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 格式:docx
  • 大小:27.3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

课程是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经验的总和。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3、“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根本性区别从字面上理解:“教教材”,即(教师)教教材(上的内容)给(学生);“用教材教”,即(教师)用教材(上的内容)教(给学生)。“教教材”有三种境界,教教材的思想、精神、灵魂,其为最高境界;根据教材设计意图教教材,其为较高境界,教教材上的知识、方法、技能,其为一般境界。很明显,“用教材教”要体现的理念早已包含在“教教材”的最高境界之中了。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1.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前提性指标);2.学习结果:发生的变化、或得的几部或取得的成绩(核心性指标);3.学习体验: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感受(内隐性指标)。

2、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答: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五大特征:生活性、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情感性。

3、阐述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理解。

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三、材料分析(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

本题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的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来谈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是好的学生。(根据理论的运用及结合实际阐述情况酌情给分)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那么,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

答:

(1)学生是发展的人。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特点。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多元智力认为:就智力的结构来说,智力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8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自然智力。

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能组合。

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的学生观。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育。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