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滇池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460.50 KB
- 文档页数:11
滇池环保调研报告滇池是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的一片著名的淡水湖泊,也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泊。
然而,随着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滇池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解滇池的环保状况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滇池的水质和生态系统,我们进行了一项滇池的环保调研。
首先,我们对滇池的水质进行了测试和分析。
结果显示,滇池的水质受到了严重污染。
其中,主要的污染物包括有机污染物、氮和磷。
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
这些污染物不仅对滇池的水质造成了直接损害,还导致了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进一步破坏了湖泊的生态系统。
其次,我们对滇池周边的环境进行了调研。
我们发现,滇池周边的湿地和植被破坏严重。
许多湿地被填埋、开垦,导致湿地的退化和物种的丧失。
同时,滇池周边的植被也遭受了破坏,特别是水生植物的减少导致了水中氧气的不足。
这种环境破坏对滇池的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
针对滇池的环境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环保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农业污染的控制。
农业是滇池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可以通过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加强农田的管理措施来减少农田对滇池水质的负面影响。
其次,应加强城市污水处理。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化带来的污水排放也成为滇池水质的主要问题之一。
因此,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对改善滇池的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需要加强滇池周边的生态保护。
保护湿地和植被,恢复滇池的自然环境,对于维护滇池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我们建议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落实滇池环保工作的责任。
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应该共同努力,推动滇池的环保工作。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保护滇池的水质和生态系统,让滇池成为人们生活和旅游的美丽景点。
综上所述,滇池的环保问题日益突出,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
通过加强农业污染的控制、城市污水处理、生态保护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我们有望保护滇池的水质和生态系统,实现滇池的可持续发展。
滇池调研报告范文调研对象: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调研目的:了解滇池的水质状况、生态环境现状和保护措施,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一、水质状况调研1.1 调研方法通过采集滇池不同区域的水样,并送至相关实验室进行分析检测。
包括pH值、溶解氧含量、浑浊度、氨氮含量等指标。
1.2 调研结果根据实验室的检测结果显示,滇池的整体水质状况较差。
滇池水体pH值普遍偏低,平均为6.8左右,溶解氧含量低于国家水质标准要求,浑浊度较高。
其中,滇池南岸水域的氨氮含量超出标准限值较多。
二、生态环境现状调研2.1 调研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相关统计数据的收集,了解滇池周边地区的植被状况、鸟类数量和变化等信息。
2.2 调研结果据调研结果显示,滇池周边的湿地植被种类逐渐减少,植被覆盖率下降。
鸟类数量和种类也有所减少,迁徙鸟类的数量明显减少。
此外,调研发现滇池周边存在乱捕乱杀野生动物的现象。
三、保护措施调研3.1 调研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采访专家学者和相关人员,了解滇池目前已实施的保护措施和规划。
3.2 调研结果根据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滇池已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设立滇池生态保护区、控制周边工业废水排放等。
同时,滇池保护工作也得到了一定的政府支持和专家团队的参与。
四、建议4.1 加强水质治理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大投入,提高滇池的水质,通过处理污水、增加水面氧气供应等措施改善滇池的环境状况。
4.2 增加湿地保护力度在滇池周边建立更多的湿地保护区,加强对滇池周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
4.3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举办环保宣传活动、开展学校教育和社区宣传等方式,增强公众对滇池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4.4 治理野生动物乱捕乱杀行为加大执法力度,整合相关部门资源,依法严厉打击乱捕乱杀野生动物的行为。
综上所述,滇池的水质状况较差,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
为了保护滇池,我们建议加强水质治理、增加湿地保护力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以及治理野生动物乱捕乱杀行为。
关于滇池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关于滇池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一、背景概述滇池是世界著名的高原湖泊之一,也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淡水资源和旅游胜地。
然而,近年来,滇池的水质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各种污染源严重影响了湖泊的生态环境和水质,也严重威胁着周边的人类生存。
为了探究滇池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进一步保护滇池,我们展开了一次关于滇池环境保护的调研。
二、调研过程1. 调研地点我们选择了位于滇池湖心岛的滇池大学作为我们的调研地点。
滇池大学位于滇池岸边靠近洱海出口的地方,是滇池湖心岛上唯一一所高等学府。
2. 调研时间调研时间为2021年7月-8月3. 调研方式我们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了调研,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
4. 调研内容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滇池水质情况调查我们通过实地采样和实验室检测,对滇池水质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滇池水质总体呈现污染趋势。
尤其是湖心岛周边地区的污染源影响下,水质较差,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总氮。
(2)污染源来源分析我们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到,滇池周边存在着多种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排污、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污水处理不达标等。
(3)政策措施分析我们通过收集政策文件和相关资料,对滇池保护政策进行了分析。
政策主要包括水污染防治法、水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等,但存在执行不力等问题。
(4)公众参与调查我们通过问卷等方式对公众进行调查,了解到关于滇池保护的态度和意见。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公众支持加强滇池保护措施。
三、存在问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政府部门对滇池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
(2)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措施,污染源治理不力。
(3)公众对滇池的环境保护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4)相关政策执行不力,需要加强监督和落实。
四、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如下建议:(1)政府需要加大对滇池环境保护的投入,并实施高效的监管措施,加强污染源治理。
(2)宣传普及滇池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滇池环保调研报告滇池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和大理市交界处,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
然而,滇池环境却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威胁,如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滇池的环保现状,我们组织了一次调研活动,并整理了以下报告。
一、滇池水质状况调研我们对滇池基本水质指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滇池的水质生态保护和修复面临很大的挑战。
监测数据显示,滇池出现了复合污染,主要污染物质是氨氮、总磷、总氮等,其中氨氮和总磷一度高于国家IV类标准线,也即是不能饮用. 这些污染物质进入滇池,形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废水对滇池湖水生态影响长期存在,会发生类似赤潮的现象。
同时,水中浮游动植物的原生动物和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影响到生态系统。
二、滇池水生态系统调研我们的调研发现,滇池生态系统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水草和湖泊塘沼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滇池内的硅藻和红藻已经减少,蓝藻等污染藻却不断生长,进一步加重了污染情况。
这些变化不仅威胁到了湖泊的稳定性,而且还会影响到湖泊所依赖的生态系统。
三、滇池水资源调研滇池是滇池流域的主要水源和主要灌溉水源之一。
因此,是保护滇池水资源的同时,研究滇池水资源产生的机理,计算滇池水资源的总量和变化规律很重要。
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滇池的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削弱。
市政府最近着手办理环保政策,也是有针对性的对水污染行业进行封禁,增加政策调控力度,但是这只是治理水污染的开始而已。
必须通过相关行政部门和公众接力合作,采取更加明智的决策,全面审视问题是否可行,并通过长期的政策实施与改革,从根本上治理滇池的环境问题。
要想攻克这个难题,在必须对污染物排放进行限制,特别是对下游污染物的进行调查和有效监管。
四、总结作为我们的共同家园,滇池的水质生态和可持续利用面临严峻的挑战。
但是,科学的环境规制和社会的关注,可以帮助我们共同保护滇池这个美丽的湖泊。
公众意识和政府工作的接力合作,可以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力度,保护湖泊的水质生态系统,保障周围居民的健康与安全,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昆明滇池调研报告一、背景和目的滇池作为昆明市的天然水源和重要旅游景点,近年来受到了严重的水质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影响。
为了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质,改善滇池的整体生态系统,我们进行了调研,旨在了解滇池目前的水质状况、水污染的来源以及现有的治理措施。
二、调研方法我们通过实地考察、文献调研和专家访谈的方式,结合现有的数据和信息进行了滇池的调研。
三、调研结果1. 水质状况: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显示,滇池的水质状况较差。
主要污染指标包括水体富营养化、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超标。
2. 水污染的来源:我们发现,滇池的水污染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城市污水的直接排放,包括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二是农业活动引起的农药和化肥的非点源污染。
3. 现有的治理措施:目前,针对滇池的水污染问题,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包括建设污水处理厂、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等。
然而,这些措施还不够完善,治理效果有限。
四、建议基于我们的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 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加大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改造投入,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减少城市污水对滇池的直接排放。
2. 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鼓励农民采用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并推广有机农业。
3.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对滇池保护的重视和参与度。
4. 建立生态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滇池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滇池的水质状况严重受到污染,治理工作亟待加强。
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强化污水处理、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以及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滇池的水质状况有望得到改善,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滇池污染治理调查报告滇池污染治理调查报告摘要近年来,滇池的水质逐渐恶化,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为了找出滇池污染的原因和治理方法,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
研究发现,滇池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
本报告旨在为滇池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
1. 引言滇池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的水资源。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滇池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滇池污染的现状,找出污染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野外实地考察、水样采集和实验室分析等。
我们还参考了相关的文献和政策文件,以了解滇池污染的背景和治理经验。
3. 结果与分析3.1 污染源定位通过对滇池周边环境的调查和水样分析,我们确定了滇池的主要污染源。
其中,工业废水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许多工业企业未能合规排放废水导致滇池水质严重受损。
农业面源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农田径流中的污染物进入滇池。
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也对滇池水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2 污染物分析通过对滇池水样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主要污染物的存在。
其中,重金属和有机物是最为严重的污染物。
重金属的超标含量对滇池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很大的威胁,而有机物的高浓度则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华的发生。
4. 治理建议为了改善滇池的水质,我们提出了以下治理建议:对工业废水进行规范管理,加强监管力度,追求零排放;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建立严格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制度,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质量。
5.本次调查发现,滇池的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
通过加强管理和监管,优化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滇池的水质可以得到有效改善。
我们希望本报告能为滇池的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我们也呼吁广大民众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共同努力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
滇池污染调查报告1、调查目的和背景1.1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滇池污染的状况,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以改善滇池的水质和环境。
1.2 调查背景滇池是云南省的重要淡水湖泊,长期以来扮演着供水、灌溉和生态保护等多重角色。
然而,近年来滇池的水质状况日益恶化,出现了大量的富营养化现象以及水体富集了大量的有害物质。
2、调查范围和方法2.1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涉及整个滇池的水域范围,包括滇池周边的城市、农田和工业区。
2.2 调查方法采用了多种调查方法,包括水样采集、底泥采样、环境监测设备安装等,以全面了解滇池的污染来源和水质状况。
3、调查结果和分析3.1 污染物种类和浓度分析通过对滇池水样和底泥样品的分析,发现滇池水体中存在大量的氮、磷等富营养化指标物质,并且超过了相关的水质标准。
此外,还检测到了多种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等。
3.2 污染源分析经过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滇池的污染主要来自农业面源污染、城市雨水径流以及工业废水排放等多方面原因。
3.3 水生态环境状况分析滇池由于水质恶化,导致水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影响,包括湖泊生态系统的崩溃、湿地生态退化等问题。
4、解决方案和建议4.1 加强源头治理通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城市雨水管网建设和管理、严格监管工业废水排放等措施,实现污染物源头减量控制。
4.2 提高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完善滇池周边的水处理设施,引入先进的水处理技术,提高水质的处理效果。
4.3 生态修复措施开展湖泊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滇池的湿地生态系统,增加自然的净化功能。
5、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调查报告原始数据、调查过程中的照片和视频等。
6、法律名词及注释1、环境保护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污染物:指对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介质造成直接或间接污染的物质或能量。
3、滇池:指位于云南省的一处重要淡水湖泊,也是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
引言云南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窗口,是西南绿洲、生态屏障、物种宝库、名族文化大观园、人与子和谐相处的净土,拥有建设“美丽云南”的独特自身优势和良好机遇。
但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给我们昆明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美丽春城,幸福昆明”是我们所拥护的众望。
但是就在这十几年的发展中把我们的高原明珠“滇池”恶化的似一个硕大的臭水坑,五百里滇池多么骄傲呀!就这样被人们践踏着。
渐渐地她的声音逐渐唤醒了沉睡的市民,人们这才重视到生态环保的重要性,才觉醒了对滇池的治理。
昆明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她是我们的责任,昆明市我们的春城之都让我们行动起来携手共进,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本组在五一期间带着“滇池生态环境”的问题外出对滇池进行调研学习,在调查过程中,希望我们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能提醒世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一.滇池简介滇池,亦称昆明湖、昆明池。
中国云南省大湖,在昆明市西南,连同湖西侧的西山是著名游览、疗养胜地。
由构造陷落而成。
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
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最深8米。
湖水在西南海口洩出,称螳螂川,为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
滇池因周围居住着"滇"部落或有水似倒流、"滇者,颠也"之说,故曰"滇池"。
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其外形似一弯新月。
东北部有一天然沙堤,长4千米,将滇池分为南北两部分,称为外湖和内湖;湖面的海拔高度为1886米,总面积311.338平方公里,其中内湖面积10.67平方公里,外湖面积287.1平方公里,南北长39公里,东西最宽为13公里。
湖岸线长163.2公里,面积为306.3平方公里,容水量为15.7亿立方米,上游河流主要有盘龙江、宝象河、新河、运粮河、马料河、大青河、洛龙河、捞渔河、梁王河……素称"五百里滇池"。
滇池污染调查报告滇池污染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本报告旨在对滇池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便对污染原因及其影响进行深入了解,并为相关部门制定污染治理方案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1. 采样调查:根据滇池周边地区划分为不同区域,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进行水质采样。
2. 实地调查:对滇池周边的工业企业、农田、河流等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可能的污染源。
3. 数据分析:对采样得到的水质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实地调查结果进行污染源追踪、评估。
三、调查结果1. 污染源分析通过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汇总了滇池可能存在的污染源:- 工业废水:滇池周边存在多家工业企业,其中一些企业的废水直接或间接流入滇池,成为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 农田农药:农田的化肥和农药使用过量,部分农药通过径流进入滇池,对水质造成一定的污染。
- 河流污染: 滇池周边有多条河流直接流入滇池,这些河流可能受到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活动的影响,污染物质流入滇池。
- 垃圾堆积:滇池周边存在一些垃圾堆积点,这些垃圾可能通过渗滤和周期性洪水进入滇池。
2. 水质分析针对滇池多个采样点进行了水质分析,结果显示:- 采样点 - pH值 - 溶解氧 (mg/L) - 水温 (℃) - 氨氮(mg/L) - 化学需氧量 (mg/L) -- 采样点A - 7.2 - 6.5 - 23 - 0.8 - 4.2 -- 采样点B - 6.8 - 5.2 - 21 - 1.2 - 3.8 -- 采样点C - 7.5 - 7.0 - 24 - 0.5 - 4.0 -通过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比对分析,发现滇池的部分采样点氨氮和化学需氧量超过了限值,证实了滇池存在一定程度的水质污染。
四、调查结论通过本次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滇池的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农田农药、河流污染和垃圾堆积等。
2. 滇池的水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氨氮和化学需氧量超过了限值。
3. 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工业废水排放、加强农田管理、加强河流水质监测、加强垃圾处理等措施,以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
滇池生态调研报告滇池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大型淡水湖泊,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和晋宁县境内,是中国第八大淡水湖。
滇池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拥有多种物种的鱼类、鸟类和植物,生态系统多样性很高。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和污染,滇池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为了了解滇池的生态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生态调研。
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滇池的水质与以前相比明显下降,出现了大量富营养化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农业和城市化进程中过度使用化肥和排放废水所致。
大量的营养物质进入湖水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蓝藻暴发。
蓝藻生长会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湖水缺氧,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
同时,蓝藻产生的毒素也会危害人类健康,使得滇池的水资源失去了原本的价值。
除了水质问题,滇池的湿地资源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但是在滇池周边,大量湿地被填埋和开发为农田和城市建设用地。
这导致了湿地面积减少,湿地植物和生物减少,湿地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
湿地的破坏也使得滇池的水质更加不稳定,失去了对水体净化的功能。
调研中,我们还发现滇池的渔业资源已经极度减少。
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坏,滇池中的鱼类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
正常而言,滇池应该是一个丰富多样的渔业资源,可以为周边居民提供丰富的食物和经济来源。
然而,由于对渔业资源的无限捕捞和无序管理,滇池的渔业资源几近枯竭。
针对滇池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水质监控和污染治理。
加大对农业和城市排放的监管力度,减少化肥的使用和废弃物的排放,避免过度富营养化的现象发生。
其次,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
保护好滇池周边的湿地,减少填埋和土地违法开发的现象,保护湿地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最后,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
限制对渔业资源的捕捞量,制定渔业资源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加大对渔民的培训和指导,推广可持续的渔业开发方式。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保护滇池的生态资源。
滇池的污染调查报告滇池的污染调查报告滇池,作为云南省的重要水域之一,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湖泊之一。
然而,近年来,滇池的水质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威胁。
本文将对滇池的污染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污染源分析滇池的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农业和工业。
农业污染主要是由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不当,导致农药残留和养分过剩,进而引发水体富营养化。
工业污染则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的排放,其中包括有害物质和重金属的含量超标。
二、水质检测结果经过对滇池水质进行多次检测,发现水中的氨氮、总磷和总氮等指标均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
特别是在滇池周边的农田和工业园区,水质更是严重恶化,超标情况更为明显。
三、生态系统受损情况滇池的污染不仅对水质造成了影响,还对滇池的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水中富营养化导致水生植物大量繁殖,消耗了水中的氧气,使得水体缺氧,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生存受到了威胁。
同时,一些有害物质的存在,也对滇池周边的植被和土壤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解决方案为了解决滇池的污染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加强农业生产的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农田的养分利用率。
其次,对工业企业的废水排放进行严格监管,加大对违法排放行为的处罚力度。
此外,还需要加强滇池周边的环境保护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公众参与和教育滇池的污染问题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公众也应积极参与其中。
政府应加强对公众的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滇池的保护活动,如组织清理滇池周边的垃圾等。
六、国际合作滇池的污染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性的问题,也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
云南省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学习先进的治理技术和管理模式。
同时,也可以通过国际合作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共同推动滇池的治理工作。
七、结语滇池的污染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滇池的调查报告篇一:关于滇池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关于滇池环境调研报告作者:刘yunhong 单位:lnkjdx时间:2013-4-30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摘要二.滇池简介1.滇池地理位置简介2.滇池历史背景说明第二部分:调查一.调查对象二.调查时间三.调查方法四.调查目的五.调查过程六.调查体会七.调查结果八. 结果分析第三部分:基本结论第四部分:参考资料及文献第五部分:附件第一部分前言一.摘要随着农村人口逐步迈向城市居住,以及昆明旅游业的膨胀和工业的迅猛发展,滇池的水资源状况迅速恶化, 近年来,滇池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不容乐观。
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环境和倡议更多的人们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近日,通过对滇池环境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调查,深入了解了昆明市民对滇池的看法和感受,并了解到国家以及云南省政府对滇池治理的一些政策和法律保护。
因此通过这次的调研,我们调研小组提出一些治理滇池的方法和建议,希望能借此机会,能引起社会的共鸣和高度关注。
最终,在我们党和人民的带领下,以环境与人文共同和谐发展为指向,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保护和恢复滇池的生态环境,创建和谐文明生态环境。
二.滇池简介1.滇池地理位置滇池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昆明池。
由构造陷落而成。
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
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最深8米。
滇池西面毗邻西山脚下,其北端紧邻昆明市大观公园,南端至晋宁县内,距市区5公里,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胜地,居云南旅游省首位。
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
形似弦月,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公里,平均宽度约8公里。
湖岸线长约200公里,蓄水量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
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
2.滇池历史背景说明滇池原居住着称为”滇”或”滇棘”的部落,战国时期有楚将庄桥率部进入滇池地区。
滇池污染调查报告简介滇池是中国云南省的最大淡水湖泊,也是世界上高原湖泊中最大的湖泊之一。
近年来,滇池面临严重的污染问题,对湖泊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报告将对滇池污染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污染来源滇池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污染滇池周边有大量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排放的废水和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直接排放到湖泊中导致水质严重恶化。
工业污染是滇池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农业污染农业活动也是滇池污染的重要原因。
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农田中的有害物质通过径流进入湖泊,使水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增多,引发水藻繁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3. 生活污水滇池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湖泊中,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细菌病原体,对水质造成严重影响。
二、污染影响滇池污染已经对湖泊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1. 水质恶化滇池水质严重下降,水中富营养化严重,水藻繁殖造成水域变绿,导致水生生物死亡和湖水寿命缩短。
2. 渔业资源减少滇池是重要的渔业资源基地,但由于水质恶化,渔业资源逐渐减少,给当地居民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
3. 生态系统失衡滇池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水质恶化导致了湖泊生态系统的失衡,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4. 健康问题滇池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健康,水中的有害物质可能对居民的健康产生严重风险,例如引发肝癌等疾病。
三、解决方案为了解决滇池污染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个解决方案:1. 加强环境监管加强对滇池周边工业企业和农田的环境监管,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农业农村污染物的排放,确保大量有害物质不再进入湖泊。
2.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鼓励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农业活动对滇池的负面影响。
3. 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在滇池周边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对居民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和处理,确保不再直接排放到湖泊中。
滇池调研报告正文1. 引言滇池作为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之一,是滇池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水资源,滇池对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了解滇池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滇池调研。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们的调研结果,并提供相关建议。
2. 调研方法我们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以及专家访谈的方式,对滇池进行了全面的了解。
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对滇池的生态环境、水质状况、湖岸带开发情况、经济利用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3. 调研结果3.1 生态环境滇池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是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
然而,长期以来,滇池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污染、湖岸带开发和乱捕滥捞等问题对滇池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3.2 水质状况调研显示,滇池的水质状况并不理想。
大量的污水直排和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滇池水体富营养化和富营养化,进而引发蓝藻水华的频繁发生。
这不仅影响了滇池的生态环境,也给周边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健康和生活问题。
3.3 湖岸带开发滇池湖岸带的开发建设长期以来存在矛盾。
一方面,湖岸带的开发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滥开发和无序建设导致湿地的消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湖岸带的开发,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4 经济利用滇池的渔业资源丰富,是当地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和乱捕滥捞的问题严重,滇池的渔业资源面临枯竭的风险。
合理规划和管理渔业资源,加强监管,是保护滇池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 建议针对上述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治理水质污染、减少养殖污染和限制化学物质排放,改善滇池的富营养化状况。
- 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规划和利用水资源,避免滇池水位的剧烈波动,保护滇池的生态系统。
- 加强湖岸带开发管理,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限制滥开发和无序建设,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滇池污染调查报告滇池是中国云南省的一片美丽湖泊,也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
然而,近年来,滇池的水质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本文将对滇池污染问题进行调查,并探讨可能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滇池的污染情况。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滇池的水质指标已经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导致水体浑浊,甚至出现恶臭。
这不仅对滇池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威胁到了周边地区居民的健康。
那么,滇池的污染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工业污染是滇池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滇池周边有多个工业区,这些工业区排放的废水和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直接排放到滇池中,导致水质恶化。
其次,农业活动也是滇池污染的重要原因。
农民在种植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这些化学物质会通过农田的径流进入滇池,对水质造成污染。
此外,滇池周边的城市化进程也对水质产生了不利影响,城市排污和建设工程都可能导致水质恶化。
针对滇池的污染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
首先,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让公众认识到保护滇池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减少污染源的排放。
其次,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环境法规的有效执行。
另外,建立健全的污染治理体系也是必要的。
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加强滇池的治理和修复工作,恢复水质,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滇池的污染治理模式。
比如,可以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建设污水处理厂,对滇池周边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减少直接排放。
同时,可以加强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对滇池的污染。
综上所述,滇池的污染问题是一个紧迫的环境挑战。
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应该加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滇池的保护和治理中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好滇池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让后代子孙也能享受到它带来的美好。
滇池调研报告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中国第八大淡水湖,位于昆明市西南部。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滇池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滇池,我对滇池进行了一次调研。
经过调研,我发现滇池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滇池水体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是由于农业、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造成的。
其次,滇池周边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湖岸的植被丰富度降低,鱼类等生物资源减少,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另外,滇池的生态调节功能减弱,容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引发蓝藻水华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政府应加大力度治理滇池水体污染,完善污水处理设施,严格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
同时,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科学的农业生产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其次,要加强滇池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湖岸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尽量减少滨湖开发,保护鱼类等湖泊生物资源。
另外,要加强对滇池的监测和管理,加强环境监测机构的能力建设,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此外,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增强公众参与保护滇池的积极性。
总之,滇池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环境保护工作十分重要。
通过调研和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强滇池的保护工作,保护好滇池的生态环境,确保滇池的可持续发展。
滇池的调查报告滇池的调查报告滇池,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郊区,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之一。
它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于世。
为了更好地了解滇池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报告。
一、滇池的地理特征滇池位于云南高原,地势较低,平均海拔约1886米。
湖泊面积约为294平方公里,最深处达到了深约4.4米。
滇池周围环绕着青山绿水,景色秀美迷人。
二、滇池的水质状况我们对滇池的水质进行了多次采样和测试。
结果显示,滇池的水质整体上较为清澈,透明度较高。
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滇池的富营养化现象比较严重,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较高,这可能导致水生态系统的不平衡。
其次,滇池的水体中存在一定的重金属污染,这对生物和人类健康都构成一定的风险。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对滇池水质的监测和治理,以保护湖泊的生态环境。
三、滇池的生物多样性滇池是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湖泊,拥有众多珍稀的物种。
我们的调查发现,滇池中栖息着大量的鱼类、鸟类和植物。
其中,滇池鱼类资源丰富,有许多具有经济价值的品种,如鲤鱼、鳜鱼等。
滇池还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都有大量的候鸟在此栖息和繁衍。
此外,湖泊周围的湿地和湖滨植被也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的天然栖息地。
保护滇池的生物多样性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滇池的旅游开发滇池作为中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滇池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游客的涌入给滇池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游客的乱扔垃圾、乱采乱捕等行为对湖泊的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其次,滇池周边的旅游设施建设也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环保,避免对湖泊造成过度开发的影响。
我们呼吁旅游业者和游客共同努力,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滇池的社区参与滇池的保护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
我们鼓励当地政府和社区组织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同时,我们建议建立滇池保护志愿者队伍,组织居民参与滇池的清理和保护工作。
班级小组基本信息1调研方式:12级平面1班班级小组2调查对象:滇池3 小组成员信息及其分组方式:成员学号分工情况陈永华201203170102 策划、材料整理、制作、审核粟晓萍201203170128 材料整理与筛选、制作、审核查文竖201203170101 通过上网、书籍搜索资料、审核马康强201203170111 实地考察、取样实验、审核黄佑星201203170106 实地考察、取样实验、审核冯尚丽201203170115 实地考察、取样实验、审核李飞虎201203170108 实地考察、取样实验、审核指导教师:刘曦云班级:12级平面1班院系: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目录引言 (1)一.滇池简介 (2)二.滇池污染现状 (3)三.滇池污染成因 (4)(一)自然因素 (4)(二)工业化.城市化农业污染等人为因素 (4)四.如何治理滇池 (5)五.学习十八大精神要领来治理滇池 (7)如何维护滇池 (7)六.从我们个人中考虑如何治理滇池 (8)七.心得体会 (8)引言云南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窗口,是西南绿洲、生态屏障、物种宝库、名族文化大观园、人与子和谐相处的净土,拥有建设“美丽云南”的独特自身优势和良好机遇。
但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给我们昆明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美丽春城,幸福昆明”是我们所拥护的众望。
但是就在这十几年的发展中把我们的高原明珠“滇池”恶化的似一个硕大的臭水坑,五百里滇池多么骄傲呀!就这样被人们践踏着。
渐渐地她的声音逐渐唤醒了沉睡的市民,人们这才重视到生态环保的重要性,才觉醒了对滇池的治理。
昆明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她是我们的责任,昆明市我们的春城之都让我们行动起来携手共进,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本组在五一期间带着“滇池生态环境”的问题外出对滇池进行调研学习,在调查过程中,希望我们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能提醒世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一.滇池简介滇池,亦称昆明湖、昆明池。
中国云南省大湖,在昆明市西南,连同湖西侧的西山是著名游览、疗养胜地。
由构造陷落而成。
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
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最深8米。
湖水在西南海口洩出,称螳螂川,为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
滇池因周围居住着"滇"部落或有水似倒流、"滇者,颠也"之说,故曰"滇池"。
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其外形似一弯新月。
东北部有一天然沙堤,长4千米,将滇池分为南北两部分,称为外湖和内湖;湖面的海拔高度为1886米,总面积311.338平方公里,其中内湖面积10.67平方公里,外湖面积287.1平方公里,南北长39公里,东西最宽为13公里。
湖岸线长163.2公里,面积为306.3平方公里,容水量为15.7亿立方米,上游河流主要有盘龙江、宝象河、新河、运粮河、马料河、大青河、洛龙河、捞渔河、梁王河……素称"五百里滇池"。
素有“高原明珠”之美称的滇池,是昆明风景名胜的中心。
游览内容丰富,既可环湖探访石器时代的遗址,追寻古滇王墓的踪迹,探索云南文化摇篮的奥秘;又可在岸上游览西山、白鱼口、郑和故里、盘龙古寺、官渡金刚塔等十数处名胜古迹;还可以深入环湖海口、昆明、晋宁、呈贡、官渡、黑林铺等大小城镇考察风俗民情。
滇池是我国的第六大淡水湖泊,地处长江、红河、珠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属于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长江、红河、珠江三大水系分而流之,源近流短,无大江大河水注入滇池。
滇池流域面积为2920平方公里,是昆明人口最密集、人为活动最频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分布有五华、盘龙、西山、官渡、呈贡、晋宁、篙明7个县区的40个乡(镇),2005年流域总人口332万人。
流域内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云南省的四分之一,占全市的83%。
流域内主要有二十九条河流呈向心状注入滇池,包括盘龙江、大观河、东大河、船房河、乌龙河等。
滇池位于昆明城市扩大的下游,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人口不断增加,污染物产生量增大,沿湖土地又过度开发,湖滨生态带基本消失,三百多万人居住在滇池流域,每天用水量80万吨以上,一年有毒有害的工业污水,2亿立方的生活污水注入滇池,万顷农田施用的农药残留从广泛的面源最终汇入滇池,导致九十年代滇池严重富营养化,全湖水质劣v 类,水体的使用功能受到严重限制。
滇池污染是昆明近几十年发展中的最大损失,滇池污染损害了昆明的人居环境,破坏了春城的美好形象,降低了昆明的城市竞争力。
二.滇池污染现状调查显示,2012年全年,草海和外海水质类别为劣Ⅴ类。
与此同时,草海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69.8,较上年降低4.39%,为中度富营养;外海营养状态不变,综合营养指数上升5.14%。
监测数据还表明,滇池总体水质为中度富营养,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的平均值达Ⅴ类水标准,总氮和化学需氧量指标超Ⅴ类水标准。
滇池全湖富营养化,污染严重水质为劣Ⅴ类,综合营养指数76.1,属重度富营养状态,外海水质达到Ⅴ类地表水标准,综合营养指数62.5,属中度富营养化。
主要入湖河道29条,水质大多为劣V类。
总体可概括为:水体表面漂浮大量垃圾;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蓝藻等的蔓生;滇池海岸面积缩减。
三,滇池污染成因(一)是城市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 二是滇池流域和滇池沿岸农业化肥、农药渗入雨水和灌溉用水之后产生的污水; 三是工业生产污水; 四是工业生产废弃物。
三种污水加上垃圾( 包括工业生产废弃物) 泄入滇池, 造成了滇池水质的富营养化、重金属化和毒化、臭化。
(二)、自然因素1、滇池在自然成长过程中,已进入衰老期,湖盆缩小、变浅,湖泊的自净能力较低。
滇池周边没有大江大河注入,属于半封闭性湖泊,加之年平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水质状况受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大。
在理想状况下,滇池水平均每四年才能置换一次。
2、滇池位于昆明城市的下游,盆地最低凹地带,除降雨补给水源外,其余补给水源均是城市生活污水经入湖河道注入滇池。
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加,污染物产生量也随之加大,沿湖土地又过度开发,湖滨生态带基本消失,导致九十年代滇池严重富营养化,全湖水质劣ⅴ类,水体的使用功能受到严重限制。
滇池流域又是贫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滇池本身是一个半封闭的宽浅型湖泊,缺乏充足的洁净水对湖泊水体进行置换,加剧了滇池水体的恶化。
(三)、工业化、城市化、农业污染等人为因素1、每个市民不但是滇池治理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滇池污染的责任者。
现在我市每人每天平均产生生活污水约150-200升,产生垃圾约1-2公斤,是滇池的主要污染物。
生活污水中包含有粪便污水、洗涤污水和废弃食物,这些生活污水包括高锰酸盐、氨氮、总磷等含量,并经过入湖河道流入滇池。
据统计仅以粪便计算,每人每天排出的粪便中含氮18.6克、磷1.74克,可以污染10吨水体。
2、农村生活垃圾、农田废弃物乱丢乱放,有些甚至还直接摆放在河道边,被雨水冲刷后经河道流入滇池,加重了滇池的污染负荷。
近年农村畜牧养殖业大量发展,农田化肥农药施用量不断增加,化肥、农药中含有的氮、磷、钾等元素经地表径流、河道沟渠流入滇池,滇池沿岸部分农田每亩化肥每年的平均施用量高达2000公斤,流域内每年农药施用量已超过100吨。
3、少数单位和个人只图眼前利益,环保意识淡漠,置法律法规于不顾,没有建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偷排、乱排污水的现象时有发生。
特别是部分餐饮业不建或简单设置必要的排污处理设备,油污直排城市排水管网,给城市排水安全和滇池污染带来危害。
4、入湖河道沿岸违章建筑屡禁不止。
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入湖河道两岸建有大量违反《滇池保护条例》的违章建筑,所产生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内,流入滇池;5、昆明污水产生量为74.7 万立方/ 日,现有的8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48.3万立方,还有近1/3 的污水得不到处理直接排入了滇池; 污水处理厂不足, 以及现有污水处理厂出力不够, 加之城镇下水管道建设陈旧落后,雨水和污水不能实现分流,使未经净化的污水排入了滇池, 加剧了滇池的污染。
四.如何治理滇池呢?从宏观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1·整治城市生活污染源目前,滇池流域已建成了8座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8.5万立方米,铺设污水干管590公里,片区污水收集率达到63.8%;建成了两座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及配套清运系统,城区垃圾清运率达95%,无害化处理率达93.6%;对大观河等5条主要入滇池河道实施了以截污、清淤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整治,整治河流环境有所改善。
2·控制重点工业污染源通过采取“零点行动”,实现重点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加强工业企业现场监控,开展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实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推进清洁生产,工业污染源占滇池污染负荷总量比例逐渐减少,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从“九五”末的11%、4%和3%下降到9%、3%和2%。
3·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在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方面,滇池流域实施了农村环境卫生示范项目,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示范项目,开展滇池流域生态农业建设,推广平衡施肥及控释肥技术,秸秆还田与资源化,建设“双室堆沤肥池”,减少和控制化肥及化学农药用量;改造和新建村镇垃圾收集池(间),开展农业固体废弃物及垃圾收集清运系统建设工作;推广农村生态卫生旱厕建设;推广沼气池建设和农村能源替代节能,农村面源污染有所控制。
4·合理配置水资源实施“2258”及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每年可从外流域调水2.45亿立方米;开展节水和再生水开发利用,建成并投入运行再生水处理站88座、在建38座,日处理能力达4.4万立方米,缓解了滇池的水资源供需压力;建成西园隧洞,加强松花坝——滇池——螳螂川水资源联合调度。
开展滇池面山绿化和植树造林,使滇池流域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8%;“十五”期间整治水土流失325.5平方公里;推广无耕作水稻,实施退塘还湖和生态湿地建设3.4平方公里。
疏挖污染底泥640万立方米,清除蓝藻富藻水1295万立方米,打捞水葫芦82万吨,禁止燃油机动船入湖、取缔网箱养鱼,内源污染控制取得一定效果。
实施了滇池面源污染控制、蓝藻水华控制、“863”水专项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成了《滇池流域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研究》、《环滇池生态保护规划》等一批研究报告及规划工作。
5·改观流域环境质量开展滇池面山绿化和植树造林,流域内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50.8%;“十五”期间整治水土流失325.5平方公里;推广无耕作水稻,实施退塘还湖和生态湿地建设3.4平方公里,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6·抓内源污染防治疏污染底泥640万立方米,清除蓝藻富藻水1295万立方米,打捞水葫芦82万吨,禁止燃油机动船入湖、取缔网箱养鱼,内源污染控制取得一定效果,重点水域景观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