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地表水资源
- 格式:pptx
- 大小:17.41 MB
- 文档页数:49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1讲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考纲考点考题考情命题规律1.自然界的水循环2019·全国Ⅰ卷,37(2)(3)2018·全国Ⅰ卷,37(2)(3)2018·全国Ⅱ卷,9~102018·全国Ⅲ卷,82017·全国Ⅰ卷,6~8通过某区域陆地水体的运动情况、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考查水平衡以及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相互影响。
2.陆地水体的补给类型2019·全国Ⅰ卷,9、112018·江苏卷,92016·全国Ⅱ卷,9~112016·全国Ⅲ卷,7~9通过区域图、气候图、河流流量过程线图等,考查河流的补给类型、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2019·江苏卷,27(1)(2)(4)2018·海南卷,22017·全国Ⅰ卷,82015·海南卷,2通过不同地区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和水资源短缺现状,考查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及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具体措施。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体类型: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固态水。
2.关系: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3.陆地水体的补给类型: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类型,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如下所示:(1)地下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2)湖泊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3)湖泊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二、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1.三大类型及主要环节类型环节名称特点、作用海上内循环A蒸发→B降水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海陆间循环最重要的循环,又称大循环。
使陆地水不断地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陆地内循环D降水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2.水循环的意义(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4)塑造着地表形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汇总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圈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类型,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在地球淡水中,冰川是主体。
大气水水圈海洋水(96.5%)陆地水 地表水(冰川、河流水、湖泊水、生物水、沼泽水、土壤水) 地下水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
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河流的补给往往是多种水源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夏汛,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
月份径流出现断流的原因:冰川的消融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径流量稳定,与河水互补。
(并不是所有河流河段都与地下水互补,如黄河下游河床高于地下水位,为地上河,地下水无法补给河水,所以是河水经常补给地下水。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示意图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大气降水、蒸发和蒸腾、水汽输送和下渗。
其中人类活动对径流环节施加影响最大(影响方式是植树造林和修建水利工程)。
2、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1)海陆间循环(大循环):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大海(最重要的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2)海上内循环:(水量最大)海洋→蒸发→降水(3)陆地内循环: (补充陆地水数量很少)陆地→蒸发(蒸腾)→降水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促进水资源的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4)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资源评价复习总结⽔资源评价复习总结第⼀章绪论1.⽔资源是指可资利⽤或有可能被利⽤的⽔源,这种⽔源应当具有⾜够的数量和可⽤的质量,并在某⼀地点为满⾜某种⽤途⽽得以利⽤。
(联合国教科⽂组织)2.⽔资源的基本特性:可再⽣性(⽔循环)不可替代性有限性(存在更替周期)多⽤途性(⼯业发电灌溉饮⽤)不均匀性(分布不均)利、害两重性(洪涝灾害)脆弱性(⽔易污染)3.我国⽔资源的特点(1)总量丰富,⼈均占有量少,⽔资源供需⽭盾突出(2)地区分布不均,与⽣产⼒布局不匹配(3)⽔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4.我国四⼤⽔问题⽔多⽔少⽔脏⽔浑5.⽔资源评价的定义,内容,步骤定义:联合国教科⽂组织(UNESCO)和世界⽓象组织(WMO)推荐:⽔资源评价是指对⽔的来源、数量范围及其可依赖程度、⽔的质量等⽅⾯的确定,并在此基础上评估⽔资源利⽤和控制的可能性。
内容:(1)⽔资源区划;(2)⽔资源量的计算;(3)⽔质评价;(4)⽔资源供需分析;(5)⽔资源开发规划;(6)⽔资源系统分析;(7)⽔资源管理步骤:1. 背景与基础资料收集调查2. ⽔资源量的估算与评价3. ⽔资源质量评价4.⽔资源开发利⽤及其影响评价5. ⽔资源综合评价6. 对策分析6.⽔资源评价分区的⽬的:把区内错综复杂的⾃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然地理、⽓候、⽔⽂和⽔利设施等各⽅⾯条件基本⼀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开发利⽤。
⽔资源评价分区的主要原则:⽔系统⼀致,同⼀供⽔系统划在同⼀区内。
边界条件尽可能保持⽔系、流域的完整性。
供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定的⽔⽂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
同⼀区内⾃然地理因素、⽔资源特点、⽔资源开发利⽤条件和⽔利建设发展⽅向基本相同或相似。
尽可能保持⾏政区划的完整。
中国⽔资源评价分区:10个⼀级区——按流域⽔系划分,以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和西北诸河等江河为主体,并⼊其邻近单独⼊海或出境的河流各成⼀个⼀级区;80个⼆级区——⼀级区以下划分⼆级区,基本保持河流⽔系完整性;214个三级区——在⼆级分区的基础上,考虑流域分区与⾏政区划相结合的原则;计算分区——各项资料成果的统计单元。
第一节水循环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主要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3.类型:❶海陆间循环❷陆地内循环❸海上内循环项目甲乙丙类型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发生范围陆地和陆地上空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主要组成环节A、C A、C、B、D、E、F A、C各环节名称A蒸发(蒸腾)、B水汽输送、C降水、D下渗、E地表径流、F地下径流、G植物蒸腾特点对内陆地区影响大对人类影响最为深刻水量最大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促进水体更新,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水资源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过量的使用和污染会导致水资源的短缺)(2)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程❶塑造着地表形态:降水和地表径流❷联系海陆间的纽带:地表径流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❸吸收、转化和传输太阳辐射能: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3)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影响全球自然环境2.地球上不同水体的更新周期(1)江河水的更新周期最短,约为16天。
(2)湖泊水更新周期较短,约为17年。
(3)深层地下水、海洋水、高山冰川、极地冰川等更新周期相当慢,其中极地冰川更新周期可达2500年。
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有利影响修建水库: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跨流域调水:能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不利影响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汇聚加快,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围湖造田:能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其防洪抗旱能力,也能减弱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城市路面硬化:能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使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用水不当: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其中人类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最为深刻。
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过程与方法: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知识,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树立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
三、教学难点:联系气候、河流等知识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
四、教学方法:谈话法、分析归纳法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个在海洋中遇难的人,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他首先要寻找什么?【出示板书】第三节水资源【教师承转】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地球上的水储存在哪里?【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读图3.16,思考讨论:为什么说水资源是有限的?【出示板书】1、水资源是有限的【教师引导】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来自哪里?【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来自降水)(二)挖掘元素,建立模型【教师承转】每年的3月22日为什么日。
确定这一特殊节日的意义是什么?请举例说明【教师引导】指导学生读书讨论,并交流已收集的资料。
【归纳总结】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Array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污染(三)思维发散,探索求解【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用实例说明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学生活动】结合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出示板书】2、全球水资源短缺【教师提问】在我国城市中,购买纯净水、矿泉水饮用,已成为人们的消费时尚,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这是因为水污染的问题,我们需要清洁的饮用水。
【教师引导】请读图3.17想一想,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归纳总结】水危机将成为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教师承转】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如何呢?【出示板书】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教师引导】举例说明我国水资源危机的状况【教师引导】全球水资源短缺和我国水资源危机的问题已引起世界和我国的高度重视,请阅读材料“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并思考下列问题: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时间分别是什么?⑵、确定“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意义是什么?⑶、以1999年和2000年的主题为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1.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3.水循环类型4.过程: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蒸发形成水汽。
水汽上升到空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
降落到地面的水,或被蒸发,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两者汇集成河,最后又返回海洋。
5.水循环类型的判定(1)一看联系的圈层: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涉及四个圈层,而海上内循环不涉及岩石圈。
(2)二看发生的领域:海陆间循环的领域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而其他两种水循环则只包括陆地或海洋。
陆地上外流区内的水体既参与陆地内循环,又参与海陆间循环。
(3)三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最全,而其他两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是蒸发和降水。
海上内循环不存在下渗环节。
(4)四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大,陆地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小。
6.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有利影响修建水库: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时间)分配不均,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跨流域调水:能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不均,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能起到涵养水源,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水量的全球动态平衡。
小提醒: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
如果人类用水过多,超过了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导致水资源的短缺。
2.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1)物质迁移: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