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导学案下的课堂练习题的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练习课(5~7课时)
计算方法。
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12题的体积。
(单位:cm)积。
答案:3.14×[(
10
2
)2-(
8
2
)2]
×80=2260.8(cm3)
答:它所用钢材的体积是
2260.8cm3。
答案:3.14×[(
2
2
)2-(
1.6
2
2]
×8=9.0432(dm3)
答:钢管的体积是
9.0432dm3。
布置作业1.完成教材第28页第6题。
2.完成教材第29页第7、11、13题。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小结课堂延伸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谈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如何灵活地运用圆柱的体积公式,教学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并会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基础及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师点评和总结:。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第九单元导学指导案课题:练习二十一课型:练习课课时:第3课时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自学课本第111、112页练习二十一,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帮扶生不做。
学习目标:巩固简单的逻辑推理知识。
进一步获得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简单的逻辑推理知识,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
教法:组织指导练习,反馈式练习。
学法: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一、导学目标(一)、独立尝试(预习)自学课本第111、112页练习二十一。
(二)、复习并检查(温固),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
1、有三位小朋友(小雨、小东、小亮)每人拿着一个水果,分别是香蕉、苹果和桔子。
小雨拿的不是苹果,小亮拿的是桔子。
他们拿的各是什么水果?考查目的: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能梳理条件之间的关系,根据条件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答案:小雨拿的是香蕉。
小东拿的是苹果。
小亮拿的是桔子。
解析:由“小雨拿的不是苹果”,她可能拿的是香蕉或桔子。
再由“小亮拿的是桔子”可以肯定小雨拿的是香蕉,那么小东拿的就是苹果。
2.在右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
A、B应该是几?其他方格里的数呢?考查目的:学生利用推理,抓住突破点,以点带面,逐步解决问题,培养有序思考的能力。
答案:解析:先从A入手填,A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4、1、3,确定A是2,进而确定A所在的行的空格应填3。
由A所在的列的第二和第四格应填1、4,确定第一行的第三和第四格分别填1、4。
B所在的行和列已有1、4、3,再确定B是2,第二行的第一和第四格分别填3、2,最后确定第四行的第一和第四格分别填1、3。
(三)1、引入课题:这些知识都是我们学习过的简单推理。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简单推理的相关练习。
课题:15.2.1分式的乘除(1)学习目标:1.运用类比的数学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2.理解分式乘除法的法则,会进行分式乘除运算.【课前预习】1. 一个长方形容器容积为V, 底面长为a, 宽为b, 当容器内水占容器的mn时,水高为多少?分析:一个长方形容器的高为_______________, 水高为________________.2. 大拖拉机m天耕地a公顷, 小拖拉机n天耕地b公顷, 大拖拉机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多少倍?分析:大拖拉机工作效率是____________, 小拖拉机工作效率是_____________, 大拖拉机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______________倍.【自主探究】1.计算:32×16=______分数的乘法法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式的乘法法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式子表示为:abcd=__________2.计算:35÷45=_______分数的除法法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比分数除法, 计算am÷bn=__________分式的除法法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式子表示为:ab÷cd=__________3.分式乘除法的运算结果和分数的乘除运算的结果要求一样,都要化成最简形式.当结果是分式时,还要看看能不能约分,化成___________.【例题点拨】例1 计算下列各题:4 (1)xy ·32yx(2)22abcd÷34axcd-(3)22243a bab-·2abb a-例2 计算:1.22152a bcb-÷2(24)ac-2.23xx+-·22694x xx-+-例3 计算1.2222452(3)6x x x xxx x x x---+++-2.32243b b aa a b-⎛⎫⎛⎫-÷-⋅⎪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课堂训练】1.与a÷b÷cb的运算结果相同的是()A.a÷b÷c÷d B.a÷b×(c÷d) C.a÷b÷d×c D.a÷b×(d÷c) 2.x克盐溶解在a克水中,取这种盐水m克,其中含盐()克A.mxaB.amxC.amx a+D.mxx a+3.桶中装有液状纯农药a升,刚好一满桶,第一次倒出8升后用水加满,第二次又倒出混合药4升,则这4升混合药液中的含药量为()升A.32aB.4(8)aa-C.48a-D.24(8)aa-4.计算:(1)23aa-+÷22469aa a-++(2)2149m-÷217m m-15.2.1分式的乘除(1)一.填空题1.2a b ·(-2b a)=________. 2.12b a ÷32c a=________. 3.已知x -y =xy ,则1x -1y =________. 4.若1a ∶1b ∶1c=2∶3∶4,则a ∶b ∶c =_____________. 5.若4x =4y =5z ,则23x y x y z +-+=_____________. 6. 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1)(p -q )2÷(q -p )2=1 ( )(2)224()2()9()3()m n m n m n m n ++=-- ( ) (3)a m a b m b+=+(m≠0) ( ) 二.解答题7. 计算(1)22a b ab -÷(a -b )2 (2)yx x x y xy x 22+⋅+ (3))8(5122y x a xy -÷(4)n m m n m n 2222⋅÷- (5)ab b b a a b a b a a 222224)()(⋅+÷--三.提高题8.给定下面一列分式:3xy,-52xy,73xy,-94xy,…,(其中x≠0)(1)把任意一个分式除以前面一个分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根据你发现的规律,试写出给定的那列分式中的第7个分式.9. 甲队在n天内挖水渠a米,乙队在m天内挖水渠b米,如果两队同时挖水渠,要挖x米,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用代数式表示)10.“丰收1号”小麦的试验田是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减去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蓄水池后余下的部分,“丰收2号”小麦的试验田是边长为(a-1)米的正方形,两块试验田的小麦都收获了1000千克.(1)哪种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高?(2)单位面积产量高是低的多少倍?。
课题:数的认识(1)---整数的认识学习目标:我能把数进行分类,理解整数和负数的意义,计数单位,数位,会多位数的读写,改写,会求近似值及大小比较。
知识梳理: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数?你会把它们进行分类吗?认真阅读课本第72页的图文部分,体会这些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第73页第1题,看看课本是怎么分类的。
()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最小的正整数是(),最大的负整数是()自然数的个数是()的,最小的自然数是(),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2.整数的读写:思考课本73页第3题,填写表格,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数位和计数单位有什么区别?你会对多位数进行读写吗?(1)读出下面各数。
24903005007读作706000504读作(2)写出下面各数。
三百零七亿四千二百二十万零五写作3个亿,7个千万和5个千写作(3)2022中第一个2表示,第二个2表是,第三个2表示3.整数的改写:你会对整数进行改写吗?对整数改写和求近似数有什么区别?40123=()万≈()万973500000=()亿≈()某城市的常住人口是四百零九万六千人,这个数写作,把它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万,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万。
4正负数的认识和意义:在什么情况下才用到负数?正负数的大小怎么比较?(1)若把向东走30米记做+30米,那么向西走40米记做()米。
(2)北京市某天的最高气温是零上9℃,记作(),最低气温是零下3℃,记作(),-15℃表示()。
(3)世界第一高峰珠穆玛拉峰位于海平面上8844米,记作( )米,死海位于海平面下400米,记作( )米。
(4)56( )-10 -3( )-5 (比较大小)5.在数轴上表示数。
体验数轴的意义,大小比较。
做课本第73页第2题,请你在直线上表示—2,—243,32,4.5这些数。
我发现:在数轴上0左边的数比0右边的数( ),从左往右的大小顺序就是从( )到( )的顺序排列,正数( )0,负数( )0课后训练:一.填空1、第41界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中国上海市举行。
练习课(1~4课时)答: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25.905平方米。
知识点3:已知圆柱的侧面积和底面半径,求高。
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12题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88.4dm2,底面半径是2dm。
它的高是多少?分析:由“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可知,只要算出底面周长,列除法算式就可以求出圆柱的高。
答案:188.4÷(2×3.14×2)=15(dm)答:它的高是15dm。
3.一个圆柱形纸筒的侧面积是471cm2,纸面直径是5cm,这个纸筒高多少厘米?答案:471÷(3.14×5)=30(厘米)答:纸筒高30厘米。
知识点4:求组合图形的表面积。
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11题第(1)小问要将路灯柱(如下图)漆上白色的油漆,要漆多少平方米?分析:刷油漆部分的面积并不是长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之和,长方体的下底面要去掉一个圆,而圆柱体只有侧面才需要刷油漆。
答案:12×16×3+12×12×2+16×12-3.14×212()2+3.14×12×55=3015.36(平方厘米)=0.301536(平方米)4.工人师傅要在一个零件(如右图)的表面涂一层防锈材料,这个零件上涂防锈材料的面积是多少?答案:3.14×(6÷2)2×2+3.14×4×2+3.14×6×5=175.84(cm2)答:这个零件上涂防锈材料的面积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13题一根圆柱形木料的底面半径是0.3m ,长是2m 。
如图所示,将它截成4段,这些木料的表面积比原木料增加了多少平方米?答案: 3.14×0.32×6=1.6956(m 2) 答:这些木料的表面积比原木料增加了1.6956m 2。
答案:37.68÷3.14×10×2=240(cm 2) 答:表面积比原来圆柱的表面积增加了240cm 2。
3.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找出行程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引入】1.A、B两地相距480千米,一列慢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一列快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65千米.两车同时开出,⑴若相向而行,x小时后相遇,则可列方程为;⑵若相背而行,x小时后两车相距640千米,则可列方程为;⑶同向而行,快车在慢车后面,x小时后快车追上慢车,则可列方程为;⑷同向而行,慢车在快车后,x小时后两车相距640千米,则可列方程为.答案:解:(1)(60+65)x=480(2) (60+65)x+480=640(3)60x+480=65x(4)65x+480=60x+640【知识点梳理】行程问题中常用的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一般行程问题包括三种情况:⑴相遇问题常用的相等关系是: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两地间的距离即速度和×时间=路程和;⑵追及问题①同地不同时出发时:前者走的路程=后者走的路程;②同地不同时出发时:前者走的路程-后者走的路程=两地间的距离即速度差×时间=路程差.⑶航行问题(以后另讲)【应用举例】例1甲、乙两人在10千米的环形公路上跑步,甲每分钟跑230米,乙每分钟跑170米.⑴若甲先跑10分,乙再从同地同向出发,还要多长时间相遇?⑵若甲先跑10分,乙再从同地反向出发,还要多长时间相遇?答案:解:1. (1) 设需要的时间为x秒(230-170)x=1000060x=10000 x=166.6分钟(2) 设需要的时间为x秒230×10+(230-170)x=1000060x=7700 x=128.3分钟答:⑴若甲先跑10分,乙再从同地同向出发,还要166.6分钟相遇?⑵若甲先跑10分,乙再从同地反向出发,还要128.3分钟相遇?例2一列火车行驶途中,经过一条长300m的隧道需要20s的时间.隧道的顶上有一盏固定的灯,垂直向下发光,灯光在火车上照了10s.求这列火车的长为多少?答案:解:经过一条长300m的隧道要20s:这里的20s是指隧道的长度加上火车的长度,即火车从进隧道,到完全的出隧道的长度。
课题:练习二课型:练习[学习目标]:1称,会正确读写算式。
2、能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课前尝试]1、二年级2个同学坐一张桌子,一共坐了9张桌子,你知道该校二年级有多少同学?你会列式吗?试试看。
2、根据算式画出三角形2×3 3×4 5×2[课堂探究]1、教师指导完成练习二1、2题2、8+8+8+8=32是几个几相加?------------------------------------------3、“8乘4”怎么写?你能到下面的线上吗?_4、把下列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2+2+2+2+2+2+2=()×() 3+3+3+3+3+3=()×()4+4+4+4+4+4=()×() 5+5+5+5+5+5+5=()×()5、指导计算1+2+3+4+5+6+7+8+9= ()( 1+9=10 有几个10)[课课后检测]完成练习二3、4题[作业设计]1、根据算式用小木棒在桌子上摆一摆5×6 3×4 2×7 8×32、完成《配套练习》是本节内容课题:练习二课型:练习[学习目标]: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读写算式。
2、能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课前尝试]1、你能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6+6+6+6+6= 7+7+7+7=__2我能看图写出合适的算式。
★★★★★★○○○○○○○○★★★★★★○○○○○○○○★★★★★★○○○○○○○○□○□ = □(个)□○□ = □(个)□○□ = □(个)□○□ = □(个)[课堂探究]1、教师指导完成练习二5、6题2、我能看懂图的意思,并能填空后,再列出算式。
■■■■■■■每排有个■,有排,一共有■■■■■■■个■。
列式:■■■■■■■■■■■■■■2、我能看图写算式。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第九单元导学指导案课题:练习二十一课型:练习课课时:第3课时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自学课本第111、112页练习二十一,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帮扶生不做。
学习目标:巩固简单的逻辑推理知识。
进一步获得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简单的逻辑推理知识,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
教法:组织指导练习,反馈式练习。
学法: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一、导学目标(一)、独立尝试(预习)自学课本第111、112页练习二十一。
(二)、复习并检查(温固),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
1、有三位小朋友(小雨、小东、小亮)每人拿着一个水果,分别是香蕉、苹果和桔子。
小雨拿的不是苹果,小亮拿的是桔子。
他们拿的各是什么水果?考查目的: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能梳理条件之间的关系,根据条件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答案:小雨拿的是香蕉。
小东拿的是苹果。
小亮拿的是桔子。
解析:由“小雨拿的不是苹果”,她可能拿的是香蕉或桔子。
再由“小亮拿的是桔子”可以肯定小雨拿的是香蕉,那么小东拿的就是苹果。
2.在右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
A、B应该是几?其他方格里的数呢?考查目的:学生利用推理,抓住突破点,以点带面,逐步解决问题,培养有序思考的能力。
答案:解析:先从A入手填,A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4、1、3,确定A 是2,进而确定A所在的行的空格应填3。
由A所在的列的第二和第四格应填1、4,确定第一行的第三和第四格分别填1、4。
B所在的行和列已有1、4、3,再确定B是2,第二行的第一和第四格分别填3、2,最后确定第四行的第一和第四格分别填1、3。
(三)1、引入课题:这些知识都是我们学习过的简单推理。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简单推理的相关练习。
第 1 页 共 2 页第17课时 通分练习课 学习内容 通分练习课 复习P73-74例4例5和练习十八第7-12题 编写人 学习目标 理解通分的意义和作用,掌握正确的方法,能准确快速地进行通分。
重 难 点 通分的含义和方法,公分母的确定。
导学流程 自主空间【独立自主学习】1、比较下列各组两个分数的大小。
94 ○ 98 32 ○112 54○76 2、能不能直接比较最后两个分数的大小? 为什么? 怎样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3、约分与通分的依据是分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互助学习】1、通分。
(写出过程,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23 和45 524 和2382、310 、156 和78 的公分母是( )。
【展示引导学习】1、展示自主学习、对学、群学中的内容。
2、把下面的五个分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32 65 87 1615 2517 【评价提升学习】1、下面的分数都是最简分数(a 、b 不为0)a 72 、b 18 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 ) , a 40 、b 30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 ) ,3a 和b2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 )。
2、两个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51,这两个质数是( )和( )。
3、a 是b 的5倍,a 、b 两数的的最小公倍数是( )。
4、通分(写出过程)25 36和11481518、316和7245、某班同学如果分成9人一组或者12人一组,结果都正好分完。
已知这个班的人数在50人以内,请问:这个班有多少人?6、一个数除以6余1,除以,8也余1,已知这个数在20--40之间,就这个数。
7、完成课本P76练习十八第7-12题学案整理:本节课我学会了:还有疑惑的问题是:教学反思第 2 页共2 页。
数学导学案下的课堂练习题的设计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数学导学案是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新课程改革在轰轰烈烈的进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引进数学导学案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现已全面铺开。
导学案的引进,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为深入推进导学案,全面打造数学高效课堂,结合数学教研组的实践情况,在课堂达标教学中的数学练习题的设计必须狠下功夫。
数学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师设计好练习题是十分关键的。
课堂达标教学中的练习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既要让学生“熟能生巧”,又要防止学生“熟而生厌”。
在设计练习题时:首先,题目要体现人文性:“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数学是一种文化,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设计中就应该体现现代文明。
练习中呆板枯燥的“练一练”“想一想”“做一做”等题目名称,可改为体现人文关怀的导语,如:“看看我今天多棒”,选择题可改为“慧眼识珠”,应用题可改为“请你帮忙设计设计方案”等,增加问题要求表述的亲和力,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让学生在这些导语中充满自信。
其次,题材要有生活性: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数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练习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选取发生在孩子身边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
如在讲二次函数时,正好那天是我们这儿赶集,很多同学中午放学后都会到集市上买些东西。
于是我就用了去集市买桔子为例。
“中午放学后我们去买桔子,假设1元一斤桔子,所花钱数y与买桔子的斤数x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它是个什么函数?”“花50元钱买桔子,所买桔子斤数y和桔子单价x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它是个什么函数?”接着用“桔子现在的价格是1元一斤,经过两次涨价到y元,那么桔子价格y和增长率x之间是什么关系?”用这三个例子复习了前面所学过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
象这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再次,内容要有层次性:新课程确立了“为了每一位学生
的发展”的理念,告诉我们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环境、思维方式不同,在学习上会表现出差异。
数学练习必须有层次、有坡度。
在课题练习的编排时遵循由易及难,由浅入深的顺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在每节课数学练习的编排主要遵循以下四个步骤:1、模仿。
与例题类型和难度基本相同的题目。
通过练习,提高数学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
2、变式。
本质特征与例题相同,非本质特征与例题不同的题目。
这类练习有利于把握概念的关键特征,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灵活。
通过综合和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
这类联系主要提高学生综合能联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造。
这是一类带有思考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是需要同过创造性的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类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设计练习题时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个大题,每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高潮;另一方面是每个大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又形成几个由低到高的小高潮。
大题之间,小题之间都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
解每个大题时,要求A组学生解低档题,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解题、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
整个练习题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
使学生人人都能参与,差生也有用武之地。
解决了“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弊端。
使每个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达到最优化发展。
使每个学生都乐练、能练、会练。
知识要有联系性:练习要有利于总结规律,并能为后续知识学习埋下伏笔。
练习不仅仅使学生掌握概念、法则等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在练习过程中及时总结规律,使知识上升为技能,提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在学二次函数的性质时,教师要了解知识的前后联系,要从整体考虑设计练习。
这就改变了“学什么就教什么”的做法,从而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
如在学习圆周角的定理后,可设计练习:“圆中一条弦分圆成1:3两部分,则它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多少?”既能复习本节内容,又能为下节的圆内接四边形做铺垫。
题型要有开放性:数学开放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新的心理态势,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广阔的驰聘天地。
在诸多的开放题中,具有多种答案的开放题是学生最喜欢做的。
练习是巩固新知的有效手段。
传统的练习观和新课程的练习观有着根本的区别。
传统的练习观是通过一些机械的、强化训练的手段,达到能掌握、会运用的目的,往往是费时费力
效果差,强调反复抄写、誊写;新课程的练习观是依托于开放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知识缺陷,设计能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和富于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在自由选择内容时发现探索的过程;开放练习的答案:教师设计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练习;开放练习形式:教师要把口头练、笔练、操作练、调查练相结合;把教室内外、学校、社会相结合;把常规练习与游戏性、竞赛性练习相结合;开放练习评价:教师既要评价学生“双基”,也要注重学生能力和态度;既要评价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把教师与学生,定性与定量,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进行评价。
新课程关注以上的练习形式,既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解答开放题目的过程,不仅仅是熟练掌握解题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多种数学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
总之,一节课的练习题设计,是根据知识体系内容和学生的当前知识水平有策略地设计的。
这样就能通过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启发他们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