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诊治进展
- 格式:pptx
- 大小:3.41 MB
- 文档页数:25
2020年第38卷第6期2020Vol.38No.6新疆中医药.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97干燥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月尔力卡•艾买尔打照日格图二李红璞打赵娅娅打阿依达娜•木沙1(1.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2.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反应性复杂疾病,成因主要是唾液腺以及泪腺受到侵犯,具体症状是口眼干燥,严重时会导致多系统、多器官受损,属于中医学“燥痹”的范畴。
本文从干燥综合征的西医、中医治疗思路出发,对该病治疗方法进行系统总结,并加以简单归纳,为今后治疗干燥综合征提供参考。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中医;西医;治疗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主要症状是唾液腺和泪腺的分泌水平大幅度降低[1],发生进行性的关节疼痛以及口眼干燥,除此之外的主要症状还有多系统组织的损害以及侵犯其它外分泌腺。
按照发病原因可以将SS分为两类,分别是原发性SS以及继发性SS,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是导致继发性SS发病的主要原因。
国内外的流行病学临床统计研究结果显示,SS患者发病的年龄多在40~50岁,患病率一般为0.29%~0.77%,老年人群的患病率一般为3%~4%,男女一般为1:9[2-3]。
近年来,我国SS的人数在逐年急剧增加叽在古代医籍中没有本病的确切病名可寻,由于本病以口、眼干燥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划为中医“燥证”、“燥毒”范畴。
1989年全国现代中医学会风湿痹病防治专业学术委员会将这种痹病命名为“燥痹”冋。
1SS西医研究治疗进展目前形成SS的主要原因仍然不是十分明确,自身免疫异常、微生物感染、遗传等多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SS发病。
SS治疗主要分为局部及全身治疗两大个方面。
前者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并预防患者各腺体的干燥情况,同时还能规避患者完成局部干燥治疗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
干燥综合征肾脏损害 诊治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任 红 陈 楠 肾内科前言干燥综合征 (Sjogren syndrome, SS),瑞典眼 科医师 Sjogren(1933年)首次描述而得名。
常见的、以侵犯外分泌腺为主的、慢性炎症 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 其发病率约 0.29~0.77%。
董怡:干燥综合征。
风湿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SS分型 原发 ( pSS ) 和继发 ( sSS ) sSS 常见伴发疾病(一种或多种)• 类风关:最常见 • SLE • 系统性硬化症 • 多发性肌炎 • 结节性多动脉炎 • 慢活肝等一、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仍未阐明可能参与机制: – 免疫机制– 遗传因素 – 环境因素(一)免疫机制• 细胞免疫异常: 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缺陷– SS唾液腺和泪腺大量T 淋巴细胞浸润大多为CD4+T细胞(Th细胞) CD8+T细胞较正常减少• 体液免疫异常:B淋巴细胞过度激活、反应性增高 –外周血可检出多种自身抗体(抗核抗体、抗 SSA、SSB、抗RNP、类风湿因子) –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抗唾液腺导管抗体、抗 平滑肌抗体、抗胃壁细胞抗体)}CD4+/CD8+↑疾病的加重→ 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加重– 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使组织结构破坏,腺体功 能丧失J Rheumatol 1994, 21: 1832-371SS抗体研究:–B淋巴细胞过度增生,产生大量自身抗体, 多克隆高 Ig 血症 –免疫复合物阳性:抗原-抗体反应 –B淋巴细胞过度激活与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 缺陷有关SSA(Ro)、SSB(La)是由不同基因编码的核 蛋白 抗SSA、SSB抗体非SS特异抗体,但在SS中阳性 率高于其它结缔组织病 尚无法解释外周血有抗SSA、SSB抗体,而无抗唾 液腺、抗泪腺抗体 其在S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Exp Opin Invest Drugs 1996, 5:1 J Exp Med 1994, 180: 2059-67• 细胞因子– 唇腺研究(北京协和):TNF-α、IL-1β、PDGF-α和 -β – 炎症唇腺中有表达 – 表达程度随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加重而增高 – 不同细胞因子,在唇腺中表达部位不同• 粘附分子E-选择素和VCAM-1 (Matsumura et al) –正常情况不表达 –在SS小管间质性肾炎标本中,大量细胞浸 润区域的新生血管上表达– 泪腺、唾液腺研究:IL-1、2、6、10,TNF-α、-β– 表达增加 Clin Immunology 2002, 103: 111-24• Fas-FasL系统 –Fas抗原– 严重外分泌腺炎症和间质性肾炎SS患者的导 管上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表面高表达 – 正常对照和轻度炎症者无表达(二)遗传因素• 与HLA相关性研究 –pSS:– HLA-DR3 和 B8 基因频率较正常人明显增高 – DR4频率低于正常人–FasL– 部分浸润淋巴细胞表面表达Arthritis Rheum 1997, 40: 87-97–sSS:– 多见于表达DR4位点的个体群中Curr Opin Rheumatol 1999, 111: 364-712• 深入研究:• 与HLA相关性研究(续)–不同种族相关HLA抗原不同西欧白人 与HLA-DR3、B8、DRw52相关 希腊与 HLA-DR5 相关 日本与 HLA-DRw53 相关–HLA-DQ1和DQ2杂合子产生高滴度的抗SSA和抗SS-B抗体表明特定HLA-DR/DQ表型者具有患SS的倾 向,且在SS自身抗体的产生中起关键作用• 临床实践:–有家族发病的报道J Immunol 1993, 150: 3615-23Arthritis Rheum 1998, 41: 927-34(三)环境因素 •病 毒– EB病毒(EBV) – 人类疱疹病毒VI型(HHV-6) – 丙型肝炎病毒(HCV) – 人类T细胞淋巴病毒I型(HTLV-1) – HIV及脑池颗粒A等(三)环境因素(续) • 外源性化学物质:– 硅酮 – 毒性油 – 药物等• EBV:受到日益关注– 存在于正常人唾液腺上皮细胞内 – 提供免疫攻击靶抗原,过度应答致腺体破坏 – 导致上皮细胞基因(EGF、c-myc)转化激活 – SS 患者唾液腺所含 EBV-DNA 水平增高EBV:SS患者腺体中分离出的EB病毒 • 可诱导淋巴细胞瘤; • 重度感染Raji-B细胞株的能力提高; 具有 HLA-B8 的 SS,细胞毒T淋巴细胞 • 不能有效地溶解EB病毒感染的细胞,致病毒持 续存在,长期刺激CD4+T细胞Curr Opin Rheumatol 2001, 13: 370-63• HIV或HTLV-1: • HHV-6:– 有感染颗粒细胞的能力 – 在淋巴瘤及淋巴细胞增生性 疾病(包括SS)中,HHV-6水平增高。
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研究进展作者:崔文颖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年第07期[摘要]本文通過对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以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3个方面为着重点,从历史文献总结、医家临床经验、临床试验等角度对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进行解读,得出其属于中医学“燥证”范畴,病机为阴液不足、气血亏虚、津液输布障碍、燥毒瘀互结,辨证分型集中在肝肾亏虚、燥邪犯肺、阴虚燥热、瘀血内结4种证型,并从滋补肝肾下多种治法分析临床疗效,以期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7-0185-02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主要受累器官是涎腺和泪腺,症状为口眼干燥。
SS的组织学标志是由唾液腺活检确定的外分泌腺局部淋巴细胞浸润,但由于缺乏特异性症状和实验室标志物,SS的诊断标准尚未确立。
SS在我国的发病率为0.33%~0.77%,发病特点一是女性发病率高,尤以育龄期女性为多见,男女比例为21:1;二是发病年龄高,平均发病年龄(44.6±12.0)岁。
西医治疗的着力点在于改善症状以及控制、延缓由免疫反应引起的组织器官损害及继发感染”,存在着易复发、副作用大等弊端。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研究颇多,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中医虽无“干燥综合征”之病名,但其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与中医学“燥痹”,“痹症”,“燥毒证”等病症名称相符,属于中医学“燥证”范畴。
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干燥综合征是一组证候群,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致病因素,病机为阴液不足、气血亏虚、津液输布障碍、燥毒瘀互结,结果为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
对干燥综合征病机的论述首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燥胜则干”,认为燥痹的发生与外感燥邪有密切联系。
论著·社区中医药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7年第33卷第18期干燥综合征是指以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慢性炎症疾病,多见干燥性角膜炎和口干,目前在临床上对于此病无根治方法,多借助药物控制病情[1]。
本文为了研究一贯煎加味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效果,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干燥综合征患者60例,对其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干燥综合征患者60例。
纳入标准:60例患者均符合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均为成年人,近1个月未接受药物治疗,对此次研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患有严重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按随机法分成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每组30例。
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平均(38.43±4.21)岁;病程平均(5.71±2.90)年。
观察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平均(38.29±4.30)岁;病程平均(5.66±2.87)年。
两组干燥综合征患者上述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方法:对照组使用硫酸羟氯喹片进行治疗。
选用硫酸羟氯喹片(0.1g/次),口服治疗,2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使用一贯煎加味进行治疗。
中药处方:生地黄20g,麦冬12g,当归12g,丹参12g,生甘草6g,玄参12g,枸杞子15g ,北沙参15g ,黄芪20g ,菟丝子12g,太子参15g,白芍12g,制何首乌15g。
1剂/d,2次/剂,分早、晚2次服用。
对于肝肾阴虚双目干涩者,加用女贞子、墨旱莲、菊花;对于肺肾阴虚鼻咽干燥者加用阿胶、百合、熟地黄;对于血脉瘀阻关节肿痛者加用鸡血藤;对于气阴两虚体倦乏力者加用仙鹤草、白术。
15d 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4个疗程。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观察两组干燥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泪流量、唾液流率情况以及免疫炎性指标数据[2]。
干燥综合征中医研究进展张瑾顾军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关键词干燥综合征中医辨证论治综述干燥综合征(sjagren§syndrome,SS),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体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30一50岁女性,男女比例为1:9~20。
它包括原发性Ss或继发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继发性SS,其中原发性SS的发病率为0.3%一0.7%,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
患者除有明显的口干、眼干等干燥症状外.还可伴发其它脏器损害,如间质性肺炎、肾小管酸中毒、萎缩性胃炎、肝脏损害等…。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SS在改善临床症状和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可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
现将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l病因病机SS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和病毒感染有关,发病机制则与患者体内免疫紊乱密切相关BJ。
有研究表明旧’4J,SS患者在未知病因作用下,腺上皮细胞活化,产生IFN一1、TNF—a等细胞因子。
表达HLA・Ⅱ类分子与抗原(病毒/自身抗原)接触并结合.起着递呈细胞激活CD4*T细胞的作用,导致CO;T细胞增多,继而B淋巴细胞功能亢进,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并释放大量细胞因子(IL-2、TNF、IFN等),使局部组织出现炎症反应和损伤,如此周而复始,炎症向慢性化发展。
BAFF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它是肿瘤坏死因子(TNF)超家族的一个新成员”J。
现已证实,BAFF过表达参与了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其作用为促进T细胞的活化,并能诱导B细胞的成熟、存活、增值和分化,并同时分泌大量免疫球蛋白,含多种自身抗体和细胞因子,再促进腺上皮细胞HLA・Ⅱ类分子表达,从而持续不断地使B细胞活化,造成局部炎症迁延不愈。
中医文献中无干燥综合征病名记载,按其症状可隶属于中医“燥证”、“痹证”、“燥痹”等范畴。
1997年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统一称为“干燥病”,病因多指燥邪。
董振华∞1认为,该病以阴虚为本,瘀、痹、燥象为标,其中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其产生原因主要有:因燥致瘀、因郁致瘀及因虚致瘀。
•临证经验•国医大师李士懋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孙敬宣,马凯,张家惠,黄沛森,王四平(河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石家庄050200)摘要:第乂届网叹大师个I•懋教授学术体系以“平脉辨证”为核心 r•燥综合征在临床丨:多以滋阴润燥法治疗,但有时疗效并不显著,李老治疗本病时结合“平脉辨证",首分虚实,实者有热盛伤津、瘀血阻塞等证,虚者有阴津亏虚、阳气不足等证,还有虚实夹杂如阴虚火旺证,在治疗中并不拘泥于证型,以“平脉辨证”进行系统准确的辨证论治,做到“守绳堪而废绳墨”,对我们学习、临床实践均有重要的指导总义关键词:国医大师;李丨•懋;平脉辨证;十燥综合征;首分虚实;临证经验基金资助:国家中医药筲理局第二届闺医大师传承T.作室建设项HTCM master LI Shi-mao’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Sjogren’s syndromeSUN Jing-xuan,MA Kai,ZHANG Jia-hui,HUANG Pei-sen,WANG Si-ping(Basic Medical College, He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hijiazhuang 050200, China)A b s t r a c t:Professor LI Shi-mao is the second TCM master, whose academic system is centered on 'diagnosis pulsesand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Sjogren's syndrome is mostly treated by nourishing yin and moistening dryness in the clinic,but the curative effect is not good. When professor LI treats the disease, he combines 'diagnosis pulses and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The first point is to dislinguish the deficiency and excess. The excess ones have heat-excessive injury-fluid, bloodstasis obstruction, the deficiency has body fluid deficiency, deficiency of yang-qi, and deficiency and excess of yin and excess,such as deficiency of yin and excess of fire. Syndrome type, with 'diagnosis pulses and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to conduct systematic and accurat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o guide prescription medication, to achieve 'treat as his wishes*. Ithas a strong guiding signiHcance in the clinic for us.K e y W o r d s: TCM master; LI Shi-mao; Diagnosis pulses and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Sjogren's syndrome;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deficiency and excess first; Clinical experienceF u n d in g*The Second TCM Master Inheritance Studio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周身 的外分泌腺,并伴随慢件炎症,主要症状包括涩、阴道干涩、皮肤干燥、类风湿性关节炎、肺间质 病变、肝肾功能损伤等m中医古籍文献中虽然找不 到对应的病名记载,似根据干燥综合征临床表现的 复杂多样性可将其归属到多种中医病证:口鼻十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等症为“燥证”范畴,曰久出现的关节炎症属于“痹证”,肺间质病变、肝 功能损伤、肾小管病变等属于“五脏痹”。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现代研究进展叶平阳;高明利【摘要】近年来由于生活压力加大等原因,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率在我国尤其是中老年女性人群中明显上升,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很大的痛苦,现以津液亏虚为基本理论基础,论述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汲取多位医家学术思想精华,从而探讨总结本病的辨证论治施治方法,从而说明中医在干燥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为病人最大程度的解除病痛。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19【总页数】3页(P2900-2902)【关键词】干燥综合征;燥痹;病因病机;辨证;中医治疗【作者】叶平阳;高明利【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沈阳11003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科沈阳110032【正文语种】中文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的,累及外分泌腺为主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
祖国古代医家根据其口干眼干等一派干燥的症状同时伴有关节的肿痛,故将其归为“燥痹”一类[2]。
该疾病病因病机复杂且尚不明确。
中医辨证施治对改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调整异常的免疫功能等具有一定疗效,具有独特的优势,下面介绍干燥综合征中医辨证施治方面的研究进展。
病因不外内外两因,外因多为外感燥邪,内因多为素体阴虚复感他邪转化而来。
《类证治裁》有云:“燥有内因,有外因……阴于内者,津血夺而燥生”,说明内因主要责之阴津亏虚。
病情初期首先累及四肢肌肉筋骨,可仅见口干眼干,病久燥甚成毒,更加消耗津液,继则累及五脏,呈现一派“津涸水竭”之象。
津血同源,津亏则血少,使阴液亏虚的症状加重[3]。
1.1 病因1.1.1 素体肝肾虚弱不足本病内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情志所伤或者劳倦过度;或为久病津血内夺;或因为误治而津液过度耗损;或因过服辛温耗散之剂,或因失精亡血,造成阴精亏虚而发为本病。
肝主疏泄及调畅气机,肝气条达则气血平衡,气血津液充足才得以上行下达于机体各部;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不足以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九窍五官,故出现一系列阴虚之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