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微生物(4)
- 格式:ppt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38
第四节神奇的微生物随堂反馈1•病毒是一类结构非常—的生物,它们没有细胞结构,一般只具有蛋白质—和遗传物质____ 。
2•细菌的细胞一般由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 等部分构成,有些细胞还有______ 和__等结构。
3•从活的生物体内吸取营养物质的营养方式叫做—;依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来获取营养物质的营养方式叫做_____ 。
4•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可以把它们分为_______ 、____ 和________ 三种类型。
5•细菌在自然界的 _____________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菌的共同特征是细胞都由、、________ 和 ________ 组成,细胞内没有_________ ,一般营_____ 或____ 生活。
7. 下列微生物中,对人类有害的是()A. 青霉菌B.酵母菌C.鬼笔鹅膏D.乳酸菌巩固升华一、选择题1. 下列哪种疾病不是由病毒引起的()?A. 流行性感冒B.肝炎A. 艾滋病 D.化脓性炎症2. 要观察病毒,必须借助的仪器是()A. 手持放大镜B.光学显微镜C.电子显微镜D.上述三者均可3. 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A. 病毒能独立生活B.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C.病毒不属于生物D.病毒对人类都有害4. 烧伤容易感染绿脓杆菌,人们利用绿脓杆菌噬菌体来治疗,能有效地控制绿脓杆菌的感染,绿脓杆菌是一种()A.细菌病毒B.植物病毒C.动物病毒D.细菌5. 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A. 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B. 细菌有细胞壁C. 细胞内没有叶绿体D. 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6. 从形态上看,可以将细菌分成()A.有荚膜菌和无荚膜菌B.杆菌和球菌C.螺旋菌、杆菌和球菌D.球菌和荚膜菌7.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细菌细胞特点的是()A. 个体是单细胞的B. 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C. 细胞中有成形的细胞核D. 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8•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绝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害的,少数细菌对人类有益B. 细菌对人类是有害的C. 细菌对人类都是有益的D. 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少数细菌对人类有害9•下列真菌中属于单细胞的是()A.酵母菌B.青霉C.曲霉D.蘑菇10•真菌比细菌的结构复杂之处是()A. 真菌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B. 真菌细胞内含有叶绿体C. 真菌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D. 真菌都是多细胞的11. 下列生物中,可生产抗生素的是()A.青霉B.酵母菌C.曲霉D.肺炎双球菌12. 夏季天气炎热,食物容易腐败变质,但干菜能长期保存,原因是()A. 所含水分极少,不利于细菌生活和繁殖B. 所含有机物已分解,细菌无法利用C. 空气干燥,不利于细菌生长D. 天气闷热,细菌、芽孢数目极少13•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在适宜的条件下,分裂一次只需()A.2~3 分钟B.2~3 小时C.20~30 分钟D.2~3 天二、填空题1•从结构上看,病毒没有结构,不能____生活,只能_____ 在细胞内。
苏教版八年级神奇的微生物教案5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苏教版八年级神奇的微生物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苏教版八年级神奇的微生物教案1消化和吸收一、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
2.相关的实验准备。
3.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
4.课时分配 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
(二、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1.消化系统的组成1.1观看画面、回答问题。
通过思考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及其主要作用。
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的作用。
(三、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2.1细嚼馒头,说说自己尝出了什么味道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让学生咀嚼馒头,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2提出问题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
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媒体演示课本P30 探究”的提示及参考方案。
2.3制定并实施计划2.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进行分析。
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提出改进意见。
2.5表达交流、2.6得出结论全班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作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