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4茅盾和文学研究会
- 格式:ppt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25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四大社团知识点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显示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
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于是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
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
新月社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
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语丝社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成立,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
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发起,会员170多人。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内容经过了全面革新,成为其代用机关刊物。
其总部后来迁至上海,并在北京、广州、宁波等地设立分会。
“五卅”以后该会活动减少,1931年“一·二八”事件发生,《小说月报》停刊,该会无形解散。
2、《文学改良刍议》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3、乡土小说“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
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4、自叙抒情小说以创造社作家为主的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兴起,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产物,是五四时代发现自我,认识个人的具体表征,他们受到了西方近代主观哲学思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和西方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日本私小说等多方面影响。
在小说创作中,他们运用浪漫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性心理分析等多种创作方法或技巧,侧重表现自我、主观、内心的欲望要求等,多写青年的性苦闷和经济苦闷等身边题材,宣泄或抒发具有反抗性的甚至变态的情绪,在20年代形成了一个以情绪表现为核心的小说体式和作家群体。
5、京派文学所谓“京派”,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并保持民主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
离线考核《中国现代文学史》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以上列名为发起人)、朱自清、冰心、庐隐、俞平伯、老舍、丰子恺等。
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指1921年1月由沈雁冰接编并发表《改革宣言》后的《小说月报》,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代用机关报)和《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等,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
文学研究会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居多。
文学研究会成员多,有许多著名作家,对中国新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它承接了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第三种人以苏汶为代表“第三种人”作家群体是20世纪前期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他们的文艺思想既异于现代评论派的自由文艺思想,又有别于林语堂、周作人自由文艺观。
他们自由主义文艺思想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重心是艺术真实论,提倡文学的自由品格,主张艺术多样性,关注文学的高品位,其观点有合理性。
即使有些主张存在偏颇,但这种偏颇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其价值不应简单否定。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分析《日出》中陈白露复杂的思想性格。
答:(1)陈白露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游戏人生,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
(2)陈白露良知犹存,虽强颜为欢,但对潘月亭等为富不仁的剥削阶级充满嘲讽、戏谑和仇恨。
2、闻一多称田间为"时代的鼓手",试谈你对这个评语的理解。
答:(1)“时代的鼓手”简洁而又形象地概括了田间的诗在思想和艺术上的特点。
(2)田间的诗具有饱满的战斗激情和强烈的政治鼓动性,表现了高昂的时代精神。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 1.4.美文 1.5.语丝文体 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 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 .12.湖畔诗社 1.13.南囤社 1.14.乡土文学2.1.左联 2.2.社会剖析派小说 2.3.东北作家群 2.4.京派作家群 2.5.新感觉派 2.6.中国诗歌会 2.7.上海艺术剧社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2.9.国防戏剧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荷花淀派4.1.“三突出”创作原则 4.2.“根本任务论” 4.3.“黑八论” 4.4.“主题先行论”5.1.“朦胧诗” 5.2.新写实小说 5.3.“四川诗群” 5.4.“上海诗群”名词解释题答案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新诗的格局,提高了新诗的表现艺术,扩大了新诗创作的视野,特别是在探索中西诗歌审美追求的契合点上,开辟了一条现代新诗的发展道路。
⑷艾青,抗战前期,40年代初中期的诗人,是胡、郭以来现代诗歌的第二个高峰,是新的聚合和新的开创。
他把胡、郭等人开创的现代自由诗的开放洒脱与新月诗人特别注重格律的规范化追求融合起来,加以重新的整合,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散文美、散体化的诗歌。
⑸以穆旦等人为代表的九叶诗派,40年代中后期。
贡献在新的时代社会条件下,及时的感受着时代发展的信息,同时又更加充分的吸取外国现代派诗歌的营养,因此,他们追求诗歌的纯粹的艺术性、实用性,注重诗歌本身价值,他们还追求个人与整个时代的融合,他们诗的诗情诗意、形式和语言都与传统的诗不同了,他们用新鲜的感觉与新颖的看法来写诗,是反传统的,是有创新的。
(再听录音)(注:⑴+⑵也是一道题“结合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历程,阐述新月诗派新格律诗的理论和实践所显示出的意义”。
⑴+⑵+⑶+⑷也是一道题“为什么说艾青是郭沫若等人以来的现代新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13、郭沫若的新诗创作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是什么?就郭沫若的新诗创作本身而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都并不是最杰出的。
但是郭沫若的最大贡献在于,他首先彻底打破了中国传统旧诗的格式,以真正的崭新的现代诗歌的形式取而代之。
郭沫若的诗让人们看过以后知道了什么是现代新诗,让人们看过以后知道了现代新诗原来是可以这样写的。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新诗真正意义上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4、《四世同堂》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1)思想的丰富性。
它既是一部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恶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抗争侵略者的觉醒史和斗争史,作品具有广阔的史诗意味。
2)思想的深刻性。
它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抗战时期,论陷了的北平),深刻展现了我们民族性格的种种情状,深刻反省了民族性格的变化与升华(好的变坏,坏的变好,好的更好,坏的更坏)。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四章1917-1927年的文学创作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文学革命时期(1917-1927)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的创作概况;了解《新青年》、《新潮》、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等团体的创作特色并能够进行分析评价;掌握五四文学的基本特色;对胡适、周作人、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冰心、朱自清、庐隐、郁达夫、闻一多、徐志摩、冯文炳、冯至、李金发等新文学作家的生平及创作概况应基本了解,并且能够分析评价他们在新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
第一节概述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一)开始尝试阶段,1917-1920年;(二)初步繁荣阶段,1921-1927年。
了解《新青年》、《新潮》作家群的贡献。
《新青年》是最早发表白话文学作品的刊物。
胡适、沈尹默、刘半农、周作人、鲁迅等是最早的白话诗作者。
刘半农被誉为平民诗人。
陈衡哲是最早的女小说家之一。
《新青年》上的随感录专栏上,新文学倡导者们最先展露了战斗的风姿。
《新潮》作家群也以关注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问题而著称。
文学革命初期创作的不足与意义:文学革命初期的白话诗与小说基本上属于过渡型的层次,白话诗偏于说理写实,散文化倾向严重,小说还不擅长人物性格的刻画,其贡献在于对封建文学传统的冲击以及在艺术方面的开拓与探索,这些都具有开风之先的历史意义。
文学研究会在为人生的、写实的立场上得到更广泛而深入的发展。
其中以两大文学现象表现尤为突出,即问题小说和乡土文学。
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五四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表现了作家们对社会现实及人生的深切关注,其缺撼之处在于审美价值较为薄弱。
乡土文学热潮则是文学研究会等其他现实主义作家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带着故乡和童年的回忆来表现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各种陈规陋俗。
乡土文学形成五四时期最早的小说流派,对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格局也有长远的影响。
此外,文学研究会作家在诗歌、散文、戏剧领域也卓有建树。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著名社团简介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
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后迁上海),发起人有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孙伏园、朱希祖、郭绍虞、耿济之、周作人、许地山、瞿世英、蒋百里、王统照共十二人。
成立时发表有《文学研究会宣言》及《文学研究会简章》。
后来陆续加入的有冰心、庐隐、朱自清、王鲁彦、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彭家煌、朱湘等,共一百七十余个会员。
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和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与其它方面有卓越贡献的人物。
文学研究会提倡新文学,反对封建的旧文学: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
其创作倾向于现实主义,以现实人生为题材。
写出了一批反帝反封建的“问题小说”,反映出社会时代的风貌。
该会主办的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周报》、《诗》月刊等。
翻译和介绍了外国文学,尤其是俄国和许多压迫民族的文学。
同时注重出版新文学创作的《文学研究会丛书》。
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之多、影响之大,以及在流派发展特色上的鲜明突出,使其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团体。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1932年初《小说月报》停刊后,文学研究会也就基本停止了。
创造社创造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另一个著名的新文学团体,也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
1921年6月创造社在日本东京成立。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他们是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
该社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周刊》、《洪水》、《思想》及《文化批判》等十余种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是跟文学研究会的“人生派”相对立的“艺术派”。
崇尚天才,表现自我,追求个性解放。
强调“直觉”、“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倾向于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与他的译作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该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尤其在文学青年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名词解释题目录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 1.4.美文 1.5.语丝文体 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 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 .12.湖畔诗社 1.13.南囤社 1.14.乡土文学2.1.左联 2.2.社会剖析派小说 2.3.东北作家群 2.4.京派作家群 2.5.新感觉派 2.6.中国诗歌会 2.7.上海艺术剧社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2.9.国防戏剧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荷花淀派4.1.“三突出”创作原则 4.2.“根本任务论” 4.3.“黑八论” 4.4.“主题先行论”5.1.“朦胧诗” 5.2.新写实小说 5.3.“四川诗群” 5.4.“上海诗群”名词解释题答案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参考答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试题及答案(一)一、填充题(20分,每空1分)1.“左联”成立于____________年。
2.闻一多的诗歌理论是主张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别康桥》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4.创造社前期文学主张是____________,后期文学主张是____________。
5.《薄奠》通过“我”与人力车夫的交往,寄寓了__________对劳动者的同情。
6.《牧羊哀话》是__________的第一篇小说。
7.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抒写了__________之情,真切感人。
8.《孤独者》中的知识分子是____________。
9.__________的《乌蓬船》抒写了怀乡情趣。
10.《青春》是__________的杂感。
11.《斯人独憔悴》是__________的问题小说之一。
12.文学研究会成立于____________年,文学主张____________创作方法______13.郭沫若讨伐蒋介石的战斗檄文是______________。
14.《论雷峰塔的倒掉》中雷峰塔是____________的象征符号。
15.《朝花夕拾》共收____________篇回忆性散文。
二、单项选择(10分,每题1分)1.鲁迅创作的唯一一篇以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是__________A.《离婚》B.《祝福》C.《伤逝》D.《药》2.胡适以自由恋爱为题材的话剧是____________。
A.《获虎之夜》B.《终身大事》C.《压迫》D.《一只马蜂》3.茅盾的__________揭露了抗战时期国民党法西斯特务统治的罪行。
A.《腐蚀》B.《蚀》C.《林家铺子》D.《清明前后》4.《子夜》中的打手形象是指____________。
A.杜竹斋B.屠维岳C.冯云卿D.张素素5.王鲁彦的早期代表作是____________。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5(北师大)第四讲茅盾文学创作的价值、文学史地位及现实主义风格的追求茅盾文学创作处于第一、第二阶段之间。
现代文学九大家:鲁、郭、茅,巴、老、曹,艾、丁、赵。
一、茅盾的文学主张及其文学研究会所产生的影响。
△二、茅盾文学创作道路所显示的典型意义。
三、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一、作家和文学批评家。
(一)其文学批评有鲜明的针对性、完整系统性。
1、鲜明而系统地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继承了晚清以来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并且进一步地使之系统化、明确化,明确提出文学应该是一项工作,是一项对人生有着重要作用的急迫、切实的工作,认为把文学当成游戏和消遣的时代永不再返,文学应担当起指导人生、影响社会的责任。
2、提出文学最根本的艺术功能应是真实的、客不雅的甚至冷静地描写和反映社会生活,最大限度控制作家本身的感情。
3、强调在客不雅真实中挖掘典型,是最初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
(二)茅盾现实主义理论形成的原因。
1、在新文学第一阶段长期、专门从事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一年);2、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有积极的继承;3、充分吸取外国文学一些思潮,受法国左拉自然主义影响很深;4、1921年担任《小说月报》主编,使之成为颁发新文学作品的阵地,显示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发起创立文学研究会,他的文学主张也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文学研究会明确提出现实主义……(此处未记全),系统形成了现实主义创作思潮,形成现代文学史上贯穿现代文学始终的一条主线。
△二、典型意义。
由准备而开始而发展成熟,不竭深化地发展演进的过程。
1、准备期(1916-1926),从事理论批评,包罗翻译、介绍等,是理论和生活的积累期。
2、正式开始文学创作的起步阶段(1927-30年代初),创作《蚀》三部曲,《野蔷薇》,初步显示出现实主义风格特色。
3、成熟期和高峰的到来(30年代-抗战爆发),代表作《半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