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案三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22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三课时(授课时间:20分钟)XX XX【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敏、慎、就、正、喻、质、文、野、史、兴、观、群、怨、迩”等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并背诵章句;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君子”“好学”等核心概念和诗教观的内涵,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辨析君子、小人的区别;3、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儒家君子的修身方法,思考君子文化在当今社会人生中的现实意义,涵泳心灵,培养君子人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研习任务】一、任务一:理解文意,辨析概念借助课文和拓展资料,自主疏通章句大意。
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建构,辨析“好学”“君子”等核心概念并深入理解。
(一)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1、注释安:安逸。
敏:勤勉。
状语后置,“于事敏而于言慎”。
就:到,靠近,看齐。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而①:表并列。
而②:表顺承。
正:匡正,端正。
已:同“矣”,句尾语气词,表陈述,相当于“了”。
2、翻译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适,做事勤勉,言语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3、思考①如何理解本章里的“君子”一词?有德之人/在位之人。
两者都需要“好学”,有德之人好学以修身,在位之人好学不仅修身,更能推己及人。
②“好学”的标准或表现?一是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安贫乐道(抵制诱惑);二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规范言行);三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己的行为(提高修养)。
③本章体现的立身处世的道理?一是重德行,轻物欲;二是重行轻言,道德实践重于知识;三是重视学习;四是崇尚君子之德,强调培养德行。
(二)第十二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6篇《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朗读课文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难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准备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背诵导入二、合作探究1、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2、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4、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三、朗读体会四、整理归类1、成语类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格言警句类(1)谈学习态度的第7、9章(2)谈学习方法的第1、2、4、5、12 章(3)谈修身做人的第1、2、6、8、11、12章(4)谈珍惜时间的第10章五、总结文言语法:1、通假字:(通谁读谁,通谁讲谁)说:通“悦”,读yuè,意为:愉快,知:通“智”,读zhì,意为:聪明。
2 、文言虚词(1)连词而:①顺接连词,表并列或承接关系,意为“并且”“而且”“就”或不译。
例:学而时习之任重而道远(并且)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死而后已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不译)②转折连词,表转折关系,意为“却”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③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例:提刀而立④修饰语,可译为“着”“地”例:默而识之(地)(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例:余知而无罪也。
11、-论语十二章-教案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课文的内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背诵短文,积累成语、名言警句。
4、借鉴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修身原则。
教学重点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语、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方法的内容。
教学设计一、导入1、同学们常听说“三教九流”,其中的三教是指什么?(儒、释、道)2、儒教的创始人是谁?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孔子、仁)3、教师:我们常说的儒家思想、儒雅风范、儒商等等,就是源于儒家文化。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二章》。
二、检查预习,学习文学常识和生字词。
1、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
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彩,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孔子(前551-前479),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
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二、文本探究(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4.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论语十二章教案5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类的基础上,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况课文所选内容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2.联系自身,说说对文中有关“学习之道”以及个人修养论述的理解。
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联系实际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引导法和讲授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但你们知道吗?孔子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
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
但那些声名显赫的王公贵族们早已在历史的长空中灰飞烟灭,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宝贵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方才洒泪而去,而子贡则整整为他守丧六年。
孔子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使得人们对他这样崇敬景仰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论语》,来探寻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出示任务:对《论语》十二章课文内容的简单回顾。
(二)再读课文,迁移阐发出示任务:1.在上节课学习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括所选的这几则语录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反馈指导: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
2.结合自身在学习方法和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并谈谈你对“学习之道”的理解。
反馈指导:注意与自身实际相联系3.围绕课文中阐述关于修身的章节,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谈谈对这些词的理解,并讨论这些关于修身的论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现实意义?(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10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宿新市徐公店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介绍诗人: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
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
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
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宿:过夜。
新市:地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
要求: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一径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
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板书:树头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
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 把握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本内容。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教学重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有什么智慧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今天一起学习他的《<论语>十二章》。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先为宋国贵族,至孔子时家道已经衰落。
年轻时,曾经做过管理仓库和牲畜的小官。
中年以后,主要时间都用来整理诗书礼乐,授徒讲学。
一度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为司空、大司寇。
因不满季桓子的所作所为,遂周游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共历十四年,皆不被重用。
最后仍回到鲁国,整理文献,教育弟子,直到去世。
孔子是中国传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其理论的核心在于维护封建的等级制度,宣扬仁政。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他曾经整理过《诗》《书》等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现存《论语》一书,主要是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所记孔子的言论。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论语十二章教案(4篇)《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2.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经典谈感受。
教学过程:复习一、创设情境,回忆孔子的言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出示白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一个人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
(简介孔子)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
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
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
(出示白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师:这里的“子”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温和又严肃,威严而又不凶猛,庄重而安详。
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两千年以前的,但它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
你知道孔子说过哪些智慧的话语吗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寝不语,食不言。
生:……师:(展示《论语》一书),孔子说的这些话,全部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
全书共20篇,500多章。
三、指导诵读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小黑板出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教案》论语十二章教案(一):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礼貌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资料。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重点、难点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
词语如而、之等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课时安排两个课时四、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其先世为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十分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以前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
《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论语》十二章教案】《论语》十二章教案(三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理解积累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结合生活实际谈每章给自己的启示。
【教学方法】1. 教法:朗读法、预习法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孔子及《论语》的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编纂的意思。
属语录体散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论语》十二章,是其精华部分,主要谈求知和修养,学习之后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3、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学生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 1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0、《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问题导入法)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
《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
三、朗读课文1、范读: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五、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1 )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1 •子曰r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孔子而:进而,然后时:按时习:温习亦:也愉快乎:语气词,吗朋:志同道合的人自:从乐「快乐知:了解而:但是愠:愤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恨、恼恨2•曾子曰r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吾:我日:每天三:多次省:反省吾身:我自己为:替谋:谋划忠:尽心尽力信: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温习乎?传不习乎?〃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就学:做学问立:独立做事不惑:通达事理知:懂得天命:自然的规律和命运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规4•子曰r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而:然后 知:领悟 以:凭 为:做5•子曰r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却 贝U :就罔:迷惑无所得 殆:有害也不改其乐。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共1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一:《〈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一、文本分析: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
以第一章为例,这是《论语》的首章,也是编选《论语》者不会缺少的一章。
这一章从表面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的方法、交友的原则及与人交往的态度。
但实际上,这一句都是在围绕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个主题而言的。
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无求于人则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就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释。
那么如何“正己”呢?这需要时时警惕,事事用心,无时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要做到时时警惕,自然要“学而时习之”,此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而程颐释为“重习也”,均强调了学习不可中断。
而“有朋自远方来”则表现了这种追求的影响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清刘宝楠的《正义》中明确指出“朋”指同门,并引用《中庸》“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自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来影响他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所强调的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他人的影响。
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各章体现了出来——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习方法阐述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习,更应体现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颜回的赞颂则体现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子还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自豪感。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步骤】一、导入提问:影响几千年中国思想文化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各种回答。
老师分析后可揭示答案:是《论语》。
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老师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
(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提问:(1)大家预习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
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2)《论语》的“论”,习惯上读lún。
谁知道《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3)孔子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孔子和《论语》进一步的认识。
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体搜集资料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全新概念。
此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这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三、整体感知、诵读(1)提出要求: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
《论语》十二章一、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理解各章内容,领悟孔子的思想内涵,学习儒家的修身之道。
3.感受《论语》的语言魅力,体会其中的哲理和智慧,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领悟孔子的思想内涵,学习儒家的修身之道。
2.教学难点(1)理解孔子的思想观点,并能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和感悟。
(2)体会《论语》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吗?明确:学生可能会回答孔子、老子、孟子等。
2.讲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孔子有关,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引出课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十二章》,感受孔子的智慧和教诲。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1.介绍孔子: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现在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2.介绍《论语》:《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 20 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从宋朝以来,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字音教学1.展示词语:论(lún)语愠(yùn)说(yuè)三省(xǐng)2.提问:谁能准确读出这些词语的读音?明确:请学生朗读,教师纠正读音。
3.继续展示词语:罔(wǎng)殆(dài)箪(dān)肱(gōng)4.提问:这些词语又该怎么读呢?明确:学生朗读,教师强调读音和字义。
(四)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五)理解文意1.讲解重点字词:时习:按时温习。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11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读准字音,能解释重要实词和虚词“而、以”等的意思。
2.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并说出句意。
二、过程与方法1.在积累字词的过程中运用查阅字典法。
2.在理解全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泳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体会课文丰富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懂得如何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过程】一、介绍孔子猜猜他是谁?(1)世界十大名人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到2500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二、《论语》十二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
《论语》有一个明显区别于别的文言文的地方,就是开头都会出现“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孔子说那么,整部论语都是孔子说的吗?还有谁说?《论语》: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找一找本文中孔子说的共有几则?8则,那我们的学习就从老师讲得开始自由读,齐读。
三、读准字音开火车的方式,一人读一条。
随时注意纠正字音。
指读、齐读。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读准字音,能解释重要实词和虚词“而、以”等的意思。
2.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并说出句意。
二、过程与方法1.在积累字词的过程中运用查阅字典法。
2.在理解全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泳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体会课文丰富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懂得如何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全文。
二、读懂字词自学:重点字词在书本上圈划,并且翻译在书本上。
小组讨论:1.小组内轮流说答案2.把不懂的字词提出,在小组中讨论3.无法解决的字向全班提出。
教师释疑:解决生字词。
当堂检测:开火车的方式一一说。
教师请生翻译句子,落实意思。
三、读懂人物出示论语的句子,有很多的语气词,问:什么意思?如果你是当时的孔子,你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生模仿朗读,小组讨论,并全班展示四、读出智慧任选一句,谈谈感受、启迪,也可以联想曾有的经历。
论语十二章教案三课时这是论语十二章教案三课时,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论语十二章教案三课时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
二、作家、作品简介《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四书五经:五经指:《诗》《书》(《尚书》)《礼》《易》《春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鲁国陬邑(zōuyì)(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孔子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zēng]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ú)。
”《为政》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修身做人)”《学而》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子①曰②:“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yuè)乎④?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⑥而不愠(yùn)⑦,不亦君子⑧乎?”(《学而》⑨)①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yì)(现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②曰:动词,说。
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习:动词,温习,复习。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相当于“吗”。
说,通“悦”,愉快,高兴。
⑤朋:文章中指同一师门志同道合的师兄弟。
⑥知:了解⑦愠(yùn):生气,发怒。
⑧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⑨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2.小组合作翻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修身做人)”《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修养高的君子吗?”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讲的是学习的方法:要好好学习,享受学习。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讲的是修身做人和学习的乐趣:学友间要互相激励,探讨。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讲的是修身做人、为人态度,为人要有有君子的风度,属于个人道德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曾[zēng]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修身做人)”《学而》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曾[zēng]子①曰:“吾[wú]②日③三省[xǐng]④吾身:为[wèi]⑤人谋⑥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⑦乎?传⑧不习⑨乎?”(《学而》)①曾[zēng]子:即曾[zēng]参[shēn](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yú],春秋战国间鲁国蓝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wú]: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帮。
⑥谋:考虑事情、办事。
⑦信:真诚,诚实。
⑧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⑨习:温习。
2.小组合作翻译曾[zēng]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修身做人)”《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知识是不是复习了过呢?”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修身做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ú)。
(修身做人)”《为政》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子曰:“吾十有(yòu)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⑥心所欲,不逾(yú)⑦矩(jú)⑧。
”(《为政》)①十有[yòu]五:指15岁。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②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以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③惑:迷惑,疑惑。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④天命:指不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⑥从,遵从的意思;⑦逾[yú]:越过,超过。
矩:本指木工用的曲尺,引申为法度,规矩,规范。
2.小组合作翻译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ú)。
(修身做人)”《为政》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能自立(有所成就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掌握了知识,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遇事就不致被外物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懂得了自然规律和法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并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才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法度规矩。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mào]耋[dié]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五、【作业布置】复习、背诵前三则。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教学步骤】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lè)之者。
”《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