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地理总复习实用精品教学案――工业与区位
- 格式:doc
- 大小:629.00 KB
- 文档页数:14
2012届高三地理复习–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教学案(中图版)该教学案旨在帮助学生复习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教学案的内容。
1. 教学目标•理解区位因素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掌握工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和作用;•理解区位选择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掌握工业区位选择的步骤和方法。
2. 教学内容2.1 区位因素2.1.1 区位因素的概念•区位因素:影响地区和城市位置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总称。
2.1.2 分类•自然因素:自然资源、气候条件、自然灾害等;•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市场需求、运输成本等;•政治因素:行政区划、政策影响等;•文化因素:历史传统、文化氛围等。
2.1.3 作用•固定作用:如自然环境对工业位置的限制;•动态作用:如经济因素影响工业区位的选择。
2.2 区位选择2.2.1 区位选择的概念•区位选择: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因而把所选择的区域或位置叫做区位选择。
2.2.2 步骤和方法•步骤:市场调研、区位分析、经济评估;•方法:经验法、数理分析法。
3. 教学流程3.1 学习区位因素1.讲解区位因素的概念和分类;2.分组讨论,探讨区位因素的作用。
3.2 学习区位选择1.讲解区位选择的概念和步骤;2.例举实例,教授应用区位选择的方法。
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根据学生的分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练习测试:通过练习题测试学生的理解及应用。
5.该教学案通过讲解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希望学生能够在本次教学中对此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二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教学案【考纲】 1.工业的区位因素2.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3.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难点】 1.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工业区位的选择要求及原则2.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及工业转移、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3.分析某一工业区的区位、面临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考点梳理】一、工业的分类1.按产品性质分类:重工业(生产各种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例如钢铁工业、机械工业)轻工业(生产各种生活资料的工业部门,例如: 食品工业、服装工业)2.按发展历史分类: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3.按主导因素分类: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向型4.按投入因素分为:资源密集型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资金密集型工业、技术密集型工业。
二、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1)自然条件:水源、地形(2)社会经济条件:原材料、市场需求、运输条件、动力、劳动力的素质和成本、土地租金、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3)环境因素:风向、河流流向2.不同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不同:从经济效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特别提醒]在确定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时要结合具体工业地区进行分析,如:(1)普通家具厂因其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需接近市场,但伊春家具厂布局的主导因素则是原料。
(2)南京、北京的石化工业属于市场导向型,而大庆、辽阳的石化工业则属于原料导向型。
(3)新疆的棉纺织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而上海的棉纺织工业则属于市场导向型。
(4)伊利集团呼和浩特乳品生产基地属于原料导向型,而北京、大庆液态奶基地的落成则属于市场导向型。
不同模式图的判断方法: (1).柱状图①下图中甲、乙、丙反映了三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情况,据此回答1~3题。
1.按主导因素划分,甲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A .市场指向型B .劳动力指向型C .原料指向型D .动力指向型 2.乙类工厂运费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A .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少 B .产品科技含量高 C .以航空运输为主 D .靠近原料地和消费市场 3.现阶段,丙类工厂适宜布局在我国A .环渤海地区B .长江三角洲地区C .珠江三角洲D .中、西部地区 柱状图②读工业区位选择模式示意图,完成3~4题。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复习教案复习教案: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一、复习目标1.了解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的具体内容和方法;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
二、复习内容1.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a.自然因素:气候条件、地形地貌、资源条件等;b.经济因素:交通运输条件、市场需求、劳动力资源等;c.社会文化因素:政策环境、人文环境、产业基础等。
2.工业发展的区位选择a.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区位选择;b.基础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区位选择;c.工业集群与工业分散的区位选择。
三、复习方法1.阅读课本相关章节,加深对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的理解;2.复习课堂上的讲解和讨论,整理重点和难点知识;3.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4.参与课外讨论和研讨活动,提高思维深度和广度;5.综合实例分析,掌握应用能力。
四、复习步骤与整理1.复习区位因素a.自然因素:i.气候条件:寒冷地区适宜重工业发展,温暖湿润地区适宜农副产品加工;ii. 地形地貌:平原地带适宜轻工业发展,山地地带适宜水电能源开发;iii. 资源条件:资源丰富地区适宜资源型工业发展。
b.经济因素:i.交通运输条件:交通便利地区适宜工业发展,航运条件良好的地区适宜港口工业发展;ii. 市场需求:人口密集地区适宜消费品工业发展,旅游资源丰富地区适宜旅游产业发展;iii. 劳动力资源:劳动力充沛地区适宜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
c.社会文化因素:i.政策环境:政府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工业发展;ii. 人文环境:教育资源丰富地区适宜高技术产业发展,文化底蕴深厚地区适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iii. 产业基础:技术积累较强地区适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复习区位选择a.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区位选择:i.重工业:依靠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一般选择资源丰富地区;ii. 轻工业:依靠交通运输和市场需求,一般选择物流便捷和消费密集的地区。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导入〗【概念导入】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因素及几种重要的农业地域类型,而我们知道农业工业都是国民经济中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工业是在农业基础上出现的,它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例如:粮油加工,纺织工业,钢铁工业等。
【身边地理】活动:同学们你们知道的济南有名的工业企业有哪些?生:列举济南的有名工业企业:济钢,佳宝乳业,元首针织……那么,这些工业在选址时要考虑的区位因素都有哪些?问题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影响下的工业区位选择。
设计思路:结合同学们熟悉的身边济南的工业企业,使学Th更好理解工业概念,同时激发学Th的求知欲,同时为学Th提供Th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增强学Th的学习兴趣,引发学Th思考质疑,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体现新课程“学ThTh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教学理念。
【学习目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自行阅读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
〖新授〗一、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角色扮演】活动:假如你是一名企业家要在济南创办一个工厂,你想创办一个什么工厂?想建在哪里?你考虑的因素是什么?生:(三到四名同学展示,列举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师:各位企业家们为自己的工厂考虑了这么多因素,除了这些外还有……在这些因素中,其中土地,水源,原料属于自然因素,其他属于社会经济因素。
设计思路:运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能更加真实地创设Th活情境,更好地调动学Th学习的积极性,学Th通过思考得出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比教师直接教授记得更牢,同时的更好地理解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并使学Th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
师:考虑了这么多因素,我们的最总目的是什么?生: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利润。
师:对,我们都希望把工厂建在原材料充足,市场广阔,能源动力充足,劳动力质优价廉,交通便利,科技发达,政策支持等区位条件优越的地方。
我们的理想很好,但现实能不能都满足呢?生:不能。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复习教案学科领域:地理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变化趋势。
2. 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及其作用。
3. 能够运用区位因素分析工业区位选择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1. 工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变化趋势。
2.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趋势。
2. 运用区位因素分析工业区位选择的合理性。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工业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工业区会出现在这些地方?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工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趋势。
3. 知识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如土地、水源、原料、运输、劳动力、市场、动力、政府政策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个工业区位选择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的区位因素,并判断其合理性。
5.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一道关于工业区位选择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情况,了解他们对工业区位因素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检查学生在练习题中的答题情况,评估他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掌握水平。
3.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工业区位选择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检验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课后作业请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判断其合理性。
作业请在下次上课前提交。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激发学生的回忆。
2.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趋势,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工业区位(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1.结合本地区区域实际,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理解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区位选择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2. 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1.通过自制教具,采用板书翻牌子的方法,对工业区位因素进行分类,为工业区位条件分析思路指导做铺垫。
2. 通过查阅资料、网上信息检索和招聘会实地调查,了解常见的工业部门,理解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3. 通过研究世界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和播放济钢搬迁视频,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三)丰富课堂实践内容,激发学生对工业区位知识分析、探究的兴趣,启发学生深度思考,使其认识到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2. 工业的区位选择(二)难点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法(自制教具,促进知识深入理解)案例教学法(以区域实例引出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分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参观教学法(学生社会调查,课上成果展示)练习法(当堂练习巩固,升华引出新知)归纳法(由个体的案例分析归纳一般工业区位选择方案)讲授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自主学习法(课后问题探究,拓展视野,提升能力)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导学案,学生知识拓展;课上探究教学,学生能力拓展;课后深入调查,学生素养拓展。
学习过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教学用品:PPT 课件、导学案、自制工业区位因素双色卡教具。
教学过程:料,试解决下列问题:1、为什么济钢要迁出济南?只是因为环境问题吗?2、为什么济钢一部分生产线会选择迁往日照?3、对济南今后的工业发展你有哪些合理化建议?心素养全面提升。
结束下节课我们将请一部分同学进行课后探究成果展示。
请大家为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学习做好预习,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板书设计:。
《工业区位》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工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课标分解1.了解工业的概念以及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2.联系实际理解影响工业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社会、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二、教材分析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工业是在农业发展基础上出现的产业部门。
本单元探讨了工业生产活动及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为了使本单元的知识通俗化,教材使用了大量的事例,引用大量地图和资料内容,联系实际,结合不同地域的工业生产活动,以事例分析来引证理论内容,然后再通过理论来指导今后的生产、发展,使理论和实践得到统一。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渗透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活动。
第一节结合大量活动设计以及典型案例,介绍了工业的概念及工业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趋势;3.分析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举例结合实际分析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同时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练习,对比综合分析评价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及变化,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能够用全面普遍联系的观点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研究,提高思维水平,在学习中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立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判断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高考中区位问题占有很突出的位置,而且知识点是后面分析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所以列其为重点。
难点: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通过前面学习,对区位因素有一定认识,但影响工业区位因素更复杂,就不能孤立机械地看待各因素,须综合发展地分析同时又要抓主因,涉及政治哲学。
中学地理《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影响;2. 掌握区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3. 能够分析和评价不同地区的工业区位。
教学内容:一、工业的区位因素1.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等;2. 经济因素:交通便利程度、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等;3. 社会因素:政策环境、人口素质、文化环境等;4. 技术因素:能源供应、科技水平等。
二、区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1. 交通便利原则:选择交通网络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2. 市场规模原则:选择人口密集、商品需求旺盛的地区;3. 资源禀赋原则:选择资源丰富、环境适宜的地区;4. 政策支持原则:选择政策优惠、投资环境良好的地区;5. 综合比较原则:综合考虑多个因素,选择最适合的地区。
三、分析和评价不同地区的工业区位1. 对比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环境、社会因素和技术水平等;2. 评价优劣:根据工业发展的需求和限制条件,评价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劣;3. 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和采访,了解工业区位的实际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工业的定义和发展特点。
2. 引发学生对工业区位因素的思考,讨论学生对工业区位因素的了解和观点。
二、探究(30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介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的原则。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和评价不同地区的工业区位。
3. 学生展示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和分享。
三、练习(15分钟)1.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教师进行答疑和讲解。
四、拓展(10分钟)1. 教师介绍一些典型工业区的区位选择原则和特点。
2. 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
2.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资源:1. 课件、幻灯片等;2. 相关教材和练习题;3. 实例和案例分析;4. 实地考察和调研资料。
人教版高中地理工业的区位选择教案优质范文第一章:工业发展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2. 掌握工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理解工业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内容:1. 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2. 工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工业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工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工业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工业发展历史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工业发展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掌握情况。
3. 观察学生对工业在现代社会中重要地位的认识。
第二章: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教学目标:1. 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 掌握工业区位选择的原理和方法。
3. 理解不同类型工业区位选择的差异。
教学内容:1. 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 工业区位选择的原理和方法。
3. 不同类型工业区位选择的差异。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工业区位选择的原理和方法。
3. 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类型工业区位选择的差异。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影响工业区位选择因素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工业区位选择原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3. 观察学生对不同类型工业区位选择差异的认识。
第三章:工业区位选择的方法教学目标:1. 掌握工业区位选择的方法。
2. 学会运用工业区位选择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理解不同工业区位选择方法的优缺点。
教学内容:1. 工业区位选择的方法。
2. 运用工业区位选择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不同工业区位选择方法的优缺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工业区位选择的方法。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运用工业区位选择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安排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比较不同工业区位选择方法的优缺点。
高三地理工业的区位选择教案范文三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地理工业的区位选择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理解环境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 利用图表,分析影响工业区位,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及读图分析能力 ;(2) 了解本地工业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2) 由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
教学重点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运用工业区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教学难点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表及补充材料教学过程导课同学们,前一章我们学习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
上一章中我们还是一个小农民,了解了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选择以及几种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总结一下我们可以说农业地域的形成实际上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小农民大家都做的特别好,那么随着我们城市的发展啊,我们这些小农民都要进城当工人了,来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尽我们的一份力,那么从今天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具体学学“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为做一名合格的小工人做准备。
2、授课过程【板书】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一、工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相比,工业生产除了土地和水源外,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不大,这就使得工业生产具有地域上的灵活性和季节上的连续性,因此工业生产在区位选择上需要考虑的因素也会更多。
好。
下面我们就开始从工业的区位因素说起。
首先我们说一下什么是工业,它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2010届高三总复习实用精品教学案――工业与区位一、工业区位因素12、具体工厂选址考虑环境因素:3、答题指南:在选择工业区位时,主要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环境因素等几个方面考虑。
(1)从经济因素看,主要从土地成本(城市中心、边缘、远郊地区的地价差异很大)、原材料、运输、消费市场、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分析。
电子、纺织、食品、出版印刷等无污染、高利润的企业一般位于市区;钢铁、石化、火电厂等需要大面积地势平坦的土地,并且要减少对城市的环境污染,一般选择在郊外;钢铁、制糖等制成品重量大为减少,原料及运输成本比重高的企业应以原材料产地为首要区位因素;有色金属冶炼等消耗大量能源,应接近廉价的电力供应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对于电子装配、服装、纺织等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企业,应接近廉价劳动力;对于高科技产业来讲,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区位选择的关键;啤酒饮料、家具制造一般宜接近消费市场;许多交通枢纽城市往往是工业区位选择的首选。
(2)从环境因素看,需要考虑风向、河流流向等因素。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时要考虑风向,应选择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或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水污染严重的工厂则要考虑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业则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例题1:读“工业区位因素影响力模式图”,图中各点与中心距离的长短表示各区位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
与图示区位条件相匹配的工厂是A.①——有色金属冶炼厂 B.②——计算机装配厂C.③——甘蔗榨糖厂 D.④——采矿厂答案:A点拨:有色金属冶炼需要消耗大量电能;②主导区位因素为技术,而计算机装配厂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工业;③主导区位因素为市场,而甘蔗榨糖厂需要靠近原料产地;④主导区位因素为劳动力,而采矿厂需要靠近原料产地。
例题2:下图为某城市一年中各风向出现的频率及该市工业区划图,据图回答(1)~(3)题。
(1)图示地区工业布局合理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点拨:该地区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和西北风,结合河流流向判断工业布局是否合理。
①为钢铁厂,建设在城区西侧,大气污染小,且有铁路,所以布局合理。
②为炼铝厂,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原料,不能建设在城区内;③为服装厂,需要大量劳动力,应该布局在城区;④为石油冶炼厂,建设在西北风上风向和河流上游,故不合理。
(2)若图中显示工业为该地区主导产业,其中受市场区位指向明显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点拨:钢铁厂、炼铝厂需要靠近能源和原料地,服装厂应靠近劳动力,石油冶炼厂一般设在消费地,用管道或船运输原油,受市场区位指向明显。
二、工业联系与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1)总厂与分厂联系:如汽车工业。
(2)上下游(投入-产出)联系:如钢铁联合企业。
(3)共用基础设施联系(规划工业区)2、工业集聚的优点和我国工业集聚类型(1)工业集聚优点:①节省运费,提高经济效益;②共用基础设施,降低生产费用;③利于处理工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我国工业集聚类型①利用廉价劳动力②利用交通枢纽(港口、铁路枢纽)③利用资源或能源3、工业地域类型及对城市的作用:(1)基本工业地域类型:①专业性工业地域,如石化工业区,钢铁工业区等。
如上海金山石化,天津大港石化,大庆石化,攀枝花钢铁工业等。
②综合性工业地域,由于共用某地的基础设施,或者某地存在多种资源,使一个地区形成具有多种区位指向的工业部门,从而集聚为综合性工业地域。
如天津市既有资源指向型工业,也有交通指向型工业,还有劳动密集型工业,形成了综合性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类型与城市关系:基本工业地域是中小城市的主体,是大城市组成部分。
大城市具有若干基本工业地域。
(3)工业区形成与主要工业区:①工业区形成:若干基本工业地域(或者工业城市)组成工业区。
②我国主要工业区:辽中南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沪宁杭工业区、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这些工业区组成了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地带。
此外我国还有长江沿岸经济地带,陇海-兰新工业地带。
③世界重要经济区:欧洲西部工业区,俄罗斯-乌克兰工业区,中国-日本工业区,北美工业区等。
4、高新技术工业区的区位选择:(1)区位因素包括:靠近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信息网络和基础设施完善;有航空港和高速公路;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优越。
(2)著名工业区:印度“硅谷”班加罗尔,有“花园城市”之称、“科学之都”、“计算机之都”称号;日本“硅岛”——九州岛、科学城——筑波(世界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科学城);中国:中关村、台湾——新竹科技园。
5、世界主要工业区:欧洲西部工业区、北美工业区、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区、日本-中国工业区。
三、世界主要传统工业区(1)德国鲁尔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东北部工业区等。
(2)特点:丰富的煤、铁资源;工业部门: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3)衰落原因和振兴措施:四、我国的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地带2、工业带(1)东部沿海工业地带范围:包括沿海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
地位:是我国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外向型企业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地带。
(2)长江沿岸工业地带范围:包括沪宁杭工业基地,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等工业基地,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钢铁等工业基地,以贵州乌江水电站为中心的矿业基地,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等。
地位:这个地带是我国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和水力资源丰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由沿海深入内地,综合性强的一个地带。
发展方向:这个地带将逐步向着拥有水电,有色冶金,化工,钢铁,轻纺,机械,电子等多种工业地带的方向发展。
(3)陇海—兰新工业地带这个地带东起连云港,向西拥有徐州煤炭工业,郑州轻纺工业,洛阳机械工业,西安飞机制造等工业,兰州石油化工,新疆境内的石油工业等工业基地。
例题1:(2007广东地理卷)下图中甲、乙、丙反映了三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情况,据此回答(1)~(3)题。
(1)按主导因素划分,甲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A.市场指向型B.劳动力指向型C.原料指向型D.动力指向型答案:C 点拨:甲类工厂投入的原料最多,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
(2)乙类工厂运费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A.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少 B.产品科技含量高C.以航空运输为主D.靠近原料地和消费市场答案:D 点拨:运费低说明需要原料和燃料少,产品重量轻,这类产品往往是高科技产品,靠近原料地和消费市场的工业都是运费高或者原料、产品不适合运输的产品的生产,故正确答案为D。
(3)现阶段,丙类工厂适宜布局在我国:A.环渤海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 D.中、西部地区答案:D 点拨:丙类工厂特点是工资投入多,为了减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工厂尽量靠近劳动力工资低的地区,现阶段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工资低,故正确答案为D。
例题2:(2007全国文综卷Ⅱ)某城市将建印染厂、水厂、污水处理厂、科技园区和生态公园。
下图中的 A、B、C、D、E 五处可供选址,该地盛行东风。
据此并读图,回答问题。
在 A、B、C、D、E、五处中:(1)印染厂宜选址于①,理由是②;(2)水厂宜选址于③,理由是④;(3)污水处理厂宜选址于⑤,理由是⑥;(4)科技园区宜选址于⑦,理由是⑧;(5)生态公园宜选址于⑨,理由是⑩;答案:(1)①B ②在居住区的河流下游和盛行风向的下风向(2)③E ④在城区河流的上游(3)⑤A ⑥在城区污染源的下游(4)⑦D ⑧靠近高等院校(5)⑨C ⑩在污染型企业与居住区之间例题3:(2007全国文综卷I)下图为某城市两个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东部工业区包括冶炼厂、钢铁厂、石化厂等,西部工业区包括焦化厂、水泥厂等。
该地盛行南风。
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东部工业区的选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2)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要求西部工业区中的焦化厂、水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
为什么?答案:(1)合理。
国为该工业区(三个工厂)分布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废气对城市污染小;位于流经河流下游;不会对城市用水产生污染;位于主要交通线(铁路、主要公路、河流)沿线,交通运输方便。
(2)两厂都属于(大气)污染较重的工厂,仅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老城区郊外,较为合理;现已完全被新城区包围,污染城区,影响居住环境(人们环境意识增强),需迁出城区。
点拨:本题通过模式图考察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工业布局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如靠近主要交通线,节约运输成本,还要考虑环境效益,如位于河流下游、位于盛行风下风地带或垂直于主要风向的郊外等。
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原来区位合理的工业也会变得不合理,需要进行变化,如迁移到郊区、靠近主要交通线等。
例题4:(2005全国文综卷Ⅰ)假定工厂选址时只考虑运费,且运费仅与所运货物的重量和运距成正比。
某原料的原料指数等于该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
下图中,为O点到原料M1、M2产地和市场N的距离相等。
据此回答(1)~(2)题。
(1)如果工厂选址在O点最合理,那么()A.M1的原料指数大于M2的原料指数B.Ml、M2的原料指数都大于1C.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需要0.5个单位重量的M1、M2D.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1个单位重量的M1、M2答案:D 点拨:由于运费决定厂址,而运费又与所运货物的重量和运距成正比,工厂应建在货运量最大的地方或距离该种货物最近的地方。
O点为最佳厂址且距三地相等。
反过来得出三种货运量相等,即运1单位重量的产品肯定要运1单位重量的原料M1和l单位重量的原料M2,亦即产生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l个单位重量的M1、M2,也可得出M1和M2的原料指数均为1。
(2)若生产2个单位重量的产品需3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1,2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2,那么工厂区位最好接近以下四点中的()A.N B.P C.Q D.R答案:B 点拨:原料M1货运量最大,故厂址应选在离其最近的P点。
例题5:(2006全国文综卷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大量迁入内地。
回答(1)~(2)题。
(1)这种产业迁移()A.是第三产业的迁移B.是技术指向型产业的迁移C.阻碍了迁入地的城市进程D.可能对迁入地的环境造成污染答案:D 点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有些企业会带来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等。
香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大量迁入内地,对促进内地经济发展、推动内地城市化进程意义重大。
(1)香港制造企业迁移的原因有()①香港地价较高②内地服务业发达③内地工资水平较低④香港人口数量剧减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B 点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廉价劳动力,内地劳动力丰富、工资水平较低,建造厂房地价低,是香港制造业迁移到内地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