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9
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式教学三种教学策略的异同点异点:一、支架式教学策略是指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概念框架,没有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抛锚式教学策略要求学习过程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即有确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二、支架式教学策略中强调不断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的支架,其主要呈现的是学习内容的“框架”,注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一步步引导;而抛锚式教学的核心是设置“锚”,主要的目标就是能够使学生注意到问题情境中的关键特征,当学生明白自己面临的问题并了解如何下手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先行组织者在呈现教学材料时它呈现在一个更为抽象的层面上,由于该技巧需要明确的进入点,所以一般用于线性呈现(如:传统的课堂教育),在非线性探究式学习情景里(如:自由游戏模式)并不同样奏效。
三、支架式教学要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的自主性学习策略的设计方法;抛锚式教学展现了未来学生在“宏情境”创设的“锚”的支持下,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先行组织者原则在以导入开始并以线性顺序呈现信息的学习情境中使用。
四、对支架式教学策略的教学效果评价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测验和考查;而对抛锚式教学策略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同点:一、最初都是由教师提供引导,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索二、都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三、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四、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简述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思路。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水平为基础,按照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逐层递进地组织教学过程,以帮助学生逐
步建立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学科知识的要素,也要考虑
学生的自身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等因素,确保教学目标与学生知识结
构的完整性相匹配。
2. 分析学生认知特点
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案,为
学生搭建合适的认知框架,以方便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吸收与理解。
3. 设计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知识点按照难易程度和内在联系进行分类
和分层,帮助学生分步骤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 提供支撑和反馈
在学生开始学习某个知识点之前,教师应该先提供一定的提示或者支撑,以帮助学生搭建起最初的认知框架。
同时,还需要及时给出反馈,对学生的答案或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提供支撑和反馈,教师可以逐步把学习过程的控制权移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
学习兴趣。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学得更
加深入和扎实,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协作和创新意识。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本文以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为例,探讨支架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二、案例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2. 教学内容以《小草》一文为例,通过支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学方法(1)支架式教学:通过教师搭建支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步提高学习水平。
(2)合作学习: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3)创新教学: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与课文相关的作品。
4.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见过小草吗?小草有哪些特点?(2)搭建支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梳理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草为什么能坚强地生长?小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3)自主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如小草的生长环境、小草的作用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合作学习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例如,小组一讨论“小草为什么能坚强地生长?”;小组二讨论“小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小组三讨论“小草在生活中的作用”。
(5)创新教学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与课文相关的作品。
例如,学生可以绘制小草的图片,写一篇关于小草的诗歌,或者编写一个小故事。
(6)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同时,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三、案例实施1. 教师在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支架式教学的案例(7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支架式教学的案例的资料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支架式教学的案例支架式教学策略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策略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层次)。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这些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
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
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合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附《故乡》教学案例支架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它通过提供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自我成长。
这种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在于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支架式教学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学习支架是支架式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资源和教学策略等方面。
构建有效的学习支架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教学策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学习支架的构建过程中,教师需要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风格,以提供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案。
支架式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通过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支架式教学不仅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自我成长。
通过学习支架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可以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支架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教学知识和技能。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掌握支架式教学的理念和实践技巧。
教师还需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情感需求,从而提供更加有效的学习支持和帮助。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方式,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自我成长。
在实施支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风格,构建有效的学习支架和情境化的学习活动,从而提供更加有效的学习支持和帮助。
教师还需要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第1篇一、引言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起源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逐步构建和内化知识的过程。
支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通过搭建一个支持性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知识的内化。
本文将探讨支架式教学实践模式的内涵、特点、实施策略以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以期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支架式教学实践模式的内涵支架式教学实践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求,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最终实现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强调以下三个方面:1. 学生为中心:支架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师为支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支持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 互动与合作: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通过交流、讨论和分享,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支架式教学实践模式的特点1. 支持性:支架式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逐步实现知识的内化。
2. 发展性:支架式教学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通过逐步降低支架,引导学生逐步实现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3. 适应性:支架式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以提高教学效果。
4. 创新性:支架式教学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解决问题、探索未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支架式教学实践模式的实施策略1. 识别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需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找出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搭建支架提供依据。
2. 提供适当的支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必要的指导、示范和反馈,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3. 逐步降低支架: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教师应逐步降低支架,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4. 创设互动与合作机会: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通过讨论、分享和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究【摘要】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
本文首先介绍了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特点,然后从优势、实践方法和不同学科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结论部分分析了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价值,探讨了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启示,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支架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更能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概述、特点、优势、实践方法、应用、价值、教育教学实践、发展趋势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教育领域,教学模式的不断革新和优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支架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师生互动密切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建立认知框架,促进学习的深入和扩展。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为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深入探究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优势以及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对于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影响,进一步了解该教学模式的优势和特点。
通过对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分析和研究,旨在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研究支架式教学模式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情况,探讨其在不同领域中的价值和可行性,为未来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支架式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是一种教学方法,旨在提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支持和指导。
它通过将学习的内容分解为易于理解的部分,并提供相关的资源和工具,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更深入的理解和技能。
下面将详细介绍支架式教学策略的特点和应用。
支架式教学策略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提供适当的支持。
这种支持可以来自于教师、教材和其他学习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教材和其他学习资源可以提供额外的信息和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支架式教学策略注重逐步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求,逐步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
初始阶段,教师可以提供较为详细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
随着学生的进步,教师逐渐减少支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逐步减少的支持有助于学生逐渐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支架式教学策略还强调学习任务的合理性和适应性。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设计具有挑战性但可达成的学习任务。
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又不会让学生感到过于困难和沮丧。
通过合理的学习任务设计,学生可以逐步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效果。
支架式教学策略还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和合作项目来互相学习和支持。
这种合作和互动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借鉴和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支架式教学策略还强调学习的评估和反馈。
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并提供具体的反馈。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问题,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估和反馈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支架式教学策略在不同学科和教育阶段都可以应用。
无论是在语言学习、数学、科学还是其他学科,支架式教学策略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在不同教育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支架式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式教学;
英语教学改革
1. 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主动
建构知识。
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
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
获得的。
2. 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一个教学方法,它通过提供
学习支架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概念和解决问题。
支架可以是一个问题、一
个图表、一个实例或任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的工具。
随着学生对概念
的理解加深,教师逐渐减少支架的辅助,让学生自己掌握知识。
3. 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也称为情境性教学,它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
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随机通达式教学:随机通达式教学认为,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进行多次教学,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
因此,它强调在教学中要
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认知风格等因素,以实现个性化教学。
5. 英语教学改革:英语教学改革是指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近年来,随着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的兴起,英语教学
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跨文
化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通达式教学都是为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理解而设计的先进教学方式,可以有力推动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
支架式教学知识点总结一、支架式教学的定义和特点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学习者的现有知识和能力为基础,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对新知识和技能的建构和发展。
支架式教学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针对性强:支架式教学注重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分析和设计,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和技能。
2. 引导性强:支架式教学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倡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发现和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 结构性强:支架式教学注重对知识结构和技能运用的建构和分解,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4. 主体性强:支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素质。
二、支架式教学的基本原理支架式教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结构和技能运用的分解原则:支架式教学强调对知识结构和技能运用的分解和建构,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2. 学习者发展的连续性原则:支架式教学强调学习者发展的连续性和发展阶段之间的关联性,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3. 指导和支持的原则: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支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和发展知识和能力。
4. 学习负荷的合理性原则:支架式教学强调对学习负荷的合理安排,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效率性。
5.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原则:支架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素质。
三、支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支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评估: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应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全面综合评估,以便更好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2. 目标设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3. 资源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准备充分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4. 教学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教学引导和指导,以帮助学生建构和发展新的知识和能力。
支架式教学名词解释心理学嘿,朋友!咱今天来聊聊“支架式教学”这个在心理学里有点特别的名词。
你知道吗?支架式教学就像是盖房子时候搭的脚手架。
房子没盖好的时候,脚手架能给工人提供支撑和帮助,让他们能稳稳地干活儿。
等房子盖好了,脚手架就可以撤掉啦。
那支架式教学呢,其实就是老师给学生搭建的一种“知识脚手架”。
刚开始,学生可能对新知识、新技能感到迷茫,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这时候老师就出马啦,通过各种方式给学生提供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比如说,老师会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例子,就像给迷路的人指个方向。
或者给学生一些提示,让他们能顺着线索去思考。
又或者老师会先示范怎么做,就像手把手教小孩子走路一样。
这和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可不一样哟!支架式教学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老师只是在旁边保驾护航。
你想想,如果老师一股脑把所有东西都塞给学生,学生能记住多少?能真正理解多少?就像给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扔一堆游泳技巧的书,他能马上学会游泳吗?肯定不能呀!支架式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建立自信,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好像孩子学骑自行车,一开始后面有大人扶着,等孩子自己能掌握平衡了,大人就可以放手啦。
再打个比方,学习就像爬山,支架式教学就是那根登山杖,能帮学生在陡峭的山坡上稳住脚步,一步一步向上攀登。
所以说,支架式教学可不是随便教教那么简单,它是一种有技巧、有心思的教学方法。
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恰到好处地提供支持,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
这得多考验老师的本事啊!总之,支架式教学在心理学中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教学理念,它能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你说是不是呢?。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英语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阅读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词汇和语法的讲解,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近年来,“支架式”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也日益增多。
本文旨在探讨“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及其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背景。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分析“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接着,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
总结“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为广大高中英语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促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阅读教学一直是语言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特别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逐渐受到关注。
“支架式”教学模式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环境互动,不断建构和重组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支架式”教学强调为学习者提供逐步攀升的支持,帮助他们从现有水平逐步过渡到更高层次的理解和应用。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逐渐增多。
国内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该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支架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深度阅读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支架式教学及几种常见的支架类型摘要:支架式教学法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
实施支架式教学的关键是“支架”,根据“支架”的性质,可以划分为认知型和情绪型两类。
关键词:数学;支架式教学;支架的类型引言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近期发展带”学说是由支架教学法产生的。
支架教学是指老师为学生在最近的发展区域设置支撑,以协助学生跨过最近的发展区。
“支架”在建筑工业中的最初含义就是“脚手架”,它是一个概念结构,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意义认知。
在进行支架式教学时,首先要了解支架的种类,然后根据支架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支架。
根据其特性,可以将其分为认知和情绪两大类。
一、认知支架认知支撑是指在认知活动中,由老师所提出的概念构架。
根据不同的表现形式,认知支持可以分成问题型、实物型和情景型。
1.问题类认知支架问题型认知框架是将新的理论知识隐藏到一个或多个支撑问题中,并将其分解成若干次问题。
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得到讨论结果,教师综合归纳,最后得到正确的回答,以使其达到发展的潜能。
比如,当我们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我们会发现,三角的内角和为180度,而发展区域则是要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表达式。
老师可以提问1:四边形的内部角度和为?这是从哪里来的?学生们可以考虑这个问题,结果表明,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
老师可以再次提问2:五边形的内部角度和为?在做完这两个问题后,同学们也许会想到把 n边形划分为几个三角形。
老师又问了第三个问题:n边形可以分为几个三角形?当学生得到正确的回答时,老师会问:n边形的内部角度和为?也就是让学生达到发展潜力的程度。
2.实物类认知支架物理类认知支撑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来展示数学中的抽象情景。
实体类教学不仅包含了可视化的教学工具,还包含了电脑课件。
实体支架的主要功能是直观,可以让学生更快地了解老师所教的知识。
另外,使用有形的载体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的课堂更加有趣。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方法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结构主义理论提出的重要教学方法, 它强调教学应为学习者建构理解知识的概念框架,框架中的每一个概念是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
换句话说,最邻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
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支架式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
该教学法是指一步一步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支架),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一步一步的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支架式教学法在透明私塾的个性化多维智能教学系统(MITS)中已有应用。
支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理论研究摘要支架式教学是通过一套恰当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概念框架,学生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其学生的适应性和学科特征的适应性。
支架式教学的发展给我国化学教学模式改革带来启示。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化学教学1支架式教学的涵义“支架”一词的运用始于1300年,其原意指的是建筑行业的脚手架,是工人在建造、修葺或装饰建筑物时所使用的能够为他们和建筑材料提供暂时性支持的平台、架柱等,并且当建筑物建好后就拆掉的一种支持。
后来被引用到教育中形象的描述一种教学设计模式。
在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中,学生的“学”是不断的积极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就如同修建建筑物一样;教师的“教”则是“修建建筑物”必要的“脚手架”,要支持学生不断地、积极地建构自身知识体系,不断地建造新的能力。
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逐渐减少给学生的“支架”帮助直至最终让学生能够独立的建构意义。
这就是发展到现在的“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国外近二三十年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支架式教学的定义很多。
例如,伍德等人(Wood,Bruner&Ross,1976)认为,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幼儿或新手在更有能力的他人帮助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或达到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不能达到的目标的过程[1]。
斯南文(Slavin,1994)指出,支架式教学是教师引导教学进行,使儿童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的过程。
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定义是源自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
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构建知识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3]。
这种概念框架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逐步引导学习者进行深入学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2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对于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者们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认为支架式教学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N.C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现在我国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建构主义理论。
2.1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在《社会中的心智》一书中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这一概念反映了教学与发展的内在联系。
“最近发展区”也可译成“潜在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茨基,1978)。
在最近发展区中,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即第一发展水平)和在教师或其他人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即第二发展水平)是动态的差距。
第一发展水平是不需要其他人帮助学生独立即可完成学习任务的已有知识水平;第二发展水平是学生靠自己的知识水平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借助教师或他人的帮助才可以达到的水平。
通过教学第一发展水平与第二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可以消除的。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学生所要掌握知识、经验的传递者、促进者,必须介入到学生的发展中,在学生新的心理机能发展之初,教师与学生交往、合作,并随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将合作活动逐渐转移给学生个人。
这个过程即是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向学生提供帮助并逐渐撤去帮助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发展水平。
2.2建构主义理论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这充分体现了对学习者主动建构过程的肯定[3]。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协助来获得。
“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因素。
建构主义理论在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的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该理论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下被动接受者、被灌输者。
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设计模式应当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借助“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4]。
在这样的教学设计模式中,教材提供的知识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教学媒体将成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用来进行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
支架式教学恰到好处的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理念。
3支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适应性在化学教育中,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设计模式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从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就要改革过去一直沿用的讲解式教学设计模式,转变教师单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逐渐调动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中“教”应该是支持、引导、协助而不是包办、代替、灌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建构意义的指导者、帮助者而非传统教学下知识的传授者;“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支持、引导、协助下,逐渐建构、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级活动的思维能力、技能,是完成对事物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支架式教学模式正是适应这些要求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其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实用性和合理性。
在化学教学中引进“支架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协作交流,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大大增强,不仅能够较好的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化学的能力,而且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5]。
3.1 学生的适应性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又直接受教师教学的影响。
我国化学教育存在如此一个现状:学生不喜欢学习化学。
例如:从某市5乡镇10所初中500余名学生的问卷和访谈中能够发现,从初三开始接触化学到第一学期的的期中,在短短的2个多月时间里,学生学习分化现象已相当严重,约有30%左右的学生对化学缺乏兴趣,准备放弃学习化学[ 6]。
面对这种学习现状,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支架式教学适应于低年级的学生,学生的年龄不同,已有能力的发展不同,自身构建知识的能力不同,因为构建主义和最近发展区理论都认为:学习应是学生自身主动构建的过程,而学生的年龄越小,构建能力越差,已有的能力发展水平越低,也越需要支架的支撑,去完成学习。
中学阶段,只有初中三年级和高中才有化学课程。
从学生的特征来说,在初中,学生第一次学习化学课程,第一次接触一门新的学科,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构建化学基础知识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或者说化学学习的能力比较低,学生的逻辑思维也要低一些,所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支持,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化学学习。
3.2 学科特征的适应性学生化学学习困难有多方面的原因,学科特征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化学学科是一门严谨的自然学科,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元素化合物等基础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些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又密不可分。
然而由于化学学科的另一特征是间接知识、前人经验的总结,所以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化学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往往是通过现成的结论呈现给学生,课堂教学中即使有化学实验往往也是先有结论的验证性实验。
这种脱离具体情景的学习得到的认识都是形式化的、抽象的、简单化的,不能迁移到复杂的现实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学生化学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较好的避免传统教学的束缚,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化学教学中尤其在概念教学和理论教学中有很多的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支撑点,在这些概念支架支持下,借助一定的问题情景可以引领学生在概念框架内攀升,最终达到意义建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7]。
根据最近发展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形成一种科学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化学知识不再是的堆砌,学生不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
在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时化学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传授者,而是平等的参与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化学教师作为鼓励者、启发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利用适当的概念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取得成绩时给予必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协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由第一发展水平向第二发展水平的跨越。
4 支架式教学给我们的启示支架式教学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找到一个适宜的结合点,有效地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
这与支架式教学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发展中的恰当角色定位是密不可分的。
正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在教师或其他人的鼓励、协助下,积极主动地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独立学习的能力。
支架式教学是近二三十年在国外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设计有许多新颖、形象化的见解。
我们将支架式教学设计模式引用到我国的教学设计中来,就是要发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让这种理论为我国的教育注入新气息,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但是支架式教学是从外国教育理论中衍生出来的,其适用对象多为西方学生,所提出的有效的“支架”对其他文化背景尤其是我国的文化背景下的学生是否一样适用,一样有效,这仍需要广大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进行不断的研究探索。
因此,介绍支架式教学设计模式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了解支架式教学,促进教师去总结、反思,并且有意识的将支架式教学的思想渗透在教育活动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支架式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1] 转引自:Anncmaric Sullivan Palinesar,The role of dialogue inproviding scaffold instruction,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86,v21,no.1&2,p73-98.[2] 魏志平.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的方法[J].数学通讯.2003,(19):1-3.[3] 李莉.支架式教学对物理教学的启示[J].基础教育研究.2004,(8):20-21.[4] 陈静.情境探索协作—“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研究2007,(9):119-120.[5] 张炳林, 宁攀.支架式教学法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技术导刊,2007,(2):12-14.[6] 刘知新主编. 化学教学论[M](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6-4-45.[7] 游郁蓉.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第四界中学化学教学会议论文.陕西师大出版社,2004.the Theory Study on Scaffolding Teaching Used in ChemicalTeachingHuo Ai-xinChemistry Dept,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Hebei Tangshan 063000Abstract: Scaffolding Teaching is aimed at helping students to understand some special knowledge and form the frame of the knowledge significance using a set of properly selected concepts, by which students can research and solve problems independently and form their own frame of knowledge significance.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scaffolding teaching are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ment(ZPD) and constructivism. This therory is used in chemical teaching beacause of student character and subject character.The development of scaffolding teaching take to model of chemical teahing somg reform enlightenment.Keywords: scaffolding teaching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 constructivism chemistry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