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文学批评.
- 格式:ppt
- 大小:97.50 KB
- 文档页数:29
茅盾名言名句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茅盾卓,字木春,号青坡,中国现代作家与文学评论家。
茅盾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被誉为“水浒学派”巨擘之一。
茅盾的名言和名句广泛反映了他对于文学和人生的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他的一些重要观点。
一、关于文学素质和文学创作:1. “文学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人的高尚情感和高尚理智的表现。
”(《批驳文章术》)茅盾认为,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达信息和情感,更重要的是通过高尚的情感和理智的表现,提升人们的道德品质和审美境界。
2. “文学有它自成一体的内在规律。
”(《文艺工作和文艺理论》)茅盾强调文学的独特性,指出文学创作需要遵循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艺术创作不能随意迎合外部需求。
3. “文学的哲学,应由文学艺术自己来表现。
”(《新中国文学与否》)茅盾认为,文学不应过多借鉴哲学的表现形式,而应通过文学艺术的自身展现,将哲理融入其中,达到更深层次的思考。
4. “文学艺术是一种精神的生活,粗浅的创作最易获得观众。
”(《文艺创作按劳动地为科学基础的商议》)茅盾指出,文学艺术应该追求对人性的深刻反思,而不是止于肤浅的表面,只迎合大众的需求和娱乐性。
二、关于文学与社会关系:1. “文学与文学艺术应该成为引导社会进步的工具。
”(《文艺的社会方向》)茅盾认为,文学作品的创作应当以社会进步为导向,借助文学的力量,引导社会良性发展。
2. “文学的领导作用,只能为来自文学艺术的影响所养成。
”(《文艺工作与文艺理论商讨》)茅盾强调文学的领导作用,指出文学的影响力来自于自身的力量,而不是外部权力的指导。
3. “离开了文学社会,文学家也会沦为孤魂野鬼。
”(《为文艺的发展而斗争》)茅盾强调文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认为文学家的创作需要站在社会的角度思考和反思,离开了社会,文学就会失去生命力。
4. “文学家决不能孤立地追求追求某种理念,或某种主义。
”(《人的与太的》)茅盾警示文学家不能陷入狭隘的主义和思想追求,应当以人性为出发点,关注社会的全面发展。
茅盾建国后的文艺理论和批评一茅盾的现实主义文艺观,是欧洲19世纪人道主义和法国自然主义的“中国版”。
他1918~1 949年30年间留于世上的几乎所有的文字,都向人们传达出这一强烈而明确的信息。
他的现实主义文艺观是围绕着这一主轴展开的:第一,茅盾是五四“为人生的文学”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他反对“文以载道”和“游戏人生”的文学观,强调文艺推动社会改革的思想启蒙作用,主张文艺如实地反映作者的人生感受和人民生活。
他认为,文学的目的“不是高兴时的游戏与失意时的消遣”,“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它应该“抨击一切摧残、毒害、窒塞‘最理想的人性’之发展的人为的枷锁”。
第二,提倡现实主义艺术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探索,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
茅盾指出,俄国、法国1 9世纪现实主义是最值得中国作家效仿的对象,因为俄国现实主义体现出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而法国现实主义则体现出客观描写现实、追求真实再现的理性精神。
真正的作家应该坚持“进步的世界观,战斗的现实主义,以及融合中外古今而植根于广博生活经验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表现伟大的时代性题材与作者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相统一, 是茅盾文艺观最突出的特色。
茅盾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形成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显著影响,有其特殊的时代温床和思想渊源。
从思想起源上看,茅盾是直接受五四新文化洗礼的那一代人。
在人格发展上,接受了个性自由、个性解放精神完整的锻造;文学思想上,广泛而全面地吸收了西方各种文艺思潮尤其是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艺术营养。
他从一开始就相信了新文化思想的根本价值选择:思想启蒙与文学救国。
20年代末,当启蒙主义文艺思潮发生分裂,从中分化出主张战斗的现实主义的左翼文艺思潮时, 茅盾成为它的中坚和主要的作家、评论家之一。
解放后,文学的环境和时代对作家的要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重大逆转。
时代不再要求作家充当社会的批判者、打破“窒塞‘最理想的人性’之发展的人为的枷锁”的思想者和战士,而要求他把歌颂与粉饰社会的光明面,作为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强调作家把现实生活概括得“更集中、更典型、更强烈”;提倡写工农兵,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一、关于茅盾茅盾(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
1896年7月4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生于浙江桐乡一个秀才之家。
幼年受父母启蒙,1905年入小学,1909年至湖州入浙江省第三中学,1911年秋转入嘉兴中学堂。
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积极投身革命。
后转入杭州安定中学。
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毕业,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从事译著和编辑工作。
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十二人发起成立中国新文学运动最早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反对文坛上的复古派、唯美派、颓废派;主持编辑《小说月报》后选载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进步文学作品。
他于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
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茅盾曾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推动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他参加领导了五卅运动和商务印书馆职工的罢工斗争,曾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宣传部部长和中央宣传部秘书,北伐战争时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和汉口《民国日报》主编。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茅盾隐居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写出《幻灭》、《动摇》、《追求》三部连续的中篇小说。
1928年7月东渡日本,著有长篇小说《虹》、短篇小说《创造》等以及文学论著《中国神话研究ABC》、《西洋文学通论》等。
1930年4月从日本回到上海,著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同时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任执行书记,与鲁迅合编《前哨》、《文学》、《译文》等刊物,推动革命文学运动。
1936年10月,茅盾和许多文艺工作者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号召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爆发后,茅盾先在汉口主编《文艺阵地》,继去香港《立报》主编副刊《言林》,并著长篇小说《你往那里跑》。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时,他被选为理事。
茅盾的文学批评思想
茅盾(1892-1981),原名沈东鹏,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
他被称为“现代文学的探路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茅盾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创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文学批评思想的学者。
茅盾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文论著作中。
他在“谈艺录”、“文学的方面”等多部文论著作中阐述了自己的文学观念和批评标准。
茅盾提倡文学要以现实为基础,紧密联系人民生活,表现人民的生活、命运和斗争。
他认为文学应当是承载社会责任的文学,要反映现实社会的矛盾和斗争,唤起人们的社会意识和启发人们的思考。
茅盾对文学创作的要求是真实、生动和感人。
他提倡文学要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腻真实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他强调文学语言要朴素自然,要符合人们的日常语言习惯,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茅盾的文学批评思想还强调文学的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统一。
他认为文学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社会的反映和批判,应当贯穿审美的追求与社会责任的担当。
茅盾反对空泛的艺术形式主义,认为文学必须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和现实意义,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茅盾的文学批评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被誉为“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创作者,指引他们探求文学艺术的更高境界,使中国文学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茅盾的批评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茅盾诗词评价茅盾(1890-1958),是20世纪中国文学界杰出的人物,他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领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他不仅深切关注当时新兴文学活动,还编写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诗词评价,指出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在茅盾看来,诗词是中国文学的主要内容,是重要的文学体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茅盾追求独到的诗歌理论,他主张“灵性的自由”,认为诗歌是一种自由的个性表达,并强调诗歌的意象和表达能力,他认为诗歌虽然脍炙人口,但也应该准确地表达一个主题。
因此,茅盾认为诗歌应当“以细腻唱清婉”,诗歌应当有“咏叹调”,这是比喻诗歌中的感情由温婉转变成高涨的喜怒哀乐。
茅盾认为,诗歌创作要超越短短的生活,有超越琐碎的精神,就是在诗的内容和心情上达到“审美化”的境地,从而获得脱俗的艺术愉悦。
此外,他还认为,写诗就是用情感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一把泪,一把汗,全是真心”,因此即使写一首诗,也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抒发,这样才能写出具有感染力的新诗。
茅盾对诗歌的评价也有很多精彩观点,他强调“民族性”,认为诗歌要表现出民族特色,应当在诗歌中体现民族思想,他认为诗歌创作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批评错误的观点,但不能把反对的观点贴上“政治”的标签,“把它贴上‘文学’的标签”。
总而言之,茅盾主张写出优秀的诗歌,必须考虑民族性、文学性以及审美性等多种层面。
对于茅盾诗词评价,我认为他的观点很有深刻的启发,茅盾的诗词评价不仅引发人们的思考,同时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他的诗词评价既反映了中国文学的优秀文化传统,又把握了时代精神发展的方向,突出了民族思想的精髓,体现了他的理论独特性。
可见,茅盾的诗词评价对中国文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茅盾诗词评价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件不可多得的文学珍品,它在传承古典文学精髓、增进文学理论知识以及指导文学创作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充分认识茅盾诗词评价的价值,从中汲取营养,从而丰富和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学素养,更好地贡献给中国文学的发展。
左翼文学论争中的茅盾(1928-1937)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影响。
在这个时期,左翼文学运动兴起,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
在这个运动中,茅盾以其杰出的文学才华和积极的政治立场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茅盾,原名茅盾,字张君,号鲁迅,生于1896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子夜》、《坟》等都是当时左翼文学运动中的重要代表作品。
他的文学风格独特,主题广泛,对中国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揭示。
在左翼文学运动中,茅盾因其对文学和政治的独特看法而备受争议。
他主张文学要“为人民服务”,要关注社会现实,呼吁作家要积极参与社会运动。
他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揭示社会矛盾,批判社会弊病,推动社会进步。
这种观点与当时许多保守派文人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他在左翼文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然而,茅盾的政治立场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他主张文学要为工农群众服务,但在实践中,他对工农群众的认识和表达方式备受质疑。
一些批评者认为他的作品过于理想化,与现实脱节,不能真实地反映工农群众的生活和矛盾。
另外,茅盾在对待个体和集体的关系上也有一些模糊的地方,这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在左翼文学论争中,茅盾的立场和作品受到了激烈的批评。
一些左翼作家和评论家认为他的作品对于社会现实的揭示不够深入,对于阶级斗争的理解不够透彻。
他们认为茅盾的作品存在一些形式主义的问题,过于追求艺术形式而忽视了现实主义的要求。
然而,茅盾的作品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赞赏。
他的作品在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方面做得不错,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他的文学才华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也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可。
总的来说,左翼文学论争中的茅盾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的作品和观点在当时引发了很大的反响,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虽然他的作品和观点存在一些局限性,但他的努力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茅盾建国后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程光炜【期刊名称】《南都学坛》【年(卷),期】2004(024)001【摘要】表现伟大的时代性题材与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相统一,是茅盾文艺观最突出的特色.文艺要为人生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建国后茅盾文艺观受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发生了曲折的变化,概括起来即:1949至1955年间丧失主体意识的盲目附和;1956到1959年,他开始用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反省社会和文艺的弊端,但很快又被迫转向"表态"和"批判"状态;60年代中期之前,他关注与支持"中间人物论",主张历史剧应该"古为今用",但强调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文革"中,茅盾文艺理论和批评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又逐渐出现复苏迹象.茅盾文艺观的自相矛盾,在他解放后出版的著作中有极其生动的表现.茅盾虽然强调文艺反映社会重大事件,但重心明显向着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规律和艺术性的方面倾斜.这种主张虽然与当时轻视创作规律的流行理论不协调,但却反映了茅盾顽强的艺术信念.眉批是茅盾当时一种更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创作,它是对不能自由创作的时代的无声抗议,也是一种高度的自我扭曲.【总页数】7页(P63-69)【作者】程光炜【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相关文献】1.茅盾建国后的文艺理论和批评 [J], 程光炜2.在坚守现实主义原则中负重前行——论茅盾建国后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 [J], 马美爱3.茅盾建国后文学批评评说 [J], 罗守让4.茅盾建国后的文艺批评 [J], 谢中征;刘伟林5.在“代圣贤立言”与“为自身立言”之间矛盾的茅盾——评茅盾建国后的小说评论 [J], 古远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茅盾文章的点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茅盾,原名沈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性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是一位杰出的作家、文学评论家、革命文化领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将对茅盾的文学成就、文学风格以及他在文学领域的影响和地位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通过对他的作品和思想进行综合评述,旨在全面了解茅盾的文学贡献,并就其影响和地位进行评价和展望。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茅盾的作品一直以来都备受文学界和读者的关注和争议。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对其文章进行点评,分别是茅盾的文学成就、文学风格以及影响和地位。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茅盾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然后分析其文学创作的成就,包括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和影响。
接着,我们将探讨茅盾的文学风格,包括他的写作特点和创作风格,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最后,我们将总结茅盾的文学贡献,并对其进行评价,以及展望茅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对茅盾文章的全面分析和点评,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这位伟大作家的文学成就。
1.3 目的本文旨在对茅盾文章进行全面的点评,分析茅盾的文学成就、文学风格以及对文学界的影响和地位。
通过对茅盾的作品和思想进行深入剖析,希望能够全面认识和理解这位文学大师的贡献,深刻领会其文学思想,同时对茅盾的评价和展望也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我们希望通过对茅盾文章的点评,能够对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促进对茅盾及其作品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也为茅盾的文学传世留下珍贵的文字记载。
2.正文2.1 茅盾的文学成就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而闻名于世。
茅盾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茅盾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的代表作品有《子夜》、《春蚕》、《家》等,这些作品无论是在情节设置还是人物塑造上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他善于通过小说展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
中国现代十大文艺理论批评家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家在近代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通过对文艺作品的研究和分析,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本文将介绍中国现代十大文艺理论批评家,展示他们的贡献和成就。
一、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他的批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和锐利的笔锋。
鲁迅的文艺理论批评以揭示社会现实、发掘文学本质和呼吁艺术改革为特点,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毛泽东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也是一位重要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他在文艺思想上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并提倡文艺创作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他的文艺批评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后来的文艺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茅盾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文艺理论批评家。
他倡导文艺创作要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和喜爱,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
茅盾的文艺批评作品具有理论性和敏锐性,对中国现代文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艾青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和文艺理论批评家。
他的文艺批评作品充满激情和锐气,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进步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和建议。
艾青的文艺理论批评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后来的文艺家产生了积极的启示。
五、丁玲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和文艺理论批评家。
她的文艺批评作品充满女性主义色彩,批评了旧社会的压迫和束缚,并提出了新的文艺创作方向。
丁玲的文艺理论批评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六、陈寅恪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他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陈寅恪的文艺批评具有学术性和权威性,对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七、钱钟书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他的批评作品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和独到的见解,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论茅盾对鸳鸯蝴蝶派的批评及其策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学家对鸳鸯蝴蝶派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其间文学研究会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茅盾是文学研究会要紧人物,他对鸳鸯蝴蝶派的批评态度超级严肃,也很严厉。
他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剖析了鸳鸯蝴蝶派小说,在那时产生了较大阻碍。
一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郭绍虞、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朱希祖,共12人。
文学研究会在其《宣言》中指出:“将文艺看成快乐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此刻已通过去了。
咱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一辈子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①明确地提出了与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消遣”说完全相反的观点。
反对游戏、消遣的文学观,是文学研究会的宗旨与全然任务,也是该会之因此成立的要紧缘故。
对此,茅盾在《关于“文学研究会”》一文中说:“就我所知,文学研究会是一个超级散漫的文学集团。
……若是有所谓“一致”的话,那亦无非是“将文艺看成快乐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侯,此刻已通过去了”,这一大体的态度。
此刻想起来,这一大体的态度,虽那么仿佛平淡无奇,而在那时,却是文学研究会因此能成立的要紧缘故,……那时文学研究会同人在反对游戏的消遣的文学观这一点上,很有点战斗的精神!”②从中能够看出,文学研究会之因此能作为文学社团而存在,并发挥集团的战斗精神,完满是由于大体态度的一致,即反对鸳鸯蝴蝶派游戏、消遣的文学观,是该会一起的思想基础,也是其能够组织成为一个文学社团的缘故。
二在文学研究会中,最能凸显社团意志和精神的,最能充分发挥个人力量的是茅盾,向鸳鸯蝴蝶派游戏、消遣的文学观进行猛烈冲击的代表人物也是茅盾,事实上首倡为人一辈子而艺术的文学观,并与鸳鸯蝴蝶派相对抗的,仍然是茅盾。
茅盾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他在文学研究会成立之前,就在其多篇论著中批评游戏、消遣的文学观,提倡为人一辈子而艺术的文学观,为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作了思想理论上的预备。
茅盾《子夜》的社会批评原理分析一、摘要:《子夜》是茅盾的一部反映了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著作,是社会剖析小说的代表。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蒲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斗争,贯穿《子夜》的全文,环绕这一条主线,小说深刻的反映了1931年革命的发展,描绘了星火燎原中国社会图景,而通过任务鲜明的个性特这和必然命运,十分有利的给读者展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
通过细致描写工人围攻吴荪甫的汽车、包围裕华丝厂的管理部、全闸北工厂总罢工等场面,可以充分的看出《子夜》具有一阵见血剖析当时社会的特点。
《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关键词:子夜、时代背景、历史意义、社会批评三、重要观点::瞿秋白: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子夜》不能不说是很大的成绩。
叶圣陶:我有这么个感觉,他(茅盾)写《子夜》,是兼具文艺家写作品与科学家写论文的精神的。
筱田一士:《子夜》是20世纪世界文学巨著中,可以和《追忆逝水年华》、《百年孤独》相媲美的杰作。
四、正文:茅盾字雁冰,出生在一个思想概念相当新颖的家庭,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现代作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中国革命文学的奠基人。
《子夜》的时代背景是1930年春末夏初。
这短短的时间内,有几件大事值得一提。
第一,国民党内部争权的斗争,又一次爆发为内战。
汪精卫、冯玉祥、阎锡山为一方,蒋介石为另一方,沿津浦铁路一带作战,其规模之大,战争的激烈,创造了国民党内战的纪录。
老百姓遭殃自不待言,工商业也受到阻碍。
第二,欧洲经济恐慌影响到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一些以外销为主要业务的轻工业受到严重打击,濒于破产。
第三,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挽救自己,就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
增加工作时间,减低工资,大批开除工人,成为普遍现象,这就引起了工人的猛烈反抗,罢工浪潮一时高涨。
第四,处于三座大山残酷压迫下的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武装起义,势已燎原。
文学批评复习概要(1)基本概念:1、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做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2、社会历史批评: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中式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
3、印象批评: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地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4、升华:精神分析学术语,指被压抑的原始性的本能冲动上升,转化到社会所容许,所赞扬的领域或活动中,如文学艺术活动,体育竞技活动,宗教慈善活动等。
这是一种在无意识中进行的,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稳定的心理活动。
5、陌生化: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6、视角:指叙述者或任务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和状态。
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
7、反讽:该术语源于古希腊,其定义不断发展。
新批评把反讽与语境联系起来,将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即一定的语境使词语与它的字面意义相反。
8、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与“性别”(sex,指男女之间的生理区别)相对应的。
它是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9、原型:原型一词的希腊文原意为“原始的,最初的理念和图式”,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指人类或人类中的某一种族在其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的行为模式,心理模式,原型是在人类及其种族的集体的生存斗争中生成的,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
10、身体:身体作为一个词汇本身是中性的,可是它在传统文化中往往被解释为人的“动物性”,它代表了一种原罪,一直处于受到轻视和被压抑的地位。
论茅盾对鸳鸯蝴蝶派的批评及其策略(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学家对鸳鸯蝴蝶派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其间文学研究会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茅盾是文学研究会主要人物,他对鸳鸯蝴蝶派的批评态度非常严肃,也很严厉。
他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剖析了鸳鸯蝴蝶派小说,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郭绍虞、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朱希祖,共12人。
文学研究会在其《宣言》中指出:“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
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①明确地提出了与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消遣”说完全相反的观点。
反对游戏、消遣的文学观,是文学研究会的宗旨与根本任务,也是该会之所以成立的主要原因。
对此,茅盾在《关于“文学研究会”》一文中说:“就我所知,文学研究会是一个非常散漫的文学集团。
……如果有所谓“一致”的话,那亦无非是“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侯,现在已经过去了”,这一基本的态度。
现在想起来,这一基本的态度,虽则好像平淡无奇,而在当时,却是文学研究会所以能成立的主要原因,……当时文学研究会同人在反对游戏的消遣的文学观这一点上,颇有点战斗的精神!”②从中可以看出,文学研究会之所以能作为文学社团而存在,并发挥集团的战斗精神,完全是由于基本态度的一致,即反对鸳鸯蝴蝶派游戏、消遣的文学观,是该会共同的思想基础,也是其能够组织成为一个文学社团的原因。
二在文学研究会中,最能凸显社团意志和精神的,最能充分发挥个人力量的是茅盾,向鸳鸯蝴蝶派游戏、消遣的文学观进行猛烈冲击的代表人物也是茅盾,实际上首倡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观,并与鸳鸯蝴蝶派相对抗的,仍然是茅盾。
茅盾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他在文学研究会成立之前,就在其多篇论着中批评游戏、消遣的文学观,提倡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观,为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