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 格式:ppt
- 大小:468.00 KB
- 文档页数:15
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教案教案一:测量固体密度一、教学目标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如何计算密度。
2.掌握测量固体密度的方法。
3.发展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教学准备1.密度计算的公式:密度(ρ)=质量(m)/体积(V)。
2.秤、容器、水、待测物体。
三、教学过程1.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密度的概念,解释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物体有时会有不同的重量。
解释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物体有时会有不同的重量。
解释密度的公式,并给出一个例子,计算物体的密度。
让学生对密度有初步的了解。
2.实验操作展示(10分钟)学生观察教师的示范操作,了解如何在实验室中测量固体的密度。
学生可以看到教师如何用容器测量水的初始体积,然后浸入密度大于水的固体,再测量水的最终体积。
学生们需要观察整个实验过程,记录关键步骤。
3.学生实验操作(3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
每个小组按照实验流程进行操作。
他们需要选择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固体,测量其质量,并使用相同的容器和水进行测量。
完成实验后,记录结果。
4.数据整理和分析(20分钟)学生将实验结果整理在一张表格中,计算每个固体的体积和密度,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固体具有不同的密度。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固体密度和质量的关系。
5.结论和讨论(10分钟)学生讨论他们的实验结果,总结固体密度的特点。
他们可以讨论不同类型固体的密度范围,并讨论为什么这些固体具有不同的密度。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密度与固体材料的种类、形状和结构有关。
四、教学延伸学生可以进行更多的实验,比较不同材料的密度。
他们可以设计实验来测量材料的密度,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学生还可以进行探究性实验,研究测量影响密度的因素,如温度变化等。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是否正确,是否有记录结果。
2.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是否能正确解释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案二:测量液体密度一、教学目标1.理解液体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物理实验三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测定实验三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测定【实验目的】1.了解物理天平的构造原理,掌握其调整和使用方法。
2.学习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定不规则固体的密度。
3.了解比重瓶测密度的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
【实验仪器】物理天平、砝码、比重瓶、铝块、石蜡块、酒精、水、细线。
【实验原理】若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体积为V,则其密度为mV (1)可见,通过测定m和V可求出ρ,m可用物理天平精确称量,而物体体积的精确测量在密度测量中是个主要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
(一)流体静力称衡法测不规则固体的密度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要受到向上的浮力。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量F0Vg (2)式中0是液体的密度;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时,排开液体的体积V就是物体的体积;g为重力加速度。
如果将固体物体(如待测的铝块)分别在空气中和全部浸没在液体(纯净水)中称衡,可得到两个重量mg和m1g,此时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F mg m1g0Vg (3)由此可得,物体的密度mm m1 (4)式中m是物体在空气中称衡时相应的质量;m1是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称衡时相应的质量。
如果被测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如待测的蜡块),为使被测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可采用在被测物体下面拴一重物的方法[如图1]。
实验时,分别进行三次称衡。
首先在空气中直接称衡被测物体的质量m0。
再将被测物体置于液面之上,而重物全部浸没在液体中称衡[如图1(a)],此时天平砝码质量为m2。
最后把被测物体连同重物一起全部浸没在液体中,进行称衡[如图1(b)],此时天平砝码质量为m3。
则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为F(m2m3)g0Vg (5)因此,物体密度为m0m2m3 (6)(二)比重瓶法测定液体密度对液体密度的测定可用流体静力“称量法”,也可用“比重瓶法”。
比重瓶如图2所示。
在比重瓶注满液体后,当用中间有毛细管的塞子塞住时,多余的液体就从毛细管溢出,这样瓶内盛有的液体的体积就是固定的。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实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培养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固体密度的测定a. 实验原理:密度= 质量/ 体积b. 实验步骤:(1) 调节天平平衡,测量固体质量m。
(2) 将固体放入量筒中,测量固体体积V。
(3) 计算固体密度ρ= m / V。
2. 液体密度的测定a. 实验原理:密度= 质量/ 体积b. 实验步骤:(1) 调节天平平衡,测量液体质量m。
(2) 将液体倒入量筒中,测量液体体积V。
(3) 计算液体密度ρ= m / V。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测定方法。
2. 教学难点:天平的使用和量筒的读数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固体和液体样品。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实际例子,引出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意义。
2. 理论讲解:讲解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实验原理。
3.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固体和液体样品的数据。
5. 数据处理: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固体和液体密度。
6. 结果分析: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
7.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实验要点,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8.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密度计算和实验报告的作业。
9. 课堂小结:教师点评本节课的实验情况,学生分享实验心得。
10. 拓展活动:学生进行密度相关的课外实验或研究。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测定方法。
2.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结合信息技术,利用PPT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密度的测定的三种基本方法一:质量体积法——测定密度的基本方法根据密度的定义ρ=m/v可知:只要能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就可以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这种方法用到的主要测量工具是天平和量筒。
下面分固体和液体两种情况加以分析。
1:固体密度的测定1、先测质量后测体积?(1)如果物块可以沉于水中:先在量筒中放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V1,然后用细线系好待测物块慢慢放入水中浸没,并且抖动几下细线,排去物块周围吸附的气泡,读出总体积V2,则物块的体积V=V2-V1(放入物块时不能有水溅出)。
(2)如果物块不能沉于水中:一种方法可以用细铁丝或小钢针将物块按入水中,其它方法同上。
还可以用小铁块辅助下沉法:先用细线系好小铁块放入量筒的水中,记下总体积V1,然后取出小铁块并和待测物块捆在一起放入量筒的水中,记下总体积V2,待测物块的体积是V=V2-V1(这种方法要保证不要有水损失)。
(3)如果待测物体溶解于水时,可以考虑用细砂或其它粉状物体来代替水完成体积的测定,既让待测物块“浸没”在细砂等粉状物体中。
当然,上面所说的物块都是比较小的。
如果是测量铅球的密度怎么办呢?用天平和量筒是肯定不行的。
我们必须用生活中的杆秤或磅秤来测量质量;用溢水杯、烧杯、水才能测量它的体积:取一只大小合适的溢水杯并装满水,然后将待测物块放入水中,用烧杯接住溢出的水,再用量筒分次测出水的总体积,就是铅球的体积。
2:液体密度的测定考虑到液体很难从容器中完全倒出而造成的误差,我们可以先将烧杯中装有适量的待测液体,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它的总质量M1,然后将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最好使体积为整数,方便密度的计算),读出体积V,最后再测出烧杯及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2,则液体的密度ρ=(M1-M2)/V。
假如先测液体体积,然后将液体倒入烧杯中测质量,会由于液体倒不干净而使质量测量值偏小。
3:没有量筒时的密度测定由于水的密度是已知的,在缺少量筒时我们可以用水、烧杯、天平来代替量筒完成体积的测定。
测密度的方法测量密度的方法颇多,在此略略介绍几种测量密度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利用密度计测密度测量液体的密度时,可将密度计放入待测液体中〔液体应有足够的深度〕,待密度计稳定后,可直接从密度计上读出液体的密度。
二、利用密度的定义测物质的密度由密度的定义式ρ=m/v可知,要求到物质的密度,必需先直接或间接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再根据ρ=m/v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其测量的方法有:〔一〕有天平,有量筒测物质的密度例1:现有天平、量筒、细线、水和金属块,请说出测金属块密度的办法和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1)、用天平称出金属块的质量m;(2)、在量筒中加适量水,记下水面所对刻度V1;(3)、用细绳系住金属块放入量筒中,记下水面上升后所对刻度V2。
表达式:ρ=m/〔V2-V1〕例2:现有天平、量筒、烧杯和盐水,如何测出盐水的密度?写出其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1)、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出其总质量m1;(2)、将烧杯中的盐水倒部分到量筒中,再用天平测出剩下的盐水与烧杯的总质量m2;(3)、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表达式:ρ=(m1-m2)/V例3:现有天平,量筒、河沙、水、生石灰能否用上述器材测出生石灰的密度,写出其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1)、用天平测出生石灰的质量m;(2)在量筒中装入适量河沙,将生石灰放入量筒后再向量筒中放入适量的河沙,记下这时的体积V1;(3)、取出生石灰后,记下这时的体积V2。
表达式:ρ=m/(V2-V1)说明:对于生石灰这类会与水反应的物质,不能选择“排水法〞测体积,只可用“排沙法〞,“排油法〞等方法测体积。
例4:现有石蜡块、水、针、天平、量筒,试测出石蜡的密度。
过程与方法:(1)、用天平测出石蜡块的质量m;(2)、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记下这时的体积V1;(3)、用针扎石蜡块让其浸没量筒里的水中,记下这时量筒里的体积V2。
表达式:ρ=m/〔V2-V1〕说明:对于漂浮物体,虽不能直接用排水法测物体体积,但可采用针扎或下吊重物拉的方法让其浸没水中来测出其体积,从而测出其密度。
测密度的方法1.器材:天平,量筒(测任何物体密度)步骤:直接测量物体的体积和质量,利用公式ρ=m/v2.器材:天平,刻度尺(测量规则固体密度)步骤:先根据v=sh,计算固体的体积,再根据ρ=m/v计算密度3.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测任何物体密度)步骤:根据G=mg,m=G/g计算质量,用量筒测量密度,利用公式ρ=m/v4.器材:密度计(测液体密度)步骤:直接测量液体密度5.器材:刻度尺,规则几何形状固体(测液体密度,液体ρ固﹤ρx且ρ固﹤ρ水),水步骤:(此测量方法原理类似于密度计)将此固体放入水中,固体漂浮,用刻度尺计算此固体浸没在水中部分的体积V固,再将此固体放在被测液体中,固体仍然漂浮,用刻度尺计算出这时固体浸没在水中的体积V固2,因为两次都是漂浮,所以浮力都等于固体重力,固体重力不变,所以两次浮力相等,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ρ液gV排,列出两次浮力箱等的公式ρ水gV排=ρX gV排,所以ρXρ水26.Ⅰ器材:连通器,刻度尺,另一种已知密度的液体ρ0(测量不溶于已知液体的另一种液体的密度ρx)步骤:先装入一种已知密度的液体,再向一端加入待测液体,假设连通器中间有一薄叶片(即深蓝色部分),下叶片会静止,所以受到平衡力左右,两侧压强相等,而虚线以下两部分是同种液体,压强一定相等,所以会产生高度差的原因是上面两部分,h1和h2部分的压强应该相等,才能使液面静止,液体压强P=ρgh,两侧压强相等列出等式:ρ0gh1=ρx gh2,h1和h2可用刻度尺测出,解这个方程,便可得到待测液体的密度。
Ⅱ器材:水槽,玻璃管,薄塑料圆片,水(测量液体密度ρX)璃管下面,将其放入水中,因为受到水的压强的作用,薄叶片不会下落,这时薄叶片受到水的压强的深度为h2,这时向玻璃管h2,因为玻璃管里没有液体时薄片静止,是因为受水的向上的力和破璃管的支持力相等,而当刚要下落时受到的是平衡力是水向上的力和破璃管内液体向下的力,因为两个力的受力面积相等,两种液体给薄叶片的压强相等,列出公式ρ水gh2=ρX gh1,整理后得到ρρ水7.器材:弹簧测力计,另一种已知密度的液体ρ0(测量个体密度,且必须ρ固﹥ρ0)步骤:先在空气中测量固体重为G ,再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固体浸没在已知密度的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示数F 拉,F 浮=G-F 拉代入F 浮=ρ0gv 固ρ0gv 固=G-F 拉所以V固m=G/g ……② ρ固=m/V 固……③,将①和②代入③式, 得到ρ固ρ08.Ⅰ器材:量筒,水(测量固体密度,当ρ固﹤ρ水) 步骤:1.V1,2.V2,3.V3,在第二次时,固体是飘浮,所以浮力等于重力。
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掌握测定固体和液体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能力目标1.培养实验能力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应使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进行表格设计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2.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密度的公式以及学习过的知识,如何测定物质的密度. 根据测量出的质量、体积值,运用所学知识求出物质的密度. 德育目标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应通过本节课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实验时,各种仪器应按合理位置摆放,实验结束后,应整理仪器并归位放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护仪器、爱护学习环境的教育,保证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环境美的教育.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这个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是从实验原理、使用仪器、实验步骤的安排,记录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全面地进行实验能力的训练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实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量筒和量杯的结构比较简单,使用时主要是会认识它们的刻度.所以教材首先要求学生观察量筒和量杯的刻度,认清它们的量程和每小格代表多少立方厘米.对于如何正确使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教材是通过几幅图加以说明的.选择石块作为测量对象,是因为从密度表中查不出它的密度值,石块的形状一般都不规则,必须用量筒或量杯才能测出它的体积,学生测量时会更有兴趣些.教法建议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实验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分析与说明1.关于实验原理实验前可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定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办法和仪器来测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搞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2.在使用量筒时应注意的问题(1)了解量筒(或量杯)的用途.量筒是实验室里用来测物体体积的仪器.(2)知道量筒的构造,学会判定量筒的最小分度和量程,认识ml表示毫升,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3)量筒一定要放置在水平面上,然后再将液体倒入量筒中.(4)观察量筒里液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要跟液面相平,若液面呈凹形,观察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若液面呈凸形,观察时要以凸形的顶部为准.(5)用量筒(杯)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叫排液法.在练习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时,两次的测量应让同组的两个同学各测一次.如果分组仪器全部是量筒,应给教师准备一个量杯,让学生看到实物.观察量筒时,可就观察问题提问练习.在视线和凹面相平时,教师应做一个示范动作.滴管是学生第一次使用,也应讲清楚如何使用,尤其是要从量筒中取出液体时应怎样做,让学生思考一下,最好找学生示范一下.测出的水的体积不要倒回烧杯中,做下一个实验时用.3.关于实验的操作(1)在测固体的体积时,要让学生弄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数据表中,再求出石块的体积和密度.测固体密度最好用烧锅炉的焦炭,选一些大小形状均合适的(体积最好在20~40cm3之间),事先要蘸上腊,以防吸水.如果用石块,一定要求学生用细线栓牢,否则极易砸坏量筒.要讲清用排液法测体积的做法和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第一,这种物质不能溶于这种液体,若溶于这种液体就要换用其他的液体或想其他的解决办法.第二,这种物质不能吸收这种液体,若吸收也需要换成其它的液体.因此排液法不是万能的.(2)测盐水的密度时,要让学生明白盐水的质量是怎样得到的,需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测得的数据填在数据表中,最后求出盐水密度.测盐水的密度中盐水一定要饱和溶液.如果天平不够精确,系统误差较大,则应考虑换用其他溶液如硫酸铜溶液等4.整个实验过程可有三种处理方法对基础较差的班级可采用一个实验一个实验领着做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实验过程容易控制,但不易于每个同学的个性发展,进度会受些影响.对于中等程度以上的班级可采取先做实验1.练习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然后把以下的实验要求、步骤讲清楚,让各组再进行以下的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加强个别指导.特别要对实验能力较差的组给予更多的关注,防止这些同学的实验走过场.为此也就有了第三种方法:在实验课前可先培养几名学生骨干,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当教师的小助手,重点帮助一些实验有困难的同学.5.实验进度的安排因各实验小组的实验水平不同,所以实验进度就不平衡.对实验进度快的组除了加强检查他们的操作与数据外,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实验机会,为此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蜡块,让进度快的组测一下蜡块的密度.对进度慢的组,可把这一问题作为思考题,把实验过程写在实验报告上.6.实验报告关于实验报告,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写.应有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包括数量和规格)、实验内容及主要步骤、实验数据和结果、还应有实验日期和同组人.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可统一印制实验报告纸,发给学生使用.实验记录的表格最好让学生参照教材自己设计,教师在这方面也应给予一定的指导.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三、学具教具准备量筒(或量杯)、石块(或烧锅炉的焦炭)、细线、盐水、天平和砝码、烧杯(或玻璃杯)、清水、多媒体演示课件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引入复习密度的知识,请同学们用中文表述一下密度的公式,并说出用符号表示的公式.通过这个公式可以认识到,只要知道了某一物体的质量和它的体积,就可以计算出组成这个物体的物质的密度,也可以说只要测量出物体的质量和它的体积就可以求出它的密度.(二)新课教学以上我们分析了根据,只要我们测量出物体的质量和它的体积,就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请同学们考虑一下用什么方法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用天平可以测物体的质量,用量筒可以测物体的体积.如果是一个规则物体除了用量筒可以测量它的体积外,还可以用什么办法?还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今天我们这个实验是要求同学们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根据以上的分析,请同学们谈一下这个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这个实验的原理就是密度的公式我们今天的实验是要测定金属块和盐水的密度,请同学们考虑除了被测物体、天平、砝码和量筒外,还需要什么物品. 还需要清水、细线以及装清水和盐水的烧杯.请同学们写出测金属块密度的实验步骤,并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请同学说出实验步骤以及表格中需要记录和需要计算的项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式补充修正,并随时将学生回答的正确结果写在黑板上,最后形成如下内容:1.测金属块的密度实验步骤(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2).测出金属块的质量,并把测量值填入表格中.(3).向量筒中注入一定量的清水,并把测得的水的体积值填入表格中.(4).将石块用细线拴好,没入水中,测出石块和水的总体积,并把测量值填入表格中.(5).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填入表格.(6).计算出金属块密度,填入表格.表格设计石块的质量m(g)石块放入前水的体积石块和水的总体积石块的体积石块的密度请同学们写出测定盐水密度的实验步骤,并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学生基本写完后,请同学说出实验步骤以及表格设计的内容,教师随时把正确内容写在黑板上,并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正。
实验三 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测定【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物理天平的构造原理及调整和使用方法。
2.掌握液体静力“称量法”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
【实验原理】若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 ,体积为V ,则其密度为Vm =ρ (3-1) 可见,通过测定m 和V 可求出ρ,m 可用物理天平称量,而物体体积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
对于形状规则、密度均匀的固体,可用游标卡尺之类的量具测量其线度,再用公式计算其体积。
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小粒状固体、液体,可用下述方法测量其体积,从而计算出它的密度。
1.用液体静力“称量法”测量密度(1)固体密度的测量(a )能沉于水中的固体密度的测定所谓液体静力“称量法”,即先用天平称被测物体在空气中质量m 1,然后将物体浸没在水中,称出其在水中的质量m 2,如图3-1所示,则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 F = (m 1-m 2)g (3-2)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重量。
因此,可以推出F =ρ0Vg (3-3) 其中ρ0为液体的密度(本实验中采用的液体为水);V 是排开液体的体积亦即物体的体积。
联立(3-2)和(3-3)式可以得21ρm m V -= (3-4) 由此得 1012m m m ρρ=- (3-5) (b )浮于液体中固体的密度测定待测物体的密度比液体小时,可采用加“助沉物”的办法,如图3-2所示,“助沉物”在液体中而待测物在空气中,称量时砝码质量为m 1。
待测物体和“助沉物”都浸入液体中称量时如图3-3所示,砝码质量为m 2,因此物体所受浮力为(m 1-m 2)g。
若物体在空气中称量时的砝码质量为m ,物体密度为012m m m ρρ=- (3-6)(2)液体密度的测量若某固体在空气中用天平称量的质量为m 1,浸没在水中的视质量为m 2,浸没在待测液体中的视质量为m 3,设固体的体积为V ,室温下水的密度为ρ0,待测液体的密度为ρ液,按阿基米德原理,可得120m g m g V g ρ-= 和13m g m g V g ρ-=液 由上二式得13012m m ρρm m -=-液 (3-7) 由此可见,液体静力“称量法”测密度的实质,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将对体积的测量,变为对质量的测量,因为质量可用天平直接测量,并且可按实际需要选用物理天平或分析天平来较准确地测量,因此这种方法具有比较简单和可靠的优点,特别是对于外形不规则的固体更为适用。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实验。
它不仅是对密度概念的深化和巩固,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在教材的编排上,这个实验是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之后进行的,通过实验测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和计算公式。
同时,也为后续学习浮力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基本概念,对密度的计算公式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实验测量的方法和步骤还不够熟悉,在实验操作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测量误差较大、实验步骤不规范等。
此外,学生在这个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掌握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3)能够正确使用天平和量筒等测量工具,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和体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2)让学生经历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实验过程,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误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2)正确使用天平和量筒等测量工具。
2、教学难点(1)测量固体密度时,如何测量体积较小的固体的体积。
(2)分析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小误差。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实验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方法(转载) 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方法有很多种,归类来看可分为:①常规测量法,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用公式Vm =ρ来进行计算。
②专用仪器测量法,如密度计,密度秤等。
③代替器材测量法,利用别的器材来代替测量,如测量质量通常用天平,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重力,用公式gG m =计算出质量。
④转换测量法,还能利用转换成测量压强、浮力的方法来计算密度。
⑤等效测量法,利用等效的方法间接测量。
下面利用这些方法分门另类来说明。
一、常规测量法:用天平测量质量、用刻度尺(或量筒)测量体积,用公式Vm =ρ来进行计算.1. 固体的密度常规测量法:例1.测量一小块形状不规则的矿石密度有多大,可用天平、量筒、水和细线进行.(1)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线的左侧,为使天平衡量平衡,应将右侧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____端调节.(2)由图(丙)可知,矿石质量m=______________g .通过计算可知矿石的密度ρ=______________kg/m 2.解析:(1)天平使用前调节平衡时,要调节平衡螺母,规则是“右偏左调,左偏右调”,即指针向右偏就向左调平衡螺母,指针向左偏就向右调平衡螺母,调左侧的还是右侧的平衡螺母都一样. (2)左盘中物体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质量加游码示数;用量筒进行排水法测物体体积时,物体的体积等于物体和水的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物体的密度等于物体的质量除以物体的体积.解答:(1)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线的左侧,根据“右偏左调,左偏右调”的规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2)游码对应的刻度值,标尺每一个大格代表1g ,每一个小格代表0.2g ,游码对应的刻度值是3.4g ;矿石的质量:m=20g+3.4g=23.4g .矿石的体积:V=V 2﹣V 1=30ml ﹣20ml=10ml=10cm 3.(3)矿石的密度:ρ=V m ==2.34g/cm 3=2.34×103kg/m 3. 2. 液体的密度常规测量法:例2. 在测定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小东同学按照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进行操作,并设计了如下记录数据的表格。
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赵正华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密度”这一知识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贵阳市历年的中考试题中密度测量的设计题频频出现是一个热点。
因此,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密度测量的教学设计。
特别是为现在的探究式学物理教学,密度测量的设计题为学生自主参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值得我们认真地探索和挖掘。
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在此,浅谈一些物质密度的特殊测量方法,供大家参考。
要测量密度,需测出物体的体积和质量。
要测量密度,需测出物体的体积和质量,常用的测质量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称量法:如果题目中实验器材直接给出了天平,那只要按照书中给出天平测量的实验方法进行就可以了(2)排水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让物体的质量等于水的质量,然后用量筒测出水的体积,最后利用水的密度这一已知条件算出水的质量,从而就可以得到物体的质量了。
(3)浮力法:如果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由于二力平衡,重力就等于浮力,再由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浮力。
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求排开液体重力的问题,可以用量筒测量体积进而计算得出浮力,再根=G=mg求出物体的质量。
据F浮常用的测体积的方法有:(1)测固体的体积:①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固体:可直接通过计算得出体积。
简单的情况如正方体V=a3(“a”为边长),长方体V=abc(“a、b、c”分别为长、宽、高)等。
②形状不规则,质地不均匀的固体:将固体全部浸入量筒的液体中,前后两次的体积之差即为物体体积。
(2)测液体的体积:常用量简直接测量[注意]测量固体密度时,从原理上看,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是一样的,但是如果在实验中我们先测固体的体积,测完后将物体从量筒中取出时,物体表面总会沾有少量的水,这样就会使测得的质量变大,所以在实验时为了减小误差,最好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例题1:为了测定一固体的密度(密度小于水),可选用的器材有:托盘天平(含砝码)、量筒、大头针、水,请你设计几种不同的方案,要求写出每种方案所选的器材,实验步骤,并用所测物理量表示物质的密度。
密度测量的技巧密度测量是一项常见的物理实验,用于确定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常用公式表示为密度=质量/体积。
以下是密度测量的一些技巧。
1. 密度测量的原理密度的计算公式为密度=质量/体积,因此进行密度测量需要先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质量可以通过称重仪器(如天平)进行测量,而体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测量,如浸水法、测水位法、比较法等。
2. 使用浸水法测量固体密度浸水法是测量固体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首先,测量固体的质量m,并使用天平记录下来。
然后,将一个容器(如烧杯)装满水,并记录下此时的水位。
接下来,将固体完全浸入水中,并记录此时的水位。
根据浮力原理,固体在液体中所排开的体积等于固体的体积。
通过两次水位的差值,可以计算出固体的体积V。
最后,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质量/体积,就可以计算出固体的密度。
3. 使用测水位法测量液体密度测水位法适用于测量液体的密度。
首先,使用一个容器(如量筒)装满待测液体,并记录下此时的刻度。
然后,将待测物体轻轻放入量筒中,使其完全浸没在液体中,并记录此时的刻度。
根据液体的体积相对不变的特点,可以通过两次刻度的差值计算出待测物体的体积V。
最后,通过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质量/体积,可以计算出液体的密度。
4. 避免气泡对密度测量的影响在进行密度测量时,气泡的存在可能会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浮水法或测水位法测量时,应尽量排除气泡。
在浮水法中,可以将待测固体在水下完全重复浸水数次,使其中的气泡逐渐排出。
在测水位法中,可以轻轻将待测物体放入量筒中,避免在放入过程中带入气泡。
5. 马斯琳瓶法测量气体密度马斯琳瓶法是测量气体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基于体积比较原理,通过比较固定容器(如马斯琳瓶)内的气体体积和所测气体体积的比值,可以确定所测气体的密度。
在使用马斯琳瓶法测量气体密度时,应注意排除气泡的影响,并根据所测气体的特性调整温度和压强等参数,以获得更精确的结果。
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测液体体积
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都应平稳放置
2、如图读数时,观察液面是凹形的,视线要跟凹面相平(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的表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平)。
测固体体积
1.形状规则的:刻度尺
2形状不规则的
密度大于水的 密度小于水的
1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V1 2用细线系住固体慢慢浸没到盛水的量筒中, 读出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
3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V2-V1
测石块的密度
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记作m
2.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V1
3.把拴好细线的石块慢慢浸没到量筒底 部读出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2
测盐水的密度
1在烧杯中盛盐水,用天平称出它们的总质量m 1
2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的一部分(取
10的整数倍为好)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1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V1 2用钢针按住固体慢慢浸没到盛水的量筒中,
读出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 3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V2-V1。
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一、实验原理:公式二、基本法测密度:(天平和量筒)1、测固体密度:(1)用天平测出质量m(2)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规则的物体直接用刻度尺量出长a、宽b、高c,则体积V=abc。
②较小的不规则的物体用量筒,采用“排水法”,测得固体的体积V=V2-V1。
③溢水法:将溢水杯装满水,物体放入溢水杯中,把被溢出的水收集到小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水的质量m水,则V=m水/ρ水。
④浮于水面的物体漂浮水面的物体通常用以下几种方法:A.针压法(工具:量筒、水、大头针):用大头针将漂浮物按入水中,记下量筒中水的变化。
B.沉坠法:(工具:量筒、水、细线、石块)。
把适量水倒入量筒,再用细线拴住金属块放入水中记V1,然后把金属块和漂浮物拴在一起沉没水中记下V2,则体积V=V2-V1。
C.拉没法:将定滑轮固定在容器底部,利用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将漂浮物拉没入水中。
⑤易吸水的物体一是在物体的外表涂上一层薄薄的不溶于水的物质,比如油漆类的;二是将该物质先放入水中,让它吸足水,再来测体积;三是可用排油法或排沙法。
⑥易溶于水的物体:采用饱和溶液法或排沙法。
2、测液体的密度:1、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m1。
2、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记下的体积为V。
3、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为m2。
4、盐水的密度 = m1-m2/ V(二)一般测液体密度方法测液体的密度方法m1V m2三、特殊法测密度:①测固体的密度例1、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测量一种矿石的密度,现有器材:小矿石块、天平(含砝码)、一个烧杯、足量的水、细线。
小组同学们设计了一种测量矿石密度的方案如下:(1)调节天平平衡后,小明用平天测量矿石块的质量,如图所示,指出实验操作中的错误:__用手直接拿砝码__。
改正错误后,小明用正确的方法称矿石块的质量,平衡时放在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矿石块的质量m0为__47.4__g。
(2)在烧杯中倒满水,称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3)将矿石块轻轻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矿石块沉入杯底,烧杯溢出水后,将烧杯壁外的水擦干净,放在天平左盘上,称出此时烧杯、杯内矿石和水的总质量m2;(4)写出矿石密度的表达式:ρ矿石=__m0ρ水m1+m0-m2__(用m0、m1、m2、ρ水来表示) 例2、小芸同学想利用一架已经调好的天平、一只玻璃杯和适量的水,测量妈妈刚买回来的面粉的密度,她的操作步骤如下,请填写出正确的操作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