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课件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们生活在采集狩猎中,社会生产力的水平较低,不存在私有财产。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耕种土地,生产力逐渐提高,也出现了私有制。
家庭私有制即指家庭成员拥有并控制家庭的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和产出物,私有化的财产主要包括土地、工具、家畜等。
随着家庭私有制的出现,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家庭私有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国家和政府。
国家是指一个有独立政治权力的统一国家和国家机关,通过颁布和实施法律法规,管理社会事务,保障公民权利和利益。
国家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调整社会关系,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
总的来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家庭私有制为私有财产的出现和私人追求经济利益奠定了基础,国家则是为了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管理,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就路易斯·亨·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作恩格斯1884年第一版序言以下各章,在某种程度上是实现遗愿。
不是别人,正是卡尔·马克思曾打算联系他的——在某种限度内我可以说是我们两人的——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并且只是这样来阐明这些成果的全部意义。
原来,摩尔根在美国,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40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在把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
正如德国的职业经济学家多年来热心地抄袭《资本论》同时又顽强地抹煞它一样,英国“史前史”科学的代表对摩尔根的《古代社会》[①],也用了同样的办法。
我这本书,只能稍稍补偿我的亡友未能完成的工作。
不过,我手中有他写在摩尔根一书的详细摘要[①]中的批语,这些批语我在本书中有关的地方就加以引用。
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
然而,在以血族关系为基础的这种社会结构中,劳动生产率日益发展起来;与此同时,私有制和交换、财产差别、使用他人劳动力的可能性,从而阶级对立的基础等等新的社会成分,也日益发展起来;这些新的社会成分在几个世代中竭力使旧的社会制度适应新的条件,直到两者的不相容性最后导致一个彻底的变革为止。
以血族团体为基础的旧社会,由于新形成的各社会阶级的冲突而被炸毁;代之而起的是组成为国家的新社会,而国家的基层单位已经不是血族团体,而是地区团体了。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简介】《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的一部关于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起源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代表作之一。
副标题为“就路易斯·亨·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作(Im Anschluß an Lewis H. Morgans Forschungen)”。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去世后,整理马克思的手稿时,发现马克思对路易斯·亨利·摩尔根的著作《古代社会》所做的摘要和批语,恩格斯研究后认为有必要进行补充来写一部专门的著作阐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原著以德语写于1884年3月至5月间,同年10月在瑞士苏黎世出版单行本。
后来,这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著作在德国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
1892年,恩格斯写了《新发现的群婚实例》一文,作为本书的附录。
全书包括2篇序言,9章正文。
【内容】恩格斯以唯物史观阐释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提出: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产生了私有财产,因此形成了阶级和阶级对立;由于各阶级的冲突导致以血亲家族为基础的旧社会被炸毁,被组成国家的新社会所取代;家庭制度受所有制支配。
恩格斯根据摩尔根对美洲印第安人社会的研究,补充他本人对古代罗马、希腊和日耳曼人社会的研究材料,论述了人类早期原始社会阶段和奴隶社会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后来科学考古的发现也证明了恩格斯的基本论点是正确的。
在本书中,恩格斯研究了史前各文化阶段与家庭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着重论述了人类史前各阶段文化的特征、早期的婚姻和从原始状态中发展出来的几种家庭形式,指出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和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
恩格斯根据大量史料,阐述了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
分析了原始社会解体的过程和私有制、阶级的产生,揭示了国家的起源、阶级本质及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原文加解析在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是两个关键的里程碑。
它们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结构和组织,也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对于这两个重要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尽管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具体时间点尚存在争议,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它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继续探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家庭私有制的起源家庭私有制起源于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源的丰富而逐渐形成的。
在原始的公有制社会中,人们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包括土地、工具和猎物。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有限性,人们开始意识到将资源私有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因此,家庭私有制逐渐形成,即每个家庭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家庭私有制的出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它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能够更好地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欲望。
同时,家庭私有制也促进了社会分工和交换,使得不同的人可以专注于不同的领域,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二、国家的起源国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另一个重要阶段——阶级分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源的丰富,一些人开始积累财富和权力。
这些财富和权力逐渐形成了阶级分化,即富人和权力者成为统治阶级,而穷人和无权者成为被统治阶级。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权力,开始建立国家机器。
这些国家机器包括军队、警察、法律和司法机构等,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富人和权力者的利益。
国家的出现使得统治阶级可以更好地控制资源和分配社会财富,同时也为被统治阶级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和生活条件。
三、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关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首先,家庭私有制为国家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随着资源的私有化和阶级分化的加剧,国家机器需要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私有财产权。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发表。
“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此书的创作背景源于美国人类学家路易斯・亨・摩尔根于1877年出版的著作《古代社会》,此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马克思的极度重视,他认为摩尔根发现了“氏族的真正本质及其对部落的关系”,揭示了“原始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内部组织的典型形式”。
马克思意图从摩尔根的思想中进一步阐述和论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但因其逝世,这一历史重担最终落在了恩格斯的肩上。
恩格斯借用摩尔根对于历史的分期,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从家庭起源到国家形成,从蒙昧走向文明,从共享生产资料到统治阶级的出现,恩格斯为我们展现了漫长的社会变迁过程。
书中恩格斯对于国家起源的阐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他认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的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同时恩格斯也指出国家是不可能永远存在的,恩格斯说:“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节选)学习导读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是适应时代和无产阶级斗争发展需要而写的,是一部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和国家理论的代表作.一、写作背景《起源》写作于1884年3月至5月,同年10月在瑞士苏黎世出版单行本,后来在德国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
1892年,恩格斯写了《新发现的群婚实例》一文,作为本书的附录。
1.《起源》是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而撰写的对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和阐述,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9世纪40年代就开始注重对原始社会的研究。
19世纪中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原始社会的发展、验证完善历史唯物主义创造了条件。
1877年,美国民族学和人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古代社会》一书出版。
摩尔根主要研究原始社会的历史,他根据自己对美国印第安人以及澳大利亚等国的人类婚姻、亲属关系、氏族制度的长期研究和观察,写作了《古代社会》一书。
马克思对摩尔根的研究成果高度重视,于1881至1882年间研读了《古代社会》一书,做了详细的摘录和批语,并且计划用唯物史观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但是,马克思还没有实现这个心愿就逝世了。
恩格斯对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同样重视,认为是“一本像达尔文的著作对于生物学那样具有决定意义的书”。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2页)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手稿时,发现了马克思对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所做的摘要和批语。
恩格斯研究后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摩尔根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而摩尔根的研究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证明,“摩尔根在美国,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40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在把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5页)为了进一步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实现马克思的遗愿,恩格斯认为应在此基础上写一部阐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国家理论的著作.为此,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结合他本人多年研究的成果,写就了《起源》一书。
【内容】恩格斯以唯物史观阐释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提出: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产生了私有财产,因此形成了阶级和阶级对立;由于各阶级的冲突导致以血亲家族为基础的旧社会被炸毁,被组成国家的新社会所取代;家庭制度受所有制支配。
恩格斯根据摩尔根对美洲印第安人社会的研究,补充他本人对古代罗马、希腊和日耳曼人社会的研究材料,论述了人类早期原始社会阶段和奴隶社会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后来科学考古的发现也证明了恩格斯的基本论点是正确的。
在本书中,恩格斯研究了史前各文化阶段与家庭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着重论述了人类史前各阶段文化的特征、早期的婚姻和从原始状态中发展出来的几种家庭形式,指出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和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
恩格斯根据大量史料,阐述了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
分析了原始社会解体的过程和私有制、阶级的产生,揭示了国家的起源、阶级本质及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指出国家和阶级、私有制一样,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是凌驾于社会之上而且日益与社会脱离的特殊公共权力,其作用是协调各阶级的矛盾。
国家随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本书是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国家的重要成果,它科学地阐明了家庭、私有制、阶级的起源与国家产生的关系,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
[编辑本段]主要章节一史前各文化阶段二家庭三易洛魁人的氏族四希腊人的氏族五雅典国家的产生六罗马的氏族和国家七克尔特人和德意志人的氏族八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九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编辑本段]【恩格斯论国家】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
确切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而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德国思想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作的社会学著作,于1884年首次出版。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分析了人类早期的历史,揭示了原始社会制度解体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形成的过程,阐明了阶级社会的一般特征;弄清了各个不同社会形态中家庭关系发展的特点;剖析了国家的起源和实质,证明了国家由阶级产生,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必将消亡。
该书是一部关于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起源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代表作之一,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文字出版。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包括2篇序言和9章正文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1、第一章史前各文化阶段,讲述文明时代之前的蒙昧时代与野蛮时代,探讨古代社会的概况。
2、第二章家庭,主要探讨家庭的四种形式——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和专偶制家庭,揭示家庭形式的演变及演变的关键与基础。
3、第三章至第八章,主要结合易洛魁人、希腊人、雅典人、罗马人、凯尔特人和德意志人等诸具体历史发展过程,专门探讨氏族制度的解体、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转变、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等重要的理论问题,揭示了私有制在氏族社会的瓦解及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第九章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是全书的总结部分,系统论述了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探讨了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与社会组织形式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了国家的本质及其特征,分析了文明社会的实质。
通过对历史素材的全面而深入剖析,对社会转变时期的经济条件及其重要作用做了深刻分析,论证了经济条件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这四个部分贯穿着一条清晰的认知路径:文明进程、社会组织形式的演进受制于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转变的逻辑。
人类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家庭从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和对偶制家庭走向专偶制家庭,社会组织形式由氏族变成国家,都是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的外部表现。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生产关系从公有制到私有制的改变,促成了社会形态、家庭形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的转变。
昨天终于帮导师校对完了《恩格斯法律思想》中属于我校对的部分,而我当初选择的,是当中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起源的部分》。
上学期翻了翻,却没有看完。
恩格斯站在当时他所生活的环境的高度,批判了婚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现象,并将其归结为资产阶级中婚姻存在的问题。
恩格斯认为,前资本主义社会,根本没有自由婚姻而言,婚姻是随着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过程中出现的,是随着男性统治地位的确立而出现的;是丈夫统治下的婚姻,充满着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
一方面是一夫一妻制,另一方面是杂混制以及它最极端的形式-卖淫,这是第一个矛盾;同时,在一夫一妻制内部存在着第二种矛盾-即使加以禁止而严惩,但终不能根除的通奸。
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标榜的自由平等的婚姻是虚伪的是由夫妻双方的地位决定的,因此总是衡量利害的婚姻,是不稳定的婚姻,依旧克服不了一夫一妻制的根本矛盾。
针对婚姻总是对利害的衡量这个问题,恩格斯指出,由爱情而结合的婚姻是人的权利,买卖婚姻形式从表面上已不多见,但实际上却在愈来愈大的范围内推行,以至于不仅妇女,连男子都被标上了价签。
这种价格不是根据他们的个人品质,而是根据他们的财产来规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谈到当事人是在自由的条件下缔结的婚姻的;真正的婚姻自由只能表现为双方当事人把相互的倾心爱慕当作他们唯一结合的动机。
因此,恩格斯得出结论,要想消除一夫一妻制中的根本矛盾,只有打破这种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时爱情成为唯一衡量婚姻的标准。
那便是人类迈入共产主义社会。
恩格斯所说,拥有很大的合理性,在当时的角度,确实地位的不平等、经济的不对等确实是阻碍婚姻平等自由的一大瓶颈。
因为不平等,导致双方家庭地位的不平等,导致因为金钱的卖淫,导致,双方在结合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是否爱着对方,更要考虑双方是否能养家糊口,那个人是否值得自己依托。
当经济因素阶级地位因素不再衡量的时候,爱情,确实成为了衡量婚姻的唯一标准。
然而,恩格斯似乎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在卖淫中,女方考虑的是经济因素,那么男方呢?男方的动机是什么?更何况,通奸,很多时候,都是打着爱情的幌子,而与金钱无关。
如同亚瑟王中的兰斯洛与王后,如同西方中世纪中那些骑士与贵妇。
在通奸中,更多涉及的,是感情的因素,而扉物质。
更何况,在男女地位平等的今天,妇女经济的弱视地位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可是,许多婚姻依旧存在着问题。
经济,是制约婚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却不是唯一。
即使以爱情而结合又怎么样?爱情,是脆弱的,异变的,让人妄自嗟呀,让人空劳牵挂。
以爱情之名结合,同样以爱情之名分手。
爱情啊,真的会有永恒不变的爱情么?要么,在日常琐碎日常争吵中消磨殆尽,要么转化为相濡以沫的亲情。
维系婚姻的,也许并不只是爱情。
维系婚姻的,是人性,是一种感情的纽带吧。
一旦纽带断了,婚姻,也就如同断了线的风筝。
爱情,不过是一个美好却飘渺的爱之梦。
的确,恩格斯指出的问题,现在百年后的今天同样存在。
多少婚姻,真正是因为爱情而结合呢?太多的铜臭,参杂进了原本应该圣洁的婚姻。
这种物质的考虑,使得贫穷的人不敢奢望爱情,爱情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不能承受之重。
而富有的人,不敢相信爱情。
他们,真的不知,那些漂亮的女孩究竟爱的是他,还是他兜里的钞票。
而家庭中,由于夫妻双方个体能力的差异,许多都会出现双方经
济地位的不平等,当然,也就决定了双方的地位。
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家庭的因素、由于个体的差异,双方经济地位真正的平等,是很困难的事。
当然并不否认,有许多经济地位大致相同的夫妻。
也许真的只有到了马恩所说的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才会彻底消除经济对于婚姻的腐蚀吧。
然而,作为一个俗人,我无异贬低金钱,也不敢贬低金钱。
我们是凡人,生活在吵杂的凡世间,如何能不考虑那些经济问题柴米油盐呢?有多少爱情,是像鲁迅笔下的《伤逝》中的子君涓生一样,因为爱情而结合,纯洁的爱情,却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消磨殆尽,只剩下此情可待成追忆呢?
恩格斯批判资产阶级婚姻的虚伪性时批判资产阶级认为婚姻是契约的说法,认为资产阶级法律标榜的自由平等的婚姻只是谎言,无视实际生活而假定的平等。
首先,我认为婚姻就是一个契约的说法,无何不可。
也许,婚姻的本源就是契约,契约,是双方主体地位的平等,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的一致。
而婚姻,远古时期,在宗教意味浓厚的时候,就是人与神订立的契约,是人与人订立的契约,是神圣的契约。
而契约本身,就是神圣的,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法律传统中。
契约是神圣的,是不可更改的。
因此西方得出的结论,是婚姻一旦缔结,便不可撤销,也就是不能离婚,这也是恩格斯批判的地方。
而婚礼上流行或者说一直沿袭的一整套充满了宗教神圣意味的仪式,那一整套行为方式,那婚礼的程序与婚礼上的誓言,就是最好的体现。
而形式与实质的矛盾,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矛盾自古就似乎无法调和,为了有一个同意适用的标准,只能用法律假设为前提,以法律规定为原则达到形式的正义,设定所有人法律地位的平等。
而以个案的衡平自由裁量来追求实质正义,弥补正义可能因为个案特殊情况而造成的差异与缺失。
法律,也只能依靠个案衡平来追求实质正义。
如何使一部法律将所有千差万别的生活中错综复杂的实质正义全部考虑衡量规定?很难,甚至说,不可能。
针对中世纪流传下来的不能离婚的禁忌,恩格斯指出,“如果说只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
如果感情确实已经消失或者已经被新的热烈的爱情所排挤,那就会使离婚无论对于双方活对于社会都成为幸事。
这只会使人们省的陷入离婚诉讼的无益的淤泥中。
”
对此,我无意否认离婚的合理性甚至是正当性,因为历史已经选择了婚姻自由的含义理所应当的包含结婚自由与离婚自由。
然而,自由,权利也有界限,那便是不能妨害他人的合法权利和自由。
爱情,也如此。
当爱情成为一种滥觞,爱情,也就不再纯洁,不再神圣,而发生了异化,不再是爱情,而成为了一种伤害,
成为了一种以爱情名义为幌子,包着一副爱情糖纸外衣的一种最最返祖最最原始的兽欲,一种放纵.因为,缺乏了爱情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东西,甚至是核心的因素-责任.
一位好友说过,有的人经不起诱惑而背叛了自已的家庭,当别人指责他时他说“我和她之间是真爱”,他的话不假也没有错,他这样说并不一定代表他和原来的妻子之间就没有过真爱,只是随着婚姻生话而逐渐消失了,真爱不一定是永恒的。
为什么他会背叛原来的家庭?他这是因为他和妻子、子女之间的亲情抵不过“她”那个含有爱情感觉的诱惑。
所以当他以后再遇见下一个“她”时,他仍然可以真实的说出“我和她之间是真爱”,因为他和上一个“她”的真爱已消失。
我理解他们感情不再时的放开,理解他们的解脱.这种解脱,在某中程度上是合理的.然而,孩子却是无辜的.既然不相爱,既然害怕承担责任,既然不想承担对于孩子的责任,为何还要将孩子带到这个肮脏的人世间?父母们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然而他们如何面对那些无辜的孩子?看着那些无辜的可怜的孩子,我的心情无比的沉重.如何让孩子承受家人的分别,承受家人自私的背叛产生的那些负面后果?承受家庭的支离破碎,承受父母的天各一方,承受那些自己本不必作出却不得不做的那些痛苦的监护的选择?承受别人的白眼和闲言碎语?还有这写统统的一切该给自己身体和心灵上永远也无法弥补的伤害?不要说自己很无奈.堡垒总是从内部先被攻破的.问题的产生不再与外部的诱惑,而在于内部自身的问题,应当指责的,是自己的懦弱和无能,是自己没有尽到维护家庭的义务.不要说孩子们无所谓,孩子们很坚强,更不要头也不回义无返顾的冷血的离开.哪个孩子愿意承受这样的一切,这样的痛楚,这人世间一幕幕生离的悲剧?父母可以因为带给了孩子们生命,就可以为所欲为么?既然如此自私,为何还要将孩子们带到这个世上?
难道新的感情真的只会成为旧的感情的绊脚石而非试金石么?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