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艾青诗选》
- 格式:ppt
- 大小:789.00 KB
- 文档页数:17
整本书阅读系列《艾青诗选》说明:本册包含了《艾青诗选》的重要知识点梳理(作家作品、情节导图、诗歌阅读方法、艾青诗歌的意象、艾青诗歌的艺术手法)和10套通关练习学校:班级:姓名:整本书阅读《艾青诗选》➢作家作品艾青,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正涵,号海澄。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此诗时第一次用了“艾青”这个笔名。
➢情节导图➢阅读方法——如何读诗1.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诗歌与散文不同,一般是分行书写的,有些押韵,有些不押韵。
分行造成了诗句的独立和诗意的空白,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表现力。
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诗句在形式上和谐呼应,抑扬顿挫,便于诵读和记忆。
而艾青的诗不拘泥于形式,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但又常常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读起来气韵通畅。
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每节从四到十六行不等,每行少则两字,多则二十二字;全诗不押韵,但每一节首尾短而重复,中间几行基本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能够尽情地抒发和描摹。
2.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与日常语言相比,更为精练优美,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语言,加以"陌生化"处理,使诗歌的语言"能量"更大,表意更为新颖别致。
如泰戈尔《飞鸟集》第174首:"云把水倒在河的水杯里,/它们自己却藏在远山之中。
"这首短诗把"河"比喻为"水杯",赋予"云"以主观意愿,新颖灵动,富有情趣。
又如艾青的《当黎明穿上了白衣》,写"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乳液似的"把烟的清新、流动感、质感以及烟之美描绘出来了,让烟变得可看可触摸。
3.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诗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
诗人总会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意象,传达出独特的情感。
如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邮票、船票等意象,赋予了它们相思的内涵。
中考语文名著导读:《艾青诗选》知识点梳理1500字《艾青诗选》是中国著名诗人艾青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他的一些优秀诗作。
艾青的诗以独特的形式和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深受读者喜爱。
下面对《艾青诗选》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以供中考语文备考参考。
一、艾青的生平背景和创作特点1. 艾青(1920年-2008年),原名艾宛,祖籍山东,出生于美国。
早年参与革命运动,曾任中国工农红军军人。
后参与文学创作,作品涉及诗歌、小说、散文等多个领域。
2. 艾青的诗歌创作主题丰富多样,包括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对人类命运的思考等。
3. 艾青的诗歌语言朴素自然,意象丰富,常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以表现情感和思想。
二、《艾青诗选》中的代表作品及主题1. 《厦门的声音》:通过描写艾青从厦门离别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大地的热爱。
2. 《再别康桥》:以康桥为背景,借诗人流亡他乡的情景,表达了对家国和回忆的思念之情。
3. 《题诗画广东中小学来稿》:通过描绘广东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普通人民的赞美和热爱。
4. 《北国之春》:以北国冬天转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对生命和希望的赞美。
5. 《子夜吟》:以黑夜为背景,描绘了黑暗和孤寂,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
三、艾青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1. 自然意象:艾青常常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如《再别康桥》中的花、草、水等。
2. 比喻和夸张:艾青善于借助比喻和夸张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如《北国之春》中的“大地从冰解放出来”。
3. 对比和对照:艾青常常通过对比和对照来突出主题和情感,如《子夜吟》中的黑夜和黎明的对比。
4. 音乐性修辞:艾青的诗歌在音乐性方面具有独特的韵律感,如《厦门的声音》中的“巴巴巴巴巴”。
5. 抒情手法:艾青的诗歌中常常运用抒情手法,如《再别康桥》中流露出的乡愁和思念之情。
四、《艾青诗选》中的思想主题1. 爱国情怀:艾青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如《再别康桥》中对家国和回忆的思念。
艾青诗选年代序号题目思想感情三十年代1 《当黎明穿上白衣》这首诗通过描写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和诗人的感受,传达了诗人对光明到来的兴奋喜悦和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
表达诗人对黎明、光明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的向往与追求。
2 《阳光在远处》是诗人艾青1932年作于异国他乡的诗作,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愁苦和对理想的向往。
阳光象征着光明和温暖,是诗人心中的希望和理想。
阳光在沙漠的远处,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暗的风、暗的沙土、暗的旅客的心啊,这些暗色调的景致与阳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心中的愁苦和对光明的渴望。
3 《那边》《那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1932年艾青在,国途中,当时国家,忧外患,,况紧急,在这种情况下艾青写,这首诗,表现了艾青忧国忧民的思想。
对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烈的追求,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对物质贫困然而精神富有的依恋。
4 《窗》艾青的《窗》是一首爱情诗,通过描写窗外的景色和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年轻人了年青人坠入爱河的初恋情景。
诗中通过描写“她”的眼睛,象征着爱情的光芒,表达了爱情的甜蜜和痛苦。
5 《透明的夜》于1932年创作的一首抒情新诗。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艾青因发行美术画报等宣传品被捕,囚于上海看守所期间所作,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怀念。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场景,充满了生人气息,包括酒徒的阔笑和狗的吠声等细节,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的复杂心境。
6 《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地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他对保姆大堰河及劳动人民的真挚怀念和热情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旧社会的仇恨和诅咒,以及对广大劳苦大众的赞美。
7 《芦笛——纪念故诗人阿波里内尔》作者在上海监牢的不眠之夜,借铁栅外的灯光,写下了这首悲壮的、叛逆的诗篇《芦笛——纪念故诗人阿波里内尔》,他控诉了这个没有自由的罪恶世界。
《艾青诗选》名著导读一、知识汇总(一)作者介绍艾青(1910年03月27日—1996年05月05日)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等。
(二)诗歌风格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三)诗歌意象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
诗人因此被誉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诗人关注的中心始终是与中国土地合而为一的普通农民的命运。
他写出了“土地—农民”受蹂躏的痛苦;“土地—农民”的复活;写出了“土地—农民”的翻身与解放。
诗人通过对于土地的痛苦、复活与解放的描绘,真实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诗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
这正是艾青的“永恒主题”。
(四)书评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当中,艾青是个大形象。
——牛汉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
——聂华苓(四)代表作品(集)抗战时期:《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愿春天早点来》《旷野》《他死在第二次》《刈草的孩子》(诗中有画)《吴满有》建国以后:《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礁石》(五)读书方法指导读现代诗歌(包括汉译外国诗),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
《艾青诗选》名著导读一、艾青简介:艾青是中国现代一位伟大的诗人。
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
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艾青被称为“一生追求光明的作家”。
作品有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
诗集有《大堰河》、《火把》、《向太阳》,《欢呼集》《春天》等。
二、诗作风格:艾青的诗作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
2.20世纪30年代(抗战期间)主要作品及特征(1)背景:抗日战争开始后,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慷慨激昂的诗歌。
(2)作品风格:A.他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而且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新诗推向一个新阶段。
代表作: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黎明的通知》。
B.这一时期,艾青的诗歌中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
代表作:《向太阳》《火把》《向太阳》、《火把》,借助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和“火把”的歌手。
3.1978 年以后主要作品及特征1957年艾青被错划为右派,1978 年重返诗坛,经过了二十年的沉寂,诗人“归来”,久被压抑的情感澎湃高涨,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另一个高峰。
(1)作品风格:①诗句整齐,诗情深沉,诗意警策。
代表作《鱼化石》《镜子》②仍然继续着歌颂光明的主旋律。
代表作《光的赞歌》。
③诗中有画,代表作《刈草的孩子》。
(2)主要篇目: 《鱼化石》《镜子》写镜子“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因为它真实、直率,从不掩饰,所以“有人喜欢它”,“有人躲避它”。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教案《名著导读《艾青诗选》教案》一、原文:《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二、衍生注释:1. 嘶哑:这里形容鸟的喉咙歌唱时发出的声音,暗喻诗人在恶劣环境下仍然坚持发声、呐喊的状态。
由于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与折磨,发出的声音可能不再清脆,但饱含着深沉的情感。
2. 悲愤:悲痛和愤怒。
诗中“悲愤的河流”体现了人们对遭受侵略者践踏的土地充满着悲痛之情,又对侵略者怀着强烈的愤怒。
三、赏析:1. 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以及对侵略者的愤恨。
通过鸟对这片土地的歌唱,把自己比作鸟,即使喉咙嘶哑也要歌唱土地、河流、风以及黎明等意象,既描绘了祖国遭受侵略的凄惨现状,又表达出对祖国未来充满希望。
最后直白地说出“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点明了爱国这个主题。
2. 情感:全诗充满着深沉且炽热的情感。
诗人当时处于国土沦陷、民族危亡的时刻,心中满是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祖国的热爱与担忧。
这种忧伤又坚毅的情感通过诗句逐一传递出来,让读者能强烈感受到诗人那颗滚烫的爱国之心。
3. 表现手法:- 意象运用。
诗中选取了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这些都是和祖国息息相关的事物。
土地是遭受迫害的祖国大地;河流象征着人民郁结心中的悲愤之情;风是人们反抗侵略的愤怒情绪;黎明又代表着对未来胜利、新生活的憧憬。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全面地展现出祖国的状态和人民的情绪。
- 抒情方式。
诗人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
前面通过对意象的描述来间接抒情,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直接道出自己对土地的热爱,直抒胸臆地把全诗的情感推到了最高峰。
四、作者介绍:艾青,原名蒋海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