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心得
- 格式:docx
- 大小:15.71 KB
- 文档页数:1
致良知心得体会优秀7篇致良知心得体会篇一王阳明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那是因为他有一门很厉害的学问。
这门学问,如果我们能学会一半,也必然能成就一生,这就是致良知的大学问。
何为致良知?良知,即本我真心,致,就是实践磨砺。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那么,致良知又会有什么样的。
表现呢?这在王阳明身上体现的最充分。
当时宁王造反,王阳明原本有其他任务在身,但他毫不犹豫前往平叛。
此时的大明王朝政治形势波诡云谲,很难说谁成谁败。
朝廷官员不愿开罪宁王,也都选择明哲保身,只有王阳明知难而上。
他也不是没有担心,他甚至让家人在自己家门外环布柴草,说一旦事败,绝不肯被俘,全家举火自焚。
说明当时形势何其严迫。
但是王阳明为什么可以挺身而出?就是因为"致良知",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
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行为准则、行动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就是致良知的表现。
除了在大事上不糊涂,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也是走向快乐人生的法宝。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在王阳明看来,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道德经》里也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适可而止。
王阳明曾给学生举例,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
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才取得了过人的成就。
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做些有价值的事情。
大道至简,知行合一。
致良知的心得体会词语凝神:【引论】在历史的长河中,王阳明如一颗明亮的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其心学思想博大精深,以“致良知”为核心理念,直指人心。
笔者深度钻探王阳明心学脉络,力图与先贤智慧对话,表达个人之心得体会。
【主旨】“致良知”——不仅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亦是个人修养与灵魂升华的指南。
这一理念的精神实质在于内省自我,将本真的良知唤醒并实践于生活各个层面。
“良知”非仅限于道德判断,它是一种深层次的自我认识,是一种对生命真义的探求。
每一人的心中,都藏有一片未经雕琢的净土,而“致良知”的过程便是发掘这笔耕自下心田藏着的金矿,让这份天然而纯粹的意识照亮个人行动的轨迹。
【践行】王阳明以动态实践的智慧强调知行合一,指出仅有余而知而不行动,或仅有行动而不持知识,皆缺一不可。
实践中吾更应勇于担当,不断修炼“致良知”的技艺。
在面对道德抉择或社会责任时,吾当坚定信念,从不违背良知出发,积极作出正确抉择。
外弘实效,将“致良知”的觉悟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每个念头,每步行动皆践行“致良知”的真谛。
【哲思】王阳明心学,可比做为人立世的一条深情厚谊的长河,滋养无数。
其中“致良知”似一股内在的力量,推动着灵魂的前行。
应和王阳明一样,在大道的天空下,蔚蓝无垠。
保持独立的思想,坚持良知的实现,将心中的“种子”播撒于生活的土壤,让它生根发芽。
【结语】在《致良知的心得体会》我对王阳明心学的心验表示深深的敬意。
“致良知”的牙齿已经张开,它们在朝气蓬勃地劝诫我们不断改造心性、尊重受伤的心灵。
正如江水浩荡,王阳明心学在岁月的河流中跌宕起伏,而我今日上岸的记忆,必当继续启明后人的心智。
祝大家学业进步、行业蓬勃,不论人生多曲折也能在心中涵养一片宁静与光明,保持一颗“致良知”的赤子之心。
致良知的心得体会(1)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都是一名不断探索、不断培养内心力量的旅者。
王阳明的“致良知”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导我个体修身养性、追求更高道德境界的一盏明灯。
致良知立志心得(精选3篇)致良知立志心得(精选3篇)致良知立志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致良知立志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致良知立志心得(精选3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致良知立志心得篇1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致良知是一种强调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的思想,它的核心是“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的目的。
致良知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中备受关注的一种思想。
致良知的思想强调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它的核心是“致良知”。
致良知的思想认为,人的行为应该符合自己的良知,即人的内心深处所感受到的道德准则。
致良知的思想认为,人的行为应该符合自己的良知,即人的内心深处所感受到的道德准则。
只有当人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良知时,才能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的目的。
致良知的思想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修正自己的行为。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自我反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良知。
2.自我修正:在反思自己的行为后,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以达到符合自己的良知的目的。
3.接受批评:在接受批评时,我们可以认真听取批评者的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4.勇于担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可以勇于担当,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坚持自己的良知。
总之,致良知的思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修正自己的行为。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的目的。
致良知立志心得篇4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致良知是一种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的方法,它要求我们不断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便更好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善自己的状况。
致良知的心得感悟(热门9篇)致良知的心得感悟第1篇阳明心学也称'良知“学。
了解与接触良知心学已有两年余,之前的学习仅仅是偶尔的阅读与感悟,也知道阳明心学的几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
但是真正认真不间段的修习这些“心法”,还是始于这120天与温州致良知学习小组的共同学习。
近4个月的学习,是我出社会以来接受最系统最有深度的教育,感慨颇多,需要感谢的人也很多,120天的学习,因为文言文的难懂,因为每日读书写心得点评的费时,有些同修选择了退出,能坚持下来的同修从开始的欣喜、到困惑、到痛苦、再到喜悦,我亲身感受到120天的学习带给一个人内心的变化与能量的提升,让为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伟大而神奇的能量。
阳明心学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学就是在红尘生活中,在企业经营中,一门“事上磨、心上觉、为善去恶”的内求修心之实学,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达致良知。
掩传而思,我分享感受最深的三点心得。
第一点:立志。
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阳明先生开示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与志者。
故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无所成。
学不勤者皆因志不笃。
回想走过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坚、不高,导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
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领悟到志不立,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妄想冥行。
立圣贤志者,就是坚定明确人生前进的方向,达致良知,按照圣贤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对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
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如佛学中的“皈依”同理:信受奉行。
第二点:去傲。
在《书正宪扇》一文中,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
致良知的心得体会6篇在写心得中我们一定都提高了自身的思想觉悟,每个人都是想要让自己写的心得是优秀的,这个时候一定要将事情回顾好,下面是为您分享的致良知的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致良知的心得体会篇1近期公司组织致良知学习,我们卡车服务站在孟站长的带领下也认真学习了致良知里面的内容,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受益良多,也深有感触。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天生的善良。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人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友文化、有信念,有一颗宽大的心,既然人生中有某些事情要面对,与其做无所谓的挣扎,还不如放下心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不要有幻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克服所谓的困难,用自己的努力体验前人经历过的境界,只要打通心灵的一些关节,做什么事情都能适应都能做得做得很好,每天想不通的时候,问下自己“要是圣人处于这种环境下,他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呢”所以努力让自己做事情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首先要培养自己接受现实的心态,放弃一些负面情绪,以一种积极、冷静、乐观的态度去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只有这样,我的内心才会发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气和的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并把事情做到最好。
对于企业的“良知”就是对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作为一名员工,做任何事情要从公司利益出发,公司的利益就是我们自己的利益;我们要正确地面对问题,用“致良知”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我们也就进步了!企业也就发展了!致良知的心得体会篇2通过对“致良知”的学习,感悟很多,首先我们要有感恩的心,我们在公司任职,为公司为自己为了客户着想,也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做事必须认真负责,毕竟是汽修行业,汽车是我们的代步工具,是客户养家糊口的工具,所做的任何事要精益求精,不让客户抱怨,努力解决客户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在汽车维修方面,不断摸索,努力学习,刻苦专研提高维修技能。
《致良知》学习心得3篇引导语:知行合一是一个人的行为品德,我们要正确地面对问题,用“致良知”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下面是为大家的几篇《致良知》学习心得范文,欢迎大家参考。
近期公司组织致良知学习,我们卡车服务站在孟站长的带领下也认真学习了致良知里面的内容,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受益良多,也深有感触。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天生的善良。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人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友文化、有信念,有一颗宽大的心,既然人生中有某些事情要面对,与其做无所谓的挣扎,还不如放下心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不要有幻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克服所谓的困难,用自己的努力体验前人经历过的境界,只要打通心灵的一些关节,做什么事情都能适应都能做得做得很好,每天想不通的时候,问下自己“要是圣人处于这种环境下,他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呢”所以努力让自己做事情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首先要培养自己接受现实的心态,放弃一些负面情绪,以一种积极、冷静、乐观的态度去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只有这样,我的内心才会发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气和的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并把事情做到最好。
对于企业的“良知”就是对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作为一名员工,做任何事情要从公司利益出发,公司的利益就是我们自己的.利益;我们要正确地面对问题,用“致良知”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我们也就进步了!企业也就发展了!学习致良知到现在一个多月了,从刚开始的不喜欢,到现在爱上朗诵;语言表达及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自身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
感恩师傅给予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的心灵得到一次全新的洗礼!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教会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为人友善、不说谎、不抱怨,用自己的良知去感化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
做到知行合一,不空想,理性的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既成就了自己又成就了他人。
《致良知》的优秀读书心得学习致良知,就是来逐步净化自己,就是擦亮那边被染污的玻璃,重新洁净,照亮他人。
那么下面就由XX给大家带来《致良知》的优秀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致良知》的优秀读书心得1王明阳先生在文中所说的求正道,学会“收放心”,无论事实如何,总要有时间让自己的心放下,才可以“才学便须知有着力处,即学便须知有得力处。
”现在社会正能量已逐步在加强,但还有许多人以追名逐利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甚至做事时会不择手段,社会需要正能量,需要有志向。
有抱负、有进取、有善心的人来引领,才能达到和谐、幸福。
在工作中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不断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添砖加瓦,有了目标,还要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日常工作中和同事之间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学习致良知是为自己而学,为修养美德而学。
“故不贵于而过,而归于改过。
”在工作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隐藏自己的不足,通过问题分析出自己的不足,或是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而后改之,“责善”与人相处,要相互监督,提醒,指出他人错误时,要致其婉曲,人人容易接受,尽心尽力体现你对他人的关心爱护。
学习致良知,就是来逐步净化自己,就是擦亮那边被染污的玻璃,重新洁净,照亮他人。
《致良知》的优秀读书心得2学习圣贤之术,学习致良知,为更好的工作及生活。
《寄闻人邦英、邦正》里最喜欢此段: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之说也。
夫谓之夺志,则已有志可夺;倘若未有可夺之志,却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图之。
大致意思是说古人会说:「不怕妨碍了自己的功业,只怕被夺去了自己志向」。
所谓「夺志」,是已经有志向才会被夺取,倘若还没可以或值得被夺取的志向,那么就应该早点去深思、反省为何会没有立志。
生活日复一日,平淡如水,梦想的影子是否已销声匿迹,看到身边的朋友同事一步一步向理想迈步时,内心也会泛起涟漪;人一旦有了信念做支撑,无论做什么都是动力十足,因为有目标在前方,所以不敢懈怠,便会风雨兼程。
致良知学习心得(精选6篇)致良知学习心得篇1什么是小我?不爱祖国是小我。
讲善意谎言是小我,表现自己是小我,好为人师是小我,胆小懦弱是小我,闻誉而喜是小我,闻毁而怒是小我,傲慢自大是小我,让人看不起的品质是小我等等。
问问自己,以下这些“小我”,自己真的没有吗?不信圣贤、不孝父母、指责抱怨、投机取巧……叨天之功、掩人之善、袭下之能……厌恶、嫉妒、攀援、说谎、贪污、贿赂……傲慢、恭维、懈怠、狡诈偷刻、忧患、郁闷、苦闷……“虽昔为寇盗,今日不害为君子矣”,真正明白每个人心中都拥有无尽的宝藏,就要从当下开始,下明心净心之功,克除小我。
致良知学习心得篇2近期集团组织了学习致良知的活动,当时就想到当年背古文时的那种愁,一想到古文就有点读不懂,难理解,不上口的感觉。
当我认真读了之后,就感觉有一种正能量在心中燃烧,被书中的语句深深吸引了。
一、阳明的精髓在于致良知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
二、立志是成功的第一步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到:诸生相从于此,甚盛。
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许曰改过;四曰责善。
无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我们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顺利实现我们所立之志。
所以凡事都要先立志才能成功。
三、阳明心学在于心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 )意之所在便是物”。
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
所以我们不要被繁华扰乱我的心,我们要认真的读懂自己,心之光明,则万事光明。
荀子曰“养心莫善于诚”诚是心之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功夫。
王阳明的《致良知》读书心得王阳明的《致良知》读书心得1了解与接触良知心学已有两年余,之前的学习仅仅是偶尔的阅读与感悟,也知道阳明心学的几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
但是真正认真不间段的修习这些“心法”,还是始于这120天与温州致良知学习小组的共同学习。
近4个月的学习,是我出社会以来接受最系统最有深度的教育,感慨颇多,需要感谢的人也很多,120天的学习,因为文言文的难懂,因为每日读书写心得点评的费时,有些同修选择了退出,能坚持下来的同修从开始的欣喜、到困惑、到痛苦、再到喜悦,我亲身感受到120天的学习带给一个人内心的变化与能量的提升,让为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伟大而神奇的能量。
阳明心学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学就是在红尘生活中,在企业经营中,一门“事上磨、心上觉、为善去恶”的内求修心之实学,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达致良知。
掩传而思,我分享感受最深的三点心得。
第一点:立志。
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在28.3《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阳明先生开示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与志者。
故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无所成。
学不勤者皆因志不笃。
回想走过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坚、不高,导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
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领悟到志不立,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妄想冥行。
立圣贤志者,就是坚定明确人生前进的方向,达致良知,按照圣贤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对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
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如佛学中的“皈依”同理:信受奉行。
第二点:去傲。
在107.31《书正宪扇》一文中,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
致良知的心得体会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总结、应急预案、实习心得、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summaries, emergency plans, internship experiences, document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致良知的心得体会8篇通过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心得体会是对时间的总结,是岁月流逝中留下的珍贵财富,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致良知的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致良知》是一本启迪人心灵的书籍,它提醒我们要保持良知,坚持做正确的事情,不要让贪欲和世俗的诱惑左右自己的行为。
这本书让读者深入反思自己的行为方式,直面内心,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在阅读《致良知》后,我对如何更好地掌控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致良知》告诉我们要有清晰的目标,有明确的做事计划。
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才能更好地抵抗诸如懒惰、拖延和浪费时间等行为,才能更好地做出清晰而明智的决策。
同时,《致良知》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不要心浮气躁,以保持清醒。
读书学习是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所必需的过程,不断学习和思考将有助于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
其次,《致良知》还提出了做事的正确态度。
这包括要有坚定的信仰和正直的品德。
坚定的信仰和正直的品德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个性塑造至关重要。
谦虚的态度和尊重他人同样也是成功的关键,任何一位成功的人都有一个谦虚的心态。
第三,《致良知》还教会我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可以说,修行最难得的是待人接物,与人相处容易发生矛盾,出现误解将影响人际关系。
学会平和、谦虚地与人交往将更好地满足人际关系的需要。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也要关注到自己的言辞及行为的影响,应该避免过激的言辞和不友善的行为,不要让人感到受到了攻击。
总体而言,《致良知》教导我们成为一个有思想和品德的人,掌握重要的道德、行为和人际关系技巧,使我们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更好地适应社会,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读完该书后,我更明确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及路线,并更清晰地理解了自己在不同场合表现出的态度及言谈举止的影响。
此外,《致良知》还教育我们如何表现出自己的品性和良知,如何处理自己的情感及沟通技能。
在这个时代,工作与系统性学习成为了我们的主要任务,而人际关系却无法忽视。
借鉴《致良知》中的观点,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自我责任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好生活起伏和人际关系问题。
总之,《致良知》对我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2020《致良知》心道德事心得_《致良知》反省心得范文5篇通过学习致良知可以看到自己在一点一点的改变,这个改变没有如何借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改变,建设自己是人生的重大学问。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20《致良知》心道德事心得_《致良知》反省心得范文5篇,希望你喜欢。
2020《致良知》心道德事心得篇一阳明心学也称'良知“;学。
了解与接触良知心学已有两年余,之前的学习仅仅是偶尔的阅读与感悟,也知道阳明心学的几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
但是真正认真不间段的修习这些“;心法”;,还是始于这120天与温州致良知学习小组的共同学习。
近4个月的学习,是我出社会以来接受最系统最有深度的教育,感慨颇多,需要感谢的人也很多,120天的学习,因为文言文的难懂,因为每日读书写心得点评的费时,有些同修选择了退出,能坚持下来的同修从开始的欣喜、到困惑、到痛苦、再到喜悦,我亲身感受到120天的学习带给一个人内心的变化与能量的提升,让为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伟大而神奇的能量。
阳明心学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学就是在红尘生活中,在企业经营中,一门“;事上磨、心上觉、为善去恶”;的内求修心之实学,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达致良知。
掩传而思,我分享感受最深的三点心得。
第一点:立志。
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在28.3《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阳明先生开示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与志者。
故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无所成。
学不勤者皆因志不笃。
回想走过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坚、不高,导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
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领悟到志不立,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妄想冥行。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优秀5篇)致良知读后心得篇一作者是一个诗文英杰,文思敏捷独特,述怀的同时往往包含着哲理,11岁时候便能够即兴作诗金山寺和蔽月山房,文字简朴,却气概非凡。
少年喜爱象棋一事并未被董教授提及,别处记载先生少年曾痴迷于象棋,后被父亲训斥,才醒悟沉迷非正道,作诗一首,亦是别有韵意,不可多得。
翻阅先生诗文,题材广博,深川幽谷,天心月圆,都留下他隽永的辞藻。
先生是一位军事天才,平定江西匪患,体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治理手段。
最著名的莫过于迅速平定宁王叛乱一事,从发起对南昌的进攻,到活捉宁王朱宸濠,只用了六七天的时间,何等的迅速,可能有些人而作者在平叛之初,既没有公文任命,又没有一兵一卒,完全是凭借智慧与其周旋,后续征兵也是仓促而行,也没有得到周邻省份的支援,靠着临时征募的乌合之众,却将宁王生擒,不可谓不传奇。
先生在受人压迫排斥的忍耐中领悟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其实是有一个永远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东西”在的。
他把这个东西叫做“良知”。
先生强调说,“良知”是我们每一个人原本就具有的,是与生俱来的。
我认为蒙学《三字经》开篇就告诉了人们“良知”的存在,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先生认为,“良知”虽然是永远存在的,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些外在的感觉器官是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事物打交道的,并且它们在与事物打交道的过程中还往往自作主张、妄作分别,将偏见甚至是虚妄之见当做真理,这样就会使人们的生活偏离“良知”的引导,或者说,“良知”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偏见掩盖和遮蔽起来。
这是十分危险的,先生主张“致良知”,一个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蒙蔽,第二个要将“良知”贯彻到生活实践中,所谓“知行合一”。
这的确是与当时主流思想相悖,程朱理学主要遵循道理,不能破旧立新,很多道理是不对的,不合理的,也要人去遵循,违背人的意愿,禁锢人的身心。
从先生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志向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没有志向的人,也就是在生活中没有生活目标的人,这样的人十分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我,整日浑浑噩噩,不知所往,不知所求,醉生梦死,当然也是很难实现生活的意义的。
读《致良知》有感精彩5篇读《致良知》有感篇一心存良知,便无惧那些蝇营狗苟,鼓唇弄舌,那些卑微的`乞讨者,无论你再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这些卑劣谣言,荆棘路障,将会一一击破,不过是对心学悟道的践行破冰而已。
王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讲究的是光明良知,讲究的是内心的平静,王阳明则认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谛。
王阳明的心学讲求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阳明心学则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
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如何把握这个度,学习致良知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人心不可蒙尘”,但现如今的我们使自己的良知蒙上了一层污秽:对名与利的向往,私欲的产生,使我们不能正确因心而为。
当然目前社会环境更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而我个人也认为,生活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怎么去把握这个度,怎么去践行良知,怎么去无欲则刚,则是我们用一生去实践目标。
有了目标,才能去行动,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过“知行”,但却是分开提出的,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对那些只知道实践却不知道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只知道学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的人提出的建议。
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则认为,当我们有了知就会有行的出现。
生活工作中都会遇到都会遇到一些琐事,烦心事,而苦恼,而忧愁,钻牛角尖,致良知让我学会怎么去控制你的情绪,心境,让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在处理问题时才会头脑清晰思路明确,不至于半途而废。
光明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
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遵从本心,在失败中汲取营养,一步一步到达彼岸。
以上仅是本人学习致良知的拙见,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博大精深,需我辈躬身前行,践行到底。
经过这些时间经历的人和事,有些许感触,“吾心向善,善惠于人”,只有心存善念,为人平和,做事有理有据,方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做人还是踏实一些好,记得一位领导说过,做人做事莫要浮着,漂着,听说过漂汤菜吗,汤面漂着一层菜叶,蛋花,实则汤内除了这些就只剩汤了,华而不实,应脚踏实地,挖干货。
阅读《致良知》的优秀读书心得阅读《致良知》的优秀读书心得1在人生的不惑之年,我能够得遇《致良知》是我的幸运,我甚至感觉自己的人生是从这时开始,这首先要感谢我的同事钟万书老师的介绍和重庆涌泉学院朱云秀校长的召集,让我有机会接触《致良知》的学习并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良知友伴砥砺前行,收获光明温暖的生活。
阳明先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但他却不是一个成熟的政客,所以当他初入仕途,遭遇混迹政坛的坏人刘瑾后,因为自己的仗义执言而受到攻击,身陷牢狱,最终又被贬贵州。
贵州地处偏远,生活艰难,瘟疫肆虐,从中原流放到这里的人,有的死在半道,有的死在流放地。
艰难困苦中,阳明先生用内心的意志抵抗物质的贫瘠,用平静温厚之心对待凶险,沉湎在儒佛道思想,最终龙场悟道。
苦不入心,生命自有芳华。
阳明先生的这段人生经历给了我莫大的启示和收获。
幸福之于人,就像尾巴之于狗,怎么转圈都咬不到,但是只要你向前走,它就会乖乖地跟在后面;苦恼之于人,像运动员握在手里的铅球,除非尽力抛出去,否则就是沉甸甸的负担。
倘若一直把那些不幸或者痛苦的经历捧在手里,势必身心俱疲。
而如果不把苦楚和悲痛放入心间,生命也自然会绽放芳华。
经历了18年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我心力交瘁,一身伤痛,短短三年的休整后,我于这学期又被任命为班主任,而且身兼教研组长、读书引导等数职,工作千头万绪,每天晨光熹微中出门,万家灯火后回家,还要给在市里上高中的儿子陪读,一路的风尘奔波之苦对我本已千疮百孔的身体更是雪上加霜,我也曾经想要放弃,可是最终我还是在坚持我能够坚持的,放下可以放下的,因为那些乖巧懂事的孩子和理解支持我的家长们给了我巨大的温暖和加持,所以我立下大志,要用书籍灼照良知,让读书引领成长,在应试的寒凉中坚守语文的快乐和诗意,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我要学会转变观念,打造属于自己的教育天堂。
阅读《致良知》的优秀读书心得2闲暇之余继续拜读《致良知》,越发感觉到温暖的、积极的、健康的、乐观的、催人向上的情感,这是正能量的意识折射。
致良知读书心得参考5篇当积累了新的体会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致良知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致良知读书心得1闲暇之余继续拜读《致良知》,越发感觉到温暖的、积极的、健康的、乐观的、催人向上的情感,这是正能量的意识折射。
尤其适宜领导者修身养性,以感染团队,凝心聚力。
凡举大事,必须其情而使之,因其势而导之,乘其机而动之,及其时而兴之;是以为之但见其易,而成之不见其难,此天下之民所以阴受其庇,而莫知其功之所自也。
正如《道德经》所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也就是说,最好的领导者,下面的人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亲近、赞美他;再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畏惧他;最差的领导者,人们轻视、侮辱他。
孔子将是否能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看成是否能成为君子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在公司经营和团队建设中,也可以成为衡量职业管理者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管理者对自己的部下不只拥有管理权,更对他们负有责任感。
要管理好团队,首先要管理好自己,要时时处处身先士卒做好表率,这就是“修己以敬”。
我们不难想象,一个管理者自己素质低下,办事不认真,怎么可能让部下素质提高,办事认真。
一个原本素质较高的部下,一旦长期处于素质低下的管理者手下,很可能也会变成素质低下,因为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往往很难,而要想堕落,却是很快、很容易的。
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领导尊重员工,员工才有可能尊重领导,领导的威信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赠予的,也就是要“修己以安部下”。
远通集团的经营理念提倡以服务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以人为本,建设学习型团队,规范化管理,系列化服务,不断改善,让客户更满意。
我们每每提出要求提高客户满意度,首先要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使其自然而然的成为企业的主人,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潜能,激发其干事创业的激情,从而创造应有的价值。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1近期公司组织致良知学习,我们卡车服务站在孟站长的带领下也认真学习了致良知里面的内容,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受益良多,也深有感触。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天生的善良。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人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友文化、有信念,有一颗宽大的心,既然人生中有某些事情要面对,与其做无所谓的挣扎,还不如放下心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不要有幻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克服所谓的困难,用自己的努力体验前人经历过的境界,只要打通心灵的一些关节,做什么事情都能适应都能做得做得很好,每天想不通的时候,问下自己“要是圣人处于这种环境下,他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呢”所以努力让自己做事情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首先要培养自己接受现实的心态,放弃一些负面情绪,以一种积极、冷静、乐观的态度去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只有这样,我的内心才会发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气和的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并把事情做到最好。
对于企业的“良知”就是对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作为一名员工,做任何事情要从公司利益出发,公司的利益就是我们自己的利益;我们要正确地面对问题,用“致良知”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我们也就进步了!企业也就发展了!《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2经过假期认真学习,我对《致良知》这本书很是喜爱,除了每天的学习与感悟,还要读书,因年龄大了,读文言文甚为费力,但我深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到有所感悟时,才知认真读书的乐趣。
阳明心学的源头活水在佛学,释迦摩尼的一出世就是人类的智慧的巅峰,从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常想:入世以阳明为上师,对我而言,阳明心学如一条山路,佛法如一座山,正是这条山路,引向我走向了佛法的这座山,但也正是站在这座山上,令我清晰的看到一条通往光明与开启正能量的大道。
学习致良知心得
将近3个月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
过重中有因为文言文读起来费劲而想要放弃,但每次在读第二遍的时候都能获取到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而且都能使自己茅塞顿开,于是坚持了下来。
从中深切地感受到:致良知具有伟大而神奇的能量。
其中第一章节“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对我的启发特别大。
该文讲到了四个方面的重要性。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阳明先生说到:“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弦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阳明先生教我们的第一步,一个人的心是什么样子的他的生命就是什么样子的。
心中充满阳光,生命就会充满力量。
我们的立志有多高道路就会走多远。
一个人如果没有清晰的志向,那么他做的事情就没有了任何意义。
另外学不勤者皆因立志不笃。
回想自己的这几年,不是不曾立志,而是立志不坚,所以导致了常年立志,随波逐流。
另外阳明先生还说过: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
这句话仿佛是一个警钟,时时提醒着自己,要谦恭,有礼,要谦虚,不懂就问,不懂就承认,不能不懂装懂,还要逞强自己什么都会,听不进别人的劝言,别人的建议。
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必然难进半步。
看到阳明先生的这句话,心变得更加平和了,更懂得如何去倾听别人了,也更懂得放下自己,跳出自我,去看自己了。
最后让我收获颇多的事阳明先生说到的:“尽己责”。
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与此相反,人生最乐就是在于尽责。
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惟精惟一,教师是一份良心职业。
那么,身为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在教学方面,备好每一堂课。
做到先学后教,设计多种课堂活动,做好各种计划。
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主动的学习,让学习真实的发生。
其次我们经常抱怨一些孩子作业不自觉,上课不认真听。
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应该先包容孩子,然后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而不是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推到家长身上,多想想这是自己的责任,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最后在班级管理方面:除了凡是都想到是自己的责任以外,也应当教授孩子如何承担责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才是尽几责的表现。
总结起来必须对“致良知”有一颗至诚之心,事上磨,时时磨,心上学,心上觉。
立下自己人生志向,并该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过程中做到勤确谦恭为上,尽到自己的责任,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尊重爱护他人,才能抵达良知。