格图,完成下题。
从有关城市生活用水价格可以得知()A. 北京、新德里人均水资源都很丰富B. 发达国家一般通过价格手段控制用水量C. 伦敦、纽约位于海边,淡水来源丰富D. 东京人均水资源最少7.“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最符合这句广告语意思表达的是()A. 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B. 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C. 人们不仅可以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还可以开采深层地下水D. 把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水调入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8.今后要扩大淡水资源,从长远来看应该用最经济的办法解决()A. 污水处理B. 海水淡化C. 运输南极冰川D. 研制新型节水设备北京市非居民用水价格2016年5月1日起再次上调。
甘肃省水资源利用制约因素及优化路径
徐延文;管东红;王成元;温飞
【期刊名称】《环境保护》
【年(卷),期】2013(41)18
【摘要】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地区面临的生态问题也更加让人担忧。
本文针对甘肃省水资源现状,分析产业发展水资源限制性因素,并提出水资源短缺的解决对策。
【总页数】2页(P72-73)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供需矛盾
【作者】徐延文;管东红;王成元;温飞
【作者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3
【相关文献】
1.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遏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以甘肃省酒泉市高效利用水资源为例 [J], 何景
2.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 [J], 王雅琼;张艳荣
3.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甘肃省民乐县的实证分析 [J], 夏莲;石晓平;冯淑怡;曲福田
4.甘肃省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问题、制约因素与重点路径分析 [J], 刘勇;杜英
5.浅析引洮工程供水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r——以甘肃省榆中县受水区为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肃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目录前言 1第一章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31.1社会经济概况 31.2自然地理概况 3第二章水文地质概况 92.1地下水资源分区划分 92.2水文地质概况 102.3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 132.4人为因素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 20第三章水资源评价 243.1地表水资源数量及变化 243.2 地下水天然资源评价 273.3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及分布 933.4深层承压水可开采储存量评价 1113.5全省水资源总量概述 1193.6主要城市地下水资源分布概况 119第四章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234.1 地下水开采量 1234.2 地下水开采程度 1234.3 地下水利用情况及缺水分析 133第五章地下水资源的变化及潜力分析 1355.1 地下水资源的变化 1355.2 地下水开采潜力分析 1405.3 地下水开采前景预测 141第六章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1486.1 地下水质量特征及变化规律 1486.2 地下水污染状况及变化 1506.3 典型地下水环境问题研究 1526.4 地下水脆弱性概述 157第七章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 1607.1 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1607.2 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161结论 164前言甘肃省是我国最缺水的省份之一,随着全省经济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
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空间分布的广泛性及开采的便利性,已成为我省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用水的重要供水水源。
近十年来,地下水资源在满足各种需求的同时,其数量、质量、时空分布格局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原全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已不能满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开展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对于优化我省水资源配置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甘肃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项目的子项目之一。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方案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国家水利工程,旨在解决我国西北地区严重缺水问题,实现西部大开发和人口集中区域的生态环境改善。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自2000年启动以来,经过多年的规划和建设,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的严重水资源匮乏,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水资源调配方案仍然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难题。
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西部地区的水资源问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水方案。
本文将围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方案展开论述,探讨如何实现有效的水资源调配和保障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供应。
一、背景分析西北地区地处中国幅员辽阔的大陆板块内陆处,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降水分布不均匀,地貌起伏大,河湖湿地资源稀缺,而且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
特别是人口密集的黄土高原地区、内蒙古地区、陕西省、甘肃省等地区,水资源供应严重不足,致使当地人民生活和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作为解决西部地区水资源问题的重大举措,已经成为了解决西部地区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起于长江三峡水库,经三峡水库引水入渠,长江经由山西陕西共建长江流域调水工程,进入京杭大运河,并通过京杭大运河向东南沿线供水,最后抵达北京、天津等地区。
这一工程极大地改善了东部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但是西部地区的水资源问题依然突出。
因此,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需要制定合理的调水方案,实现水资源有效调配,保障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供应。
二、水资源调配方案1、提高输水效率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首要任务是确保输水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针对输水过程中的输水损耗、蒸发蓄水损耗等问题,需要建立科学的输水环节综合管控体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提高输水效率。
具体包括加强输水管道的维护和管理,优化输水工艺,大力推进输水管道的智能化监控,实现输水过程的精准化管理,提高输水效率。
2、建设水资源调配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需建设一系列水资源调配工程,以实现水资源的调配和供应。
这些调配工程包括新建水库、改造既有水库、修建引水渠道、设置各类泵站、修建供水管网等。
西部大开发中的甘肃水资源问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总的认为,甘肃省过去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成绩很大,确实起了历史性的变化,在西部大开发中,省委总的思路很好,干部群众的热情很高,各级领导的决心很大,使我们深受鼓舞。
在省政协座谈会上,政协委员坦率地提出了转变观念的问题,认为西部地区的同志要转变观念,东部地区的同志也要转变观念并反映在全国政协会议分组会议上,东部有些同志,对西部大开发战略方针,有疑虑,认识有差距。
我认为,认识有差距是合乎规律的,是不足为奇的。
因为在一个大事业开始时,认识上总是会有差距的,有的是对情况了解不同,有的呢,对情况了解虽同,但认识的角度不同。
问题在于怎样听取和接纳各方面的意见,取得共识,推进工作。
例如在对水资源的问题上,东部地区一些同志和西部地区一些同志,对情况认识比较一致,都认为在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大开发中,水资源问题是关键。
但由此得出的结论可能完全不同。
从这个认识出发,西部一些同志强调,为了西部地区大开发,必须搞南水北调的“大西线”;东部地区有些同志反过来也认为,由于没有南水北调的“大西线”,因此西部地区不可能大开发。
那么,对甘肃的水资源究竟应该怎样认识,是否必须搞“大西线”? 下边我作一些初步分析。
一、对甘肃水资源的评价根据甘肃省水利厅的资料,甘肃多年平均水资源是294亿m3,人均水资源1150m3,是全国人均的一半,居全国省市区人均水资源的后列,其中黄河流域人均只有750m3。
因此,认为甘肃的水资源是非常紧缺的。
那么,我们来比较一下,处在甘肃前面的有哪些地方:第一是西藏,人均19万多m3;第二位是青海,12万m3;在西部地区还有新疆、贵州、云南、四川。
在全国人均水资源的统计表上,可以看到,处在前面的都是经济不太发达的省份。
就拿北方地区来比较,人均水资源比甘肃少的有北京,人均水资源312m3,天津142m3,河北280m3,山西306m3,山东456m3,河南614m3,辽宁、陕西两省基本和甘肃相仿。
因此,就北方地区来说,辽宁、陕西和甘肃差不多,其余都比甘肃少。
和国外相比,比甘肃少的,我挑了两个典型:一个是以色列,人均水资源390m3;再一个是欧洲的荷兰,大家知道它是由海里开垦出来的,淡水资源非常少,人均水资源659m3。
我们再来看一看,每万元GDP的用水量是多少。
按照1998年的统计,甘肃省1999年GDP是781亿元,那天我记的笔记1997年是931亿元,就是每万元用水1300m3。
我们再来查查看,国内那些水资源比甘肃少或和甘肃差不多的省份,据1998年统计,北京每万元GDP的用水量是201m3,天津161m3,河北534m3,山西360m3,山东355m3,河南518m3,辽宁371m3,陕西556m3,都是三位数,而且都在600m3以下。
与国外相比,以色列全年总用水量18.5亿m3,比河西走廊还要少,但是它1995年的GDP是920亿美元。
每1000美元GDP的用水量是20.1m3。
荷兰全年的用水量是78亿m3,相当于河西走廊的水资源量,1995年的GDP是3959亿美元,每1000美元GDP用水量约20m3。
甘肃按931亿元的GDP来合算美元,每lO00美元的用水量大概是l000m3多一点,比人家差了将近50倍。
从以上这些数据比较分析,甘肃省的水资源量虽然不多,应当说还是很有作为的,关键是两条:一是要根据干旱缺水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方向;二是应当加强保护珍贵的水资源,包括水土保持及防止水质污染。
在这个时候,如果认为必须要搞南水北调“大西线”才能够进行大开发的话,只会产生两种负面作用:一种负面作用就是把外面的人都吓坏,人们会认为你没有“大西线”就不可能搞开发,谁还敢到这里投资;另一种负面作用是把自己该做和能做的事放松。
我们认为,省有关部门对2010年的需水预测明显偏高。
考察组的邵益生同志提供了一份比较性的材料,因考察组第一站到重庆,第二站到西安,第三站到兰州,对3个省市用水情况的资料数据列表比较了一下。
人均水资源甘肃比较紧缺,灌溉面积也是最少,但总用水量甘肃比这两个省市高了很多。
依据我们现在统计的数字,甘肃用水量为121亿m3,减去农用水95亿m3,剩下的为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达25亿m3,这个用水量高得不可理解,估计可能是供水能力,而不是实际用水量。
以2010年的需水预测,工业万元产值的用水量128m3,明显偏高。
当今比较先进发达的国家万元工业产值的用水量是一位数,我们一般在两位数。
而甘肃预测20lO年达到2750亿元的工业产值,万元产值用水仍为100多m3,是不合理的。
这是因为我们许多地方的水利部门,在搞需水预测时,存有两种误解,也可以说是认识上的两个误区。
一是认为用水量是随着工业增长而不断增长。
实际相反,随着经济增长,用水量的增长值逐步减少,经济发展到相当阶段后,用水量是零增长,甚至会负增长。
二是我们有的同志尤其是水利部门的同志认为,供水越多就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实际上工业和城市用水的80%要转化为污水,供水增加后,往往有钱供水,没钱搞污水处理,因为搞污水处理的钱比供水所需费用要高几倍。
所以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水资源总量与我们差不多,人口比我们少很多,人均水资源那么富裕,还强调节水。
为什么呢,因为污水难以处理。
今后我们也必须在增加供水能力建设的同时,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因此,建议进一步研究你们的需水预测,并调减需水预测及相应的供水能力计划,而加强城镇和工业节水防污的建设和农业灌溉节水工程建设。
三、如何解决用水的供需平衡问题我们认为,甘肃省的水资源虽然不多,但只要合理规划,提高用水效率,可以支撑近期的经济发展。
将来可考虑用黄河水利委员会建议的南水北调的西线方案。
许多同志对南水北调“大西线”,有一个美好的愿望,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在可预见的将来,“大西线”缺乏必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是缺乏必要性。
经研究分析,到2030年,人口发展到顶点16亿,并不需要增加大量的耕地,现有规模的耕地可以支撑经济的发展,关键是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农业。
从工程技术的观点看,大西线没有科学资料,无法评价它的可行性。
如究竟要调多少水,要开多少渠,要挖多大的隧洞,要修多高的坝,要多大的工程量,复杂的地质情况又如何,等等,都没有资料,无法评价可行性。
从本省来看,需要了解,南水北调不论哪条线的方案,从南方调来的水都归入黄河,甘肃还是要从黄河取水。
黄河对甘肃来说,山高水深,河西走廊只有通过大柳树水库将黄河水引到河西末端民勤,“大西线”也解决不了河西走廊的根本问题,它也解决不了甘肃中部的问题,甘肃中部只能从挑河引水。
当前甘肃省的主要任务应根据2010年水资源供需平衡的要求,研究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本省的水资源,提高用水的效率,并根据这样的精神,做一个全面科学的水利规划。
对一些重大项目,争取尽早定下来。
如引洮工程,需要抓紧,争取早日立项。
听了引洮规划汇报,我认为是合理的。
甘肃中部问题,只能靠引洮,引洮有足够的水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最近,我又看到天水市提出引洮济渭的设想,其中一个方案扩大引洮四干渠,好像有可能成立。
是否认真考虑一下天水的建议,并研究引洮济渭的可行性。
如从洮河引一定水量到渭河,可缓解渭河上下游的用水矛盾。
另外一个项目是黄河西岸的提灌工程,对甘肃景电三期、白银或其他的一些提灌工程都还是可以考虑的。
再一个大项目就是河西,你们提的再造河西,要建设节水高效型新技术农业示范区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这个设想是很好的。
现在看来,就是要把河西建成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高效农业地区。
为此,过去的规划还需要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应该把重点放在建设节水高效的灌溉农业上,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对疏勒河的规划,原设想移民20万,增加5.3万hm2土地,需要慎重考虑,对疏勒河可能盐碱化的问题需要切实予以重视。
四、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还(草)的问题需要研究1989~1999年的实践经验,作为今后规划的基础。
1989年水利部组织了一次水土流失情况全国遥感测量,1999年又作了一次。
从这10年间的两次对比看,我国东部地区水土流失情况确有改善,中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总体上略有减少,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的面积有些地方比1989年有所增加。
在四川省它是加大了,他们分析了原因;在陕西省陕北略有减少,陕南增加了,我们要求他们分析总结其原因;在甘肃省,情况到现在还不很明确。
如果两张图比较,甘肃水蚀面积1989年的遥感数是10万多km2,1999年面积是14万多km2,增加4万km2。
究竞增加了多少,需要进行分析研究。
应充分利用这样一个科学资料来客观地、科学地分析总结过去10年中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以此为基础做好今后规划。
1.根据这样的经验总结,提出2010年的目标和措施。
王礼先教授是原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院长,他们与蔡(延松)部长一同研究认为,现在提的目标偏高,可能难以达到。
各种措施要钱很多,似乎有重复。
2.关于对降雨量在400mm以下退耕还林(草)要求水利配套的问题,我们认为,降雨量400mm以下的地方林木不能很好成长,应考虑退耕还草或还灌木,因地制宜,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林则林,恢复原来自然生态环境的面貌。
甘肃很多地方的生态环境适合种草发展畜牧业,今后是否在种草和畜牧养殖方面比重加大,充分适应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
3.同意向上反映两个困难。
我们在“两会”以前到云南、四川、贵州,后又到重庆、陕西,都听到两个问题:一是地方税收的减少问题,另一个是提留的减少问题。
这两个普遍反映的问题,准备向中央反映。
因对资料查阅很粗,提到的数据可能有出入,观点也可能有不适当的地方,仅供同志们参考。
甘肃省过去20年来在各方面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就,我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今后一定会取得更大胜利!(本文为钱正英副主席3月24日在甘肃水资源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