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_ch10稳定性和频率补偿共29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714.50 KB
- 文档页数:29
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教材n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毕查德.拉扎维著,陈贵灿等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参考资料n半导体集成电路,朱正涌,清华大学出版杜n CMOS模拟电路设计(英文),P.E.Allen,D.R.Holberg,电子工业出版社n模拟集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P.R.Gray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半导体集成电路发展历史n1947年BELL实验室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点接触式晶体管(Ge NPN)半导体集成电路发展历史n1948年BELL 实验室的肖克利发明结型晶体管n1956年肖克利、布拉顿和巴丁一起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n50年代晶体管得到大发展(材料由Ge→Si)半导体集成电路发展历史n1958年TI公司基尔比发明第一块简单IC。
n在Ge晶片上集成了12个器件。
n基尔比也因此与赫伯特·克勒默和俄罗斯的泽罗斯·阿尔费罗夫一起荣获200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半导体集成电路发展历史n19世纪60年代美国仙童公司的诺依斯开发出用于IC的平面工艺技术,从而推动了IC制造业的大发展。
半导体集成电路发展历史n60年代TTL、ECL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n1966年MOS LSI发明(集成度高,功耗低)n70年代MOS LSI得到大发展(出现集成化微处理器,存储器)n80年代VLSI出现,使IC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n90年代ASIC、ULSI和巨大规模集成GSI等代表更高技术水平的IC 不断涌现,并成为IC应用的主流产品。
n21世纪SOC、纳米器件与电路等领域的研究已展开n展望可望突破一些先前认为的IC发展极限,对集成电路IC的涵义也将有新的诠释。
集成电路用半导体工艺,或薄膜、厚膜工艺(或这些工艺的组合),把电路的有源器件、无源元件及互连布线以相互不可分离的状态制作在半导体或绝缘材料基片上,最后封装在一个管壳内,构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电路、组件、子系统或系统。
模拟集成电路n1967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提出模拟集成电路的概念,它包括了除逻辑集成电路以外的所有半导体集成电路。
北京邮电大学实验报告实验题目:cmos模拟集成电路实验姓名:何明枢班级:2013211207班内序号:19学号:2013211007指导老师:韩可日期:2016 年 1 月16 日星期六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2013211207班何明枢CMOS模拟集成电路与设计实验报告目录实验一:共源级放大器性能分析 (1)一、实验目的 (1)二、实验内容 (1)三、实验结果 (1)四、实验结果分析 (3)实验二:差分放大器设计 (4)一、实验目的 (4)二、实验要求 (4)三、实验原理 (4)四、实验结果 (5)五、思考题 (6)实验三:电流源负载差分放大器设计 (7)一、实验目的 (7)二、实验内容 (7)三、差分放大器的设计方法 (7)四、实验原理 (7)五、实验结果 (9)六、实验分析 (10)实验五:共源共栅电流镜设计 (11)一、实验目的 (11)二、实验题目及要求 (11)三、实验内容 (11)四、实验原理 (11)五、实验结果 (15)六、电路工作状态分析 (15)实验六:两级运算放大器设计 (17)一、实验目的 (17)二、实验要求 (17)三、实验内容 (17)四、实验原理 (21)五、实验结果 (23)六、思考题 (24)七、实验结果分析 (24)实验总结与体会 (26)一、实验中遇到的的问题 (26)二、实验体会 (26)三、对课程的一些建议 (27)实验一:共源级放大器性能分析一、实验目的1、掌握synopsys软件启动和电路原理图(schematic)设计输入方法;2、掌握使用synopsys电路仿真软件custom designer对原理图进行电路特性仿真;3、输入共源级放大器电路并对其进行DC、AC分析,绘制曲线;4、深入理解共源级放大器的工作原理以及mos管参数的改变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二、实验内容1、启动synopsys,建立库及Cellview文件。
2、输入共源级放大器电路图。
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_实验报告北京邮电⼤学实验报告实验题⽬:cmos模拟集成电路实验姓名:何明枢班级:2013211207班内序号:19学号:2013211007指导⽼师:韩可⽇期:2016 年 1 ⽉16 ⽇星期六北京邮电⼤学电⼦⼯程学院2013211207班何明枢CMOS模拟集成电路与设计实验报告⽬录实验⼀:共源级放⼤器性能分析 (1)⼀、实验⽬的 (1)⼆、实验内容 (1)三、实验结果 (1)四、实验结果分析 (3)实验⼆:差分放⼤器设计 (4)⼀、实验⽬的 (4)⼆、实验要求 (4)三、实验原理 (4)四、实验结果 (5)五、思考题 (6)实验三:电流源负载差分放⼤器设计 (7)⼀、实验⽬的 (7)⼆、实验内容 (7)三、差分放⼤器的设计⽅法 (7)四、实验原理 (7)五、实验结果 (9)六、实验分析 (10)实验五:共源共栅电流镜设计 (11)⼀、实验⽬的 (11)⼆、实验题⽬及要求 (11)三、实验内容 (11)四、实验原理 (11)五、实验结果 (15)六、电路⼯作状态分析 (15)实验六:两级运算放⼤器设计 (17)⼀、实验⽬的 (17)⼆、实验要求 (17)三、实验内容 (17)四、实验原理 (21)五、实验结果 (23)六、思考题 (24)七、实验结果分析 (24)实验总结与体会 (26)⼀、实验中遇到的的问题 (26)⼆、实验体会 (26)三、对课程的⼀些建议 (27)实验⼀:共源级放⼤器性能分析⼀、实验⽬的1、掌握synopsys软件启动和电路原理图(schematic)设计输⼊⽅法;2、掌握使⽤synopsys电路仿真软件custom designer对原理图进⾏电路特性仿真;3、输⼊共源级放⼤器电路并对其进⾏DC、AC分析,绘制曲线;4、深⼊理解共源级放⼤器的⼯作原理以及mos管参数的改变对放⼤器性能的影响⼆、实验内容1、启动synopsys,建⽴库及Cellview⽂件。
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课程设计报告--------二级运算放大器的设计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与科学技术系一、概述:运算放大器是一个能将两个输入电压之差放大并输出的集成电路。
运算放大器是模拟电子技术中最常见的电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类似于BJT 或FET 的电子器件。
它是许多模拟系统和混合信号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主要参数包括:开环增益、单位增益带宽、相位阈度、输入阻抗、输入偏流、失调电压、漂移、噪声、输入共模与差模范围、输出驱动能力、建立时间与压摆率、CMRR、PSRR以及功耗等。
二、设计任务:设计一个二级运算放大器,使其满足下列设计指标:工艺Smic40nm电源电压 1.1v负载100fF电容增益20dB 至少40dB3dB带宽20MHz输入小信号幅度5uV 共模电平自己选取输出共模电平自己选取电路结构两级放大器相位裕度60~70度功耗无要求三、电路分析:1.电路结构:最基本的二级运算放大器如下图所示,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级放大电路、第二级放大电路、偏置电路和相位补偿电路。
2.电路描述:输入级放大电路由PM2、PM0、PM1和NM0、NM1组成。
PM0和PM1构成差分输入对,使用差分对可以有效地抑制共模信号干扰;NM0和NM1构成电流镜作为有源负载;PM2作为恒流源为放大器第一级提供恒定的偏置电流。
第二级放大电路由NM2和PM3构成。
NM2为共源放大器;PM3为恒流源作负载。
相位补偿电路由电阻R0和电容C0构成,跨接在第二级输入输出之间,构成RC米勒补偿。
此外从电流电压转换角度来看,PM0和PM1为第一级差分跨导级,将差分输入电压转换为差分电流。
NM0和NM1为第一级负载,将差模电流恢复为差模电压。
NM2为第二级跨导级,将差分电压信号转换为电流,而PM3再次将电流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输出。
偏置电压由V0和V2给出。
3.静态特性对第一级放大电路:构成差分对的PM0和PM1完全对称,故有G m1=g mp0=g mp1 (1)第一级输出电阻R out1=r op1||r on1 (2)则第一级电压增益A1=G m1Rout1=g mp0,1(r op1||r on1) (3) 对第二级放大电路:电压增益A2=G m2R out2= -g mn2(r on2||r op3) (4) 故总的直流开环电压增益A0=A1A2= -g mp0,1g mn2(r op1||r on1)(r on2||r op3) (5)由于所有的管子都工作在饱和区,所以对于gm 我们可以用公式 g m =D I L W )/(Cox 2μ (6) 进行计算;而电阻r o 可由下式计算 r o =DI 1λ (7)其中λ为沟道长度调制系数且λ∝1/L 。
CMOS集成频率综合器的稳定性补偿(英文)
何捷;唐长文;闵昊;洪志良
【期刊名称】《半导体学报:英文版》
【年(卷),期】2005(26)8
【摘要】通过分析频率综合器的完整三阶闭环s域模型,同时采用根轨迹分析技术,定量分析了工艺、电压和温度引起的环路参数变化对频率综合器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变化裕量的概念来进行稳定性分析和参数设计.为了获得更加稳定的系统,在电荷泵中设计了结构简单的电流单元用于补偿额外的参数变化,并采用线性压控增益的VCO来减小参数的变化.最后设计了一个分辨率为250kHz,频率范围为1~1.05GHz的集成频率综合器来验证上述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总页数】8页(P1524-1531)
【关键词】频率综合器;闭环三阶s域;环路参数;PVT变化;稳定性;变化裕量
【作者】何捷;唐长文;闵昊;洪志良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4
【相关文献】
1.应用于2 Mb/s GMSK调制的CMOS低功耗全差分Sigma-Delta频率综合器(英文) [J], 张利;池保勇;姚金科;王志华;陈弘毅
2.4GHz级频率综合器下单片低相位噪声CMOS电感电容压控振荡器的设计(英文)
[J], 唐路;王志功;黄颋;李智群
3.射频识别接收机前端低噪声CMOS全集成频率综合器关键模块设计 [J], 陈磊;雷奥;谢传文;赖宗声
4.900MHz CMOS锁相环/频率综合器(英文) [J], 赵晖;任俊彦;章倩苓
5.全集成低噪声CMOS宽带分数分频频率综合器 [J], 柴路;闵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