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2020版高中地理必修2名师课堂知识导航
- 格式:docx
- 大小:776.19 KB
- 文档页数:140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概述高中地理必修二是一门学科,它包括地球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及其环境影响等多个方面。
本文主要介绍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包括地球系统、地理信息技术、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地球资源与环境保护、人口与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高中生态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对于高中地理的学习和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地球系统地球是大自然中一颗独特而奇妙的行星。
地球系统包括大气系统、水文系统、生态系统、土地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等,各个系统相互作用,构成了独特的地球环境。
深入了解地球系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以及发挥地球的资源与力量。
1. 大气系统:包含大气成分、层次结构、气候类型、天气系统等内容。
2. 水文系统:包含水文地球化学、地表水与内陆水、水的循环过程、水质地理等内容。
3. 生态系统:包含生态系统概念、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演替、地球生命气候类型及其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等内容。
4. 土地系统:包含土壤的形成、特性、类型、土地利用及其影响、土地资源及其保护等内容。
5. 人类社会系统:包含基本人类活动、人口、城市与城市化、旅游与交通运输等内容。
二、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必修二中也有重要的地位,提供了获取、处理、存储、流通和分析地理信息的技术和方法,可以协助人类更好地认识和管理地球环境。
地理信息技术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导航以及数字地球等。
对于现代地理的发展和研究,必不可少的是地理信息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
1. 遥感:遥感是在地球表面采用直接接触方法难以完成的观测任务,通过人造卫星或飞机等渠道获取地球表面及其周围环境的信息,并处理成数字化的数据。
2.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指利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地理空间信息的系统。
通过GIS,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地区,并进行地理空间分析。
3. 卫星导航:卫星导航系统是一种基于卫星的导航系统,通过卫星及地面设备提供定位、导航、测绘和监测等功能。
1、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对原料和动力的依赖下降;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下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提高;对市场和信息通达度的依赖提高。
2、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1)、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进而形成工业地域。
2)、工业集聚的最终目的:共用基础设施,节约运费,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3)、工业企业集聚的主导因素:利用廉价劳动力;利用交通枢纽;利用资源;利用能源。
3、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污染空气:工厂应布局在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与季风方向垂直的郊外;
2)、污染水源:工厂应布局在河流下游。
3)、固体废弃物污染: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知识汇总1.1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1、相关概念人口自然增长:即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2. 人口过渡理论3、应用举例 世界人口增长1770年之前增长缓慢:工业化之前人口数量的变化1770-1950年快速增长:西方国家开始工业化1950-1999年更快增长: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1999年至今开始减速:发达国家开始进入负增长,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增长下降阶段4.特别提醒a 某时段人口的增长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和人口基数大小两个方面b 影响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增长的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c 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d “三低”模式的人口增长模式因老龄人口比重较高,死亡率可能上升典型例题:过渡模式的人口增长,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多为发展中国家);“三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老年型人口结构(多为发达国家);由过渡模式向“三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成年型人口结构。
1.2人口的迁移1、概念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a 空间位移:有迁入地到迁出地b 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限c 时间限度:具有永久性或长期性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2、应用举例——国际人口迁移a 新大陆发现前人们的迁移活动集中在旧大陆b 发现新大陆至二战前的迁移主流方向:旧大陆(亚、欧、非)→新大陆(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原因:为了缓解旧大陆的人口压力,开发新领地,带着发财梦的移民自愿迁移,被贩卖的奴隶被迫迁移c. 二战后至今的迁移主流方向:欠发达地区(亚、非、拉)→发达地区(欧、北美洲、大洋洲)原因:欠发达地区人口压力大,发达地区经济条件好,机会多。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2、功能区及特点功能区中<* 区CHY)业 区Aft削桔髓甘去部门g 国 峠川* -一般在商业区诜施:知彌斥*洋' 机,乐底.録陆, 丈体薯休阐场所. 险辖如奇店"学 医fit, M 地、丈体辛侏朗1-业区 応申边媒.靠応河流.轨賂.仝踣使利的地方 大開匚並住还邑抬职 匚弊老罠和盛务设施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一一形成原因各种功能组织在形成和发展中慢慢的分化分异而成,即相同功能在地区上结合,不同功能 在地区间分异。
1早期北京故宫的功能是什么?原因政治中心 历史上一直是政治中心,所以延续下来 现在故宫的功能是?原因? *城申的害网站杓 二.不同世市期曼 版軒话能妁乎弄 1,丸义\ L 城诽功徒井展的 操闻氐鏗祈阳盍 -益虫市 M 赠丸醫弄琲毙科屯 炉不是红州的* r 对能好宜, 及裁怎 Mwq [历直障『; 也Mt 固 补*M 1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定义: 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
2.1城审的空间构功北冈 Kit ttA 1. 克過ALH.通恬皮达;2、 建乱密集.侖楼林-巫;3, 早晚人乜流动尢.人口 辱应案异大 K ^M«<- 霁人汛韭大; J*地曲禹、上地刈用彙约 也拈的商业部门 2 丸银朴 备鑒李卖堪. M 中心. 忸辭悅的 &iH t文化旅游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功能发生变化每一种功能区都有自己特定的区位,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所在地域的土地的经济价值决定的(地租)。
经济因素不同地域的土地利用价值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功能分区。
一般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的价格逐渐降低。
土地价格由什么决定的?1交通通达性;2、距离城市中心的距离商业用地土地价格咼(付租能力咼占据城市中心交通通达性最好住宅用地(土地价格)付租能力低于商业用地T位于商业用地外围交通通达有所性降低距市中心的距离较远工业用地的土地价格(付租能力)最低位于城市的外围交通通达性再次降低距市中心的距离最远社会原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大全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篇一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原因、概念、内涵以及原则。
2.概括出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区别。
3.说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转变哪些观念。
4. 理解《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学会分析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地区分布和产生的原因。
2.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案例分析,关注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学会分析生活中环境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并思考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
2.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怎样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转变观念和调整行为。
难点1.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调整。
三.时间安排:2课时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组合作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演示法五.本主题应解决的问题1.环境问题造成人地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转变那些观念?3.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什么?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哪些?5.为什么要加强国际合作?6.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7.我们能为实现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8.从更新观念到转变行为,个人应该怎么做?9.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10.今后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应该如何解决?六、学生可能还会提出的问题1、为什么要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模式?2、清洁生产是否就不会产生废弃物?3、实施循环经济的途径有哪些?4、生态经济就是循环经济吗?5、为什么世界各地要遵循保护地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呢?6、目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什么?七、主要知识点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的实质:发展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1.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北美东部和欧洲;世界人口稀疏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比较恶劣的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区。
2.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是分布不均衡和具有趋向性。
3.世界人口分布趋向于气候温暖湿润地区、地势低平地区、沿河、近海地区4.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有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社会经济因素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历史因素、文化传统、宗教、民族和政治等。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方向: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北美洲和大洋洲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专业人才移民。
7.改革开放后的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人口向城镇迁移;人口向东部迁移。
8.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等。
9.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规模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10.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区域资源、环境因素、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地域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1.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12.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有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等。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1.乡村内部功能区主要有公共空间、居住区和生产区等。
2.城市主要功能区主要有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有历史原因、经济原因、交通原因、社会原因、行政原因等。
4.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1)合理利用城乡土地,建设资源节约型城乡;(2)建设良好人居环境,构建环境友好型城乡;(3)处理好各种关系,建设和谐的城乡等。
第一节知识梳理1.(1)人口发展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速度不断________(2)人口的增长具有_________特点,即从“__________”到“________”再到“_______”。
(3)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_______开始的,死亡率的下降打破了“_________”的均衡,使人口增长速度__________;_______的下降则使这种迅速增加的势头得以遏制,最后实现死亡率和出生率在“低位”的均衡,人口出现_____________(4①“高低高”模式:是__________的人口再生产类型,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广大的__________国家。
该模式具有“__________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__________自然增②“三低”模式:呈现出“_________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__________自然增长率”的状态,多数_________国家的人口增长属于此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口自然增长率进一步下降,有的国家出现了人口__________甚至______________③从“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模式:一类是经济________、人口教育水平__________、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或已经达到_________国家水平的国家;另一类是经济__________、人口教育水平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中国家。
2.(1)由于世界各国__________(2)_________世纪__________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目前世界人口的增长主要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取决于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两个因素,其中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决定了人口自然增长的速度。
具体如下所示:生产力水平→生存环境、生活水平、医疗水平、生育观念等→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在学习之前应回顾初中有关人口及人口增长的问题人口增长模式是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由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三项指标不同,所以可以划分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根据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进行判断。
从时间看,不同的历史阶段增长模式不同;从空间看,不同的地区增长模式也有差异。
通过不同的角度对比三种人口增长模式,联系实际,从生产对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原因以及带来的人口问题,可以列表比较,疑难突破1.剖析: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在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是不同的,这种人口增长随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有规律的转变,称为人口增长模式。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生存环境改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导致死亡率下降,所以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而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后来,由于文化教育的进步或者国家政策的影响,又会导致出生率下降,从而最终进入“三低”人口学家总结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第一种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模式;第二种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模式;第三种从“高、低、高”向“三低”的过渡模式。
列表1-1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利弊,如表1-2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剖析:世界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是亚洲,其次是非洲、拉丁美洲,而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相对较少;增长速度最快的是非洲、拉丁美洲、亚洲,所以目前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主要发生在二战之后,其主要原因是: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口死亡率下降,而文化教育、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带来了不同的人口问题。
如表1-3第二节知识梳理1.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___________(1①新大陆发现后,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主要有:_________人口向_________移民,_________被殖民者贩卖到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__________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即_________;__________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__________移民;人口迁移__________发生一些变化。
(2①我国历史上,经过西晋的__________、唐朝的__________、北宋的________引起的三次大②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_________、_________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________地区,________一带人口“走西口”迁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建国后,又可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国家实行_____________的制度,人口自由迁移较少。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地区间的人口流动_________,迁移规模_________,人口迁移主要从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④20世纪初,_____________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1)__________(2)政治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往往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的人口迁移。
(3)社会文化因素中_________、_________(4)生态环境因素: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__________(5)导致人口迁移的其他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口的________、人的___________等。
学习本节内容前,可以先了解世界和我国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相关历史资料,如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二战及安史之乱、美国西进运动、美国南北战争等知识,熟悉当前国际国内大规模人口流动的方向,这将有助于对人口迁移方向和特征的理解,同时本节主要讲述了人口迁移的有关原理和规律,学习内容比较抽象,为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我们可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有关资料,多多联系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通过列表比较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人口迁移的流向、特征、原因,从而对人口迁移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疑难突破1.剖析:人口流动:一般指离家外出工作、读书、旅游、探亲和从军一段时间,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
人口流动分为周期流动和往返流动。
周期流动,是指定期外出旅行后在新地点居住一定长的时间后返回居住地,又称季节流动。
如我国一些地区农民农闲时外出做临时工,农忙季节或春节前返回农村;山区牧民在夏季把畜群放牧到草山草地,冬季带着畜群回山谷里越冬;大学生外出读书、旅游者外出旅游都可看作人口周期流动。
往返流动是指往返于工作场所和居住地点的人口流动,外出时间一般不超过一昼夜,又称每日流动。
如农民白天到田地里耕作,夜晚回到村庄;渔民到海上捕鱼一天或几天,再回到渔港等等;更主要的是指居住在郊区的居民每天到市区的工作地点上班。
例如,1970年调查东京市中心地区夜间人口为42.3万,白天人口可达219.1万,说明有176.8万人口每日往返于市中心和郊区,作钟摆式的往返流动。
纽约、伦敦、巴黎、墨西哥城一些大都市也都有这种现象。
与此相反,另一种往返流动是工作者居住在市区,每天到位于郊区的工作场所去上班。
例如上海人口迁移: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
人口迁移的形式为移民。
人口迁移有多种类型:从人口迁移的时间划分,有古代移民和现代移民。
如我国三峡地区的人口迁移就属于现代移民。
从人口迁移的动力分,有自愿移民和强迫性移民。
如我国古代的充军、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都属于强迫性移民。
从人口迁移的范围划分,有国内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区别两者的关键是看人们是长期还是短期离开居住地。
相对于定居人口而言,流动人口是指暂时离开其常住地而非迁居的各种移动人口。
人口迁移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
而人们把不以改变常住地为目的越过一定区域界限的移动,称为人口流动。
相对于人口流动而言,人口迁移具有如下特点:(1)必须改变居住地;(2)改变居住地必须持续一段时间;(3)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2.剖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主观上受个人意愿的影响,客观上受特定环境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还受迁入地和迁出地之间的距离因素影响。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如表15除上述因素外,导致人口迁移的其他因素,如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促进了人口迁移;家庭和婚姻对人口迁移也有一定影响。
3.剖析:人口迁移对世界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对人口增长和分布产生巨大影响。
建立了一批移民国家,明显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
人口迁移导致迁出区人口减少和迁入区人口增加,远比自然变动迅速、强烈。
例如,1990~1995年发达国家增长的人口中,移民占45%,其中美、加、澳、新四国占1/3左右,在欧洲占88%;同期人口迁出使发展中国家平均的人口增长率下降了3%,其中拉美下降7%。
其次,对人口结构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经济性迁移以青壮年男性为主,使迁入区性别比上升以及人口结构年轻化,老龄化延迟,迁出区则相反。
移民中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迁入区所得,就是迁出区所失。
再次,对经济、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促进各民族和各地区人民在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互交流;调整了不同国家与地区间劳动力的供求比例,有助于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动智力和资本的流动人口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人口现象,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但是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激增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首先,市场导向的人口流动存在着无序现象,不少流动人口生活在社会管理的控制范围之外,给人口管理特别是计划生育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因而产生许多问题。
在人口压力巨大而劳动力市场又处于分割状态的情况下,完全市场导向的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可能给社会带来混乱。
其次,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一些大城市的“过度城市化”,产生所谓的“城市病”,造成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压力增大。
城市贫困人口增加,形成城市贫民窟,无业人员增多,导致刑事犯罪率上升等严重问题。
(1)对迁出地的影响:减少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利);造成劳动力缺失(2)对迁入地的影响:弥补了劳动力不足、进一步提高当地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利);人口密度增加、环境特别是城市环境压力增大、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等(3第三节知识梳理1.(1)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__________内,某一_________能够维持抚养的________,一旦超过这一限量,会使原有的__________系统失衡,甚至___________(2)环境承载力的自然要素中,___________已经成为决定越来越多的地区环境承载力的重要限制因素;此外,_____________(3)某一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_________或利用__________的资源提高环境承载力,但就全球来说,一定时期、一定__________下,自然环境能够提供的资源是________的,所以,人类更应该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