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法的历史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及展望个人所得税自1799年诞生于英国以来, 在200多年的时间内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开征的一个税种, 而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不断完善, 个人所得税收入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也迅速增加, 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确立了主体税种的地位, 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我国, 个人所得税制度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过程。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步很晚, 较早涉及到所得税的法律文件是1909 年清政府草拟的《所得税章程》。
近代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基本上陷于停滞。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 我国个人所得税才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50年1月,政务院发布了新中国税制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全国税政实施要则》, 其中涉及对个人所得征税的主要是薪给报酬所得税和存款利息所得税,但由于种种原因, 一直没有开征。
1978年,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税制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我国相继开征了对外籍个人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对国内居民征收的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和个人收入调节税。
1980年9月,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至此方始建立。
起征点确定为800 元。
1986年9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 规定对本国公民的个人收入统一征收个人收入调节税。
1993 年10月, 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的修正案, 规定不分内、外, 所有中国居民和有来源于中国所得的非居民, 均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1999年8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11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 把个税法第四条第二款“储蓄存款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项目删去,而开征了《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2008 年10月9日起, 为配合国家宏观政策调控需要,该税暂免征收)。
个人所得税法的历史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个人所得税法的历史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80年起,我国开始有个人所得税的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即通常所称的个税起征点)为800元/月。
当时,此制度其实主要是针对在中国境内工作的外国人。
当时,普通老百姓的工资才三四十元,按照规定,到中国来工作的外籍专家,工资不能低于800元。
2、198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1986年9月,针对我国国内个人收入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规定对本国公民的个人收入统一征收个人收入调节税。
这样,就形成了对内、对外两套个人所得税制。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一次修正根据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规定不分内、外,所有中国居民和有来源于中国所得的非居民,均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对工资、薪金所得每月定额扣除800元;对其他所得采取定额扣除800元或定率20%扣除费用的办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次修正根据1999年8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新开征“储蓄存款利息税”。
当时个人所得税除了有800元的免征额,还有补贴项目免税扣除额,这个补贴项目免税扣除额由各地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自行制定,例如:在1999年,北京的补贴项目免税扣除额是200元,广州是426元,珠海是600元,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补贴项目免税扣除额更高达900元,这个到了2003年,北京的补贴项目免税扣除额调整到400元。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三次修正根据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到1600元。
个税管理制度一、个税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中国的个税管理制度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国家实行的是工资税。
1980年代初期,中国实行了双轨制、减轻工资缴税负担等政策,随后又陆续出台了《个人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暂行办法》等法律文件,对个人所得税征收和管理进行了规范。
2008年《个人所得税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正式施行,对个税管理进行了全面的规范。
2018年,中国政府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全面修改,并在2019年1月1日起实施,对个税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二、个税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税收政策的制定税收政策是个税管理的首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和管理。
税收政策制定主要包括征税对象、征税责任、纳税方式、纳税期限等方面内容。
同时,税收政策还包括税率制定、征收免征范围、减免政策等内容。
可以说,税收政策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个税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2、征收途径的设计个税的征收途径主要包括个人纳税和代征两种方式。
个人纳税是指个人自行报税和缴纳税款,这是个人所得税最基本的征收方式。
代征是指用人单位在支付工资、薪金等所得的同时,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这两种征收途径在个税管理制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征收途径会对税收征管工作产生不同的影响。
3、信息公开和纳税申报信息公开和纳税申报是个税管理制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不仅是对个人所得情况进行了公开和透明,也是对纳税申报人的一种约束和责任。
除此之外,信息公开也有利于税务部门对纳税申报人的信息进行核实和监督,保证了税收的合法性和效率性。
4、税收管理的规范和监督税收管理的规范和监督是整个个税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既包括税收征管部门对纳税情况和纳税人情况的监督,也包括对税务部门的监督。
税收管理的规范与否关系到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也关系到国家税收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5、税收执法和服务税收执法是税收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税收执法部门要依法对纳税人进行监督和检查,对于违法行为要依法进行处罚。
浅析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赵芳财务管理09233249指导老师:刘芳摘要: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个人所得税又是税收中重要的税种。
国家可以也应该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国民收入,缩小国民贫富差距,这就需要一个公平的且能起调节作用的个人所得税税制。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虽然经过不断调整,但是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制度;税率一、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个人所得税在我国征收已经有三十年的历史:1980年9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由此,我国制定了本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并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确定为800元。
1986年9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该条例规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个人收入统一征收个人收入调节税。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的修正案,该修正案中明确规定,不分内、外,所有中国居民和有来源于中国所得的非居民,均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1999年8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把个税法第四条第二款“储蓄存款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项目删去,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开征“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
2002年1月1日个人所得税收入实行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享。
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确定将于2006年1月1日起将个税起征标准提高至1600元。
2007年8月15日国务院决定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的适用税率由现行的20%调减为5%。
2008年3月1日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起点从起由1600元上调至2000元。
,10月9日国务院决定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1980年9月10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税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颁布的第一部个人所得税法。
1986年9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自1987年1月1日起,把对中国国内公民的个人所得征收的个人所得税改为征收个人收入调节税,从此,个人所得税成为对在中国有所得的外籍人员征收的一种涉外税收。
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于1993年10月31日审议通过公布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税法)的决定》,国务院于1994年1月28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税法实施细则》,从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这次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将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结束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不统一的局面,使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步人统一、规范与符合国际惯例的轨道。
对我国居民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每月定额扣除800元.第一次修订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05年10月27日下午高票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自二00六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此次个人所得税法,在两处进行了修改。
其中第六条第一款第一项修改为:“工资、薪金所得,以每个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一千六百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同时,对“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一”的附注作相应修改。
这即意味着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正式由现行的八百元,提高至一千六百元。
定为1600元是基于三点考虑(1)是不是基本的支出部分,就是费用的扣除额已经涵盖了,我们测算是不涵盖的。
按照全国的人均家庭费用的支出标准大概是1100元,如果扣除到1500元是不行的。
当然一个家庭只有一个人工作,那么承担三口人生活就会出现问题,这是税率上存在的非限定性的因素。
(2)扣除标准设定以后,中低收入者要减得多,高收入者减得很少。
在这种实际情况下,原来是800元,后来提出草案之后是1500元,就从60%左右的工薪所得要交税降到30%。
对个人所得税改革前后的对比分析2011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此次将修改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个税起征点和税率级距的调整上,个税起征点由原来的2000元提高至3500元,个税税率结构由9级调整为7级,还适当扩大了低档税率和最高档税率的适用范围。
下面分别从起征点、税级以及对国家财政收入和个人收入的影响三个方面对我国个税改革前后进行对比分析。
(一)起征点表1 个税修正前后对照表由表1可以看出,此次工薪阶层的个税起征点直接由2000元上调为3500元,调整幅度是上次的3.75倍。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认为:个税起征点不是越高越好,其原因是:我国目前个税起征点是2000元,我国有4.8亿在二、三产业就业的职工,其中应税月薪不足2000元的占了一半左右。
调整个税起征点,对这部分人并无作用如调到3000元以上,就对3000元一下收入的人失去意义;调到5000元以上,就对5000元以下的人失去意义。
由此可见,起征点上调绝对不是越高越好,否则它就确实只对高收入的人有好处了。
如果把收入分配改革仅仅简化和聚焦在大幅提高个税起征点上,这样在非农产业中就业的约一半人口即2.4亿人不能受益,更与在农业中就业的近3亿人口无关。
而且调得越高受益的人变得越少。
有人说,个税起征点如果提到一万元,那么纳税者全是富人,穷人乃至相当多中产阶层都是零税负了,难道这不是改善了收入分配吗?其实这是非常片面和扭曲的观点。
因为世界上只要有国家,有公共事业,就有税负。
一个人不交个人所得税,也得交商品(及服务)税。
中国现在基本上没有真正的财产税。
国家税收来源不是财产税就是所得税。
个税起征点提高,就意味着个税整体收入在税收总收入中比重下降,相反商品税比重上升。
商品税的特点是,越是收入不高、储蓄有限的普通大众,商品和一般服务消费比例越高,因而纳税越多。
中国个税占总税收比重在国际上已属很底,本来调节作用就小,进一步缩小个税税种的调节比重,只能使整体税负更多地让商品税即中低收入的大众承担,这样反而更不利于缩小收入和贫富差距。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指国家为了完善税收体制,更好的进行税制改革,而制定的税收制度。
2011年4月2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拟调至3000元。
计算方式征缴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个税起征点原来是2000,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如下: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应发工资-四金)-2000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四金-缴税扣除标准:2008年3月份起,个税按2000元/月的起征标准算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其他所得。
公众对“起征点”存在误解。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个人所得税免征额”。
“起征点”与“免征额”有着严格的区别。
在财政学中,起征点与免征额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混用,否则无法区分税法中的一些规定。
所谓起征点,是征税对象达到征税数额开始征税的界限。
征税对象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时不征税。
一旦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或超过起征点时,则要就其全部的数额征税,而不是仅对其超过起征点的部分征税。
所谓免征额是在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征税对象总额中预先减除的数额。
免征额部分不征税,只对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
二者的区别是:假设数字为2000,你当月工资是2001,如果是免征额,2000就免了,只就超出的1块钱缴税,如果是起征点,则是不够2000的不用交税,超出2000的全额缴税,即以2001元为基数缴税。
历程1981年,个人所得税正式开征,当年个税收入只有500万元。
月均收入能够达到800元起征标准的中国公民少而又少,其余都是外籍在华高级职员交纳的。
1986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规定对本国公民的个人收入统一征收个人收入调节税,纳税的扣除额标准(即起征点)降低至400元。
一、个人所得税基本情况及一般性规定(一)个人所得税的起源和发展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所得征收的一种税,起源于1799年的英国,最初的目的是解决战争经费的来源,当时政府规定,按照个人的收入状况,每人要向政府缴收入税,富有的人缴纳的税款高一些,贫穷的人缴纳的税款少一些。
后来人们发现向个人征收所得税,不但具有组织财政收入的作用,还可以调节社会各阶层收入水平,缩小国民间个人收入的差距,某种意义上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稳定器”。
由于个人所得税具有税基广、弹性大及调节个人收入等特点,继英国之后逐步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推广和发展,成为许多国家税制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税种,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个人所得税收入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都在45%左右,边际税率一般在40%左右,但发达国家低档税率一般都比中国高,如一些欧洲发达国家的最低一档税率大概都在20%以上,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简介。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最早于1950年提出,原名称叫“薪酬所得税”,但由于当时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长期实行低工资制,该税未曾出台就被搁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随着党中央决定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我国的税收制度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1980年,针对来华工作的外籍个人取得所得开征个人所得税的《个人所得税法》。
由于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交往的不断增多,对外文化技术交流与合作逐步扩大,外籍个人来华工作、提供劳务并取得收入的情况不断增多,我国对外籍个人在中国取得工资薪金、劳务报酬、来华转让技术专利以及租赁财产等取得的六项所得征税。
其中工资薪金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起征点为800元,按月计征;其它五项所得都实行20%的税率,按次计征。
对外籍个人征收个人所得税对我国充分行使税收管辖权,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处理国家间的税收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工资个人所得税标准工资个人所得税是指个人在我国境内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需要缴纳的所得税。
下面详细介绍我国工资个人所得税的标准及其相关规定。
一、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如月度、季度、年度等),个人的所得额达到一定数额时,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根据我国税收法规,自2008年3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为每月2000元。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月收入低于2000元,那么他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个人所得税税率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个人所得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制度。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如下:1.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500元的,税率为5%;2. 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25元;3. 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税率为15%,速算扣除数为125元;4. 超过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0%,速算扣除数为375元;5. 超过20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5%,速算扣除数为1375元;6. 超过4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0%,速算扣除数为3375元;7. 超过60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5%,速算扣除数为6375元;8. 超过8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40%,速算扣除数为10375元;9. 超过10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45%,速算扣除数为15375元。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的规定,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一千六百元后的余额或者减除附加减除费用后的余额。
三、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在了解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税率表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计算出个人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计算公式如下: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速算扣除数)×税率其中,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个人每月的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个人承担的三险一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以及法定费用扣除额后的余额。
个人所得税法的历史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个人所得税法的历史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1980年起,我国开始有个人所得税的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即通常所称的个税起征点)为800元/月。
当时,此制度其实主要是针对在中国境内工作的外国人。
当时,普通老百姓的工资才三四十元,按照规定,到中国来工作的外籍专家,工资不能低于800元。
2、198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
1986年9月,针对我国国内个人收入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规定对本国公民的个人收入统一征收个人收入调节税。
这样,就形成了对内、对外两套个人所得税制。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一次修正
根据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规定不分内、外,所有中国居民和有来源于中国所得的非居民,均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对工资、薪金所得每月定额扣除800元;对其他所得采取定额扣除800元或定率20%扣除费用的办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次修正
根据1999年8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新开征“储蓄存款利息税”。
当时个人所得税除了有800元的免征额,还有补贴项目免税扣除额,这个补贴项目免税扣除额由各地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自行制定,例如:在1999年,北京的补贴项目免税扣除额是200元,广州是426元,珠海是600元,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补贴项目免税扣除额
更高达900元,这个到了2003年,北京的补贴项目免税扣除额调整到400元。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三次修正
根据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到1600元。
同时高收入者实行自行申报纳税,但好象执行得没有力度,不了了之?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四次修正
根据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四次修正
7、《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五次修正
根据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五次修正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到2000元。
8、《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次修正
根据2011年6月30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六次修正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到3500元,并修改了个人所得税税率,将现行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调整为7级,第一级税率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