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穿住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传统文化之吃穿住行》教案教案主题:传统文化之吃穿住行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了解传统文化对人们的饮食、服装、住房、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了解传统文化对人们的饮食、服装、住房、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PPT2.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和视频3.相关的文化物品展示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师可以使用PPT进行展示。
二.讲解(30分钟)1.了解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的影响。
2.了解传统文化对人们的饮食、服装、住房、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展示相关的文化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对这些方面的影响及其特点。
3.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保护意义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三.活动(4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传统文化相关的方面(如传统饮食、传统服装等),并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可以使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进行调研。
2.学生可以选择制作展板、设计宣传册或写一篇小论文等形式进行展示,展示各组的研究成果。
其他学生可以自由参观展示和交流讨论。
四.总结反思(15分钟)1.回顾学生们的展示和讨论,总结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五.作业布置(5分钟)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以“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保护”为题,谈谈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的意义。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相关的展览和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2.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来学校给学生进行讲座,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保护方法。
幼儿园生活常识教育《衣食住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简单描述自己和家人的衣着、饮食和住房情况;2.了解不同季节应该穿的服装,如夏季短袖、秋季外套等;3.了解食品的基本分类及其营养作用,学会如何健康饮食;4.了解住房的基本构造和各个房间的功能。
二、教学重点1.季节和气温与衣着的关系;2.饮食分类和营养作用;3.住房的构造和各个房间的功能。
三、教学难点1.掌握合适衣着的技能;2.营养餐饮的理解;3.了解房屋的组成和功能。
四、教学方法1.口头讲授法;2.图片教学法;3.互动问答法;4.小组讨论法。
五、教学流程(一)导入1.播放有关“衣食住行”的动画视频激发学生兴趣;2.提出问题:你们平时在家里,穿什么样的衣服?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你们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二)学习要点1.穿着:所适合的衣着类型(如夏季穿短袖、秋季外套)。
2.饮食:食品分类、营养成分、如何健康饮食。
3.住房:住房的基本构造、卧室、客厅、厨房功能。
(三)学习活动1.介绍不同种类的服装,并相关练习;2.学习不同的食品分类和营养成分、模拟如何挑选健康食品、讨论如何养成健康饮食习惯;3.学习家庭住房的基本构造,阐述卧室、客厅、厨房的基本功能;4.小组讨论房屋的安全问题、讨论如何防范火灾等危险;5.设计绘制自己理想的房屋平面图。
(四)巩固练习1.制定小组任务玩具“家庭”创设任务,请孩子充当不同“家庭角色”,并利用玩具“房屋”展示不同的生活方式;2.写下一周的健康饮食计划,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需要选择和安排饮食。
(五)结束1.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2.评价学生的表现与水平。
六、板书设计(有关“衣食住行”读音、加图示)七、教学中的可能问题与解决方法问题:某些幼儿对于房屋的原理及其构造难以理解解决方法:利用教学软件、小白板等辅助教学工具,展示房屋建设的相关内容。
八、课后作业1.介绍家里的住宅类型,并多留心察看;2.整理条理化的饮食月计划,按照计划合理搭配膳食、增加膳食的多样性。
《衣食住行的变化》教案11、衣食住行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衣食住行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动手操作等活动,知道衣食住行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科学的进步,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知道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难点:发现衣食住行的变化。
课件、碾米工具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看“穿越”视频。
2.你有什么感想?导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板书课题:衣食住行的变化))二、教学研讨活动一: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不同1.看图讨论:古时候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现在人们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生活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教师简单介绍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背景情况(见参考资料)3、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现代原始部落人的生活,推测古代人的生活状况。
活动二: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衣、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1、通过古代人和现代人使用不同的工具完成同样的任务,如现代人使用钢笔、圆珠笔、铅笔写字和古代人使用毛笔、用刀或针刻字,来体会和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2、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进行一一对比。
在对比的时候,关注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舒适、方便、快捷这些方面的感触感染。
3、观看《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古画,从古画上了解古代人的衣食住行情况。
4、观看视频《也疯狂-1》片段,通过了解现代非洲原始部落人的生活,推测古代人的生活状况;5、观看《舌尖上的中国》《巴黎时装秀》等视频片段了解当代人的衣食住行情况。
6.小结:人们的生活的变化,从衣食住行上能够看出来。
4.讨论: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5.完成活动手册第11页,评价手册。
活动三:用不同的工具碾碎大米,了解米粉可以做成哪些食品。
1、让学生先后用不同的工具碾碎大米,碾碎的顺序是研钵(擀面杖)、石磨和电磨,让学生在分别用不同工具碾米的过程中,体会现代科技工具的优越性。
(使用电动粉碎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要特别注意安全。
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案)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了解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了解农业生产者在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
2.道德修养: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体验农业的重要性,以及农业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3.责任意识:树立珍惜劳动产品,尊重自然、尊重农民的意识,养成不浪费食物,爱护身边的自然环境的生活习惯。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衣食住行与农业的关系,知道农业是我们衣食住行的主要来源,理解我们的生活与农业息息相关。
(重点)2.通过资料的收集,提高学生观察生活并进行初步分析的能力。
(难点)3.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社会调查,观察社会事物,获取社会信息。
感悟农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知农敬农、重农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走进农业王国1.谈话众所周知,中国山河秀丽,地大物博。
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农业王国去看一看!2.播放视频播放我国农业风光集锦。
3.提问游览了农业王国,你有怎样的感受?预设1:我觉得中国的乡村风光实在太美了,郁郁葱葱、一望无际的林海,尤其壮观。
预设2:我国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挂满枝头的水果,成群的牛羊,活蹦乱跳的鱼虾……产品丰富极了。
预设3:我从田野里忙碌的收割机和农民伯伯的笑容中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
4.过渡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
接下来,我们一起去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农业生产种类1.认识农业生产活动(1)提问:(出示农业生产图片)图中的这些人在做什么?他们的劳动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哪些物品?预设1:他们在饲养牲畜,养殖海产品,种植培育树木,种植庄稼。
预设2:他们的劳动能为我们提供食物,如粮食、牛肉、牛奶、鱼虾,木材能加工制作成许多生活物品。
(2)提问:你还知道生活中的哪些农业生产活动?预设:种菜、养鸡、种稻谷、捕鱼、上山捡拾野生菌……补充:上山捡拾野生菌属于采集野生植物,在农业分类里是副业,这样的活动还有采集野生药材、野果野菜和柴草等。
7 我们的衣食之源——美好生活的保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农业”,初步了解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及其特征。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衣食住行与农业的关系,知道农业是我们衣食住行的主要来源,也是美好生活的保证。
(2)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社会调查,了解我国各地区的农业发展的现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农业重要性,激发学生知农、敬农、尊重农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掌握并能分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内容。
2、懂得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的道理,认识到农业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实物导入(出示水稻实物)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生回答:稻谷)师:同学们知道稻谷是谁种出来的吗?(生:农民伯伯)2、韵律操活动师:是的,农民伯伯,曾经我们学过一首关于农民伯伯的诗,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吧。
(播放《悯农手指操》,师生边诵读边做操)师:可以说,这首诗我们从小就开始学唱,是它,最先让我们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七课我们的衣食之源第二课时——美好生活的保证。
(板书课题)二、新知探究,掌握农业的生产种类1、游戏热身先给同学分为两大组,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小组比赛吧。
首先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猜、猜、猜》我准备了一个农产品百宝箱。
邀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然后根据其特征说出相关形状,大小,颜色等提示语,不能直接说出与物品相关的字词。
50秒内完成一个物品的的竞猜。
2、导入学习种植业师:同学们刚都猜的很准确,很兴奋,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来自什么行业吗?(生:农业)师:没有错,农业生产种类多样,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学习吧。
(板书并出示课件)讲解种植业概念和举例说明。
师:我们知道了是什么是种植业,那同学知道生活中哪些物品来自种植业吗?生:举手回答问题(师评价)预设:有的学生通常会把鸡蛋,牛奶之类也归于种植业,这里解析说明并告知鸡蛋,牛奶是属于畜牧业,过渡到畜牧业的讲解。
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7 我们的衣食之源农业是指人类利用土地、水资源、气候等自然条件,通过种植、养殖、林业、水产等方式生产粮食、棉麻、油料、畜牧产品等农产品的过程。
它是人类的生存之本,也是我们的衣食之源。
2)那么,农业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重要作用呢?农业不仅提供了我们的食物和衣物,还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原材料和能源。
同时,农业也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你认为农业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我们每天都要吃饭、穿衣、住房,这些都离不开农业。
农业生产的农产品成为了我们的食物、衣物和住房建材等重要物资。
同时,农业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和气候变化等方面。
二)探究衣食住行与农业的关系1.观察生活用品与农业的关系。
教师出示生活用品图片,让学生分析其中与农业有关的物品,如棉衣、麻绳、玉米棒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是如何与农业联系起来的。
2.了解农业生产的过程。
教师介绍农业生产的过程,包括耕种、施肥、收割等环节。
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艰辛和复杂性。
3.调查本地区农业生产情况。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本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畜牧业和渔业等方面的情况。
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和采访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三)感悟农业的重要性1.让学生品尝五谷食物。
教师准备五谷食物,让学生品尝并品味其中的味道。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食物的来源和农业的重要性。
2.观察一日三餐的食物。
教师让学生观察自己一日三餐所吃的食物,了解其中与农业相关的食物和原材料。
让学生认识到农业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3.总结农业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农业对我们的生活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知农、敬农、尊重农民的情感。
让学生认识到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农业是一种生产部门,主要涉及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
这些动物包括鸡、鸭、鹅、猪、马、牛和羊等,而农作物则包括小麦、大豆等。
此外,渔业、林业和畜牧业也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作的贡献。
2.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及他们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及他们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难点: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
教学准备:师制作课件,收集案例资料;学生课前查找关于农业方面的资料。
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法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激趣引入。
1.出示图片(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在一起吃着各种大餐。
)2.学生观察:他们吃了些什么?3.学生思考:这些食物都是怎么来的?4.师:这些食物都是通过农业生产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农业。
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种类多样,有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联系密切。
农业是我们美好生活的保证。
揭示课时:美好生活的保证。
二、新知探究。
(一)查一查,说一说。
1.查一查,然后分小组议一议:①我国种植业遍布全国各地,有哪些?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品是来自农业中的种植业吗?②什么是畜牧业?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来自畜牧业?③林业的作用是什么?你知道林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什么吗?④我国的渔业分为哪几类?说一说我们餐桌上哪些食品来自渔业。
2.说一说:汇报交流情况。
(1)种植业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药用和观赏等植物的栽培。
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牧草、花卉等园艺作物。
在中国通常指粮、棉、油、糖、麻、丝、烟、茶、果、药、杂等作物的生产。
(2)畜牧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
(3)林业不仅承担着国家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还肩负着提供多种林产品的重要作用。
(4)我国的渔业分为淡水渔业和海洋渔业两类。
渔业包括各种海鲜和海鲜加工品。
冀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案〔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猜谜语的游戏活动,认识五谷,初步了解〞五谷〞等农作物及其特征,了解什么是〞农业〞。
2、通过探究衣食住行与农业的关系,了解农业是我们衣食住行的主要来源,理解我们的生活与农业息息相关。
3、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社会调查,观察社会事物,猎取社会信息。
感想农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知农、敬农、尊重农民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认识五谷,了解农业包含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和副业等。
2.懂得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的道理,认识到农业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三、教学难点:感受到农业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四、教学打算:1、教师打算:〔1〕打算五谷食物或图片以及一日三餐的图片。
〔2〕搜集学生一般生活中衣食住行和生活用品与农业有关的资料。
〔3〕调查了解本地区农业生产的一些情况,学习探究农业与人们生活、生产及其开展的关系,并搜集有关事例与资料。
2、学生打算:〔1〕搜集五谷等农作物和家乡农业生产的一些资料。
〔2〕观察记录自己家庭一日生活所吃的食物,了解它与农业的关系。
〔3〕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农业与一般生活的关系,并搜集典型事例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入:俗语道:民以食为天。
人的生存离不开一日三餐,我们吃的饭菜来源于农业,可见农业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主题--生活离不开农业。
〔板书课题〕2.探访先农坛。
过渡语:人类的文明首先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
千百年来,人们对农业生产有着特别的感情。
〔1〕出示先农坛的图片提问:你了解这是北京的哪一景点吗?请你简要介绍一下。
〔2〕小结: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诸神和太岁诸神和举行亲耕的地方,贵为一朝天子,却要亲自祭祀先农并亲自进行农耕,由此你能感受到什么?〔对农业的重视〕3.初识五谷〔1〕猜一猜谜语中说到的是哪一种农作物?谈谈你对这一农作物的了解?〔玉米〕〔小麦〕〔大豆〕〔高粱〕〔水稻〕〔2〕小结:这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五谷〞。
11、衣食住行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衣食住行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动手操作等活动,知道衣食住行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科学的进步,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知道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难点:发现衣食住行的变化。
课件、碾米工具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看“穿越”视频。
2.你有什么感想?导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板书课题:衣食住行的变化))二、教学研讨活动一: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不同1.看图讨论:古时候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现在人们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生活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教师简单介绍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背景情况(见参考资料)3、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现代原始部落人的生活,推测古代人的生活状况。
活动二: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衣、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1、通过古代人和现代人使用不同的工具完成同样的任务,如现代人使用钢笔、圆珠笔、铅笔写字和古代人使用毛笔、用刀或针刻字,来体会和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2、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进行一一对比。
在对比的时候,关注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舒适、方便、快捷这些方面的感受。
3、观看《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古画,从古画上了解古代人的衣食住行情况。
4、观看视频《上帝也疯狂-1》片段,通过了解现代非洲原始部落人的生活,推测古代人的生活状况;5、观看《舌尖上的中国》《巴黎时装秀》等视频片段了解现代人的衣食住行情况。
6.小结:人们的生活的变化,从衣食住行上可以看出来。
4.讨论: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5.完成活动手册第11页,评价手册。
活动三:用不同的工具碾碎大米,了解米粉可以做成哪些食品。
1、让学生先后用不同的工具碾碎大米,碾碎的顺序是研钵(擀面杖)、石磨和电磨,让学生在分别用不同工具碾米的过程中,体会现代科技工具的优越性。
(使用电动粉碎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要特别注意安全。
大班社会有关衣食住行的教案教案名称:探索衣食住行,了解大班社会的基本需求教学目标:1.了解并认识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需求。
2.探索不同种类的衣物、食物、住所和交通工具。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照片或图片展示衣物、食物、住所和交通工具。
2.食物、衣物、绘画用具、幼儿切割用具等材料。
3.课件或PPT等多媒体工具。
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活动一:引入(10分钟)1.利用图片或照片展示不同种类的衣物、食物、住所和交通工具。
2.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作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活动二:认识和分类(20分钟)1.给学生发放衣物、食物、住所和交通工具的图片,让学生自由组合分类。
2.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图片的内容,并根据它们的特征和功能进行分类。
活动三:探索和体验(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常见的衣物、食物、住所和交通工具的实物。
2.学生通过观察、试穿、试吃等方式了解这些物品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3.鼓励学生尝试用绘画或剪纸的形式展示自己喜欢的衣物、食物、住所和交通工具。
活动四:总结和展示(20分钟)1.汇总学生的绘画作品或剪纸,展示给全班。
2.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这些物品的感受和认识,并总结衣食住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教师进行适当的概括和总结,强调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需求。
活动五:巩固和评价(10分钟)1.给学生分发绘画纸和彩色笔,让他们画出自己对“衣食住行”的理解。
2.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和鼓励。
教学延伸:1.通过实地参观衣物、食物、住所和交通工具的相关场所,加深学生对这些物品的认识和了解。
2.制作关于衣食住行的书签、海报等教学资源,以便学生日后查阅和复习。
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探索衣食住行的教案,学生能够从视觉、实践和感受等多个方面对衣食住行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分类、讨论和绘制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引导,以使学生对衣食住行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小学科学11衣食住行的变化(教案)教案:小学科学11衣食住行的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的衣食住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
2. 掌握描述衣食住行变化的词汇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先放一段短视频,展示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
2. 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内容,提问:“你们看到了哪些不同历史时期的衣食住行变化?”3. 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衣食住行的变化。
二、讲授(10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和文字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衣食住行变化,如古代的穿戴、食物、住房和交通方式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衣食住行的变化与时间、环境、科技等因素的关系。
3.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实践(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时期(如古代、现代、未来),以此为基础,讨论并整理该时期的衣食住行变化。
2. 学生可以运用课前学习的知识,也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
3. 学生将结果呈现出来,可以选择书面形式、海报或PPT等方式展示。
四、总结(5分钟)1. 老师根据学生呈现的结果,进行简要总结,强调衣食住行变化的多样性。
2. 引导学生思考:衣食住行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哪些?3.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适当的点评和补充。
五、拓展(15分钟)1. 老师提供一些与衣食住行变化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如:-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现在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哪些变化?- 未来的衣食住行将会如何变化?- 你认为衣食住行的变化对环境有哪些影响?2. 学生积极参与,进行小组或全班的讨论,并将自己的观点写在纸上。
六、巩固(10分钟)1. 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并讨论各自的观点。
2. 选取几组学生,代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3. 其他学生可提问或提供自己的看法。
4. 老师给予鼓励和赞扬,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11《衣食住行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探讨的是人类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由四个活动组成。
第一个活动,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不同,重点了解古代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什么样的,现代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什么样的。
第二个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从古至今,人们在衣、住、行等方面都发生了哪些改变,而这些变化时一步步发展完成的。
科学技术的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第三个是调查活动,让家里的长辈描述对自己生活改变最大的发明是什么,着眼于了解具体的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第四个活动,使用工具对大米进行加工,体会用不同的工具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交流米粉可以做成各种美食,也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家乡,关注家乡各个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教学目标①通过看图或相关视频,列举出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②通过讨论和交流,说出古代人与现代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③通过调查和碾米活动,体验科技产品和工具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2.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难点:学生对于远古时代的生活比较陌生,对发展进程难以理解。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衣食住行图片、石磨、擀面杖、大米、电动粉碎机教师材料:多媒体教学过程1.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不同观看视频:古代人、现代人生活的图片、视频。
师:古时候人们的生活史什么样的?现在人们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回答。
通过古代人和现代人使用不同的工具完成同样的任务,如现代人使用钢笔、圆珠笔、铅笔写字和古代人使用毛笔、用刀或针刻字,来体会和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小结:古时候的人以打猎为生,穿的是兽皮,吃的是野果,住的是草棚,没有交通工具……现代人穿的是各种面料做成的衣服,吃的是健康食品,住的是楼房,交通工具有飞机、高速列车……【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生活与过去想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衣、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卡片,我们一起先分成衣食住行四类。
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教案《衣食住行不攀比》含反思《中班主题活动教案《衣食住行不攀比》含反思》这是幼儿园优秀中班主题活动教案《衣食住行不攀比》含反思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中班主题活动教案《衣食住行不攀比》含反思!中班主题活动教案《衣食住行不攀比》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明白不要因为对方的穿着朴素就不愿意与对方做朋友,要学会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明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养成不与别人攀比的习惯,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目标】1、明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养成不与别人攀比的习惯。
2、引导幼儿明白不要因为对方的穿着朴素就不愿意与对方做朋友,要学会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儒灵童教材【活动过程】一、活动导入1、带领幼儿随着儒灵童歌曲做律动。
2、带领幼儿向孔夫子行三鞠躬礼仪。
二、新授课程1、“听”故事提问导入:小朋友你见过长满蝴蝶的裙子吗?请听故事《长满花蝴蝶的裙子》。
2、安静听《儒灵童》故事,情境导入。
教师提问:安妮为什么想要一条长满花蝴蝶的裙子?故事总结:安妮看到小朋友都夸奖萌萌的裙子漂亮,回家又是吵又是闹的问妈妈要更漂亮的裙子,后来穿上漂亮的裙子被蝴蝶带到了天上才知道自己错了,小朋友们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与他人攀比,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3、"看"动画提问导入:小朋友,你们觉得什么样的衣着打扮最好看?4、认真看《儒灵童》动画,启发思考,教师提出如下问题:(1)豆豆戴了与萌萌一样的花帽子之后有没有得到赞扬?(2)第二天豆豆来到幼儿园之后,为什么会受到赞扬?(3)如果你是豆豆你会不会与萌萌和壮壮攀比?为什么?5、幼儿有疑问可再次观看动画,老师根据本班级幼儿共性特征及个体差异,对动画进行暂停或播放,结合剧情节点,在幼儿已有经验上进行选择性互动提问教学。
教师总结:豆豆喜欢与人攀比,总觉得别人的东西都是好的,总是向妈妈要与其他小朋友一样的衣物。
吃穿住话古今(二)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追根寻源”中的第二个主题《吃穿住话古今(二)》。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中已经从吃的方面感受到了社会和时代的变化。
本课教材主要引导学生从服饰的变化去看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在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服饰文化的同时,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积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让学生从服饰的变化中感受到文化的延续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交融。
学情分析:
历史上人们的生活,与今天的学生相距甚远,本节课重在让学生在认识、交流中,知昨天看今天话明天想未来,看中国想世界,通过课前搜集不同的衣料和不同服饰的人物图片,让学生在了解服饰的发展变化中,看到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学会用比较与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服饰、纺织的产生与发展,由此体会人类的文明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2.通过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巧夺天工的纺织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服饰文化内涵。
3.学习用比较、发展的眼光研究和看待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从服饰看历史,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和方法来看待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收集各种布料布头,不同服饰人物图片,查找关于书中34页丝衣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组图片,你们想看看吗?那你可要看仔细啦,想一想这些图片之间有什么不同?
在我国历史上人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许多美轮美奂的服饰,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穿着从古至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节课我们从吃的角度了解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服饰来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继续学习《吃穿住话古今》(二)
【设计意图:课前播放我国各朝代的服饰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能说出图片中人物的服饰不同。
教师直接引入新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
二、从服饰看历史
1.自由读课文34、35页,在书中划出黄道婆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了解从古到今人们的衣料有哪些发展?
2.出示小组学习活动(一):
(1)交流解决自学时遇到的困难(2)根据教材提示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交流、探讨:从古到今,人们制作衣服所用的衣料有哪些发展?今天人们都用什么作衣料,为什么人们要不断地开发新的服装材料?(第2题要求展示)
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教师点拨:正因为历史上有许多像黄道婆一样为我国纺织业做出贡献的优秀人物,才使人们穿上了价廉物美的棉布,从而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发展。
借助34页丝衣让学生对我国古代巧夺天工的纺织品有所体会,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我国的丝绸是怎样传播到全世界的呢?让我们试着沿着当时祖先的足迹重走古丝绸之路吧!看38页瞭望台了解丝绸之路相关介绍。
三、从服饰看社会
1.游戏,猜猜他们的职业是什么。
2.看课本,透过服饰,我们能了解什么?老人们小时候喜欢穿什么,现在人们穿戴的是什么。
哪些是从我们祖先那里沿袭下来的,哪些是从外国学来的。
4.老师也找了一些图片,看大家通过图片能猜到什么信息?
四、拓展延伸:
透过服饰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呢?我们来看两组对比照片,透过这两组照片你能了解到什么?(播放课件)
新中国成立几十年以来,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从服饰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吃、住、行的变化,透过服饰我们感受到了整个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
五、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你能想象未来还会出现什么新型服饰吗?或者说你最想要有什么样的服饰?
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几千年前我们的先人们,也像我们今天一样满怀想象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透过服饰,我们可以看到几千年来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更深刻的感受到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智慧才创造出了今天的社会文明。
我们少年儿童,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小立志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吃穿住话古今(二)
从服饰
∕﹨
历史发展社会进步
\/
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