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昆虫世界》教案新部编本
- 格式:doc
- 大小:85.50 KB
- 文档页数:3
《昆虫记》1.了解昆虫生活,感受诗意笔法。
2.整理实验报告,培养探究精神。
3.走进昆虫世界,熏陶人文情怀。
活动一:解读法布尔1.名人眼中的法布尔无与伦比的观察家。
——达尔文在这些天才式的观察中,融合热情与毅力,简直就是艺术品的杰作,令人感动不已。
——罗曼·罗兰“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读起来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
——鲁迅现在中国十分需要像法布尔的《昆虫记》那样的作品。
——茅盾法布尔的天性与一个渺小的昆虫有相同之处,青年的法布尔可能把自己看作昆虫。
在十分复杂、冷酷无情的大自然环境中,坚韧不拔地为个人与族类的生存而斗争,这就是昆虫的本性;而法布尔那么为他的学术研究与文学理想,至死不屈地进行斗争。
《昆虫记》没有一般文学作品、一般抒情散文搔首弄姿的俗态,文风质朴,别有幽默,自成一格,所以能够成为传世之作。
——罗大冈法布尔一生勤奋、博学,除精于昆虫学研究之外,在植物学、数学、物理学及化学诸多领域也造诣颇深,而且具备古代史、古代神话、诗歌、音乐、绘画、文学等多方面素养。
读《昆虫记》时,不仅要了解昆虫世界的奥秘,也应领悟到“法布尔精神〞。
法布尔精神高度概括为两个字:求真。
这位饱经沧桑、追求不止的昆虫学探索者,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与对待研究的惊人毅力足以赢得人们的崇高敬意。
——(译者)王光2.我眼中的法布尔(1)教师例如:例文《意大利蟋蟀》我眼中的法布尔:法布尔对意大利蟋蟀的演唱会进行了精妙的描写。
我觉得法布尔特别会善于发现生活中奇妙的美好,善于享受生活中细微的感动。
对大自然生命的热爱,是他快乐的源泉。
(2)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解读法布尔〞是课前收集资料和初步浏览作品后的交流活动,让学生从名人和自已的角度,对《昆虫记》的伟大和“法布尔精神〞有初步的了解。
活动二:走进昆虫世界,解说昆虫生活1.用《动物世界》主播的语气,解说圣甲虫的“闪亮登场〞。
那个生怕迟到而向着粪堆一溜儿小跑的是谁呢?它一直笨拙地挥动着自己长长的爪子,好似有一个机器在它的肚腹下面往前推着它似的。
《走进昆虫世界》教案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回忆对称形状,色彩绚丽的昆虫,并能把自己认识的最美丽的昆虫凭记忆画出来。
2、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勇于观察探索科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回忆昆虫的外形特征。
教学难点:昆虫花纹颜色的对称搭配。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昆虫标本、作画工具一套。
学具准备:收集的昆虫资料、彩笔、油画棒。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在大自然里,只要你留意观察,你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美丽的小虫。
他们有的在空中轻舞飞扬,有的在草丛中悠闲的散步;有的在地洞里忙着搬家,有的却在树叶上沐浴阳光……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走进奇妙的昆虫世界,去看看多姿多彩的小昆虫。
2. 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观看有关昆虫的影片。
一边欣赏一边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昆虫的外形、色彩、花纹和动态。
二、教师出示课题。
讲授新课。
据统计世界上的昆虫种类已超过85万,不知道除了刚才屏幕上出现的昆虫外,同学们还认识哪些昆虫?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师:你们看了这些美丽的昆虫,你最喜欢哪一种昆虫?为什么喜欢呢?1、学生分别描述一下自己喜欢的昆虫,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并请学生模仿喜欢昆虫的动作。
师:刚才大家观察得很仔细,现在我要考考你们了,昆虫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颜色怎样,哪部分最有趣?最美丽?最吸引人?生:头、胸、腹三部分组成。
另外有六条腿。
有的还有触角、翅膀。
2、根据昆虫的特点,下面让我们打开课本34页找出课本中不是昆虫的作品(蜗牛——软体动物)。
课本上向我们展示了一些昆虫的作品,请同学们好好观察作者是如何巧妙运用各种材料来制作昆虫的?你能看出是怎样做的吗?教师总结归纳。
3、教师用彩纸示范制作一只七星瓢虫请小组讨论将要制作哪一种昆虫?怎么做?4、教师提出作业要求:用手中的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一只昆虫,并说说它的特点。
小组要分工明确。
5、教师巡堂指导。
6、作品展示(1)、请小组组长上台介绍本组的作品,说说制作的昆虫是什么昆虫,有什么特点。
《走近昆虫世界》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课以“我来比划你来猜“的游戏导入。
大自然如此美丽的昆虫,为自然界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无限生机,而这些来自花间草丛的昆虫,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具诱惑力,可以使他们立刻从一个观赏者、研究者、探寻者,变成一个创造者,这种需要在儿童的心里特别强烈。
在这种直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在活动中更加贴近自然,并通过引导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活动中仔细观察昆虫形态的多样性和色彩的丰富性,这是本课分量最重的部分,所以活动方式要灵活多样,贴近学生在各学科所学到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引发学生表现的欲望。
教学目标:▲了解昆虫的基本形态和花纹的基本特点。
▲能运用涂、拼、画、卷、剪、贴、揉搓、纸制等表现昆虫。
▲增强亲近生活、保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整合多学科知识,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各种昆虫。
难点:掌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巧妙地利用不同纸材的质地和象征意义,大胆联想,发散制作出自己熟悉的美丽可爱的昆虫。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实物投影仪、昆虫图片、范作、仿真昆虫玩具、各种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游戏:我来比划你来猜教师拿出几种常见昆虫的名字的卡片(开始只能让参加比划的同学看到),请一位学生上台,用语言、动作、声音来表述昆虫的特点,不能说出昆虫的名字,让台下的同学来猜。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使学生对以往所知昆虫的特点作进一步地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2)播放课件:视频《昆虫世界》(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更为直观地感受一些常见昆虫,加深学生对昆虫地了解。
)(3)出示课题:走进昆虫世界2、观赏认知(1)课件出示:各种昆虫的图片小组讨论:昆虫的形态、颜色、花纹等。
(昆虫通常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膀,形状各异,色彩丰富)(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讨论丰富孩子们的知识面,为后面的设计制作活动奠定基础。
)(2)课件出示:你知道吗?千奇百怪的昆虫种类?(昆虫至少有100万种以上,比其他所有动物的总数还要多,分布范围广,地球上几乎任何一个角落都有昆虫。
《走进昆虫的世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3.提升学生对昆虫保护的意识。
教学内容: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常见昆虫的分类,观察昆虫的工具和方法,昆虫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出示一幅昆虫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昆虫特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昆虫长什么样子。
2.教师介绍昆虫的基本特征,如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六条腿等。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教师通过PPT介绍昆虫的生活习性,包括食性、活动时间、行动方式等。
2.教师介绍一些常见的昆虫,如蚂蚁、蝴蝶、蜜蜂等,并讲解它们的分类特征。
三、实践活动(3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昆虫观察活动。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昆虫标本或昆虫模型,并提供放大镜等工具。
学生通过观察昆虫的外形、身体结构和活动习性等,进行记录和观察。
2.学生根据观察的结果,对昆虫进行分类,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昆虫的特征。
四、讨论交流(2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分类结论,并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学生可以比较不同组的观察结果和分类结论,思考是否有差异,以及可能的原因。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并介绍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
五、归纳总结(20分钟)1.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常见昆虫的分类特征。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昆虫保护的重要性,并展开讨论。
3.学生根据讨论内容,总结出昆虫保护的意义和方法。
六、拓展活动(10分钟)1.教师通过故事、影片等方式,给学生展示昆虫的多样性和美丽。
2.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周边环境中观察和保护昆虫,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心得。
七、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回家继续观察周围的昆虫,并写一篇关于昆虫保护的小作文。
教学评价:1.观察记录表,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昆虫特征和生活习性,进行记录和总结。
2.小组展示,学生展示观察结果和归纳总结,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和学习收获。
昆虫世界教案昆虫世界教案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类群之一,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功能对于我们认识自然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介绍昆虫世界的一些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探索这个神奇的生物群体。
第一部分:昆虫的分类和特征1. 昆虫的分类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类群,包括了蝴蝶、蚂蚁、蜜蜂等众多种类。
根据昆虫的特征和形态,它们可以分为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不同的目。
2. 昆虫的特征昆虫具有三对腿、一对触角和一对复眼等特征。
它们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功能。
第二部分:昆虫的生活习性和行为1. 昆虫的食性不同种类的昆虫有不同的食性,有的是植食性,如蝴蝶;有的是肉食性,如蜘蛛;还有的是腐食性,如蟑螂。
了解昆虫的食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2. 昆虫的繁殖方式昆虫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有的通过产卵繁殖,如蚂蚁;有的通过孵化繁殖,如蝴蝶。
繁殖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昆虫的生命周期和繁衍能力。
3. 昆虫的社会行为一些昆虫具有高度的社会性,如蜜蜂和蚂蚁。
它们组成庞大的社会群体,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各种任务,如寻找食物、建造巢穴等。
了解昆虫的社会行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动物的组织和协作能力。
第三部分:昆虫与人类的关系1. 昆虫的经济价值昆虫对人类的经济价值非常重要。
蜜蜂可以提供蜜蜜和蜂蜡,蚕可以提供丝绸,昆虫还可以作为食物和药物的来源等。
了解昆虫的经济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它们。
2. 昆虫的生态功能昆虫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如传粉、食物链的调节、分解有机物等。
它们与其他生物之间形成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维持着生态平衡。
了解昆虫的生态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四部分:昆虫的保护与研究1. 昆虫的保护意义昆虫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的意义。
开学第一课昆虫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分类、生活习性等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昆虫世界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保护昆虫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昆虫的基本特征、分类、生活习性等知识。
2. 难点,对昆虫进行分类和鉴别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内容,昆虫的基本特征、分类、生活习性等知识。
2. 教学素材,昆虫标本、显微镜、图片资料等。
3. 教学环境,教室、实验室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引入一些昆虫的图片或标本,让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对昆虫的认识和看法,引发学生对昆虫的兴趣。
2. 学习昆虫的基本特征(15分钟)。
通过图片或显微镜观察昆虫的外部特征,如体节、触角、翅膀等,并让学生记录下来,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
3. 学习昆虫的分类(20分钟)。
介绍昆虫的分类方法,如按照体节数、口器类型等进行分类,让学生了解昆虫的分类方法,并通过实际观察和比较,让学生学会对昆虫进行初步的鉴别。
4. 学习昆虫的生活习性(20分钟)。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昆虫的生活习性,如食性、生活习性等,让学生了解昆虫在大自然中的生存状态。
5. 实践操作(30分钟)。
让学生分组进行昆虫的观察和鉴别,使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微观结构,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6. 总结(10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昆虫的基本特征、分类、生活习性等进行回顾和总结,强化学生对昆虫知识的记忆。
五、课堂作业。
布置相关的昆虫观察和鉴别作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加深对昆虫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昆虫的基本特征、分类、生活习性等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发现学生对昆虫的鉴别能力有待提高,下节课需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反馈。
《走进昆虫世界》教案《走进昆虫世界》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昆虫的基本形态和生理结构特点,学会巧妙运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有创意的立体和半立体的昆虫。
2、能力目标:能利用各种材料,大胆运用鲜艳明快的色彩创作表现美丽的昆虫。
3、情感目标:增强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爱护昆虫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利用身边的材料创造性地设计制作昆虫。
难点:巧妙地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创作有创意的昆虫。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请学生猜:目前世界科学家描述过的名称种类有几种?(85万)中国有几种?(7万)因此,有人估计,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昆虫约有200—300万种。
2、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昆虫,并说说这些昆虫的形态、生活习性。
3、学生模仿昆虫的叫声,如知了、蜜蜂等。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昆虫,比较昆虫的颜色、外形、花纹、动态等,认识昆虫的特征。
2、小组讨论:昆虫形态的多样性及共性和不同特点。
昆虫花纹的颜色的对称型。
3、教师小结:昆虫的生理结构及特点。
昆虫的身体分有三部分:头部,包括口器及一对触角;胸部,长着三对足和一对翅膀;腹部。
有透明膜和有特明膜和网状的翅脉。
这是昆虫区别其它节肢动物的特征。
三、欣赏1、欣赏用各种材料和表现方法的昆虫作品。
2、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巧妙的运用各种材料制作昆虫的?用了哪些材料?你能看出是怎样制作的吗?3、教师归纳制作方法。
4、教师示范制作立体的昆虫。
四、学生设计制作。
1、作业要求:用自己准备的材料,构思制作立体或半立体的昆虫。
2、教师巡堂指导。
四、作品展示。
五、课堂小结。
1、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学到什么?了解到什么?2、收拾整理,清洁卫生。
名著导读《昆虫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法布尔的写作风格。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习惯,体会作品的语言美。
3、通过阅读,走进昆虫世界,感受自然魅力,感受作者对大自然与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1、对网上阅读任务的整理和理解。
2、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写作。
难点:1、对资源进行学习,理解,并将之归纳为自己的知识。
2、对所学知识的输出,完成学生自己的文章创作。
【教学过程】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法布尔的昆虫世界,好吗?一、作者印象1.同学们,当你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什么?(生自回答)2.老师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作者,因为正是作者的辛勤笔耕,才带给我们不尽的享受。
好,那么请几个同学来说说对法布尔的印象(课件)3.其实在这本书中也介绍了作者,谁发现了?来介绍给大家听一听。
(出示作者简介)一般情况下,一本书的封面和封底的折页都会介绍作者、作品、或者作者的其他作品,有时还介绍同一系列的书籍。
二、走进《昆虫记》。
1.感知《昆虫记》的内容。
同学们,你们知道用什么方法能快速感知《昆虫记》整本书的大概内容吗?(1)通过阅读“前言”、“序言”、“封面扉页上的提要”“目录”了解《昆虫记》的主要内容。
2.梳理法布尔的写作风格写作风格一:细致观察,细腻描写(1).通过这一阶段的阅读,相信你们对昆虫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敢不敢接受挑战?(敢)(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猜昆虫)(2).请同学阅读下面一段话,猜猜它描写的是什么昆虫?(课件出示段落,学生猜昆虫)(3).有读过这一段落的同学举手,说说你们的感受。
(4).不知道同学们阅读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个很有趣的地方,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目录,找出有包含“蜂”字的标题,用横线标上记号,数数几个?老师做了统计,《昆虫记》中介绍的“蜂”就有11种之多。
其实,这些蜜蜂都是大同小异,如果让我们来区分肯定会一头雾水,一起来看看法布尔是怎样区分他们的,描写他们的。
《走进昆虫世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走进昆虫世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走进昆虫的世界》教学设计活动背景: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着眼于生活本身的课程,针对综合实践课标的设计理念,整合各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实践学习已成为现在和今后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特点。
教师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创造性,设计出有趣多样的教学活动,从而贴近学生在各科所学到的知识及生活经验,以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出发,在活动中掌握比较,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形成对身边世界的兴趣,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多元学科不同领域的综合运用能力。
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培养孩子们一般认识事物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思维能力等等。
2、过程与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形成共同意识,勇于在自己组内的研究中充当主要角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与此次实践活动提高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热爱。
活动重、难点:整合多学科知识,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各种昆虫,培养学生多元学科不同领域的综合运用能力。
活动准备:各种记录表、图片、有关资料等。
活动过程:一、谜语激趣,情境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它是一种小动物: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它是什么呢? 随着学生的回答,师板书:蚂蚁同学们真聪明!小蚂蚁也很聪明,把你们“请”来的“客人”先放在课桌的一边,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认识一下它吧!(在蚂蚁的前面继续板书:观察)请同学们看视频:播放动画的蚂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用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入课堂,学生猜谜语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蚂蚁的一次回顾,用“请”“客人”的拟人手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要和动物友好相处,再用多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动画,使学生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生动起来,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话谈蚂蚁,初步感知看来,同学们对蚂蚁的了解还真不少,课前,我让大家在校园里寻找蚂蚁,大家在什么地方找到的?是怎样找到的?用什么办法把蚂蚁“请”到教室里来的?请同学们拿出记录表 1 校园里寻找蚂蚁(记录表1)找到蚂蚁的地点花坛里、树根旁、草丛中、墙角边…… 引出蚂蚁的方法饼干、骨头、糖、苹果、虫子…… “请”到蚂蚁的方法用纸上放糖、瓶里放一个虫子…… 预设:在花坛里找到的,在蚂蚁出没的地方放了一点饼干,一会蚂蚁就出来了,就把它逮住了。
名著导读《昆虫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的知识;2.领会作品的内容及主旨;3.欣赏《昆虫记》精彩片段,体会其语言文字的特点.教学准备:1、人手一本《昆虫记》。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身边有哪些常见的昆虫?你观察过它们吗?你知道它们有哪些神奇之处?下面我们来领略一下昆虫世界的神奇。
二、走进昆虫世界播放昆虫世界视频,学生观后谈感受,激发学生兴趣。
三、认识法布尔三奇迹: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作家。
1880年开始,年复一年,不知疲倦的从事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汇成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1910年,《昆虫记》第十卷问世了,这时法布尔已是86岁高龄的老人了。
法国文学界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可惜诺奖委员们还没来得及做最后决定,便传来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与世长辞。
四、走进《昆虫记》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昆虫记》,又译《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和《昆虫世界》,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被誉为“昆虫的史诗”作品主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
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内容梗概这本书描写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所表现的妙不可言、惊人的灵性。
作者将昆虫拟人化,生动形象且具体地为读者展示了微小的昆虫世界中的一幕幕场景,不仅体现了昆虫的特点、习性,还表达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特有品行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走进昆虫的世界》综合实践活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走进昆虫的世界》是一本以昆虫为主题的学生用书,通过介绍昆虫的种类、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昆虫,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精美,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很好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 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生,他们对昆虫有一定的了解,但知识体系不完整,对昆虫的认知主要停留在表面,如昆虫的形态、习性等方面,缺乏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广泛,善于观察,勇于探究,但有时缺乏必要的观察方法和探究技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分类和分布,掌握昆虫的观察和探究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他们对昆虫的关注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昆虫的主要特征、分类和分布。
2.教学难点:昆虫的观察和探究方法,以及对昆虫生态环境的保护。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昆虫标本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昆虫的兴趣,导入新课。
2.课堂讲解:讲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分类和分布,让学生了解昆虫的基本知识。
3.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观察昆虫标本和实物模型,了解昆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4.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昆虫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人类与昆虫的关系。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昆虫保护案例,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6.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昆虫的主要特征、分类、分布和观察方法等内容,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教材的核心知识点。
探究昆虫世界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中小学生深入了解昆虫的基本知识,探索昆虫世界的奇妙之处,并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保护意识。
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包括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生活习性等;掌握不同昆虫种类的命名和分类方法;理解昆虫在食物链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昆虫在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对自然界万物的敬畏之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享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a、引导学生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如头部、胸部、腹部等特征;b、介绍不同种类的昆虫及其分类方法,如甲虫、蝴蝶、蜜蜂等;c、组织学生动手制作昆虫模型,加深对昆虫特征的理解。
2. 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a、引导学生了解昆虫的繁殖生活、取食方式等习性;b、通过室内外观察,让学生发现昆虫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和生活方式;c、分享昆虫对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昆虫的价值。
3. 昆虫的在农业和医学中的应用a、介绍昆虫在农业上的重要作用,如传粉、控制害虫等;b、讨论昆虫对医学的贡献,如昆虫药物和昆虫检测技术;c、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应用昆虫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资源1. 昆虫模型和标本;2. 昆虫图书和视听资料;3. 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4. 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
五、教学评估方法1. 个人观察记录和听课笔记;2. 实验操作过程和结果的记录;3. 小组讨论和展示成果;4. 听取学生的课后反馈和学习心得。
六、教学延伸1. 进行昆虫标本的制作和收集,建立学校的昆虫标本馆;2. 组织学生参加昆虫摄影比赛,展示昆虫的美丽和多样性;3. 邀请专家进行昆虫知识讲座和实地考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昆虫记》教学设计--科普作品的阅读教学目标:1、了解科普作品的相关知识。
2、学会科普作品阅读的五步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鉴赏能力,使学生更喜爱读书。
3、结合《昆虫记》,将科普作品阅读五步法应用于阅读中,使学生更好理解、更爱读科普作品:同时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之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身边有哪些常见的昆虫?你观察过它们吗?你知道它们有哪些神奇之处?下面我们来领略一下昆虫世界的神奇。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
2、知识链接1、科普作品:科普作品,又称“科普著作”,它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
“科普”即科学普及。
2、科普作品写作目的:普及科学知识,增进大众对科学的了解。
3、科普作品的写作方法: 力求深入浅出,用通俗的语言说明复杂、拍象的事理,以利于科学知识的传搭。
3、指点迷津.怎样阅读科普作品?4.方法指导:第一步:通过视频、图片、音频辅助阅读、理解原著。
第二步:在阅读中,遇到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概念、术语。
要查找工具书或相关资料,把握其含义:要运用自已在课内外学习到的知识加强理解,深化认识:如果科普作品的内容是你非常感兴趣或比较熟悉的。
也可以质疑问难,拓展延伸。
把阅读引向更深层次。
例如:读《昆虫记》,可以思考法布尔对动物习性的观察和分析,有哪些是正确的,有哪些是不够准确的。
第三步:借助前言、后记或附录中有关作家作品的介绍,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和全书的大致内容,为阅读巒本书做些准备。
如:人教版《昆虫记》有内容简介、作者简介。
阅读建议、精读旁批、资料链接。
第四步:体会科普作品蕴含的科学思维、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锻炼我们的思维,在阅读中汲取人生智慧,让科. 学的光芒照亮自己。
如:《昆虫记》中昆虫的毒液中,法布尔为了探求毛虫使人痒痛的毒素存在的位置,推翻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在表皮上的这种说法不惜把自己作为实验品,在自己的手臂.上进行试验,最终证明自己的猜想-毒素存在于毛虫的血液和尿素中;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不顾危险捕捉黄蜂,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走进昆虫世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昆虫的基本形态和生理结构特点,学会巧妙运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有创意的立体和半立体的昆虫。
2、能力目标:能利用各种材料,大胆运用鲜艳明快的色彩创作表现美丽的昆虫。
3、情感目标:增强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爱护昆虫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利用身边的材料创造性地设计制作昆虫。
难点:巧妙地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创作有创意的昆虫。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请学生猜:目前世界科学家描述过的名称种类有几种?(85万)中国有几种?(7万)因此,有人估计,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昆虫约有200—300万种。
2、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昆虫,并说说这些昆虫的形态、生活习性。
3、学生模仿昆虫的叫声,如知了、蜜蜂等。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昆虫,比较昆虫的颜色、外形、花纹、动态等,认识昆虫的特征。
2、小组讨论:昆虫形态的多样性及共性和不同特点。
昆虫花纹的颜色的对称型。
3、教师小结:昆虫的生理结构及特点。
昆虫的身体分有三部分:头部,包括口器及一对触角;胸部,长着三对足和一对翅膀;腹部。
有透明膜和有特明膜和网状的翅脉。
这是昆虫区别其它节肢动物的特征。
三、欣赏
1、欣赏用各种材料和表现方法的昆虫作品。
2、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巧妙的运用各种材料制作昆虫的?用了哪些材料?你能看出是怎样制作的吗?
3、教师归纳制作方法。
4、教师示范制作立体的昆虫。
四、学生设计制作。
1、作业要求:用自己准备的材料,构思制作立体或半立体的昆虫。
2、教师巡堂指导。
四、作品展示。
五、课堂小结。
1、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学到什么?了解到什么?
2、收拾整理,清洁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